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曰」朕自视虚缺,为愧尤多

往者中宗违代,国步微艰,天祚我唐,大命集於睿宗大圣贞皇帝。朕以寡昧,嗣守丕业,虔奉遗训,不敢怠遑。至天地休徵,神人灵贶,皆先帝圣德之馀庆,朕何力之有焉?至若登太行,留上党,颂功业,建都畿,休兵太原,为农脽上,并国之典礼,朕奉行之,何足称者。而群臣固请纪颂,众心难违。卿藻思菁华,扬过其实,自视虚缺,为愧尤多。——唐玄宗李隆基《答张说进上党旧宫述圣颂制》


「诏曰」朕自视虚缺,为愧尤多

唐代帝王中,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位毁誉参半的风流天子。

从发动“唐隆政变”再现国家大治,到创立开元盛世的繁华,还有和杨玉环长生殿的绝恋,无不被人津津乐道。

初为帝王的玄宗皇帝,不仅雄心勃勃重振先祖江山基业,而且在对待旧任的居所和当地人民时,还是展现出了谦逊和仁和的一面。

《答张说进上党旧宫述圣颂制》便是玄宗皇帝回到他曾担任别驾的潞州(今山西长治)时,对右丞相兼中书令张说《上党旧宫述圣颂》的批语。

潞州堪称玄宗发家的潜邸和福地。

在武皇则天在位期间,李氏皇族接连遭受排挤乃至屠戮。李隆基和父亲李旦自然也不例外。就在他奶奶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而早在这一年正月,母亲窦妃被诬谄为“厌蛊咒诅”,秘密诛杀死于宫中,埋在何处都不可知。同年八月,父亲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所以后来朝局缓和,景龙二年四月(708年)任职潞州别驾来到山西时,离开长安深宫的李隆基如同笼鸟逃生,分外眷恋这片土地。不仅在此期间广交朋友,收揽人才,同时生产,收取民心。

正是潞州的修养生息和蓄势待发,让李隆基助其父夺回大唐皇位。而等他成为大唐天子后,潞城自然就是潜邸和福地了。所以开元十一年正月,李隆基兴冲冲来到潞州故地,侍驾而来的就有张说等大臣。为了显示天子不忘故旧的恩德,正月初九那天,玄宗皇帝特意宴请潞州父老,免除潞州五年租税,把当年故居也改名为“飞龙宫”。时任右丞相兼中书令的张说,也就是宰相,为了学习贯彻落实玄宗皇帝视察潞州的重要讲话精神,连忙书写了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并勒石树碑。

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览。内容无非是记录皇帝陛下荣归故里时的盛况,盛赞玄宗“陛下受天历数,稽圣典谟,道贯三灵,仁育万类。扫阴珍而睹日,开辟之功也”的威德。

从玄宗皇帝的批复中,他还算是比较清醒和谦逊的。认为恢复大唐社稷,开创太平盛世的,靠的是“先帝圣德之馀庆”,我哪有什么功劳呢?而且“国步微艰,天祚我唐”。也就说,国家发展建设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仰仗上天的保佑。这里作为龙兴之地,我能够端坐皇位,其实也没什么好炫耀的。至于你们这些大臣非得写这么多学习心得体会,我也不能违背你们的意愿,但所言还是言过其实了,略有些过头。

对于臣子的吹捧,李隆基的谦虚之态表露无遗。所以这次回潞州,除了批复张说的文章之外,还和随行大臣几番表示“朕畏天将命,不敢怠遑,其乾符坤珍,皆先圣之馀福,朕何力之有焉?”


「诏曰」朕自视虚缺,为愧尤多

玄宗皇帝后来引发的“安史之乱”另当别论。但从此事看,这位大唐最高领导人并不喜好臣子们一味地溜须拍马,把自己吹上天。认为“自视虚缺,为愧尤多”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是帝王的气度,或许也是百姓的福气。

至于写颂词的张说,并没有因为一味奉承的学习体会文章而腾达。就在当年回长安不久,本性暴躁贪财,为官不仁的张说还是被皇帝拿下,罢免了中书令之职,此后遭遇政敌诋毁,只能致仕退休。

皇帝冷静不冷静,对于臣下的颂扬怎么对待,决定了一个政权的政治气候。

臣子本分不本分,对于皇帝的吹捧和自己作为完全不搭,就为自己埋下祸根,更给治下的百姓带来祸患。

该收尾了,一句话:谁也不能忘乎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