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戒尺歸還教室,將戒尺交還老師”,對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議?

有關幸福的事


不同意戒尺,這是給了教師體罰工具。我也曾當過教師,學生越來越難教是事實,也曾打過學生,“恨鐵不成鋼”而按耐不住的做法,事後也很閃疚。面對幾十學生和教學任務,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實在不可取。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核心,科任教師課堂組織者,學生是教育後主體,所以,三者形成的這個集體必須互相統一,好的班主任會帶出一個好的集體,班規班紀的形成得依靠班主任制定和執行。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依靠大家一起共同培養出好的學習氛圍才是行之有效的。有個班的學生都有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老師們經常要調整好心態,儘量避免粗暴式教育,互相尊重吧。所以,戒尺打不出好學生、好班級。沒有付出得不到回報,要學生敬重你不是一天兩天才能做到的。


南疆Heizi


兒子初中的時候,有天我在客戶家接到個電話:我是班主任,你是孩子家長嗎?嗯,我是!我要揍你的孩子,可以嗎?我毫不猶疑的說:您揍吧!老師很驚訝的問:真的可以?我說:您既然要揍他,一定有您的道理。

後來兒子問我:沒想到老爸竟然同意老師打我!老師把破笤帚把子都打碎了。我說:在家裡我不慣著你,在學校我也不會袒護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現在兒子是法院政治部主任,才工作一年。

跟兒子是父子,也是兄弟,開玩笑時候他會稱呼我”哥”。青春期,我給他講性;上大學,我給他講交女朋友,怎麼做一個有責任心的男人,給他講婚姻,怎麼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伴侶;兒子順利畢業,並且娶了同學做老婆;我陪著他度過了青春叛逆期和迷茫期,感謝學校和家長的無縫配合。

我們這一代開始,後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在一群老人的溺愛中成長,不僅在家裡是霸王,也希望在學校裡得到一樣的待遇;想讓孩子成龍成鳳,又不想風吹雨打,作為老師希望桃李滿天下,每一個有出息的學生都是老師的驕傲。遺憾的是,這些長不大的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一點坎坷就哭爹喊娘,家長對老師不依不饒,老師只好放任自流,嚴厲點的就可能丟了飯碗。

唉。。。我不是教師,我替現在的老師委屈。

想當年,我們有幾個沒被老師懲罰過,有那個家長找過老師替孩子出氣?可我們卻比現在的孩子堅強,我們有足夠心理準備面對各種打擊,我們不會動不動就跳樓自殺,我們更容易知足,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虛榮,我們崇拜科學家,崇拜將軍,崇拜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我們不會盲目追星。


mh夢涵


老師真的需要戒尺嗎?

孩子讀初二時,叛逆期叛逆很嚴重,隔三差五的被班主任罰站。愛人告訴我,我呵呵一笑,當年我也叛逆過。

讀初三前,孩子的成績已掉到班級22名,我和孩子認真的交談。

我也告訴孩子,當年我是怎樣叛逆的,結果成績也掉隊了。到了初三,發覺不努力,考不上高中就要回家種地,於是初三階段拼命努力考上了高中。

我告訴孩子,人生只有兩場考試:中考和高考。中考考上省海中,第一場考試就成功了。第一場考試考好了,高考就不是問題。

我不要求孩子的名次,要求他追求正確率,平時的考試不重要、名次不重要。一定要分析錯誤的原因,穩紮穩打的學習。

初三重新分班後,我主動去找班主任。把孩子初二叛逆的表現如實相告。我告訴班主任,因為是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與我們那個時代不一樣。我請班主任多多鼓勵孩子,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告訴我們家長,我們在家裡批評和教育。

中考前,問孩子考試注意什麼?他告訴我,班主任在考前已作輔導。

中考成績出來了,總分780分(體育分40分),孩子考了759.5分,全班第一、全校前十、全縣27名。

孩子高考後,本碩連讀。

當孩子犯錯時,家庭與學校怎樣溝通很重要。

人非完人,都會犯錯。怎麼去改正錯誤很重要。

我們在70年代讀書沒有戒尺,也成長了。

我母親經常說:棒打出孝子。我父親沒有打我一次,我很尊重父母。

到了新時代,還需要戒尺嗎?

讓我們的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吧。



顧小兵1


打可以,打手,別打臉和屁股,別用侮辱性的語言罵人,其他的怎麼樣都可以,至少給孩子留點面子,我初中那會,英語老師天天上課說班上一個男生沒本事,各種侮辱性的語言暗示,那個男生本來就比同級的人大兩歲,朝氣蓬勃的男生,哪聽的了這些話,沒多久就退學不讀書了


讀歷史明未來


各位朋友好,作為教師,轉發一篇我體罰學生故事,是真實的教學經歷。

       愛需要無怨的堅持

   清晨,我正低著頭在街邊小攤吃麵條。忽然聽見有人熱情地打招呼:“徐老師好。”不由抬頭觀看,哦!原來是學生汪小勇,騎摩托車打此經過。多年未見,師生倆在街邊寒暄了一番,小勇詳細地介紹了他的近況。當學生騎摩托車揮手離去,我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掀起一片小小漣漪。汪小勇,這個昔日調皮搗蛋的孩子,因一件小事,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跡。

   事情經過是這樣,多年前,我因身體不適在醫院做了個手術。出院第五天便是九月一日,新學期開學的日子。大病未愈,身體仍很虛弱,但作為初二年級班主任,我放心不下班級,尤其在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班級事情千頭萬緒。所以我沒有請假,強打精神去學校上班。可開學沒幾天,班上經常愛惹事生非的汪小勇便惹事了。作為班主任,我不少精力都耗在他的身上,平日裡一聽到說班上有人做壞事,不用猜,十拿九穩有汪小勇在內。這次小勇惹的事,是動手打了初一年級一個剛入校的新生。初一年級班主任很生氣,在我面前,面顯慍色地道:“徐老師,你怎麼管的?班上學生怎麼打初一年級小孩?”語氣有點重,使我心生幾分不滿,立即叫人把小勇叫到辦公室,想好好地教訓也一頓,也算洩一下心中怒氣。

   在辦公室,面對我的責問和批評,小勇找許多牽強的理由為自己開脫,好像自己是受害者。當時在氣頭上,我聽不進去小勇的辯解,也沒有耐心聽辯解,情緒失控,順手扇了他一個耳光。在學校班主任隊伍中,我屬於性格溫和的,平時幾乎不體罰學生。所以體罰學生過後,我內心就很後悔,還有點擔心學生家長不高興,把事態擴大。

   怕什麼有什麼,下午放學不久,小勇父母因心痛兒子被扇了一個耳光,竟然真的到我家興師問罪,討一個說法。當時我病後身體虛弱,正坐在沙發上休息,被迫起身應對,解釋體罰小勇的緣由。家長則不聽解釋,始終抓住一句話不放,說送孩子來學校受教育的,而不是送給老師打的。家長說的不無道理,我理虧詞窮,只好道歉,說自己一時衝動,沒控制住情緒。我向家長道歉,不僅僅是權宜之計,消除當前矛盾,也是發自內心的。好在小勇身體無恙,加上幾個同事聞訊出來調解,事情沒有鬧大。家長走後,奇怪的是,我心中沒有怒火,僅有一種深深的淒涼,沁入心脾。有人勸慰我,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孩子,以後別再為他操心,將來讓警察來管他。

    這件事發生後,小勇開始沉湎於遊戲,時不時逃課上網。在一般情況下,我會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其家長。大概雙方有過間隙,家長在電話總是不冷不熱,簡單敷衍幾句,從不去網吧找兒子。雖對家長頗有意見,但我還是幾次騎著電動車去網吧尋找。有的網吧老闆開通,還配合老師工作。有的老闆見影響生意,冷麵霜眉,真正是臉難看門難進。這時有人開導我,小勇這個混小子,是敷不上牆的泥,何苦去找呢?他不到學校,班上紀律好多了,還能讓班級平均分提升一大截。每當此時,我只時苦笑一下,說,不管家長學生如何不理解不配合,作為一個班主任,我要盡到我責任,不能有他們一樣的錯誤思想。我嘴這麼說的,心裡其實也是這麼想的。

   也許我的真心感動了家長,到初三年級上學期,家長還特意帶著小勇、拎著一袋水果來到我家,自我批評以前教子無方。自此以後,我與家長關係變得融洽起來,時不時在電話中交流如何教好小勇。在初三年級,小勇成績雖進展不大,可都能按時到校,不再逃課上網,不再打架鬥毆,各任課老師在我面來告他狀的也少了。

  初三畢業後,小勇沒有能考上高中,上了一所職業學校,學汽車維修。今天清晨,在街邊的麵條攤上他告訴我,現在開了一家汽車維修店,生意很紅火。說以後老師車子壞了,他會免費給我維修。我打趣道,老師現在還沒有錢買小汽車,騎的依舊是電動車,還是幾年前上網吧找你的那輛車。小勇聽後,有點不好意思摸了一下頭,笑了,我也笑了。(新手上路,請多關注)


愛跳舞的書


“班主任老師雙手捧著一把戒尺,緩緩走進教室,全班學生見到戒尺後集體起立,自覺向這把戒尺行拱手禮。緊接著,戒尺'入座'講臺,班主任也向這把戒尺鞠躬行禮”

這是發生在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第二小學校五年級一個班級的一幕。

3月13日,達州市大竹縣第二小學校啟動了“戒尺進入課堂”活動,全校36個班級每個班都配備了一把“戒尺”。

“戒尺”作為教具,似乎只存在影視劇當中,在現實課堂上,是極少看到戒尺。很多時候,戒尺的存在是教師“懲戒權”的一個物質載體。

這一次,在達州大竹縣第二小學,戒尺走進了課堂,再次引發了老師、家長以及廣大網友關於教師懲戒權的討論。

在這個學校,戒尺進入了課堂


學校:做“良心”教育,是“戒尺進入課堂”的本意和初衷

學校啟動“讓戒尺進入課堂”的本意是啥呢?先和中教君一起看看,“戒尺”是怎麼進課堂的。所謂“戒尺進入課堂”,就是由學校給各年級各班分別配備一把標準戒尺,如果學生的行為和表現違反了校紀班規或老師所作的其他規定,如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遵守課堂紀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師就可以動用戒尺對學生實施輕微懲戒,以達到讓學生認識錯誤、改良習慣、心存敬畏、勤學上進的目的。

在談到“戒尺進入課堂”的初衷和想法,沈逢春校長說,讓戒尺進入課堂,通過發揮戒尺的懲戒作用和威懾作用,幫助學生糾正或改正學習和行為上的不良習慣,引領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陽光做人、健康成長,正是學校頂著壓力開展這項活動的本意和初衷。

老師:尺在手中、度在心中

對於使用戒尺的一線老師們,他們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吳丹是大竹縣第二小學四年級3班班主任老師,有著30年教齡。對於戒尺進課堂,她表示贊成。吳丹老師表示,對什麼時候、如何使用戒尺學校和班級都有相關規定。“學校對數量、力度和懲戒部位都做了相關規定。例如,數量不超過2個,只能懲戒手掌,在懲戒之前老師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試兩下,感受力度,以保證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她們班也根據實際情況規定了細則,例如連續三次不交作業,課堂上擾亂秩序連續3次被老師點名等情況發生後,老師就會請出戒尺。在請出戒尺後,事後吳丹老師還會找時間和接受懲戒的同學進行交流,做心理疏通。

蔡川是大竹縣第二小學三年級二班班主任老師,有17年的教學經歷。“從儀式啟動到現在,我使用過一次戒尺。”蔡川老師說,班裡有位學生,沒有做作業,偷偷把同學的作業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這是他多次犯不做作業的錯誤了。“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過微信和這位學生的家長進行了交流,家長對於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家長:戒尺讓孩子學會了守規矩、知禮儀

葉小燕的孩子就讀於大竹縣第二小學6年級,葉小燕感慨到,自從戒尺進入課堂後,她女兒在家的表現有了明顯的進步,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了守規矩,知禮儀。

據瞭解,該校自3月下旬開展這項活動以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迅速好轉,各年級各班的班風、學風以及整個學校的校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方面表示,近期他們將再次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及時溝通“戒尺進入課堂”開展後的情況,更好的與家長建立聯繫,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戒尺進課堂”,為啥有爭議,為啥這麼難?

戒尺重現課堂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議論,有人說,孩子犯了錯誤如果不懲戒就不能成才;也有人說,現在的社會不宜恢復戒尺那一套,有可能會加重師生之間的矛盾……

對於達州市大竹縣第二小學校“戒尺進入課堂”這件事,網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表示贊同,說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很有個性,又調皮搗蛋,讓戒尺進入課堂,對於維持課堂紀律,尤其是對那些遵守紀律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有人表示擔心,戒尺進課堂最難拿捏的是尺度,什麼時候使用戒尺?懲戒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其實,大家的擔心各有角度,目標也都是為了教學好、為了學生好。有關教師的懲戒權,也是近幾年老師們關心的事兒,甚至是老師們的頭疼事。

為什麼頭疼呢?“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一方面怕管嚴了,讓孩子們不耐煩,還可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工作上的‘麻煩’;另一方面,如果放之不管,感覺自己對不起自己的職業。”有老師這樣說道。

這似乎成為了教師工作中的一對天然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法律無明確界定,“戒尺”在學校成了“燙手山芋”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教師的教育懲戒權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多數教師都認為對違規學生施以恰當的懲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實際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師又大都不敢行使懲戒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截至目前,在“適當的懲戒”和“體罰”的界定方面,還沒有出臺一個明確的細則。在此種情況下,教師認為“必要而且恰當的懲戒”,很可能就會被家長和學生視為“體罰”,從而導致師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產生。

學生權利被強化,紀律反而被弱化

在學校教育的問題上,很多媒體報道也有失偏頗。出現了一味強調學生的權利,而淡化紀律的現象。

如果老師一旦話說重了,超過學生的承受範圍,一些家長就會跑到學校去鬧,找老師的麻煩。久而久之,一些學生逐漸將學校的規矩拋之雲外,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在媒體的報道中,更多是譴責老師的報道。

教育理念改變,賞識教育大行其道

現在的教育一味地提倡賞識教育,小心地呵護學生脆弱的心理。教師在這種觀念的薰陶下,就會對懲戒教育避而遠之,誰如果使用這種教育手段,就是教育觀念落後。

社會環境改變,家校關係更復雜

現在,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媒體,常常戴著有色眼鏡看學校,動輒對學校、對教師加以指責,學校、教師在此大環境下小心翼翼。

學生心理改變,如今學生更脆弱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在繁重學習壓力的擠壓下,有的孩子呈現出了心理脆弱、情緒焦躁等不良現象。面對這樣的孩子,教師還怎麼敢再進行懲戒?

好老師應當是嚴慈同體,這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久前,一篇文章刷了中教君的朋友圈,是新學期一位媽媽寫給孩子的信,這位媽媽說“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她對孩子說“關注你成長的老師,在傳輸給你課本知識和做人道理的同時,有權利管教你——這本是教育的一部分,媽媽應對此支持,教育應對此寬容”;她告訴孩子“對你要求嚴厲的老師,你不要心生敵意,反而要心懷感激。”她對孩子的希望是:“願你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

這篇文章引起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共鳴,不少家長給中教君留言,贊同這位媽媽的觀點,好的教育應該是獎罰分明、管教同步。那麼,作為老師,又應該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戒尺”呢?這裡面的學問可不少呢。

懲戒不等於體罰,需要合法程序

“懲戒不等於體罰。體罰指向人,懲戒指向人所犯的事。懲戒的目的不在‘懲’,而在於‘戒’”。全國知名語文教師王開東認為,懲戒只能謹慎而為,不能過多使用。懲戒本質上治標不治本,但卻是特殊情況下不得不採用的有效手段。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對學生進行批評、懲戒,以及處分,都必須有合法的程序。當前,我國中小學批評、懲戒、處分學生,有很多就由當事班主任、老師直接做出,這貌似十分直接、快速,可是,卻缺乏程序正義,把屬於學校公共事務的批評、懲戒和處分,演變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恩怨,直接導致被批評、懲戒、處分的學生(及學生家長),把矛頭對準教師,製造師生間的衝突。

懲戒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

懲戒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孩子懂得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並非僅僅為了“教訓”和報復,因此,懲戒只能罰過失,不能罰尊嚴。

懲戒要與激勵相結合

一方面,懲戒的標準應該是確定、適度的,要讓受教育者清楚什麼樣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懲罰,界限在哪裡,並由此學會理性規範自身行為;另一方面,還應該將懲戒與鼓勵結合起來使用,即在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時,在其他方面給予一定的鼓勵。

懲戒有必要事先經過社會家長的認同

在保障教育懲戒權的前提下,讓懲戒成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則離不開多方合力,包括社會、家長對懲戒教育的理解,制定合法明晰的懲戒規則與實施程序。教育懲戒權的落實需要社會媒體、大眾輿論,尤其是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有專家建議,國家在教育立法中應將懲戒的範圍更為具體化,如教師在何種情況下可以進行何種程度的懲戒,最好能列舉具體事例,讓教師一目瞭然。


尋你and奔跑


首先,現在的學生和原來學生不同了。

這和全國的教育環境有關。同時和家庭成長環境有關。懲罰學生,對學生的心理陰影更大。

其次,一旦允許懲罰,後果不堪設想。懲罰的度,無法用尺子來衡量。

每天上課的聽課的老師和學生數以億計!如何把控每個老師適度懲戒?一旦放開,教師就會用可以懲戒的理由來簡單粗暴解決學生問題!體現不了教師職業的偉大,智慧!

第三,懲戒只是一種發洩方式,不是教育方式!

從科學角度來說,在打孩子,罵學生的時候,教師的理性是欠缺的,頭腦發熱,說話和做事就會偏激!而這時,孩子學生也根本聽不進去!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當然,不能完全排除,也許會有一小部分,事後會思考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吾日三省吾身,日後改正!但這都是少數!

筆者認為,萬不能!教育需要智慧!尤其是對學生!


我是帥他媽


怎麼看?

嘿嘿,你有本事,把這些玩意兒推銷給美國教育界、歐洲教育界嘛。

講口都替你想好啦:歐美教育界同仁們,你們年年有諾獎,天天新發明。如果買了俺村的戒尺,保你月月出諾獎,時時有發明。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這個觀點我贊同。當然,這裡的戒尺只是比喻,泛指老師可以有懲戒學生的權力,不是說非得用戒尺打學生。


首先,孩子都會犯錯,不犯錯就不是孩子啦,所以懲戒是為了讓學生能記住,不再犯錯。就比如,孩子在家裡如果犯錯了,家長也會生氣,或者罵他或者打他都有,家長生氣也只是告訴孩子這樣的行來是錯誤的,這種錯誤以後不要再犯。由此孩子才會成長。同樣的,教師也需要懲戒權,教師懲戒是為了學生成長,為了教育,因此,教師“懲戒”要有據、有理、有度。

當今社會確實有極少數家長對孩子太寵愛,指責教師教育學生的某些方式。

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支持對“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學生適度懲戒的。


懲戒不等同於打,老師也不可能真正把孩子打得怎麼樣,如果出現有的老師打傷孩子,那也絕對是錯誤的,不可以縱容。就比如,家長打孩子,一般都是有分寸的,看著很兇,雷聲大雨點小,以震懾為主。


現在有的老師被個別無理取鬧的家長弄得不敢管、不敢罵,有的老師對影響課堂紀律的孩子不管不問,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也影響其他孩子的學習。


當然,不可否定,對學生的教育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能挖掘自己的閃光點,見賢思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步。但是對那些屢教屢犯的學生,教師應行使懲戒權,讓孩子明確哪些行為是不當的行為,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而且,老師之所以成為老師,是要抱著為人師表的態度的,有愛心,有責任心,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管。


真真聊一聊


戒尺是什麼?它不是法仗,它稱之為教鞭,百姓家以前也有竹條教育孩子的,都是同一個道理。戒尺不是打人的,它上面有老師寫了怕忘記的東西,也有(論語)類的詞彙也是教鞭的前身。有修養的老師是不用來打人的。重在一個“戒”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