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利息下調,錢存銀行還合適嗎?

等風來50385998


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利息必然減少。

至於合不合適,這個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一看資金額度的大小,二看這筆錢是怎樣安排的。

個人認為,錢存銀行是為了安全,沒有必要一味追求利息高低。因為錢存銀行敵不住通脹,因為錢不存銀行而投資比通脹的風險不知要大多少倍。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切都在於自己怎樣去掌控。



星光愚樂


朋友們好!非常明確的講:存款,受多種因素影響,利息只是其中一項!而且存款,關係到整個財產的安性,穩定性,因此,無論利息合不合適,存款,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錢存在銀行安全!存款,明確保本保息,並享受,存款保險制度,最高,每人,每行戶,50萬元的保障!

第二,利率是固定的,沒有替代品!

第三,不是人人都能承擔,投資理財的風險!投資理財,大多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無法確保資金安全,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至少,將生活必須的資金,存入銀行,是理性的!

第四,存款流動性高!無論是活期還是定期,也不論時間長短,銀行存款可以隨時支取!這一點,對於一些資金,來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小結:存款,有許多無法替代的屬性,單純的利率變化,對存款有一定影響,但存款,依然有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參考性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承擔一些,流動性的風險,例如不能隨時支取,或者,在承諾本金保障的情形下,能夠承擔,收益浮動的風險,那麼確實有一些,介於存款和理財之間的產品:

1,結構性存款,本金享受安全保障,浮動收益,目前在3.8%~6%之間,定期,通常不超過一年,不允許提前贖回,銷量巨大深受歡迎!



2,保本理財,明確承諾本金保障,浮動收益,年化預期收益率3.85%~5%多為定期,時間週期多為一年以內,不允許提前贖回,通常是實力雄厚的大型金融機構,列入銀行發行,供不應求!

綜上所述:存款保本保息,高流動性,又有存款保險制度兜底,目前還沒有完全替代的產品!是財產穩定的基石,在現今社會仍然有,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理財迦


心理帳戶怱略利率變化仍會儲蓄

利率下調,從經濟人的理性投資視角看,應從銀行取錢做其他資產投資;但是從行為人的心理帳戶視角看,還會有人將錢存在銀行。

網上有一篇文章,說明行為人是會按心理帳戶的潛意識動動,將掌控的資金分門別類,有現金、儲蓄、投資項目等。

行為金融學認為,正因為心理帳戶的存在,即使銀行利率降到零甚至反向收費,仍會有人到銀儲蓄。

附:

1. 什麼是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除了錢包這種實際賬戶外,在人的頭腦裡還存在著另一種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比如,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賬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賬戶中;而把買彩票贏來的錢,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

對於“勤勞致富”賬戶裡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賬戶裡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比如買一些平日捨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裡的錢就最不經用了。通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型。這就是心理賬戶在起用。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因此總是以不同的態度對待等值的錢財,並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萬塊的工資、一萬塊的年終獎和一萬塊的中獎彩票並沒有區別,可是普通人卻會對三者做出不同的消費決策。

2. 心理賬戶概念的發展

1980年,理查德·塞勒首次提出“ 心理賬戶”概念,用於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的影響。薩勒認為:人們在消費行為中之所以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論”,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推測個體潛意識中存在的心理賬戶系統(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們在消費決策時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為總成本,來衡量決策的後果。這種對金錢分門別類的分賬管理和預算的心理過程就是“心理賬戶”的估價過程。

1981年,丹尼爾·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對“演出實驗”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賬戶)”概念,表明消費者在決策時根據不同的決策任務形成相應的心理賬戶。卡尼曼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分類記賬、編碼、估價和預算等過程。

1984年,卡尼曼教授和特沃斯基教授認為“心理賬戶”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達更貼切。卡尼曼認為: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實際上就是對多種選擇結果進行估價的過程。究竟如何估價,最簡單也最基本的估價方式就是把選擇結果進行獲益與損失(得失)的評價。因此,他提出了“值函數”假設和“決策權重”函數來解釋人們內在的得失評價機制。

1985年,理查德·塞勒發表《心理賬戶與消費者行為選擇》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賬戶”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心理賬戶現象,以及心理賬戶如何導致個體違背最簡單的經濟規律。塞勒認為:小到個體、家庭,大到企業集團,都有或明確或潛在的心理賬戶系統。在作經濟決策時,這種心理賬戶系統常常遵循一種與經濟學的運算規律相矛盾的潛在心理運算規則,其心理記賬方式與經濟學和數學的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經常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著決策,使個體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塞勒列舉了4個典型現象闡明心理賬戶對傳統經濟規律的違背,並提出了心理賬戶的“非替代性”特徵。

1996年,特沃斯基提出心理賬戶是一種認知幻覺,這種認知幻覺影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使投資者們失去對價格的理性關注,從而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特沃斯基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根據財富的來源不同進行編碼和歸類的心理過程,在這一編碼和分類過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們考慮的一個維度。有學者從行為的角度對“心理賬戶”進行定義,認為心理賬戶是個人或家庭用來管理、評估和記錄經濟活動的一套認知操作系統,這套認知操作系統導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心理賬戶”決策誤區。

1999年,塞勒發表《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一文,這是對近20年“心理賬戶”研究的一個總結。在文章中塞勒認為心理賬戶的三個部分最受關注:首先是對於決策結果的感知以及決策結果的制定及評價,心理賬戶系統提供了決策前後的損失——獲益分析;第二個部分涉及特定賬戶的分類活動,資金根據來源和支出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住房、食物等),消費有時要受制於明確或不明確的特定賬戶的預算;第三個部分涉及賬戶評估頻率和選擇框架,賬戶可以是以每天、每週或每年的頻率進行權衡,時間限定可寬可窄。因此,“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它揭示了人們在進行(資金)財富決策時的心理認知過程。

3. 心理賬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回憶一下你的投資方式,是不是會把錢劃成幾部分,投資一部分到相對安全的資產,例如存銀行;一部分到風險資產,例如買股票。然後把這兩個資產分別在兩個心理賬戶中進行管理。但無論是存銀行還是買股票,組合的風險和收益是加權平均計算的,是在一個風險偏好下算出來的最優組合。

然而,在實際中,人們在投資時卻很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所有的人在投資決策時都會先劃分心理賬戶,再為每個賬戶設定單獨的資金用途:拿來吃飯的錢絕對不敢冒險;小孩教育的儲備金用來做長期投資,希望到期時的收益保證;希望暴富的錢用來炒股票,漲跌相對淡然。

心理賬戶會給投資者的決策帶來什麼問題呢?

首先,心理賬戶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全局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

其次,總組合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最優的。此外,由於對每個賬戶單獨核算,風險容忍度不同,比如說,對股票的風險容忍度高,對教育儲備金風險容忍度低,這也會讓投資者對每個賬戶單獨決策,導致操作失誤,更進一步偏離最優總組合。

4. 如何理性決策

研究發現,因為心理賬戶的存在,投資損失時所帶來的“損失感”要比得到同等數量金錢帶來的“愉悅感”強烈得多,因而也直接導致了人們在面臨損失時,會不顧後果地選擇冒進的投資方式,以彌補既成的損失,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投資心理。為此,專門研究心理賬戶的塞勒教授給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同時獲得盈利時要分開體驗。也就是說在獲得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盈利的時候,最好分開一項一項地體驗,這樣會給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比如,公司準備提前放假,並且還要發放節日福利——一張購物卡,這時最好是分開通知,先通知放假的事,讓大家高興一陣,緊接著又傳出發放福利的消息,這樣一來,員工的滿意度會大大增加。

第二,同時發生損失時要整合在一起。如果兩筆損失都無法避免,那麼將其整合在一起會減少給人們帶來的失去感。比如,公司需要臨時加班,並且準備取消下週的出遊活動,這時最好是同時通知,索性把壞消息一次性說完,這樣帶給員工的衝擊反而會小一些。如果一項一項地分開通知,無疑是在員工未結痂的傷口上又撒一把鹽,衝擊更甚,員工的不滿也會更強烈。

第三,損失和盈利兼而有之時,也應該進行整合。既有損失又有盈利時,應該將二者合二為一,整合在一個心理賬戶中。比如,公司決定對加班的員工給予補助或者調休,這樣便一定要同時通知,令員工在被迫加班的時候,想到補助或休假還能有一絲心理安慰,可以對損失有所彌補。而在投資時不要對各個資產單獨決策,也不要太在意單個賬戶的漲跌,而應該放在一起通盤考慮。


李國旺


首先,你要清楚認識錢存銀行到底為什麼?是為了投資,還是為了安全?你投資的途徑有哪些?你的投資偏好是風險型還保守型?如果錢存銀行是為了投資,那麼,你的投資預期收益是多少?因此,我覺得應該是做一下比較分析,想想哪一種方式比較適合自己的心理預期。

第一,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冒險的投資者,對於現有錢的虧損在一定範圍內沒有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那麼你就可以選擇一種,收益比較高的投資方式,比如和朋友合作,做生意入股等投資行為。

第二,如果你是一個保守型的投資者。對現有錢財的虧損在一定範圍內,會影響到你的家庭生活質量。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把錢存在銀行之中,這是一種比較保守的存錢方式,也是一種投資方式。

第三,對於閒錢而言。投資一種你認為可以得到比較高收益,但風險比較大的項目中,會在收益上,得到讓你意想不到的收入,當然在投資之前,你要對項目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對虧損做一個比較好的權衡,而不是盲目的投入。


阿八角度


利率下調,是否應該繼續存銀行?

首先這是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

每個人面對這種判斷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傳統經濟學認為,利率下調就是央行在引導資金進行投資,減少存款,刺激經濟。但實際情況,千差萬別,結合目前的環境,我建議,還是要慎重!

資金轉出不外乎投資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資於房地產市場

目前我國整體房價處於歷史高位,成因較為複雜,市場環境變量和不穩定因素較多,宜謹慎配置。

二,資本市場

當前雖然資本市場處於低估狀態,但來自於政策的打壓,註冊制的推動,以及來自於原始股東得套現減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諸多不穩定因素疊加,對於風險承受力弱的人士,宜謹慎配置。

三,創業投資

在房地產一行業獨大的背景下,其他行業都會不同程度的受到排擠和侵佔。疊加當前各行業的嚴管和清查,會削弱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意向,風險偏好略大。所以宜,謹慎投資。

四,銀行理財和私募投資

最近幾年銀行理財隨著經濟下滑,暴雷不斷,但貨幣基金類理財由於安全性和流動性均較好,可根據個人情況,適度參與。

私募行業總體較為複雜,你為了高額利息,有些機構卻記著你的本金,不建議風險承受力弱的人士參與。

總而言之,在一個不穩定的時期和狀態下,現金為王無疑是最好的,保住本金是成功投資的第一課。

所以,當下儲蓄為主,正規貨幣基金可適度參與,觀察市場,靜待有利時機的得到來!



CN大洋財經


現在的人得有理財意識,我是基本不建議把錢總是放在銀行讓它們變成“死錢”的。

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1.通貨膨脹。一般來說,通脹率基本上總是高於銀行利率的。這就是說,你把錢放在銀行裡,表面上看起來是使其價值得到了提高,實際上是使價值降低了。舉個例子,一萬塊錢在二十年前能夠買到一個小縣城裡的房子,到了今天,一萬塊你放在銀行裡變成了五萬,但是房價已經漲到50萬了。

2.超前消費還是滯後消費好?毫無疑問,最好的消費方式當然是適度消費。但是如果我們比較一下非適度消費的話,即超前消費和滯後消費,我個人覺得還是在一定承擔能力基礎上的超前消費較好。因為我們花錢,目的是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衡量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使用質量,一個是使用時間。買同一件商品,其使用質量相同,但是使用時間確不同。還是拿買房來舉例。以前的人喜歡辛辛苦苦一輩子攢錢,攢到晚年終於攢夠了,於是就去買房了。但是那時候他們已經老了,買來了房子住不了幾年;現在的人喜歡貸款買房,同樣是辛辛苦苦一輩子攢錢還債,但是卻比滯後買房提前享受了好幾十個年的房子的使用價值。所以,提前消費比滯後消費要好。而要做到提前消費,把錢鎖在銀行裡是不能的。

如果不放在銀行裡,那應該放在哪裡呢?

3.最靠譜的方式是投基金。本問題其他回答涉及的什麼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等,實質上就是基金的一種,即貨幣基金。有人可能會問了,投基金有沒有風險?我的回答是,如果真正選好了靠譜的基金,是基本上沒有風險的。國內基金髮展得比較晚,國外歐美國家都有維繫時間長達一二百年的基金,每年都差不多保持在10%左右的收益率。當然了,如果在國內不方便投國外的基金的話,國內有這樣幾個靠譜的基金可以考慮:天弘基金可以考慮。這是國內最好的基金公司。當然了,如果考慮最穩妥的投基金的話,可以買天弘基金公司推出的指數基金。

4.股票,你懂的,但是風險比較大,沒有一定得的技術基礎不要入手。

5.加密貨幣。目前來看,可能也是歷史上,風險最大以及收益最大的投資方式。如果真正把握了加密貨幣市場的運作規律,並且有運氣相伴,一年之內財富翻一萬倍也不是不可能的。

以上,謝謝!


小Z說區塊鏈


任何時候,錢存銀行都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西海岸內參消息


你是貪心還是怕是,基本上貪心就直接等於死,那些不放銀行的,支付寶,微信類的,基本會考慮放p2p吧,那些都好多利息高,然後血本無歸,基本還是放銀行吧


金融從業者之2028


看我們的臨國日本。即便是付利率,大部分年輕人都還是存錢。因為利率越低說明經濟我越不好,物價會越來越便宜,現金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