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品牌觀點/文】

猶太教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真理”赤裸著身子,冷得渾身戰慄,她為了避寒到過村子裡的每一戶人家,但都被驅趕出來,因為她的赤裸使人們感到害怕。

當“寓言”發現她時,她正蜷縮在一個角落裡,瑟瑟發抖,飢餓難耐。“寓言”對她充滿了同情,把她帶到自己的家中,用“故事”把她裝扮。

“真理”穿上“故事”的外衣後,再一次敲響每戶村民的大門時,她都被熱情地迎進屋子裡。人們邀請她一起吃飯,用火爐幫她取暖。

這就是故事的力量,人們喜歡故事,並樂於自發地傳播故事。

張瑞敏當年砸冰箱的故事既是如此。

1985年,當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生產的是“瑞雪”牌電冰箱。一天,時任廠長的張瑞敏接到了一封用戶來信,說冰箱存在質量問題,張瑞敏帶人進入廠裡將所有未出廠的冰箱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竟然有76臺冰箱不合格。按照當時的銷售行情,這些產品稍加維修就可出售。

但是張瑞敏要求必須砸掉所有質量不合格的冰箱。他的決定讓職工們感到不解,當時一臺冰箱價值800多元,而職工每月平均工資只有40元,相當於兩年工資。

“今天不處理這76臺,明天可能就是760、7600臺,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張瑞敏鏗鏘有力地說。

於是,張瑞敏要求責任者自己當著全廠職工的面親手砸毀冰箱,很多職工邊砸邊流淚。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與其說張瑞敏砸的是冰箱,不如說砸的是員工關於產品品牌、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經營的陳舊觀念。

“砸冰箱”事件成為海爾歷史上強化質量觀念的警鐘,也對中國的企業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實際上,張瑞敏只砸了一次海爾冰箱,那還是在35年前,但海爾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潛移默化中,使得即使新生代的年輕人都知道這件事,都信服海爾質量第一的品質。

這背後是海爾善於利用媒體、善於“編故事、講故事”,並且用經營策略和經營行為“編”。

張瑞敏砸冰箱是故事,進德國市場是故事,洗紅薯的洗衣機是故事,進哈佛講學是故事……這些故事都有事實,而不是憑空編出來的。它們都具體而生動,便於被媒體傳播。

這個認知最終形成一個海爾是知名品牌的觀念,並使彼時海爾迅速壯大起來,成為中國家電業的領頭羊。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海爾產品力相對偏弱,用戶質疑聲不斷;同時,與其他兩家巨頭企業相比,海爾也逐漸處於下風;另外,1949年出生的張瑞敏已經超過70歲,不斷"折騰"35年之後,張瑞敏也將面臨和聯想柳傳志、華為任正非一樣的退役現實,後張瑞敏時代,誰又能擎起海爾的風帆繼續向前,未來還有很多未知。但顯然僅靠舊故事已經撐不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名牌和產品到底誰是“命牌”?

《追求卓越》一書的作者湯姆.彼得斯曾說:“成功的企業各具特色,但其成功經驗卻都淺顯異常,人人皆知,沒有什麼‘新式武器’。”

彼得斯主張面向市場、面向用戶,企業所有的活動都圍著市場和用戶轉,而且要把用戶當成有血有肉的人,熱愛用戶,滿足用戶越來越特色化的特定需求,對用戶偏好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

在30餘年的企業發展中,海爾也把“用戶至上”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2005年9月21日,張瑞敏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首次提出:海爾在全球市場中取勝的競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員工找到自己的市場和用戶,將管理聚焦在員工和用戶兩大要素的"端到端,零距離"。

不過,15年過去了,海爾的品牌做得依然很好,但產品力相對競爭對手偏弱,在市場上非常強悍的產品並不太多,海爾用戶似乎也對海爾產品的滿意度存在疑問。

在黑貓投訴消費者服務平臺上,海爾品牌相關產品被投訴量超過700件,投訴內容不僅包括服務質量、還包括產品質量等。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有用戶匿名投訴稱:“花了6500元買了臺海爾筆記本電腦,但充電器充不進電,售後拿走換了一個新電池也沒有用,又等了很久最終說,檢測到是主板壞了,不關電池問題並幫我申請更換新的主板(我就納悶了,電腦開機也就開了那麼兩三次,6499元的電腦買來開著玩的嗎?維修時間就維修了我一個多月!)。本以為換了主板可以用了就算了,但結果開機聽幾首歌耗電非常大,之後直接開機慢且黑屏,拿去服務點給師傅看,師傅說系統壞了又幫我重裝系統,後面聯繫新的小二說已經被處理過沒辦法處理,就一直在搪塞我,也就是意思出了問題也沒辦法只能自己承擔,花錢買教訓咯。‘垃圾品質’、‘垃圾牌子’,質量真的差!!”

在聚投訴平臺上,有關海爾的投訴量只多不少,涉及海爾空調及海爾消費金融等各業務條線。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有用戶實名投訴稱:“於2015年購買2臺海爾空調,現在主要用住臥室空調機,每年維修、一直修不好、已經幾年了、不是異響就是外機漏水,物業找我們家幾次了。售後態度巨差。問題徹底不解決。”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在投訴之後,海爾售後很快就聯繫了這名用戶,並且迅速“上門協助解決問題”。看來海爾還是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

就如數十年前張瑞敏所言,名牌即企業生命的牌子,就是企業的生命。但是,仔細想來,如果產品質量更加過硬的話,企業的品牌或許會更加強大吧,也許海爾應該重新拾起那個著名的“產品質量零缺陷”的核心經營理念了。

海爾如何“變中取勝”?

物壯則老,企業亦然。

據媒體報道,張瑞敏是熊彼特“創新就是創造性破壞”理念的信奉者。30多年的發展,變革已經成為海爾人的基因。

不過,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新詞彙,外人很容易產生霧裡看花之感,對海爾的管理變革究竟成效幾何也存在疑惑。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根據海爾集團官網顯示,2018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達2661億元,同比增長10%;全球利稅總額突破331億元,同比增長10%;生態收入達151億元,同比增長75%。

海爾已成功孵化上市公司4家,分別為海爾智家(原青島海爾600690)、海爾電器(HK1169)、海爾生物(688139)與盈康生命(原星普醫科300143);獨角獸企業2家,準獨角獸及瞪羚企業12家,在全球設立10大研發中心、25個工業園、122個製造中心,擁有海爾、卡薩帝、統帥、美國GE Appliances、新西蘭Fisher&Paykel、日本AQUA、意大利Candy等智能家電品牌;日日順、盈康一生、卡奧斯COSMOPlat等服務品牌;海爾兄弟等文化創意品牌。

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但如果與同業另外兩家巨頭比,海爾的步伐似乎有些“蹣跚”。

2004年,海爾集團營收破千億,同期美的與格力的營收僅有幾百億。

但16年後,美的營收已遠遠超出海爾智家,格力的營收與海爾智家也不相上下,淨利潤與格力、美的相比也相距甚遠。

2019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209.2億元,同比增長7.3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3.16億元,同比增長19.08%。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作為海爾集團子公司之一、由青島海爾更名的海爾智家,實現營業收入1381.4億元,同比增長7.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3億元,同比增長26.16%。

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1550.4億元,同比增長4.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1.2億元,同比增長4.73%。

並且從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的市值對比可以看到,投資人對三家公司的未來期許有著很大不同。美的與格力的市值已在3500億元上下,而海爾智家的市值卻一直在千億元左右徘徊,不及前者三分之一。

挖掘三家公司財報背後,能夠發現大相徑庭的品牌策略和經營哲學。

愛講“故事”的海爾智家的三季報活脫脫一份"品牌財報"。從三季報披露的信息看,海爾智家在生態品牌、高端品牌、海外創牌三個方面表現優秀。

美的集團的三季報則是一份"規模財報"。美的集團最突出的亮點是營收規模最高。另外,其貫徹多元化發展,嘗試涉足AI、芯片、傳感器等新興領域以補足短板,前景可期,但還沒有形成高增長。

格力電器的三季報可以說是一份"利潤財報"。混改後的格力在營收上和淨利潤上,空調板塊依然是"一枝獨秀",雖然其多元化佈局並不順利,但入股手機半導體大廠聞泰科技已成定局,造芯之路蓄勢待發。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在動態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只能“以變化擁抱變化”,但每個領導者都不是聖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夠踏準市場的脈搏。

海爾推崇“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人”即員工,“單”是指用戶價值。“人單合一”即每個員工都要直接面對用戶,創造用戶價值。

海爾提出“人單合一”經營理念已近15年,但成效並不明顯。海爾曾預計成立2000家小微公司,目前,海爾集團擁有逾70家直系子公司,有間接關聯關係的公司超過一百個。

市場認為,這種小微制度現在還無法走出海爾,價值還有待商榷。本該聚力去幹的事被分散打亂,內耗嚴重,在同業競爭的關鍵時段,被遠遠拋下。

海爾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並正在展開行動。

例如,一直以來,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之間存在一定的業務重疊和交叉,外界傳言海爾智家有可能向海爾電器提出私有化安排。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雖然2019年12月18日,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媒體報道的澄清了相關傳言,但也間接證實了目前公司確有探討私有化海爾電器的可能。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順利將海爾電器變成海爾智家旗下的子公司,將有利於海爾內部的高效決策,提高海爾集團資產管理和統一運作的效率。

海爾未來舵手在哪裡?

在葡萄牙羅卡角臨海佇立的十字架下,用葡萄牙語刻寫著碑上寫著卡蒙斯的詩——"陸止於此,海始於斯"的碑石。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張瑞敏在他35週年的演講中,對這句話做了引用。

他說:“對於海爾來講,陸止於此,海始於斯,也就是說,每天止於昨天的成功,每天開始於新的探索。”

海爾前五個戰略階段的成功都止於昨天,今天海爾開啟第六次戰略轉型的探索,主題就是生態品牌的引爆引領。

正如張瑞敏所說,我們有理由相信,海爾很有可能在他的再一次帶領下,成功引爆引領屬於海爾的生態品牌戰略。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然而這之後呢?

張瑞敏今年已經71歲了!他還能繼續戰鬥多久呢?

過去一年,大企業接班的大戲在不斷地上演。

2019年12月18日,75歲的聯想控股柳傳志卸任董事長、執行董事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接任者將是現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執行董事寧旻。

2019年12月11號,75歲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媒體採訪時也談及,本來我都準備退休了,只是由於美國限制的原因才不得不繼續工作。雖然此前他曾明確表示接班人不會是自己的女兒——孟晚舟。

2019年9月10日,55歲的馬雲在阿里20週年司慶這一天舉辦了熱鬧的退休典禮,接任者是張勇。

而海爾張瑞敏的接班人在2013年開始顯露,但至今還未確定。對於管理大師張瑞敏來說,打破管理體系容易,裁掉一萬多名中層容易,但在接班人問題上,他卻坦言“一直在思考”。

2013年,張瑞敏的搭檔——楊綿綿辭任公司董事並董事會主席,轉任公司高級顧問,在A股上市的原青島海爾由47歲的梁海山接替72歲的楊綿綿出任公司董事長。在港上市的海爾電器由46歲的周雲傑接替楊綿綿出任公司行政總裁,同時海爾集團實施輪值總裁機制。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左)周雲傑,(右)梁海山

公開資料顯示,周雲傑1966年11月生,1988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畢業後即加入海爾集團工作。2006年博士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曾擔任青島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二廠廠長,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長、總經理、本部長,海爾集團商流本部長,海爾集團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等職。

梁海山也於1966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鄆城縣,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1988年7月加入海爾集團工作。曾擔任海爾電冰箱總廠企管辦主任、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長、海爾集團認證中心幹部處處長。1995年10月出任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之後還先後擔任過海爾集團物流本部長,海爾集團公司副總裁、海爾家居本部長,海爾白電集團總裁,海爾集團公司執行副總裁、海爾白電集團總裁等職。

2016年,海爾集團對周雲傑、梁海山公佈了最新的任命:周雲傑正式出任海爾集團CEO,梁海山出任執行CEO。"輪值"制度完成了它階段性歷史使命。"同時,張瑞敏仍需對新的管理層‘扶上馬,送一程’,因此,張瑞敏仍然擔任海爾集團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張瑞敏的舊故事如何撐起長大的“海爾兄弟”?

不過,在同一年,張瑞敏還曾說自己研究過世界上所有的“交班方式”,他認為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所以他給出的交班答案是將權利分散,下放,儘快將海爾的組織分散,細化,這樣到最後,無論是誰接班,都不影響整個組織延續其生存狀態。

這之後,關於海爾接班人的消息就再沒有進展,但我們非常期待後續出現的可能:是猶如阿里那樣提前敲定,還是如聯想那般出人意料?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