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引言

日本作為我國自古以來隔海相望的近鄰,無論是從歷史亦或是人文發展的方面,無不透露出中華文明的影子,尤其是在日本於西元669年開始頻繁的遣唐使活動後,在此後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全方位的學習了大唐帝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軍事,甚至就連建築模式、娛樂方式等方面都沒有忽略,而這也為日本國之後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下面,我們從語言文字上來談談日語漢語、日文中文的關係。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儘管日語同漢語有差異,但日文同中文卻有極高的相似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人說中國和日本是“同文同種”的兩個國家。

實際上,這個觀點並沒錯,只是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將日語視為漢語的衍生品,如此大錯特錯了。受漢字影響最大的是日文,至於日語,在學術界的觀點看來,則是同漢語有著本質區別的另一種語言體系。那麼,日文和中文(漢文),日語同漢語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日語和漢語是兩種不相干的語言體系

  • 日語起源的爭論

首先,有關日語的起源,迄今為止在日本國內外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學術界爭論的核心就在於日語的出現,究竟是受到了北方語言體系影響,還是受到了南方語言的影響。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藤岡勝二,曾將阿爾泰語系中的十三個典型特徵(藤岡勝二將阿爾泰語的特徵總結出了十四條)同日語相匹配,但之後的俄國學者波利瓦諾夫,則堅持自己可以論證日語同馬來語體系有著密切聯繫。

因此,由於多方各執一詞的觀點,有關日語起源的問題便成了空中樓閣,無法得到正確合理的解答。

  • 日語屬於黏著語,漢語屬於孤立語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不過根據形態學分類法中對語言的分類,人類的語言大致可以分為黏著語、屈折語、孤立語和複綜語(由於複綜語只有類似印第安人這樣人數極少的民族使用,所以在統計語言分類的時候,學者往往會將複綜語排除在外)四種。

其中黏著語主要以突厥語系為主陣營,而日語根據其自身發音的特點和語法,也同樣被列入了黏著語的行列。而所謂的黏著語,實際上就是指在一句話中,含有許多無意義的成分。比如學過日語的朋友應該都清楚,在日語的諸多敬語稱謂中,同一句話有時會因表達尊重的程度不同,而在詞尾後面加上一串無意義的文字,但意思卻完全相同。再者就是在屬於黏著語體系的語言中,動詞往往出現在句子的最後,從而形成“主賓謂”的結構,而日語便符合了這一基本的語法,所以有關學者才認為日語的起源主要是受到了北方語言的影響。

至於其它三類語言分類,筆者在此也不妨多做一些介紹。所謂屈折語,則是以印歐語系為代表,其主要特徵就是通過變化詞性來起到聯繫語法的效果,我們所學英語就屬於這一範疇,

比如在人稱代詞中主語和賓語的變化,會形成不同的語法表達。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外國人學漢語

再就是以漢語為主要代表的孤立語(又叫屈折語),其主要特徵有三個,一是句式中單個字的表意明確,比如“春”這一個字,就代表著春天。二是孤立語的語序十分嚴格,句式中的語序但凡出現變化,就很有可能導致整個句子的含義發生變化,

例如“我喜歡你”和“你喜歡我”,句子中的單個字完全一致,卻因不同的語序而有著不同的表達。最後一個特徵,就是漢語不屬於拼寫讀音的範疇,這也就使得漢語中充斥著許多同音字(韓國廢除漢字之後,深受同音字拼寫表述的摧殘)。

關於複綜語的特徵,雖然不常見,但解釋起來也很輕鬆,那就是在這一語言體系中,單個的詞無法直接使用,比如我們可以單獨說“喝”,但在以複綜語為特徵的印第安人的口中,喝後面必須跟有具體的事物,如“喝水”、“喝酒”,可唯獨“喝”這個字不能單獨拎出來使用。

解釋了那麼多,我們不難看出,日語和漢語屬於不相干的兩種語言體系,所以由此可以直接斷定,日語無論如何都不會是起源於中國的。

日文起源於古代中國(漢文)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日本新年號令和

儘管日語和漢語之間不存在源頭上的關聯,但用以書寫的日文,卻完完全全是從中國本土傳過去的。著名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中村元,就曾在《東方人的思維方式》一書中,論證並肯定了日文起源於古代中國。

《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原文:大約在1400年前,漢文就傳入了日本。但直到推古朝,只有一小群專家使用漢文,他們對當地的語言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隨著中國直接交往的開始,以及隋唐文化制度的引進,學漢語和懂漢文的人數才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西元1784年(日本江戶時代),有兩名叫喜平和秀治農戶,在從事農活的時候,無意中挖掘出了一枚四方蛇形鈕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的字跡(由於這枚金印是標誌著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珍貴歷史文物,所以現存放於福岡市的日本國立博物館中)。只不過日本國內的不少漢學家認為這枚出土的金印是贗品,不能由此將中日兩國的交往時間向前推進。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漢武帝賜予滇國國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國存在的證據

但無獨有偶,新中國成立後,在雲南一座滇王墓中,同樣發現了一枚相似的四方蛇形鈕金印。再之後,考古學家又從江蘇揚州市周邊的一座漢墓中,挖掘出了一枚廣陵王璽,上面刻有的印章字跡同日本出土的金印如出一轍(只不過廣陵王璽是龜鈕)。

所以說,儘管日本國內的部分學者將那枚金印視為贗品,但關於日本最晚使用漢字的時間,則大致可以被定義在五世紀。其中一個證明就是在我國現存的關於西元四百七十八年的史料記載中,曾出現有“倭五王”的字樣(這裡的五通“武”,也就是當時日本雄略天皇“上表文”的記載)。再就是在日本九州島熊本縣的江田船山古墳中,曾出土過一把表面刻有七十四個漢字銘文的刀具。

  • 漢文逐漸被日本所接受後,日文形成4個階段

至此,自漢文逐漸被日本所接受後,日文在形成的過程中,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以不確定的漢字為日語注音(類似漢語中的拼音)。

二、一個漢文字符對應一個日語讀音,從而形成著名的萬葉假名(假代指“借用”,名代指“字”)。

三、在萬葉假名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漢字的楷書形式,比如將“伊”簡化為“亻”,形成片假名。

漢語和日語是兩種語言,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中國?

四、簡化漢字的草書形式,形成平假名(由於平假名原本只在女性之間流通使用,所以平假名也被稱為“女手”)。

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洪堡曾經提出過著名的“語言世界觀”理論,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民族所使用語言的結構有著密切聯繫。為什麼這麼說呢?儘管中日兩國同文同種,但無論是在文化亦或是特性上卻都有著巨大的差異。

比如我們習慣將一個外來的詞彙,從我們現有的文獻中找出一個與之匹配的解釋。如西方的“聖誕節”,其中“聖誕”二字就源於道教信仰神明的生辰,翻譯過來就成了西方神明出生的節日。但同樣的詞彙,放在日本卻是直接翻譯,比如他們會將聖誕節的發音,轉化為同音的日語進行使用(具體是則是根據片假名進行配對使用)。

總結:

綜上所述,日文起源於中國的說法並沒有錯,但日語和漢語的之間卻不存在相互作用的聯繫,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切記不可將兩者混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