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漂泊的铁牛


吕雉背后有吕氏家族(吕泽、吕释之)的支持及太子党的得力拥护者(周昌、叔孙通、张谋、商山四晧等);刘邦晚年确实想“废长立幼”,但看到太子羽翼已丰,最后只能放弃。

公元前205年,刘邦的汉军乘项羽的兵马陷入齐国之际,一举攻下彭城,想接走自己的妻儿和父母,但项羽的骑兵回防迅速,没有得成。汉军与楚军在睢水大战,最后汉军兵败,刘邦的妻儿与父母被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才放回归汉。

吕稚回到刘邦身边时,早已有戚姬在身边陪伴。吕雉比戚姬年长。戚姬夫人自恃得宠,经常在刘邦身边吹枕边风,想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汉书外戚传》记载:“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吕后感觉到刘邦有废长立幼之意,常常以太子刘盈“不类我”为理由,想改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因“如意类我”为理由。

吕后感觉到非常的不妙,安排自己的大哥吕泽,找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对吕泽说:“陛下在战争困难时期,确实能听我的意见,但是如今因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就能了结此事的,陛下非常重视商山四皓,却一直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陛下对臣下太过傲慢。如果你们能把商山四皓请为辅佐太子,也许会有用。”

吕泽一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汉初建时,被刘邦封为周吕侯,在高帝八年去世,追谥“令武”。

吕后派二哥吕释之,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同时备下厚礼前往,商山四皓看到太子的信中“礼贤下士”的言语,跟随吕释之下山。在此向大家说明一下吕释之是谁?

吕释之是吕雉的二哥,刘邦起义反秦,一直跟随左右,汉初建时,封为建成侯。惠帝二年去世。

刘邦晚年,多次提出废除太子,张良多次规劝,不听其意见,后来称病不上朝。而太子太傅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假装听从,但他势必废除太子,想立“类我”的如意。

后来刘邦上朝时,见到太子身边有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知道想废除太子,已经不可能。吕雉的势力已成。

《汉书》记载:“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乃主矣。”

刘邦宴请商山四皓,同时说:“麻烦四位好好替我照顾好太子。”刘邦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指着他们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是,他们四位高士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啊!吕后是真正的主人!”此事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太子的事。

总结:

刘邦晚年,多次想废除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但最后刘邦不得不放弃的原因:一方面原因是刘盈得力于太子党的拥护。叔孙通誓死谏言、张良献策谋划,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读书;另一方面,吕氏外戚集团的强大,吕后的两个兄弟曾助高祖定天下,皆为将。“长兄周吕候,……次兄吕释之为建成候。”

戚姬身后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只自恃得宠,在刘邦身边吹枕边风,最后刘邦去世,失去了支柱,注定成为悲剧人物。


史学长空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从底层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开创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之一,他从沛县开始,一步步的走向权力巅峰,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他知道打江山的艰辛,因为在选择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上,十分慎重。

刘盈为太子

刘邦此人早年就是一个无赖,不过也不知道他老丈人发什么疯,将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要知道刘邦比吕雉可是大了不少岁。刘邦在县里还有一个相好的,是一个寡妇,生下了刘邦的长子刘肥(后来的齐王),也就是说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但是刘盈是刘邦的嫡子,更是嫡长子,毕竟吕雉是刘邦的正牌老婆,顺带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

如果刘邦是一个乡间财主,那么刘盈也是会继承刘邦的财产的,但是刘邦不是一般的“财主”,他从一个无赖成为了汉王,所以刘盈的地位也高了,《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刘盈为王太子,是汉王爵位的继承人。

可是刘邦打败了项羽一统天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刘盈这个王太子也升格为太子了,是大汉王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刘邦死后天下和皇位就是刘盈的,天下也承认这个太子。

刘邦换太子的念头

一国的太子不是那么容易更换的,但是刘邦在后来有了换掉刘盈这个太子的念头,那么刘邦是如何想到要换太子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爱屋及乌

刘邦登基为帝后,他的皇后吕雉已经年老色衰,刘邦有不少妃子,最为宠信的是戚夫人,这是刘邦所宠爱的一个妃子,给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刘如意。爱屋及乌,刘邦也十分喜欢刘如意这个儿子,认为刘如意十分像自己,反而是太子刘盈有点文弱,为刘邦所不喜欢。加上戚夫人时常吹枕头风,让刘邦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二、刘邦担心江山易主

太子刘盈文弱,但是他的母后吕雉有势力,当时吕家不少人在朝中有势力,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他打下的江山会改姓(事实证明,吕家差一点成功),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更换一个自己认为像自己的太子,对大汉王朝有好处。

易储失败

无论是宠妃吹枕头风也好,担心江山也罢,反正刘邦是有想要换掉太子的念头了,不仅有这个念头,他还进行过几次尝试,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刘盈反而稳坐了太子之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更立太子是国家大事

虽然刘邦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换太子可不是你刘家的家事,更是国家大事,当然要和大臣们商议,大臣们无一例外都是反对,毕竟秦朝殷鉴不远,大臣们自然不会坐视刘邦换掉刘盈,所以刘邦最先迎接的是大臣们的压力。

比如刘邦询问大臣周昌,周昌口吃,于是他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不仅周昌如此,余下的大臣也是一样。史书也有记载。

  •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也就是说大臣坚决反对刘邦立太子。

二、商山四皓的侧面影响

张良是刘邦的谋士,汉初三杰之一,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最终收回了改立太子的心思。当时吕雉知道刘邦有换太子的决心,于是就找到张良(被逼的)让他出个主意,最终张良说: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贤人,有这样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纪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愿汉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为高人,如果你们能够不吝惜金银财宝玉帛,并让太子亲自致书,言辞肯切谦卑,用安车和辩士固请,应该能请得动他们。他们来了后,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且使他们时时随太子入朝。这样皇帝必然要问,就告诉皇上。“

这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是四个有学问的人,张良出主意,吕雉真的就找到了这个四个人,在一次宴会时,已经有八十高龄的“四皓”陪同着太子刘盈入席,这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 此后,刘盈太子地位基本稳定了。


反正不管如何,最终刘邦还是没有实现自己易储的心思,要说吕后有功劳吗?当然有了,刘盈是她的儿子,她自然会尽力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比如逼迫张良出谋划策这些说明她在出力。

不过要说吕后背后的势力,,与其说是吕家不如说是嫡长子继承制,到了汉朝嫡长子继承人也被承认,特别是秦朝长子扶苏没有继承皇位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汉初君臣对于皇位继承人十分重视,刘盈这个太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更换掉他会不会像秦朝那样呢?

这些都是无形大山,都是吕雉背后无形的势力,这也是刘邦所不能抗衡的。

也许刘邦的忌惮是对的,他想换太子未尝没有防着吕雉的意思,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实际上朝中大权都在吕雉的手中,吕家不少人封王,朝廷差一点改姓,所以也许刘邦那个时候就防着吕雉或者说吕家了吧。


天枫说


农村家庭妇女的吕雉,经过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历练,成长为合格的女政治家吕后,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最大的势力。

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吕后的政治经验大大丰富,领导能力大大提高。当刘邦率兵在外作战时,吕后与萧何等很好的巩固了后方,对西汉王朝的巩固是有贡献的,他与萧何合作计杀韩信,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毒辣,他听从张良之际请来“四皓”,表现了他的机谋深远,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哙,夏侯婴,审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吕氏家族也在朝中占有势力。这样,如果刘邦更立太子,立赵王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即为后,皇位是坐不稳的。


谷老师


吕后祖上只是秦朝末年齐国始祖吕尚的后裔,吕后的实力有哪些呢?

第一,内心强大。吕后是一名智力过人、性格刚毅的贤内助。吕雉当初被“以貌取人”的父亲逼迫,下嫁给大自己十几岁的刘邦。起初刘邦不务正业,吹牛逍遥,但吕雉没有气馁,仍努力操持家业。刘邦造反后,颠沛流离,辅助刘邦。天下初定后,除掉功高盖主、威胁皇室的韩信、彭越等诸侯,为稳定天下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刘邦的软弱、天性逍遥的性格,便让他心狠手辣去杀功臣兄弟,可能只有刚毅的吕后做得到。

第二,治理有方。用黄老之术,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修养生息,稳定天下。刘邦不爱读书,只善用人。对于治理天下的问题,最终也变相拱手交给了吕后。吕后作为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对其评价可见其统治期间的效果:“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以说是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第三,善御群臣。吕后是个强势派,巩固太子地位,排除异己的能力,非比寻常。掌权后,迅速培植吕氏家族,萧何、张良及后人都为其所用,驭人之术,的确高明。其裙带及见风使舵集团迅速形成了与刘氏家族的对抗局面,其在世期间,彻底压制了刘氏皇族势力。


历史便签


不夸张的说,吕后身后有几乎整个沛县集团的支持!居然还有人拿商山四皓来说事,那只是因为吕后势力大,请来的民间代表舆论的力量!

刘邦发家之初,靠的是沛县集团,也是后来的元老集团。到最后立国,那可就不止这一个山头了,一路上归降的,后来上车的。讲一句很通俗的,刚开始刘邦是沛县集团的刘邦,是他们的老大和靠山。可是建国了,这时候刘邦是大家的老大,大家的靠山。刘邦要做的,可就不是照顾你沛县集团一家一派之利益了。不仅仅要雨露均沾,还要玩势力平衡,甚至有可能借别的山头来打压沛县势力。

那么一切就明了了,到了这个时候,沛县集团真正的靠山是谁了?吕后啊!以前刘邦就是我沛县集团的大哥,现在变成大家的大哥了,但这个大嫂还是我们沛县的大嫂嘛!更何况此时吕后要寻求朝中力量的支持,最亲的是谁啊?当然也就是这帮沛县的小弟们!当然沛县集团作为缔造大汉的元老,在朝中力量和话语权是很重的,也可以团结到多数朝臣的依附和支持,更何况太子废立,立长立嫡,首先儒家是绝对支持的,而作为沛县集团的利益,将来只有吕后的儿子继位,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从这一点看来,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我个人认为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一个逃起命来连老婆孩子都丢了的人,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个人喜爱就去行废立之事,去面对这么大的阻力动这样的心思。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刘邦也实在是高瞻远瞩,再怎么动摇不了废立,到底还是留了周勃这张王牌!

我不喜欢别人问个问题,就一大堆废话说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就把那一段历史赘述一通,我喜欢通俗白话地直点最关键的要害,谢谢🙏



-洛林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前后,刘邦与吕后之间产生了一次激烈博弈,而博弈的焦点便是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想要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而代之,吕后自然是力保儿子的太子之位,那么吕后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竟然使得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呢?

△刘邦与吕雉的博弈

力量之一:吕雉的外戚力量,汉初吕氏功勋集团

不知道是否有意淡化,使得大家始终认为吕氏的外戚力量其实并不强,然而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史记·吕太后本纪》等史料的只言片语之中,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吕雉背后的吕氏功勋集团,其实是汉初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西汉建立之后,吕雉的兄长吕泽虽然仅仅被封为令武侯,似乎在汉初的功臣序列中并不显耀,但实际上他在朝堂上,尤其是军方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关于东武侯郭蒙有“属悼武王,破秦军杠里、杨熊军曲遇”这样的记载,这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吕泽是作为一支单独部队存在,并且在外征战的。

纵观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争霸,被明确标识为吕泽部下的除了东武侯郭蒙之外,还有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蛊逢(《汉书》作虫达)、都昌侯朱轸、阳夏侯陈豨、信武侯靳歙、阳陵侯傅宽、阿陵顷侯郭亭、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人,且丁复、蛊逢等更是位列十八功侯之一。此外,冯无择担任的悼武王郎中和周信担任的吕氏舍人,更是完全不符合刘邦的官僚体系,这表明吕氏集团极有可能自有一套官职体系。

△吕泽

如上所述,一切迹象均表明,汉初的吕氏集团其实不可小觑,而这些人则是吕雉背后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此外,刘邦之所以会选在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废立太子,很有可能源于吕泽在同年平定韩王信的战争中战死,由此也可见刘邦对吕氏集团的忌惮。至于此后的陈豨叛乱和刘邦晚年的诛杀樊哙之举,则极可能是为了瓦解吕氏集团在军方的势力。

力量之二:原配夫人的实力,朝堂势力站队一边倒

作为刘邦的原配夫人,早在刘邦起兵之前,吕雉便已经与刘邦一帮“狐朋狗友”和萧何、曹参等人相熟,而在刘邦因押送的徒役逃散而逃入芒砀山之后,吕雉又曾冒险为他们送衣送饭,甚至为此蹲了一段时间大牢,曾经的这段经历,可以说让他与刘邦的嫡系亲信建立了一定的情义。

△樊哙是吕雉的妹夫

在西汉初期的朝廷中,按照派系大致活跃着以下四股势力,即刘邦曾经的同乡好友丰沛系,如萧何、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功臣系,如张良、陈平、郦商、灌婴、傅宽等人;分布各地的诸侯系,如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人,以及前面提到的吕氏集团。

易储风波虽然是吕后与刘邦之间的博弈,但同时也是吕雉、刘盈母子与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之间的博弈,因此在朝中大臣看来,所谓的站队,其实就是在吕雉、刘盈和戚夫人、刘如意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大臣们只是在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站队

对于以上四股力量,异姓诸侯王对朝政影响力较为有限,吕氏集团的站队毫无疑问,而丰沛系由于早年间的关系,显然也选择了站队吕雉,例如萧何、樊哙。至于功臣系,则因大多保持中立而成为了吕后拉拢的主要对象,例如张良便隐隐倒向了吕雉一边。正因这种站队,使得吕雉迅速在朝野中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甚至使得她足以在刘邦去世之后顺利接管朝政。

力量之三: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刘盈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这种制度自夏朝确立,经过商朝发展,再到周朝予以完善,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中国整个古代时期,宗法制一直都具备极大的影响力,即使现代这种影响力仍然一定程度存在。

△宗法制下吕雉和刘盈的身份优势

吕雉作为刘邦的原配,其所生的刘盈不仅是毫无疑问的嫡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而刘如意则不过是庶出罢了,废嫡立庶显然违背了宗法制。在这种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下,刘盈嫡长子的身份便拥有了天然优势,这同样是很多中立官员倒向吕雉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说以上两点只是让吕后掌握了朝堂的动向,足以使得刘邦不敢贸然易储,那么这一点便足以动摇西汉的统治根基。张良为何让吕雉前去请“商山四皓”,作为秦朝末年的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他们一定程度代表了民间的风向。

△“商山四皓”一定程度代表了民间风向

要知道,此时西汉江山刚刚建立,统治非但谈不上稳固,异姓诸侯王的接连叛乱更是让刘邦头疼不已,如果因易储而触动宗法制,那么即使他将江山交到了刘如意手中,那么得位不正的刘如意也很难坐稳江山,甚至将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动乱,进而威胁到江山统治。


如上所述,拥有了以上三股力量,使得吕雉在这场博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而戚夫人和刘如意依靠的只不过是刘邦的宠幸罢了,又如何是她的对手。朝臣的集体反对,民间的明显站队,使得刘邦不得不慎重考虑,并最终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香茗史馆



吕后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在刘邦最落魄、遍街流窜、混吃混喝的时候,高看他一眼嫁给他的,也算是对刘邦有知遇之恩吧。

而帮助刘邦开国的那帮发小、朋友,都跟吕后早就相识,估计也没少让吕后给他们弄吃的喝的。所以,刘邦政治集团最有权势的那帮人,都跟吕后关系不错,自然是帮助吕后,反对后来的小三戚夫人的。


从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过程也不难看出,戚夫人虽然比吕后年轻漂亮,也更讨刘邦喜欢,但是她始终只是一个会邀宠于男人的小女人,不具有真正的政治胸怀。

所以戚夫人一直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怎么邀宠于刘邦,并没有刻意的去发展政治势力,而这似乎也不是她擅长的。

吕后眼看刘邦事业越做越大,她想独宠于刘邦是不可能的,而她想要凭借姿色和魅力留住刘邦的心也不现实。于是她就利用她得天独厚的条件——刘邦那帮开国兄弟见面得规规矩矩叫声“嫂子”这个优势,认真做起了称职的老嫂子,关心着兄弟们的家长里短,经营政治势力。

原本太子废立就关乎国运,自古以来都是天大的事情,不是轻易可以决断的。不用说刘邦身边那帮武将老兄弟们反对,朝中文臣在牵涉到皇储废立时一般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即便吕后没有政治势力,刘邦也不是那么容易决断的,何况吕后还有一帮手握大权的支持者等这些顾虑,就更难了。

刘邦尚在世,吕后就能独立拿下受到军方尊敬、拥戴的淮阴侯韩信,这虽然是在帮刘邦解决问题,但同时也是在向刘邦发出警告与示威,面对这样一个发妻、皇后、太子之母,刘邦要换储君,自然是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决断的。


谢金澎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是草根出生的皇帝。从草根起事,经过多年征战,建立大汉帝国。刘邦的能力不容质疑,有智谋,善用人,处事灵活,能因势利导。他身边有很多能人,都是人中龙凤,个顶个的出众,刘邦能把他们收归门下,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就说明刘邦不是一般人。


但在更换太子一事上,刘邦反复再三,吕后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邦自己也很犹豫。原因如下:


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是传统


《春秋公羊传》载“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这个依据,以后慢慢演变为“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这规矩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兄弟之间为夺位相互残杀。同时也防止庶民百姓,家庭财产之争。刘邦虽然善于打破传统,但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是骨子里的东西,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感觉到。

刘盈是嫡长子,太子位理所应当,不容质疑。刘邦也明白,刘盈是嫡长子,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当他答应戚夫人,要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的时候,可能他自己心里都底气不足,这也是他要拿这个问题跟大臣们商量的原因。如果他心中无这个规矩,依他刘邦的性格,哪需要商量啊,直接宣布就是了。


所以说,首先,刘邦心里就觉得“废长立幼”,自己做得不仁义、不地道。因为底气不足,是他后来跟吕后、跟大臣们无法斗争到底的根本原因。


朝中大臣极力反对


朝中这些大臣,是跟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哥们。大汉江山,有他刘邦的份儿,同时也有这些哥们弟兄的份儿。就是说,大事情上,不能你刘邦一个人说了算。换太子,虽然是你刘邦的家事,但也是国家大事,得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刘邦的这些大臣,跟吕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情上更倾向于吕后,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大臣们跟刘邦打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可以享受几天,他们需要安稳的生活。如果因为“废长立庶”的事,兄弟反目,朝廷震荡,大臣们日子不好过。


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使得刘邦不敢擅自换太子。毕竟,他百年之后,他还寄希望于这些大臣们辅佐他的儿子,让刘汉江山永固呢。


戚夫人的“枕边风”力道有限


戚夫人,刘邦很喜欢的一个女人。爱屋及乌,刘邦还喜欢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但要知道,刘邦当了皇帝,如许多美女往他怀里钻。要漂亮有漂亮,要年轻有年轻,要善解人意有善解人意,就是说,天下的美女多了去。再说了,刘邦后宫还有佳丽三千呢。

刘邦对女人,本来就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睡一个,睡一个弃一个。能和戚夫人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关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戚夫人出于自保,叫刘邦换太子,刘邦满口答应。戚夫人忘了,他刘邦答应的话,能上算吗?


戚夫人在这件事上,一点也不明智。吹枕边风、哭闹,都是无济于事的。刘邦能照应你母子二人,就应该知足。毕竟刘邦还有那么多女人,还有那么多儿子。


总结


刘邦换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刘邦自己及大臣们的态度,才是关键。刘邦最终没有换如意为太子,吕后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大臣们支持吕后,也是为他们自己。刘邦最终的考虑,仍然为刘汉江山着想。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蜀中梁哥哥


刘邦因为宠幸戚夫人,所以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虽然有很多大臣反对,甚至以死要挟,但没什么用,吕后当然也很害怕。于是吕后向张良问计,张良说天下有四个老头,刘邦想招但招不到,这四个老头因为刘邦经常侮辱人,所以都逃到深山,不愿做汉臣,刘邦十分推崇敬仰他们。于是吕后赶紧低三下四把四个老头请来辅助太子。

不久刘邦把太子请来,又准备废太子,但是后面跟了四个八十多的老头,须发皓白,衣冠甚伟,刘邦就问他们是谁。四个人报了姓名,刘邦大惊,我都请不来,你们怎么跟着太子了。四个人说,太子仁孝爱士,所以天下都愿意为太子死。刘邦感叹说,太子的羽翼已经成了,于是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刘邦之所以打销另立太子的念头,主要是看到太子已经有较高的威望和人心支持,甚至超过了自己,废太子已经不是原先几个人以死要挟,一死了之那么简单了。并不是怕太子后面有什么具体势力,也不是怕吕后一族,因为再大的势力肯定大不过刘邦。刘邦怕的是人心,搞不好自己老命都得搁进去。


太宗历史


导语:

刘邦有了一番事业以后,身边的女人也多了起来。吕后一直在家里操持整个家的事务,非常辛苦。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而且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好不容易等到刘邦发达了,吕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

刘邦身边女人众多,可是最受宠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吕后年轻漂亮,自然是把吕后给比下去了。更可气的是,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刘如意。

这刘如意比吕后的儿子刘盈显然要聪明的多,所以刘邦常常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刘如意做太子,将来好继承皇位。

01张良建议吕后请商山四皓,这是说服刘邦的好办法。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吕后当然是无法跟刘邦斗争的,毕竟刘邦才是帝国的主人,他想要立谁为太子,吕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可是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吕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皇帝,这样一来吕后就能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刘如意却成为了刘盈的重要对手,吕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刘邦。

无奈之下吕后只好找到了智谋出众的张良,她希望张良为刘盈多说两句好话。张良表示现在说什么也不能改变刘邦的意愿了,只有去请商山四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他们四个人是秦朝时期的博士,是学识渊博之人。当初刘邦灭亡秦王朝以后,他们四个人就隐居了起来。
  2. 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打算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请了多次他们都选择拒绝。在刘邦眼里,商山四皓是治国的能臣,有他们辅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稳固。
  3. 所以吕后费了很大劲请来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刘盈出入宫中,这四个人都要时时跟随,刘邦就感到奇怪了,一问之下,原来这四位老者居然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刘邦恍然大悟,原来这四个人是来辅佐太子刘盈治理国家的。连他自己都请不来的高人,

居然被刘盈给吸引来了,刘邦觉得刘盈已经成了气候,也就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帮助,终于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为什么会愿意帮助刘盈呢?他们难道看不出刘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的踪影全无。

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刘盈顺利稳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刘邦去世以后,刘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十一月,吕王台薨,谥为肃王,太子嘉代立为王。三年,无事。四年,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没了。这四个人就好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往昔被认为是治国能臣的这四个人,既然已经出山了,为什么在汉惠帝时期,消失不见了呢?

这四个人已经选择出山,就绝对不会再回去,至少从主观意愿上不会选择回去,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失踪了呢?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可能。

  1. 第一,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吕后所重用。而且吕后大肆任用吕家人,对这四个人插手朝政的事情并不满意,所以他们负气离开。
  2.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声上比较响亮,其实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他们之所以在后期碌碌无为,或许是因为吕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重用他们,使得他们离开。
  3. 第三,商山四皓并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汉惠帝,他们是秦朝的旧臣,之所以不愿意出山,就是因为他们痛恨汉朝取代了秦朝。帮助刘盈上位,是看出刘盈有胡亥那种败家的特质,所以刘盈上台后他们便走了,等着刘盈自己把大汉王朝给毁了。

这三个可能当中,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第一种,吕后从来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什么时候这些人有用没用,吕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来,可以帮助刘盈稳定太子之位,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很有用的。可是刘盈登基称帝以后,国家不需要这四个不听话的老头来治理,所以他们就变得没用了。

至于第三种可能,我觉得是最可怕的一种,这是我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因为刘盈身上懦弱的气质,完全体现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特质,商山四皓为秦王朝报仇雪恨灭亡汉王朝未尝不可。

03吕氏家族的壮大,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威胁。

吕后辅佐儿子登基以后,她也顺利地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刘盈只是她手里的一个政治工具,有刘盈的存在,她治理国家手握重权才有了合法性。

  • 当政以后,吕后先诛灭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随后开始大肆封赏吕家的人。基本上老吕家的人都参与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当中来。
  • 在汉惠帝驾崩以后,吕后失去了掌权的合法性。这个时候陈平在张良儿子张辟疆的建议下,将吕台、吕产和吕禄这些吕家的宗室提拔为将领,分别掌管京城的军权。
  • 此外又将吕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为掌握朝中重权的大臣,完全听从吕后的调遣。这样一来陈平等人才躲过了一劫,顺利地成为了吕后的心腹。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吕家人从此彻底成为了大汉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家族的成员,几乎充斥在整个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们的耳目。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

吕后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稳固,前少帝上台以后,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从吕后这儿发出的,吕后甚至把家族成员封了几个异姓王,违背了刘邦定下的祖制非刘姓者不得称王。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后的张狂为吕家埋下了祸根。

谁能收拾吕家人呢?压根就没有,只要吕后当权一天,她就能够保住吕家的天下。刘家天下俨然已经成为了老吕家的天下,所以吕家成为了大汉江山最大的威胁。

可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吕后也总有死掉的时候。吕后死后,吕家人还想要把持朝政,这可就不能放任他们乱为了,吕后再怎么说也是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夫人,可吕家人跟刘邦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为了防止汉王朝被吕家王朝取代,陈平和周勃果断发动了讨伐诸吕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吕家全族都被灭了。就连汉惠帝生的几个孩子,也都被陈平他们给杀了,因为他们身上也有吕家人的血脉,自此吕氏一族几乎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