古德里安大将如何看待德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作战计划?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古德里安大将在其回忆录中对德军在1942年的作战行动的评价是“一种荒唐的行动”,他认为希特勒将经济目标和意识形态目标放在首位,而将摧毁苏军的军事力量放在次要地位,这是导致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像在1941年希特勒暂停莫斯科方向上的攻势,将目标转向南翼的乌克兰地区一样,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无法理解的,德军如果不能在军事打败苏军,是不可能长久的据守某一区域的,因为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去防守广大的区域。



从军事上来看,古德里安也对这个进攻计划持悲观的态度,德军在1942年要不仅要推进到顿河-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而且还要深入高加索,直到巴库,如此深入苏联的大后方,最大的困难就是战线极大延长导致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问题。尤其是德军的装甲兵部队根本没有做好进行深远突击的准备,经历了1941年到1942年的冬季艰苦作战,德军装甲兵损失很大,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所以以东线德军在1942年的整体实力根本不可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总得来看,德军在1942年的战略目标(高加索油田)比1941年的莫斯科还要远的多,而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却大大弱于1941年,后勤补给压力也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一切都使得德军1942年的进攻计划不太可能赢得胜利。德军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上推进,无法做到集中兵力,失去了内线作战的优势,失去了进攻一方的主动权,最终没能在任何方向取得重大战果。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侧翼掩护不足的问题愈加突显,苏军得以从容的调集兵力打击侧翼那些战斗力薄弱的轴心军团,对斯大林格勒德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古德里安大将在1941年12月被希特勒解职后,一直闲赋在家,在德军大举进攻高加索之际,古德里安由于心脏病恶化,一直医院进行治疗,直到1943年1月病情才有了明显好转。古德里安对于东线战局的了解基本都是从报纸和广播中得到的。在1942年关键性的一年中,希特勒竟然将这位最擅长装甲战的将领闲赋不用,对于德军来说实在是不幸!


战略论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1941年12月24日,面对苏军在莫斯科城下的猛烈反攻,作为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古德里安大将,命令陷入合围危险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撤退,因此受到顶头上司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卢格元帅的严厉指责,后者认为古德里安故意提前下令撤退,违反了希特勒下达的原地坚守的命令,而古德里安愤怒地给与反驳,两人关系素来不睦,这次冲突最终导致古德里安于12月26日被解除职务,调回国内待命,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闲赋生活,成为德军兵败莫斯科的替罪羊,处于半退役状态。

古德里安大将是装甲战专家,但他在战略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自1939年9月以来两年多的征战、莫斯科城下的失败和不公正的解职待遇给古德里安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以至心脏病复发,不得不在1942年3月进行疗养,他甚至打算在巴伐利亚购置房产,脱下军装,在田园乡间安度晚年。在1942年中,古德里安远离前线和德军统帅部,他对战争局势的了解和大多数普通德国人一样,只能通过由戈培尔掌握的宣传机构的报道获得,或者偶尔从朋友那里得知一些内情,但绝不会太多,因为在柏林古德里安的生活起居都处于监视中。

身穿便装的古德里安携妻子出行,在战局最关键的1942年,古德里安却已经在考虑退休生活了。


通过新闻和广播,古德里安对1942年德军的夏季攻势有些粗浅的了解,他知道至1942年8月底,德军南翼的A集团军群已经推进至高加索山区,而北翼的B集团军群则推进到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但是,实施这些作战行动在他看来仍然是“异想天开”。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经过1941年至1942年冬季的苦战后,德军已经疲惫不堪,根本无力达成预期目标。”同时,古德里安将1942年的夏季攻势与1941年8月基辅战役时的决策进行了类比,认为希特勒首先追求的依然是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的目标,其次才是摧毁敌军的军事力量。而从军事角度而言,德军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占领高加索油田和切断伏尔加河航运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

古德里安在前线独自研究作战地图。


假设古德里安在1942年能够参与德军统帅部的决策过程,他很可能是“蓝色”方案的坚定反对者,至少在希特勒决定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同时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两个方向推进时,肯定会提出反对意见。作为一名装甲兵专家,古德里安在战前就强调的一个基本作战原则就是集中兵力对敌军的致命之处给予决定性打击。这不仅是装甲兵作战的准则,即便在总体战略指导上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使古德里安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被采纳,最后的结局依然是退休回家。


崎峻战史


这个我不太清楚,历史水平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