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信哪一个?

本人不在线21


善恶是人的一体两面,没有绝对的善恶。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出来的时候没有被世界污染,也不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人们希望新生儿是善的,往着好的方向去向往,而有一句话叫无利不起早,就说明一切的善都是为了人性的自私,人生来是自私的么?其实答案是对的,人是高级动物,也就是说人本质也就是动物,而自然界的动物中,本能的反应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但人又区别于其他动物,通过学习领悟,可以把自私放到最小化,所以很多情况是相对的善。

再来说恶。没有无缘无故的恶,都是通过社会的压迫或是环境的好坏来评判恶,其实说白了,人性本恶,说的就是天生的本能,动物的本能,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存活在生物链中,不然就饿死了,呵呵。

所以说,无论善恶,都是人的一体两面


中国真话人


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同为儒家一脉却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没有性善论就没有儒家认为的“人性本善,只是后来有的人渐渐丧失本善,才胡作非为”;没有性恶论就没有基督教的原罪,就没有基督教存在的必要?那么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说法?

其实我个人更崇尚明朝的大圣人王阳明先生对人性的论说,在《王门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世间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我们天生看到别人恃强凌弱就会义愤填膺,这份天然的、自动产生的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判断,却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因此我认为人性本无善恶,由于后天的各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善恶之分。

人性善恶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仅仅是对人性根源的探讨,忽视了人的意念、欲望以及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王阳明先生的《王门四句教》我个人认为说的比较客观全面,因此也会这么认知人性和世间万物。

性善论和性恶论作为中国哲学史几千年不断论述的观点,本来就是为了引导大家是探究和思考,同时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讨论。








山高水长先生


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上》里说:“从人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是善良的,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孟子说得非常清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


但是,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还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以后,荀子又说:人性的恶,是可以由圣人的教育以及法则、规范、习俗等来约束的。

人性的善与恶,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荀子一派,为了人的道德,可能会把外在的约束做到极致。后面韩非和李斯的表现即是证明。

孔孟一派,对人的道德约束,就会很温和,以礼为先,在礼做不到时,才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有必要时也可以施以刑罚,但讲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人轻罚、对己严苛。

中国民族从善如流,我们提倡善待朋友,与人为善,善莫大焉,我们提倡“善”,同时还要改正“恶”,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所以,我信善,你呢?


鹏学天下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均属于儒家学派。但孟荀两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有诸多的分歧,比如孟荀二人在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有着严重的分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孟荀两人关于人性本质观点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关于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在此就不叙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回答。

如果问我是认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的回答是:我都不认可!我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一种求生意志或者说是利己的。

▲非善非恶

不管我的观点是否合理,我先来简单地说说,为什么我不认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种观点。

婴儿哪懂道德?

要判断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过,人的年龄越小,就越简单或者说是越单纯。因此,要判断人性的本质,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分析年龄小的人。我们不妨走个极端——婴儿。婴儿也是人吧,而且是最单纯的人。在婴儿身上也存在着人性的光辉吧!善与恶是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的道德评价。但一个婴儿哪懂道德?我认为婴儿做出的绝大部分行为应该是一种求生的行为。因此,我认为人性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求生意志。

▲婴之幼孩

人性是非善非恶,而是利己的

我认为人性非善非恶,是利己的,但可以选择。或者可以这样表述:人性是多变的,有时表现的是善,有时是恶,是否利己是判断标准,但可以通过后天的选择,人为的使人性稳定或者说确认。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归根到底人还是动物。动物的本能就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人也不例外,人的本性也是谋求个人的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向善还是向恶,关键是看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

其次,人的复杂的善与恶只是一对基本的伦理或者说是道德判断。不能把人性简单的归为善与恶这两类。

最后,人性本质是非善非恶,但可以通过后天选择确定。世界上有天使也有恶魔,世界上好人、善人有很多,恶人也不少。难道是人的善恶是一出生就确定的?非也,人性表现出不同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是受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影响的。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人内心的善与恶的比例的不同的。有的人善多于恶,而有的人恶多于善。有的人可能现在是恶多善少,也许将来内心的善会占据上风。

▲善

总结

虽然我个人关于人性本质的看法有点与众不同,可能多数人也不赞同。但是我还是认为,人性的本质不能被简单地分为“善”与“恶”。毕竟,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赤子,并非“天使”亦非“恶魔”!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追寻远方的诗


人性无善无恶,清净本体,善恶都是人心的区别。古籍经典中有描述,原话记不得,是天道,地大,道大,人亦大,就是人本来与天地道一样,天地有善恶么,就像空地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大地对万物同样的承载。优酷有个视频有叫“什么是人”的视频,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收益的一个视频推荐给你


正心惠天下


上学时相信孟子的,长大后更相信荀子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人之初无知无学,无善无恶。一切善恶都是后天养成的。

人之初,就像一页白纸,无所谓善恶之念。所有的善恶都是后人教化引领的结果。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进了红缸就是红的,进了白缸就是白的。

把一对出生的孪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一个是帝王之家,一个是恶魔之家,长大后,一个就是君临天下的君王,一个是无恶不作的魔王。何也,水土异也。

孟子主张性善,因为他是孔门弟子,一生所学也都是孔子的仁爱之学,因此他主张性善论。荀子也是孔门弟子,但是荀子更看到了社会变革给人带来的深刻影响,更能跳出儒家门户,客观公正地看待孔子学说的局限性和倾向性,因此他主张性恶论。

但是,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最终所指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具有向善的一面,因此无不以劝善积德为教旨。但是按照老子的观点,善恶同源,美丑同出,所谓的善恶都是人们的分别心刻意划分的,因为有了分别心,才有的善恶之别。

就像出家的人,所谓脱离烦恼的世俗,走进清净的世界,这些烦恼是什么,什么是清净的?无非是人们制造的概念。

烦恼是烦恼者的烦恼,清净是清净者的清静。庄子说,道在万物,你我他都有道;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佛祖说:万物是佛。这些大哲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成佛成魔,向善向恶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心志。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有分别心的环境,人就有分别心,因此,环境不是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唯一因素。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了,一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在清净的寺庙里,一样出坑蒙拐骗的假道士、烧杀抢掠的假和尚。

为什么呢?因为有分别心。在道观,在寺庙,高道大德们论道讲佛,劝人向善,因此另一面的恶就浮现出来。向善的功用太遥远,似乎回报更缥缈,而向恶的功利性太明显,太实用,因此,他会表面上性善,暗地里却隐藏着阴谋。这说明善地并非一定出善人,魔窟也不一定没好人。

什么原因?就是善恶本是一码事,只是人们的分别心,只认准一方面,并试图用这个方面引导,故意隐瞒或者不知道事物的另一面,以此来劝化人性和风气,其结果是,你看到了这一面,他看到了那一面。

为何在善地,他却却能看到恶的一面?因为万事有对立面,就像易经所言,阴阳互根互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越强调善,他越能看透恶,你越说善的是的,他越觉得你在隐瞒着什么。他是善的,还是恶的?他不善也不恶,只是他实在,不虚伪。

所以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仁义就是人们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你越强调条条,他越认为你虚伪。事实上,这些条条框框正是侯王们谋私的杀手锏。

你若说人进入善地,早晚会忏悔,会向善。那也是你的一厢情愿。有的人一辈子事佛念经,暗地里却没做一件善事。有的宗教也劝化人,但自从产生到现在,从没停止过仇恨和杀戮。你说他是善的还是恶的?我们会毫不迟疑地说是恶的。但是人家却不这么认为。所以,善恶是人为的划分的道德标准,人与人不同,民族与民族不同,善恶观念也就不同。

但是社会总得有一套运行规则,人们相处也应该有一些公共的认知,这个公共的认知,就是社会公德。他虽然也是人们出于分别心制定的,但这种规范强调的是自我调适,在自己舒服的同时,不损伤他人和公共利益。若能做到,他就是人们公认的善了;若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利己伤人,伤害到公共利益,那他就是恶的了。

这种规范通常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兼顾,而非某些利益集团的偏好,那就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遵守,这种规范就是合乎天道、人道的,就是善的,反之,则不善。


问道黄老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他的习狌,本来是善良的!如果按照本性的发展,没有外界的干扰!都可以成圣人的!为饶舜周公之类的人物!但他在社会上之后所受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别人言传身教,他默默地感悟的不同!也有可能成为大奸大恶之人!如过去的四大奸臣,赵高,秦桧儿,严嵩,蔡京之流,本来是好人,是善良的人!但到了朝堂之后互相倾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以至于脱离了善良的本色!走向邪恶一面!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说的是人都有动物的本性!生下来的时候都会为了生存而战!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抢食物,争取活下来的权利!你看动物世界中!兄弟姐妹之间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把幼小的挤出巢穴,那就是赤裸裸的恶呀!而人也有动物本性!在小孩儿时期为什么会咬人?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恶也不为过!人是高级动物!在慢慢的成长中他知道了歉让! 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知道了不食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知道了男子汉大丈夫做事有可为有不可为!知道了是非对错!所以能严于律己!修身养性!终成一位贤人!

他们两位智者说的都是对的!人不管为恶为善!怎么样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分开两面看问题!别看表面意向,直达事物的本质!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人类是从动物演变而成的有生有气有知有义的物种,因此,人类还残留着动物的自私、贪婪和仇恨的基因,简称三恶。居心叵测的人用仁义把这三恶包装起来,这点小伎俩怎么可能骗过那些"弗行而知,弗见而明"的圣人呢?道家的代表庄子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彭兴文1949


孟子是儒家学说最核心的思想家之一,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仁为核心点。孟子思想体系主要概括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亲民,主张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在皇权天授,三纲五常的儒家宗法制度下,难能可贵。第四、博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治国,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荀子融合法家学说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崇礼义,又讲法治;“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的思想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孔孟荀经典儒家学说距今二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去其糟泊,存其精华。儒家学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性本善,性本恶,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有局限性。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还是以“人之初性本善”为主导,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文化的主流就是“性本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有很健全的法律体系,有很完善的制衡机制,三权鼎立,以法律来约束人性之恶。

笔者以为,人性之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环境而变化,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人心向善,这时候“性本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自然灾害频发,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这时候好人也会变坏,“饥寒起盗心”。

笔者认为,国家政治制度可以建立在“性本恶”的基础上,建立建全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律的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性之恶无法生根。文化体系建设以“性本善”为基础,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引导国人积极向上,通过文化教育来教化人民,以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画地为牢”的太平盛世


水口村夫


面对一名街头乞讨者。

有的人说:很可能是个骗子,别理他。

有的人说:真可怜,给点钱,不管是不是骗子,我自己求个心安。

有的人说:我要是给他钱,他会把我当傻子,为了不被当傻子,不上赶着给钱。

有的人说:这人不会是玩行为艺术的吧?或者是搞社会调查的?

有的人说:积德行善,日行一善,给钱。

有的人说:孩子,看到没有?你要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这样。

有的人说: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看看人家,为了成功,我还可以更不要脸。

有的人说:看看这个乞丐,我的疾病、挫折算得了什么?

面对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看法。这种多样性的看法决定人类的进化是无序的、多样性的、不断创新的,经过优胜劣汰,发展到今天。

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无善恶,所具有的知识本能。面对社会以后,产生多样性的看法,采取各自不同的对策,使得一个人在当代社会评价体系中,被定位为善或恶。

人之初无善恶的证明实例:刚发现的狼孩只有本能,没有善恶是非观。可见,不接触社会,不会产生世界观,不会产生善心和恶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