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蔚泓:用科學力量鑄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

導語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習近平總書記2月14日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強調,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如何多維發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用科學力量鑄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

譚蔚泓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整個國際社會而言都是一個巨大挑戰。它是一場全民行動,更是一場科學戰役。在過去的20多天裡,我國民眾防控疫情意識不斷增強,居家隔離、封閉管理等舉措的高效執行遏制了新冠病毒的快速蔓延。然而,在交通網絡發達、地域流動頻繁的現代社會實施全民隔離是非常困難的,付出的代價也極其巨大。進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善用科學力量鑄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應成為我省乃至全國政府部門今後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科學防控的第一步是要做到及時預警預報。自2003年抗擊SARS以來,中國構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2006年,我國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制定了《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湖南這次正是據此及時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該預案出臺後的十幾年來,中國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加速增高、社會經濟活動關聯度日益增強,烈性傳染病暴發帶來的危害更趨嚴重。此次疫情結束後,各級政府應及時總結疫情預警預報工作的經驗教訓,為改進相關法規提供科學建議。

科學防控的關鍵環節是各層級的應急處理須規範化。首先是醫療衛生部門的應急處理,應建立在定期演練與規範培訓之上。鍾南山院士作出新冠病毒“人傳人”的研判,正是基於醫務人員存在相互感染的實例。其次是政府防疫監管體系及其相關機構(主要為各級疾控中心)的應急處理,應基於對疫情的高度敏感,為政府開展應急處置提供不帶偏見的觀點和科學依據。

做好科學防控,醫療資源是基石。在2018年全國醫院綜合排行榜中,武漢市擁有5所百強醫院,每千人床位數為8.6,但在這場戰“疫”中仍捉襟見肘。反觀湖南,除長沙有3所醫院進入全國百強,條件相對較好以外,《湖南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全省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配置規劃整體預期也只能達到每千人6.24,醫護資源較為匱乏。

做好科學防控,離不開科技支撐。新冠病毒從哪裡來?其傳播途徑有哪些?診斷和治療的依據是什麼?有無特效藥?這些,其實都是給廣大科研工作者佈置的緊急命題。對人類來說,新冠病毒是一個全新的病毒,破解它需要對基礎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系統地進行採集、鑑定、分析、綜合、積累,是一個智力資本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抗擊本次疫情中,我國科技界在確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病毒的分離培養、病毒的病原生物學研究等方面的響應是迅速、積極、有效的,為防控爭取了寶貴時間,體現出我國科技實力有很大提升。但針對病毒的生物醫藥研究具有長期性、多元化、交叉融合特徵,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遺傳變異和流行規律、病毒感染免疫機理、診斷試劑的開發和應用可行性、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等,還需要多學科研究人員的進一步交叉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學防治作為一項基本工作要求。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力,鑄就科學防控疫情的牢固屏障——

一是保持信息公開。只有政府部門瞭解疾病流行的實際情況並採取相應措施、社會公眾提高對病毒危害的重視程度並積極防範,才能共同以最快速度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下,權威媒體、政府官網更要堅持用一次次正確及時的預警、引導、闢謠等來提升公信力。

二是加強疫情演練。醫療機構作為抗疫第一戰場,其情況最為複雜多變,應通過經驗交流、實景演練等幫助醫護人員系統完整地掌握疫情處置流程、醫療救助技能,並儘可能減少職業暴露。政府相關職能、管理部門應通過定期組織學習專業知識、法規制度,切實提高疫情認知水平、對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應急能力。應推進綜合性應急演練工作,鼓勵民間機構加入,強化各組織機構間的協調參與、各平臺信息的互聯互通。

三是保障科研供給。科學研發是解析病毒、攻克病毒的最尖銳利器。這一過程不僅亟待科研人員提升創新能力,國家源頭供給更是至關重要。政府應在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規劃制定、科研經費投入等方面強化系統謀劃、長期支持。開展病毒類、生物安全類科學研究,建設滿足安全級別要求的特殊實驗室及配套設施尤為關鍵,以確保科研人員和環境的絕對安全、相關研究的可持續性。

四是注重基礎科研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脫離實踐的科研如同“紙上談兵”,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也會淪為一副“空殼”。在這次疫情抗戰中,我省聖湘生物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日均產能達到50萬人份,佔全國供給的45%左右——這也是基於該公司10餘年技術沉澱和數億人份產品應用經驗的產物。因此,我省應注重推動多學科滲透,加大生物醫藥、智慧醫療、病毒學等學科交叉發展的經費投入,培育更多生物醫藥企業,全面提升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改革醫療領域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應通過政策傾斜,加大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力度,擴大公共衛生事業人才培養。除臨床醫學之外,還須重視目前短缺的流行病學、醫療智能、病理學、公共衛生管理高級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另一方面,應依託“南湘雅”的金字招牌,建設更多研究性醫學機構,大力培養醫學科學家,致力醫療領域創新。醫學科學家的傑出成果往往會成為人類成功對抗某種疾病的決勝關鍵,比如出生於醴陵、就讀於湘雅的湯飛凡先生被譽為“探索病毒之中國第一人”“衣原體之父”,在撲滅天花、分離沙眼病原體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湖南應加快建設各級醫學院和科研院所,積極培養醫學科學儲備人才——這也是“健康中國”對湖南的鞭策和要求,是確保我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湖南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院士諮詢與交流促進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