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疫情下的特例——社区小店的逆袭

隋广发怎么也没想到,才开业四个月,他的店就成了淮安路上最火的店。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隋广发的“焕然超市”和另一家苏宁小店,成为周边几百米内唯二还在营业的社区百货店。

25平方米,日均流水超6000元,算算日坪效达到240元。隋广发开玩笑说,感觉自己甚至有了碾压盒马鲜生这种“新零售巨头”的势头。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大型综合商业体几乎全部停业,快递外卖也因为人员短缺和社区封闭而业务萎缩。在这种大背景下,社区小店成为“疫情经济”的一个特例,记者采访发现,几乎所有的社区小店都实现了“逆袭”——营业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了不小的增长。

生鲜订单涨了三倍

记者在隋广发的店里呆了20分钟里,就来了十余波客人,年轻人通常采购一堆零食饮料,付款近百元;老年人则会一头扎在蔬菜水果区,最后大包小包也得付上几十块;也有顾客会匆匆买走一包白砂糖或是一盒烟。

原本隋广发的店只卖食品百货和水果,卖蔬菜是从大年初三开始的。他和妻子特意撤了一个货架,在进店门前面腾出来一个四四方方的空地,如今一筐挨一筐摆了二十多种菜和七八种水果,从屋里一直延伸到屋外。

「特稿」疫情下的特例——社区小店的逆袭

(淮安路上的焕然超市)

很多小店的经营者和隋广发一样,不管自己原来卖不卖生鲜,但在疫情期间,因为社区顾客的需求,都会主打生鲜产品。

作为李沧区惠水路上一家苏宁小店的店长,修暾暾给记者说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店铺的生鲜订单量比过去的3倍还要多。

每周二、四、六生鲜产品到货的日子,也是店铺最忙的时候,修暾暾和另一个同事通常会忙一整天。记者看到,店内一个冷藏柜内已腾出了将近大半个柜子来存放消费者订购的各种蔬菜、水果。油菜、圆葱、白菜、橘子、草莓、柠檬……地上的储存箱内,还放着无需冷藏的地瓜等,时不时有消费着前来取货。

据修暾暾介绍,苏宁小店从1月底起,就在基础需求上再加30%的生鲜额外配货,保证充足供应,同时冷链增加作业班次,蔬菜水果盖棉被保质保量配送到门店。

「特稿」疫情下的特例——社区小店的逆袭

(开在李沧区惠水路上的苏宁小店)

苏宁小店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防疫期间苏宁小店订单量同比增长419.62%,其中“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的苏宁菜场订单量更是暴增超650%。

不过,对于社区小店来说,即使现在生意火爆,便利店的商业模式也决定了,店主们并不会因此“暴富”。

隋广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般便利店里日用杂品、零食饮料等利润高些,大概40%左右,但家庭日化、香烟、纸类等毛利率仅是个位数,蔬菜看上去利润大,但损耗也大,算下来利润不到20%。

“正常情况下,月营收大概9万,抛去成本、房租和电费,每个月的利润大概1万2左右。现在流水能翻了一倍,不过成本也都相应的上去了。”隋广发说。

凌晨三点就要去进货

修暾暾所在的苏宁小店,最大的优势是不用担心贷源供应。

得益于苏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是生鲜,修暾暾的店铺各种货品一直供应充足。“今天就刚到货40袋大米,这样的备货数量几乎是过去的10倍。”她说。“我们也告诉客人,现在这些供应都很充足,没有必要大量囤货。”

「特稿」疫情下的特例——社区小店的逆袭

(苏宁小店里的蔬菜水果摆在货架上)

不过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社区小店来说,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持,寻找贷源、物流配送是他们保证经营的头等大事。

位于西海岸新区漳江路的久然生鲜,蔬菜水果也是店里出货量最大的品类。虽然是加盟店,有专门的供货渠道,但店主徐东升从大年初三一开门,也不断寻找蔬菜的供货商。

大年初五这天,在确认了胶州的货源之后,他为微信群里的顾客们团购了大白菜和土豆。但因为疫情形势日渐严峻,网格化管制严格落地,原本联系好的土豆货源因为封村无法按时到货。

徐东升反复跟基地沟通,最后确定了由基地采摘送出村子,在主路接货的方式运回。正月十三的凌晨,徐东升跑了四个小时夜路,拉回来了这批团购的土豆。

虽然小店的生意在疫情期间没受影响,但徐东升坦言劳累程度直线上升,“采购配送节奏都很紧凑,时间上不像以前那么宽裕。很多地方高速封路影响物流,南方水果运不过来,货品更新很慢。”

显然,生意更好的社区小店,店主们也付出了更多。

“这就是糙汉子活儿。”在隋广发的店里,老板娘告诉记者,老隋除了睡觉的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凌晨2:30,他就开始辗转反侧,因为怕 “睡过头”;3:00准时出门,开着小箱货出发去蔬菜批发市场,再晚就抢不到新鲜菜了。近三十种果蔬需要挨个比对价格,挑选购买、打包装车,通常在市场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夜里太冷,耳朵都生了冻疮。”妻子说起来,眼里满是心疼。记者仔细观察,隋广发的两只耳朵已经肿得呈紫红,眼睛严重充血,即使戴着口罩也难掩他的疲态。因为客流不断,从早上7点开门到晚上9点关门,他都得和妻子一起盯在店里。

顾客常唤他“老隋”,但其实他还不满50岁,白发却已经参半。“人过中年,还有必要这么拼吗?”隋广发和妻子曾想过中断蔬菜业务,但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咱干得事虽然普通,但却是老百姓最离不了的,疫情期间,我们必须得做好这件普通的小事。”

从2019年下半年,一大批平台的倒下,把社区团购的市场让给了社区小店。在疫情期间,社区团购的微信群,更进化成店主与顾客交易的最主要平台。

“好的亲,你的订货码发给我。你老公出门后跟我说一声,我把你订的地瓜从我们这边门递给他。”修暾暾给一位顾客发了条语音微信,算是又接了一个“快递”单。几分钟一条微信后,她提着一袋地瓜出了门,一路小跑来到旁边封闭了的小区大门旁,隔着铁门,将菜送到了顾客手上。

“今天到货了鸡蛋、牛奶,前两天预定的圆葱、油菜也已到货,可以来取了。”类似这样的微信信息,修暾暾每个工作日到岗完成消杀工作后,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送,确保最新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顾客。

像这样的微信群,修暾暾所在的店铺有两个,一个500人已满,另一个已经200多人。其中不少是最近新加入的。“昨天就有14个人新进群。”她告诉记者。

「特稿」疫情下的特例——社区小店的逆袭

(前往社区小店取货的消费者)

疫情初期,最先受益的是各大生鲜平台。春节期间,京东生鲜全平台销售额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47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达到了节前单量的2-3倍;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321%;大年三十,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300%。

但因为受限于物流配送,线上的生鲜配送体验并不好。“我之前上网上抢了几次蔬菜和水果,有一次还是用来准备早饭的。下单的时候平台承诺第二天上午9点前就能送达,结果10点半还没送到。”

王馨的无奈也是诸多线上用户的无奈,电话也投诉了,商家也诚恳道歉了,但订的东西还是下午才送来。王馨发现,还不如在社区小店的团购群里下单,虽然样数少点,但一般第二天都能准点到货。

在久然生鲜的微信群里,徐东升把顾客一直称为“邻居”。除了接待到店的客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盯着微信群,不时要在微信上接单,在群里及时更新到货情况、回复邻居们的问题,还要安排附近的上门配送。

当然,在微信群里徐东升不仅卖东西,还要承担起售后服务。因为货源跟不上,水果又属于易腐食物。最近,邻居们时常反馈坏果率比往日有所增加,徐东升都照价发红包,或者上门补上。

一次,一个邻居因为送给朋友的葡萄礼盒坏果太多,面子上过不去,在群里对徐东升多有指责。在徐东升还没顾上回复的时候,一会儿功夫,十几位邻居主动出来现身说法,劝解他“老板太忙了,闲下来肯定会给你解决”。

最终,徐东升给那位买葡萄的邻居退了款。看到群里那么多邻居站出来挺他,徐东升说:“邻居们很信任我,让我很感动。在社区卖货,靠的就是相互的信任,干社区小店不容易,特殊时期物流不畅通导致的大量货品滞留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经营起来就更不容易了。相信疫情过去,货品流动起来,一切很快就会好了。”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隋广发、王馨均为化名)

青岛金企通

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一键抵达金融机构,

有融资需求,

上金企通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