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貞觀之治"的前提

眾所周知,"貞觀之治"是封建帝王們爭相研究的"模版",但你也許未必知道,深深的憂患意識正是唐太宗開啟"貞觀之治"的前提。經歷過隋末的刀光劍影,唐太宗李世民時刻都在警醒著自己,接受隋亡的教訓,不能重蹈前朝的覆轍。他曾對臣下說:"我讀過《隋煬帝集》,文辭很是深奧廣博,看得出,隋煬帝本人是知道以堯舜為是,以桀紂為非的,可他為什麼真正做起來卻適得其反呢?"魏徵在一旁答道:"人君應虛己受人,這樣,臣下才會效忠盡力。煬帝卻恃其俊才,驕矜自用,口裡說著堯舜之言,行動上卻幹著桀紂的事,且不自知,因而導致覆亡。"唐太宗深以為然,嘆道:"前世不遠,吾屬之師也。"


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

事實證明,以亡隋故事做為自己治國理政的鑑戒,以隋煬帝這個荒奢之君作為約束自己行為的"反面教員",讓唐太宗從執政伊始,就朝乾夕惕,如履薄冰。翻開兩唐書和《資治通鑑》,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輕皇帝在自我約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而這種努力,這種剋制,對於統馭萬民、號令四方的人主而言,並不容易。

這是一個發生在貞觀二年(628)的故事。某日,唐太宗正和黃門侍郎王珪交談,旁邊有一美貌女子侍立身邊,太宗得意地指著她對王珪道:"這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殺了她的丈夫而娶了她。"王珪離席道:"陛下認為廬江王強娶人妻對還是不對呢?"太宗遂答:"殺人而強娶人妻,是非甚明,還用問嗎?"王珪馬上說:"關鍵是知道對了而不效仿,知道錯了不改正,現在美人正在陛下身邊,臣還以為陛下肯定李瑗的行為呢?"唐太宗聽罷,恍然大悟,深覺自己明知故犯,很快就忍痛割愛,將這個美人歸還其親族。

對於擁有六宮粉黛的皇帝而言,完全的戒色並不現實,但唐太宗接受隋煬帝前車之鑑,不過度沉緬聲色卻是事實。據說他曾於武德九年(626)八月即位伊始和貞觀二年(628)九月兩次遣散宮女,準其婚嫁,共計五千人之多。當這些深鎖宮闈的妙齡女子紛紛回到民間,開始嶄新的生活,唐太宗的自我約束之舉已經深入人心。

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

如果說戒色控制的是肉慾,那麼戒奢控制的則是物慾。唐王朝定都長安後,所使用的都是隋朝的宮殿,到了貞觀初年,唐太宗即位,大興土木另建新宮之事,仍是不可提及的禁令。貞觀二年,有大臣上奏:"遵依《禮記》,仲夏之月,可以居臺榭。而今,夏日的暑氣還未退去,秋天的霖雨已經開始,宮中地勢低,很潮溼,請營造一閣供陛下居住。"太宗道:"朕有氣疾,怎適合住潮溼的地方呢?只是如果應準了你的上奏,一定會花費很多錢財。過去,漢文帝將建露臺,因吝惜十家之產而停建,朕的德行不及漢帝,耗費卻超過了他,這難道是為君之道嗎?"臣下又再三奏請,唐太宗仍堅持不許。

當然,唐太宗所倡導的節儉之風還不侷限在對土木工程的控制上,史載他出巡蒲州時,曾對大費周張迎駕的當地刺史趙元楷厲聲痛斥,以至這位刺史不久竟擔驚受怕而死;在喪葬問題上,唐太宗也嚴禁自隋以來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對自己的陵寢要求只在九嵕山因山為陵,不另起墳,這樣一來,貴族宗親們也不敢擅自鋪張了。


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

由於唐太宗比較注重節制自己和臣僚們的奢侈之風,一時間,上行下效,風氣井然,史稱二十年間"風俗簡變,衣無綿繡,財帛富饒,無飢寒之弊。"當一系列約束自己的行為構成一個帝王難能可貴的品質,貞觀之治所帶動的,必然是整個大唐社會懂得節制善於節制的良好風尚。

<code>崇文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code>
<code>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沉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code> 
<code>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戰兢隨歲轉。/<code>
<code>——李世民《賦尚書》/<code>

"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唐太宗的"克己"之舉,緣自擔心步隋亡之後塵,而這種擔心的核心其實是"畏民"。這位在統一戰爭的烽煙裡親自鎮壓過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的皇帝,太知道百姓的力量了,他曾對他的兒子李治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種畏民心理,幾乎貫穿了唐太宗執政的始終,因為"畏民",喜歡狩獵的的唐太宗儘量選擇農閒出獵,並沒有驅使著的他的駿馬無休止的狂奔;因為"畏民",唐太宗對隋煬帝命百姓千人"捉取螢火蟲照明"之事一直嗤之以鼻;還是因為"畏民","抑損嗜慾"的唐太宗,將明德宮和飛山宮的玄圃院拆掉,將所有建築材料全部賑濟給了河南遭遇水害的百姓……

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

有一個例子一直為史家津津樂道。貞觀二年(628),長安地區大旱,以至到後來,京郊大片農田竟出現了嚴重的蝗災,當密密麻麻的蝗陣撲天蓋地而來,莊稼瞬間便被啃噬一空。這天,唐太宗出玄武門入禁苑,看到遍地蝗蟲,隨手捉起一隻咒道:"人以谷為命,卻讓你吃掉了,這是害了百姓啊,百姓有罪過,全在我一人,你如有靈,可蝕我心,不要害百姓!"說著就要將蝗蟲吞掉,左右見狀忙勸道:"吞食蝗蟲會生病,陛下萬萬不可!"可太宗堅持說,他只希望將災禍轉到自己身上,即使染病也在所不惜,隨即,不聽勸阻竟真的吞下了蝗蟲!


憂患意識:唐太宗開啟

這個故事經過歷代的渲染,其真實性早已變得可疑,但有一點似乎又不容置疑,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初年所表現出來的居安思危精神!儘管他是大唐帝國的第二任君主,但他治下的江山,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做守成之君的程度,他深知,隋鑑不遠,不自我約束,不對百姓心存敬畏,這個剛剛起步的王朝就可能成為一座瞬間爆發的火山,這絕對不是他要看到的結局。長安的秋天來得太早,這個年輕的皇帝在注重正身修德仁民愛物的同時,必須尋找到一套長治久安的辦法,唯其如此,唐王朝才會不懼秋冷,不畏冬寒!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