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五溪蠻夷發生叛亂,五威將軍劉尚奉命平叛,不料全軍覆沒。面對國家需要,已經六十二歲高齡的伏波將軍馬援請求領兵出征。劉秀憐惜馬援年老,不同意。馬援拿出老廉頗的架勢,披甲上馬,堅決請戰。

劉秀笑了:“這老頭,精神頭還真健旺!”於是批准馬援掛帥出征。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誰曾想,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老將軍,在壺頭山遭遇了滑鐵盧。由於地形險要,部隊被卡在半途寸步難行,南方的溼熱又讓部隊流行起了傳染病,士兵死了一大半,連馬援本人也染疾不起。

馬援拖著病體,與敵人周旋了一段時間後,不幸病逝于軍中!

馬援剛一死,代替他的監軍梁松,一份彈劾書傳到了劉秀案前。劉秀看罷大怒,立刻下旨收繳馬援的新息侯印璽綬帶。

梁松彈劾馬援的內容是什麼,史書沒交代,結果是劉秀相信了。馬援不光被剝奪了爵位,家裡人害怕得都沒敢將他安葬在祖墳,而是找了一塊薄地草草下葬,所有的賓客朋友,沒有一個人來為馬援送行!

一位為國家征戰了二十二年,踐行了“馬革裹屍”誓言的國家元勳,結局如此悲涼,讓人心寒不已!

史書雖然未交待梁松的彈劾內容,但是肯定是個冤案。後來馬援全家自縛請罪,劉秀拿出了梁松的奏疏,馬家人才得知馬援獲罪的原因,於是他們前後六次上書鳴冤。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那麼,梁松為何要構陷馬援?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三件事,把梁松從世侄變成冤家

梁松是劉秀的女婿,當朝駙馬爺,太中大夫梁統的兒子,梁統和馬援是當年河西戰爭歲月的舊交。也就是說,從兩家交往的角度,梁松應該叫馬援一聲世伯。

梁松與馬援的第一次不愉快,其實很尷尬。馬援有兩個侄子,喜歡跟輕薄的俠客交往,常常聚在一起論人是非,遠在交趾作戰的馬援,特地寫了一封信警告哥倆:品評他人長短,妄談時政,我很討厭你們這種行為。你們不要學杜季良,此人行俠仗義,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身邊聚了一大群人,我雖然很尊重他,但是杜季良是沒法學習的,學不好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結果,兩個不成器的侄子,把這封信流傳出去了,落到杜季良的一個仇人手裡。此人拿著這封信,寫了一封彈劾書,以馬援的話做證據,狀告杜季良舉止輕浮,蠱惑人心,同時順帶連梁松一起告了,因為梁松就是杜季良的密友。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劉秀最反感俠客這類人,邀買虛名,蠱惑人心,說小了他們是一群浮浪子弟,說大了就是一群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劉秀一怒之下,把梁松召來,把告狀信和馬援的信摔倒梁松臉上,嚇得梁松頭都磕破了,劉秀才饒過他。

這件事,馬援雖然一個字也沒提到梁松,但告狀人將他倆扯到了一起,給梁松心裡留下一個疙瘩。

建武二十一年,馬援出征攻打烏桓和匈奴,劉秀令百官飲宴相送,梁松也參加了。馬援臨行前,教訓梁松說:“身處高位的人,一定要想辦法放低身段,你們這些人如果只想著身居高位,頑固自負的話,就想想我說的話吧!”

梁松本就是個狂妄的官二代,論職位,比馬援都要高,他哪能受馬援的教訓,但在這種場合,也只能訕訕而應,心裡卻非常不爽。

後來馬援有一次生病,梁松前來探望,老老實實地在馬援床下行了拜見大禮。馬援自認為這是世侄拜見自己,所以根本沒有回禮,梁松認為受到了蔑視。幾件事積累下來,他對馬援埋下了深深的怨恨。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牆倒眾人推,才是馬援蒙冤的直接原因

梁松對馬援的構陷出自私心無疑,可問題是,劉秀絕不是昏君,肯定不能聽梁松一面之詞,他怎麼就信了?原來除了梁松,劉秀先後又接到多人對馬援不利的證詞。

第一個控訴馬援的是耿舒。耿舒是戰神耿弇的弟弟,他隨馬援一起出徵武陵。在向壺頭山進軍前,耿舒提了反對意見,主張走充縣,馬援堅持走壺頭山,並獲得了劉秀的認可。大軍受困後,耿舒給耿弇寫了一封信,告馬援兩狀:一是決策錯誤,選擇了壺頭山,二是在臨鄉錯失戰機。

耿弇拿著這封信找劉秀,劉秀感覺到馬援的決策出現了大偏差,於是令梁松火速趕往前線,頂替馬援。梁松剛到,就趕上馬援病逝。

第二個狀告馬援的人沒留下姓名。此人狀告馬援在徵交趾期間,曾經裝回來一大車上等的珍珠和精美的犀牛角。

第三個對馬援不利的是老功臣馬武和於陵侯侯昱。他們二人給劉秀上疏,證實馬援當年確實拉回來一車寶貝。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事實上,站出來對馬援落井下石的遠遠不止以上幾位,史書用了一句“權貴皆望之”,說明當時有一群梁松這樣的權貴階層,組團對馬援下手了!

這才是劉秀最終動怒,對馬援做出了冷血舉動的原因。

其實,這些告狀都站不住腳。

耿舒的說法只是戰爭的一種選擇,馬援有失誤,不代表耿舒的就一定對,即便馬援有錯,那也是戰爭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一大車珍寶,其實是當地的特產薏仁米。馬援覺得這東西吃了對改善體質幫助很大,就帶回了一車種子,因為薏仁米個大,被誤當作珍珠了。馬武不知是故意誣陷,還是不知道實情,也做了不利於馬援的證詞。

孤傲不群的性格,是馬援悲劇的內因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很顯然,這些人的告狀,大多心懷叵測!那麼,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馬援一下子得罪了這麼多人?

答案就是,壯懷激烈,一心報國的馬援,對滿朝的新權貴階層非常蔑視,他一邊恪守本心,踐行著“馬革裹屍”的家國情懷,一邊以極端的手段,嘲諷乃至排斥他認為的尸位素餐者。他把自己燃成一團火,與頹廢黑暗做抗爭。

馬援以長輩的身份,多次教訓梁松和竇固兩位駙馬爺。除了侄子,他還批評侄女婿結交權貴,自尋死路,又痛責部下呂種巴結皇子,惹禍上身。

馬援從交趾得勝還朝時,舊交老友們相聚出城迎接,併為他擺宴洗塵。馬援落座就板起臉責問老友孟冀:“我最看重你,你怎麼也跟他們一樣庸俗,我這點功勞算什麼?怎麼能讓我長久立足?你拿什麼幫助我?”

孟冀被劈頭蓋臉訓得無話可說,馬援又說:“我要請戰於北部邊境,男人就應該死於野外,馬革裹屍,怎麼能像婦人一樣死於床上!”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一場朋友之間的歡聚,變成了馬援對老友們的批評指責,孟冀尷尬,其餘的人估計是憤怒!

出征武陵前,他又對謁者杜愔說:“我年紀大了,時日無多,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國捐軀。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身邊的這些貴族子弟,跟他們共事太難協調,我很討厭!”

晚輩、同僚、家人、下屬、朋友,都被他批評到了,馬援在凸顯自己偉岸的同時,把身邊的人映襯得那麼的渺小,甚至萎縮!

我們在尊敬馬援的人格高尚同時,也明顯看出他的弱點,自命清高,孤傲不群,甚至不分場合地折辱他人。建武十八年之後,隨著功臣集團的凋零,軍事層面馬援獲得了劉秀的獨寵,勞苦功高和高度責任感,讓馬援陷入了恃功、恃寵和恃老的自我膨脹,從而讓自己出處於險地而不自知!

比如對梁松,馬援自認為是盡到了長輩的教育責任,他到死都不會想到,梁松會成為他的噩夢。

“失明”和“恕道缺失”,是馬援悲劇的根

《後漢書•馬援列傳》的末尾,作者加了一段論述,很玩味: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讒隙。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於人則能恕,自鑑其情亦明矣。”

意思是說,馬援能夠經常告誡別人要懂得避禍,顯示出他的智慧,但是自己卻又陷於讒言。這難道僅僅是功成名就的人都逃不脫的窠臼?原因在於,當自身不在功利場,看待問題就顯示出智慧的一面,考慮問題沒有私利,對待大義就顯得肅穆。假如能把這種智慧反過來映照自身,用這種態度對待別人,就會彰顯恕道,用來考察自己的處境,就會顯得更加明智。

范曄的這段話不夠直白,閃爍其詞,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他想表達的隱含之意:馬援深陷利害,讓自己“雖智不明”,不能反身自察,讓他“恕道缺失”,這就是馬援悲涼結局的根!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范曄說得很有道理,想當初,馬援警告侄女婿王磐(王莽的侄子),不顧自己前朝遺臣的身份結交當朝權貴,不注意隱身自保。結果王磐惹禍上身,死於獄中。後來他又警告王磐的兒子王肅,同樣不幸言中,再後來他又警告屬下呂種不要結交北宮五王,還是被他言中,呂種被處死前感慨:馬將軍真是神人!

那個被馬援教訓的梁松,也最終在漢明帝時期被處死,再次印證了馬援的“智”。可是馬援在“智”的同時,卻顯得不夠“明”,能看清一切,卻陷於過度追求功名,迷了雙眼,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反過來自察。

比如,他與梁松等人的關係,這些人是官二代不假,馬援有資格教育他們。可是別忘了,教育的對象身處高位,除了私交,從工作關係和利益關係,梁松是馬援的上級,至少是平等的工作關係。身處利益場,卻又忽視利益關係,馬援太“不明”!

除了“失明”,馬援還缺失了恕道,這也是他不容於環境的原因。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就是你想要的達到什麼高度,就要盡力幫別人也達到了那個高度。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你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你做不到的,也不要強求別人。

忠是一個人的高度,恕是一個人的底線,把握住了這兩條基本原則,下,不會墮落;上,可以大修為。忠恕之道中,忠是上限,是每個人最高的追求層次,不是誰都能做得到。恕道是下限,是每個人必須要做到的。

馬援恰恰在這忠恕之道上犯了錯!

馬援報國心切,不斷教育後輩,初心雖好,但忘了忠道強調的是幫助,不是說教指責和挖苦譏諷,更要看被幫助的人。你想立人達人,人家未必領情,所以孔子的忠道,只能作為最高目標,而不能對人強制執行。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馬援的錯,主要體現在恕道: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強行加給別人。

給馬援惹來禍端的那封信中,他清晰地說,非常憎恨對別人評頭論足的行為,可事實上,馬援自己就不斷地對別人評頭論足,而且大多是批評指責,不分場合地放炮。恕道的缺失,讓馬援對身邊的人缺乏必要的寬容,人際關係的對立也就來自於此。

恕道是一種自我約束,忠道是社會價值的昇華,人可以做不到忠,但絕不能失去恕,馬援就是深刻的教訓!

結束語

出於對馬援的崇敬,史書對馬援的壯懷激烈充分展示的同時,刻意將他的“失明”與“恕道缺失”巧妙隱含,即便在史論中,也僅僅是蜻蜓點水。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是的,馬援確實是一座豐碑,他的凜然大義,他的胸懷大志,他的馬革裹屍,給後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他脫帽致敬!

另一面,我們也為馬援的“失明”和“恕道缺失”而惋惜,更為馬援的不幸遭遇而痛心疾首。在馬援蒙冤案件中,雖然有眾多的推手,恐怕除了梁松承擔部分責任,老將軍不得不自己承擔起很大部分責任,悲哉!

馬援冤案中,唯一一個站出來替他鳴冤的人叫朱勃,他不顧劉秀的怒火,給劉秀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奏書,最終劉秀鬆了口,同意將馬援正式下葬。讓人深思的是,這個朱勃是馬援青少年時期的朋友,馬援對他一直是看不起的態度!


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讓他陷於四面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