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訓練中,如何知道自己找到了勁點?

韓本熙


太極拳中如何知道自己找到了勁點,這要根據自己的體感靈敏度來確定。

有一次與師傅練習太極推手時,感覺師傅有勁,而自己使不上勁,自己使用了勁又感覺手臂很累,推不了幾下,而師傅卻一點都不累。把自己疑問告訴師傅後,他歸結起來就是我不會用勁,用的是笨拙勁,當然就會累。他把道理講清楚了,我再來推,結果並沒有好轉,說明我沒有練會,還找不到發力的訣竅在哪裡。




發勁是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在哪個部位發勁就在哪個部位發勁。聽師傅講要節節貫通,不像我們平時使力氣擊打物體那樣,一巴掌拍過去完事,而是像傳輸器一樣,從腳跟快速到腰經過脊柱到手臂到手指,最後這個力就是全身勁,整勁。同樣其他部位想發勁時也是這樣子做,才有效果。

這麼長的一個發力過程,得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這就要長期堅持訓練,達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才算成功。很多人知道了拳理,不一定會成功。這就是一個難度問題,一練就會就不用苦練功夫了。

這個發勁點由意識決定,意識的敏捷度,指引身體的跟隨速度,這個速度很難修煉。平時看一些人講的頭頭是道,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在實戰中用起來還是不行。要不然,人人都是高手了。

我認為練太極拳發勁點是一種意識的身體感知點,感覺身體的這個點在發勁。這個好找,但要快速找,有力度的快速度使用就難做到。加強訓練,也許某天能成功。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太極邊緣人


八法強調的不同的勁與感覺分別排列:

1、掤

像彈簧一樣,有一股能量向外張開,向外展,如水負舟行。想象抵抗水的力量一樣。“掤”也有化解按勁。“掤”不代表只有向前,“掤”也有向上的,如起勢,兩手向上向前平舉就是含“掤”勁。

2、捋

如順著力引進落空,捨己從人。隨波逐流。將敵之來勁,順著他力,加上轉腰動作,並且保持“虛靈頂勁”的要求。看雖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勁,做到敵不之我,我獨之人。做到敵不之我,我獨之人必須練習推手,則練成聽勁(用皮膚觸碰而知其勁的方向)。而且敵之虛實變化要注意。

3、擠

似將一物擠出去,若敵“捋”,則以“擠”破解,似球撞必還的感覺,勁向前而進中寓後坐之意。

4、按

主要與化解擠,肘,靠。以阻截敵功,向下引而化為無形。就如水下瀑布一樣。必須有下沉的感覺,如起勢中的下按動作一樣,有往下沉的感覺。

5、採

一種變守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勁,綜合運用刁,拿,切,纏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須直中求曲,點中含面,以順為主,隨曲就伸。採多數運用在敵的關節部位。

6、挒

有帶一點纏勁。旋轉手臂,注意旋轉時須以肩帶臂,將對方纏住後,側向內或外橫向前牽動,逼其就範。牽動時以腰發力。旋轉之勁,先松後緊,迅猛快脆,如飛輪揚水。

7、肘

集中力於肘部,包括擠,撞,點,壓等法。講究要有爆發力,寸勁。力道充沛飽滿。


會功夫的小會計


我是學習洪式太極拳的,洪式太極拳的前生是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所以每一式都有實用方法。都有實用的勁路。如何找到自己找到勁點、勁路。先要臨摹好太極拳的套路,再由著熟而逐悟懂勁。因為洪式太極拳主要是防守反擊的拳。每一招都是因為假設對方進攻,然後我通過鬆圓化解對方進攻並反擊。所以要自己找到符合實戰的勁點、勁路。自己就要請一個拳友模仿洪式太極拳書上要求進攻自己,自己按照書上要求化解並反擊。就是通過推手實戰訓練來找到推手的勁點、勁路。如果要找到搏鬥散手的勁點、勁路。就需要拆招應用。找一個對手用搏擊散手的各種招法去進攻你。你能應付。你就自己找到了太極拳搏鬥實戰的勁點、勁路,實戰距離感。



行書太極


什麼是太極拳的勁點呢?

傳統太極拳套路常用動作中的發勁來體現它的剛柔相濟,對這些發勁動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體感、有穿透力,如金駒抖毛,乾淨利索。如果要做到這些,你發出的力則必須要有勁點。

簡言之就是指發力的剛落點,然而這個落點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這個剛落點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駕馭的。
(二)這個剛落點,具有螺旋纏絲的特性。
(三)這個剛落點處配以全身的整合,即體現出整勁。
(四)這個剛落點是出圓為方,可以有速度的變化,可以生產加速度。
(五)這個剛落點同時又可以是第二次打擊的起點。
(六)在這個落點處,我身體各部位達到高度的協調,可以多角度變化。

具備了這些條件,你發出的力才能稱之謂有勁點。初學太極拳,不容易找到勁點的感覺。太極拳是一種全身運動,打出太極拳的勁點來,是一種很高的要求。我們在日常訓練中應循序漸進,不斷摸索、體會勁點的感覺。不斷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這是一個功夫上身的過程,急不得。日積月累,方法正確,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進入太極拳的技擊殿堂,領略到太極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風光”

下面我們仔細說說在太極拳訓練中,如何找到"勁點"的感覺。

一、梢節領勁

這裡的梢節是指肢體中的兩手和兩腳。因為只有梢節領勁,你的拳頭才能領進如蛇頭,而不是甩動如虎尾,是主動的直入主題而不是被動的奔向目標。仍以“掩手肱拳”為例,擊發時上肢以手領勁,右拳則可以做到穩、準;下肢的“梢節領勁”指得是在兩腳蹬地反彈的同時五指抓地,這樣才能夠做到松跨圓襠,才不會出現腳下無根的感覺。

二、五弓齊備

兩頭捲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齊備,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張弓發生了形變,擊發的“勁點”則不容易形成。

三、螺旋纏絲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的特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而且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臟六腑,這就像有來復線的槍膛裡射出的子彈、土製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也是太極拳的勁別區別於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有些人在走太極拳的四正勁:掤、捋、擠、按的時候會用螺旋纏絲勁,但是在走太極拳的四偶勁:採、列、肘、靠的時候,亦即進攻打擊對方的時候,卻不會走螺旋纏絲勁了,這樣你打出勁點還是缺少了太極拳的味道。

四、公轉自轉

公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自轉,指相對處於梢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就可以稱作自轉。公轉與自轉相結合就使你的打擊更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這個公轉,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加大了攻防運動路線的長度,另一方面,公轉的形成是要通過擰腰松胯、屈膝合襠、五指抓地來實現,這樣就能穩定重心,變換虛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勁”送到勁點上去。

五、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運行路線非圓即弧,這是運行的大勢。但是太極拳還有“方圓相生”的道理。即太極拳的運行規律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走的是弧線,其目標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體運行路線有沒有走直線的情況呢?有!出圓為方,方就是發、放、打,亦即打擊部位在力達勁點的一剎那走的是直線。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兩層意思:即發力時在運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線,直來直去是不對的;在力達勁點的一瞬間走的是直線,如果在這時仍走曲線就不對了。所謂圓以方為本,方以圓為根,即方圓相生相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長

身姿放長除了可以擴大我們的攻擊半徑,在攻防對抗中佔據空間優勢之外,他的真正意義還在於使我們的肢體產生彈簧勁。身姿放長的要素一是骨節分開,二是韌帶拉長。這兩個要素是產生彈簧勁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具備了這種身姿放長而產生的彈簧勁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使我們的力在到達勁點時產生了加速度,而這種有著瞬間加速度的勁點就具有更大的打擊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係。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我們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使我們的力點具有不可思義的威力。

八、周身協調

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得就是協調。動,還要符合規矩地動,動態中求協調,否則叫枉動。任何一個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會影響攻防意圖的實現。


賈爺真事兒


每天聽著歌曲煉拳,五十年也得不到太極真精髓,只能盤架子,活動筋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