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認同,一些大學教材,被人故意的編得晦澀難懂?

用戶75321928304


想起幾年前發的一條說說,期末考試前複習,自己一個人提前一個月複習都搞不懂,後來找學委一起學習,兩天就把考試題搞懂八九不離十



說出吾名嚇汝一大跳


我非常認同,一些大學教材被人編的晦澀難懂。但這個晦澀難懂,並不是故意的,是因為作者也不懂。


很早很早以前,教材都是統編的。我聽資深老師聊過,一門課程,教育部就指定幾個學校牽頭,由他們來組織編寫。編寫完了,還有審查委員會審查,提意見,為一本書開會都要開好幾次。等書出版時,又要非常認真地校稿,所以那時候的書的質量很高。現在很多課程還是用那些老教材。比如高數數學,同濟版的;大學物理,東南大學馬文蔚版的;電路分析,西安交通大學邱關源版的;數電、模電,清華大學童詩白組織人編寫的;信號與系統,鄭君裡版的;計算機很多書都是清華計算機系組織人編寫的,像譚浩強的語言系列。這些教材很經典,經久不衰。

當時因為學的都是經典教材,也沒有覺得好在哪裡。後來在清華,經常有外校的老師拿教材給清華的老師審。我有時候也瞄一眼,很多教材都是慘不忍睹,錯誤百出。我曾經調試過一本教材裡的代碼,連編譯都沒法過,更不用說出正確的結果了。


現在的教材特別多,原因是評職稱用,所以很多老師都自己編寫教材。原來的老師一輩子的心血一本教材,精雕細琢,現在的老師哪裡有時間?而且都是年輕時候評職稱才有用,好多東西,他自己不會,也不想搞明白,東抄抄西抄抄,剪刀加漿糊,一本書就出來了。


前兩天,華科大同濟醫院的高慶蕾教授新晉傑青,被人揭露出來論文有造假。我看了下她的簡歷,科研成果一大堆,同時,參與編寫多部專著和婦產科教材,發表論文100多篇。我生性愚鈍,理解不了,這麼多文章和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是不是也是隨便抄了幾段或者讓學生幫著寫的?

至於到專業書,錯誤更是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導師翻譯原版書,讓學生一起翻的事?那些文字,自己看了都臉紅,詞不達意,語句晦澀,遇到不會的甚至跳過去了。但導師稍微改一下,改動的也很少,然後這書就出版了,成為專業課教材了。到專業課教材,能讀下去的書就非常少了。


這是不好的教材。那些經典教材就沒有問題了嗎?


我上大學,很多教材都看得特別費勁,我每次都自卑地想著,自己太笨了,連書都看不懂。可是,當某天,我開始看了外文書。我發現人家的書真的非常好懂,每件事都是從一開始的問題提出,歷史上大家的各種嘗試,困難,最終的解決之道,難點,條件,這個思維的脈絡非常清楚。我看了之後,真想哭,這才是真正的好教材。而不是上來就給你一堆的公式,讓你算,或者給你一堆的電路,讓你來分析。這些計算有什麼用呢?既不聯繫實際,也不能從人的思維脈絡來介紹問題,你會做了題,也不會引發更多的思考。我才明白,原先的那些經典教材的老師水平也是不夠的,根本不是科研的第一線,對很多事物的理解也是隻能在某個淺層上,所以教材寫得看起來非常理論,晦澀難懂,其實還是本身水平不夠。

我曾經聊過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我對它們的教學模式極為看好,其中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們使用了原版教材。當年,民國時,國力這麼羸弱,但很多國外大學都認可國內的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國內跟國外用的是一樣的教材,用一樣的教材,學生水平就跟國外差距不大。

也許我比較激進,在我看來,清北離第一線的頂尖高校還是有點距離,除非它們所有的教材都是用世界一流的教材,現在還是有部分教材用的是陳舊的、不知所云的教材。


大家如何看這個問題?不妨來談談。


五道口的顏學姐


故意寫的晦澀難懂,那是胡說八道,編寫大學教材的人沒這麼無聊。

但是,好多大學晦澀難懂確實是真的。

我還記得我當年學習高等數學的時候,開始學習微積分,一般都是從極限說起的。

但是我們的教材呢,上來就是直接告訴你極限定義,然後給你來幾道極限的題,然後下章節就開始講導數了。

雖然說,從高考鍛煉出來解題技巧,在加上書上的題目講解,我還是會做極限的題目,導數的題目了。

但是,到底什麼是極限,到底什麼是導數,我始終是一頭霧水,完全莫名其妙。

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在用解題技巧強行做題,實際上我根本不懂是個什麼意思。

這種感覺一直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也許高等數學就是這樣的,是我理解能力差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國外教材《數學分析導論》,這本書的作者,在開篇,從自然數說起,利用數軸,非常仔細,邏輯清晰明確的講了到底什麼是極限,一下子讓我茅塞頓開,我立馬明白了極限的原理。

我這時才明白,這才是一本好的教材所應該有的,會讓你豁然開朗。看好的教材,就好像是看偵探小說,你經常會有“哦,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越看越上癮。而不是越看越迷茫。

那麼 為啥我們的教材會這麼晦澀難懂,我現在想想,可能是這兩個原因。

第一 有些教授寫的教材,其實是針對自己課程所寫的。也就是說,教材只是一個提綱,真正重要的內容是這位教授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所以,抽去了課堂內容,教材就會變得晦澀難懂。

而且, 一些大學的老師並沒有自己出書,而是實用別人的教材,這時候這個教授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給學生講更深入的理解,而是照本宣科,就會讓人很難理解。

二 一些教材編寫著思維還停留在應試教育上,他們並不關心你理解不理解,只關心你會不會做題。

三 美國大學教材和中國有很大不同,美國沒有什麼教育部規定的必選教材,課程教材選擇非常隨意,並且美國教材還很貴。

這就意味著,所以美國教授編寫的教材,都在市場上競爭,你寫的好,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流暢,那買的人就多,買的人多,教授就能賺錢。每賣出去一本,編寫教材的教授都會獲得的一定的版稅。

而且,市場化要求,教材不一定就是面向在校大學生,面向自學者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美國有很多大學夜校,網校,成人學校,這些都是潛在市場。教授把書編寫的越容易理解,這些地方賣的就越好,畢竟錢不燒手不是嗎?

而中國,大學教材基本是很難形成市場化競爭,那麼編寫教材的教授,也就沒有什麼動力去把它編的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適合於自學了。

所以 大學教授並不一定是故意把教材編的這麼晦澀難懂,而是在中國這種特殊國情下無意造成的這種局面吧。


shawn25


我非常認同,這個就要拿我當年學會計來說。

最開始我接觸會計,教材是《會計學原理》,當時老師把我們講的雲裡霧裡,各種分錄做的天花亂墜,我越看越糊塗,越看越懵逼,最終期末考試61分收尾,到後來一提到分錄都頭疼。

後來,有天我去路邊淘了一本書,是國外的一本財務方面的通俗讀本,裡面主要就講財務會計的各種思路,各種處理會導致的差異,以及貨幣的時間價值之類的,並以此指導你怎麼做投資,怎麼去分析。

看完了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會計處理的基礎是經濟實質,會計分錄最終是要反映經濟實質的內容,而不是拿來秀操作的,一項經濟業務根據各種情況,也就只有幾種賬務處理,而如何進行賬務處理更合理,就需要財務人員的判斷。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看《會計原理》不再覺得複雜,但是我始終忘不了那個把最大精力花在做會計分錄的教學上,實在是捨本逐末。


30億語言


我記得初中的北師大教材絕筆爛!悟性差的(我就是)根本不懂,當時很難及格,上面沒過程,全靠老師講。高中數學的人教版一般般吧,感覺也是靠老師講,書上的內容根本不夠做題!大學的同濟高數內容信息量太大了,可能大而不精,還是老師點撥,即便我認真地學還有很多不懂,依然掛了[捂臉]。可能我就不適合學數學。


槓王阿基米德


說來慚愧,現在已經大三第一學期了,走過來的每一個學期都在掛科,我也很無奈。直到最近才稍微的找到點學習的方法。我認為教材是阻礙我快樂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們學校的教材,就以機械原理來舉例子如圖一。整個內容看起來除了每一刻的課題,其他的看起來真的就是雜亂無章,最主要的是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還有一些符號,讓人看著摸不著頭腦,比如我們初高中學的tan函數,這本書上就是tg,剛開始都不知道什麼意思,以為一個新的三角函數。再看看印刷信息,是2015年修訂的,但是我感覺上面的東西就像是上個世紀的內容。其中還不乏一些錯別字。例題晦澀難懂。

但是我最近泡圖書館多了以後,找一些新出的教材,比如圖三的這本。首先這本書的結構就很符合我們這一批學子的學習習慣,從可以開始,一個知識點一道例題,這樣學完就感覺很充實,最主要的是,這樣的印刷風格,讓我看著很有慾望看下去。曾經過裝的一個老師說,你如果一門課想入門的話你先看一下,感興趣了再看一些晦澀難懂的。老師的話讓我很受用,很感謝這個老師,也很感謝學校的圖書館。

但願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撒旦先生2018


深刻體會,就是這樣,我上大學,微積分掛科了,補考的小夥伴抄都沒的抄,又全部都掛了,然後因為掛的人太多,我們只能和低年級的一起重修微積分,這時候沒辦法只能好好學,但是還是學不會啊,直到期末考試前一個月,我無意中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工農兵學員微積分教學》,然後刻苦鑽研了一個月,結合自己的課本,用了兩個星期鑽研微積分,最後期末考試考了87分,當次考試第一名


胖寶寶吃不飽


我是設計專業的,教科書就是個擺設,老師都不屑於念,上課都是直接找最優秀的案例直接ppt解析。我唯一因為興趣買過一本進化動力學,看了二十來頁被勸退,只能找更基礎的讀物。它不講原理,它直接給上公式。

我國科普程度低,和原理讀物不普及有很大關係。


用戶3670485241936


提到教材難啊,那最為出名的肯定當屬蘇聯和俄羅斯的大學教材。大體上說,蘇聯的大學教材一翻開看那真是結構嚴謹,用詞專業,證明過程樣板化,在專業領域毫無瑕疵,讓內行人看了之後覺得非常舒服,就像看一件藝術品一樣精妙而完美——不過,這樣的藝術品只有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的人才能領略其“美”,如果把它們拿給那些入門者去自學,那效果肯定是沒有類似於歐美教材那種由淺入深形象生動來的好。

畢竟學一門知識,如果上來就給學生擺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一大堆複雜的符號,那麼很多人直接就失去了繼續學的興趣,如果再沒有一個善於引導學生的老師,那麼整個學習過程簡直就是場災難。

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很多沿襲了蘇聯的模式,因此教材的風格也是這樣——很完美很專業,但對初學者不太友好。

其實,對於初學者而言,完全可以在課前先閱讀一些更加適合初學者的教材作為預習內容,理解一下這門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拋開那些抽象的符號從通俗的角度看看公式和證明,這樣在正式學習時會輕鬆很多。畢竟在蘇聯時期,很多大學生也是這樣學的。


青陽樺榎


試答如問如下:

我學的《金屬工藝學》、《材料力學》的任課老師,也是教科書的作者。

我是課代表,與老師接觸比較多,也比較頻繁,對教材編寫相關知識,知道一點“皮毛”。

兩位老師都說過,原有的教材,很多章節或段落(句子)是從國外教材或資料翻譯來的,有些譯員對專業不是很瞭解,一些語言帶有“外國味”。

不可否認,有的章節為了顯得“好看”,故意拉長篇幅,對內容進行“兌水”。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的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