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期间的文臣武将及历史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赵南通


如果要说起三国期间的文臣武将及历史人物,我最喜欢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位列蜀汉“五虎上将”的赵云。因为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一位英雄人物,他不但勇猛无敌,战绩辉煌,而且又机智应变、忠君为民,其形象可以说是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的。

我钦佩赵云的重情重义。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他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著赵云的手不舍分别。赵云感动之余,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叛您的恩德。”这就是赵云的忠孝节义,忠贞不渝。

我钦佩赵云的勇猛无敌。刘备与曹操大战,以弱敌强,于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境内)兵败,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如无人之境,奋不顾身,反复冲杀,救出甘夫人与阿斗,因功升为牙门将军。这就是赵云的忠肝义胆,威震天下。

我钦佩赵云的处事能力。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刘备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赵云得知此情,迅速果断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成功夺回刘禅。这就是赵云的处事不惊,不辱使命。

我钦佩赵云的智勇兼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这就是赵云的履险如夷,能征惯战 。  

我钦佩赵云的不徇私情。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知道夏侯兰明于法律,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而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这就是赵云谨慎明智,公正无私 。

我钦佩赵云的一秉至公。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这就是赵云的顾全大局,不近女色。

 

我钦佩赵云的心忧天下。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有名的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果从其言。这就是赵云的仗义疏财,普度众生。

我钦佩赵云的临危不乱。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争夺汉中,赵云带数十骑人马接任黄忠,遭遇曹操的大军。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冲进曹军阵中,并救出部将张著回营寨内。曹操大军随即杀到,赵云却下令大开营门,鸣击战鼓,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后刘备赞叹赵云说:“子龙一身是胆也!”被军中称呼为“虎威将军”。这就是赵云的浑身是胆,屡建奇功。

我钦佩赵云的直言进谏。刘备称帝,备欲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等切齿之恨,赵云等有识之士陈述利害,力主维护孙刘联盟,刘备执意东征不从,后刘备于猇亭兵败,卒于白帝城。 这就是赵云的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钦佩赵云的高义薄云。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十分赞赏。这就是赵云的品行高尚,心如古井。

我钦佩赵云的老骥伏枥。诸葛亮上表北伐,赵云已年迈,为掩护蜀军主力攻祁山,领少量军士为疑兵于箕谷牵制曹魏主力大军,虽因兵力悬殊过大而失利,仍能聚众固守,亲自断后,使军队安全撤退。 不久后赵云就病卒。这就是赵云的以身许国,碧血丹心。





老刘


个人意见为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让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著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著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作家牛占龙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可能跟别人的答案不一样。我比较佩服的人物是刘禅。千百年来世人皆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自从蜀汉建国之后,刘禅深居宫中,从未处理过朝廷的政务,也没想到刘备会这么早就去世,没有有什么从政经验。可以说,刘禅被诸葛亮的辅佐,虽为是皇帝实为一人把持。能在这样高度紧张的政治环境中生存,情商不可能不高。仔细想想,他所处的地位和处世方式与曹魏末代皇帝又有何两样?只是没有改朝换代罢了!

再者就是“乐不思蜀”了。刘禅是亡国之君,也很无奈啊。邓艾大军一到,他就率领大臣们献城投降了。其实本质上还是刘禅知道凭蜀国这点国力根本就没法和人家魏国抗衡,与其生灵涂炭,还不如主动投降和平解决。邓艾把他送到了魏都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实际上就是让他及时享乐,别想着复国。在宴会上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后来他的原秘书郎郤正悄悄对他说:“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尚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后来,司马昭又问他;“颇思蜀否?”他便按郤正的原话回答。结果他却说:“何乃似郤正语耶?”他很吃惊,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于是只好回答到:“诚如尊命。”司马昭和他的大臣们都大笑起来。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来源。结果给后人留下了把柄,说他没心没肺,贪图享乐,不怀念故国。这本来是他的一招护身之术。

蜀汉跟魏国打了几十年的仗,魏国人恨透蜀汉了。他现在成了人家的俘虏,他很可能会被害。但因为蜀国刚刚灭亡为了安定,所以就没杀他,给他好吃好喝,还封他为安乐公,实际上是把他给软禁起来了。但又怕他会有复国的企图,所以就监视他。在这个狼窝里,他除了事事小心,说话谨慎之外,他还有其他办法明哲保身吗?没有!他悲痛与忧愁的感情潮水绝对不比南唐后主李煜少,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得好吧?忧愁多吧?结果怎样?还不是被毒死了。郤正给他说的话一字不拉的全被监视的人报告给司马昭,可见他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啊!稍不留神,就会人头落地啊!所以他只能以“此间乐,不思蜀”的谎话来骗司马昭,要让他看到他是胸无大志的,是不会复国的,他才会放过他。刘禅能够成为三国末代皇帝中活得时间最长的人,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此间乐,不思蜀”实际上正是反映出当时他欲哭无泪的无奈心情。换个角度讲,假如他复国成功了,甚至灭了魏国,后人还会拿“乐不思蜀”来讽刺他吗?不用说,恐怕早就有人说他这招明哲保身的计高明,并且还会被写入三十六计,和勾践的“卧薪尝胆”一样名垂青史了吧。

最后再说一点,大家都说他昏庸,但他绝对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啊!如果说蜀国前期是因为相父诸葛亮主持大局才得以稳定,那么他去世之后蜀国又维持了三十多年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大臣们的努力,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他不会没有一点功劳吧。





兵雄天下2008


常胜将军赵云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赵云是常胜将军的描述,但是民间自古一来就有常胜将军赵云的说法。

所谓常胜将军,就是每战必胜的将军,但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赵云都有一次打败仗的经历。虽然也打过败仗,但是赵云仍然被称作是常胜将军,其主要原因是赵云在唯一的一次败仗中没有受到较大的损失,类似的情况在长坂坡也有发生。长坂坡之战虽然是刘备军战败了,但是在赵云的努力下救出了刘备的夫人和孩子,而在小说中对赵云大战长坂坡进行了艺术加工,赵云闯入八十多万曹军里无人能挡。

箕谷之战也是一样,大军已经决定撤退,为防止敌军追击,赵云亲自断后,虽然年老,却仍能斩将破敌。而在其他的战役里,赵云也常能在失败的战斗里有突出表现,即使战局处于劣势,赵云也能斩将杀敌,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长久以来就给广大民众造成了赵云不会被打败的印象,一些民间传说中,甚至有赵云征战一生,从未受伤的说法,由此可见,常胜将军赵云早已经深入人心了。



热门电影推荐008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喜欢的人物是周瑜。从人品上说这是忠臣义士,不畏强暴,所谓威武而不能屈,有智计谋略,临危不惧,其搏斗的精神令东吴谋臣学士失色。从风神上看,其是个羽扇纶巾,谈笑却敌的儒将,又是文艺修养精深的。诗云: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可见其对音律琴艺之精通。赤壁大战,火烧曹营,尤其群英会中,周郎使尽妙计,击败强敌,尽显英豪。第三,从性格上看,周瑜是个直性子的人,慷慨激昂,虽被气病而亡,却也道出这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一生鞠躬尽瘁为国而牺牲,令人钦佩而痛惜。


一斗楼


三国期间值得敬佩的历史人物很多,但在下还是偏爱诸葛亮较多。从其受顾刘备三顾茅庐而起:便由衷而咏:大梦谁知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从此卧龙腾飞,受顾三顾茅庐而成定鼎三分国,问鼎中原,六出祈连,最后因食少事繁而累薨于征战中的五丈原。可见一介布衣,不贪利祿,忠心依国辅政,躹躬尽碎,死而后已,屈指可数,古代有几人?每当读三国演义看到孔明殒落五丈原,不禁掩卷长叹:

星殒五丈原,孔明魂歸天。

山河顿失色,古今人哀怜。


wing246


曹操。虽然历史对他不公,一直被视为大反派,但无论雄才韬略,文治武功都属曹操最厉害。更甭提他那光着脚丫见许攸,捶胸顿足哭郭嘉,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恰恰也是其可爱之处。不像有些人物那么神或那么超凡脱俗。


BuddyYee


曹孟德,新版三国演义有句经典台词,“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不怕别人,看错我”。不承父兄基业,不沽名钓誉,文韬武略,胆识,谋略,没有几人可与他比肩而立。


知兮兮之


鲁肃,一位典型的儒将,算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战略家了,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 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极点历史


喜欢献帝,宝宝苦啊,父母兄弟尽皆早亡,十岁出头就成了孤儿,辗转于军阀之手,坚韧的活着,时刻不忘社稷重任,即使毫无希望,也要极力的挣扎,可以想想,那么年幼的孩子将大汉四百年的传承挑在稚嫩的肩上,不知多少夜里,默默流泪,满心彷徨、凄凉与谁说啊。活的痛苦、活的艰难、活的绝望。两汉四百年创造了大汉民族的辉煌,谁能想到它的落幕会落到如此孩童头上,何其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