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很多專家都給出了預判。從宏觀角度看,需求和生產驟降,對投資、消費、出口都會帶來明顯影響,短期內有可能帶來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從中觀角度看,餐飲、旅遊、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受到的衝擊最大,而醫藥醫療、在線遊戲等行業受益。按照恆大研究院的報告,7天春節長假,僅電影票房、餐飲零售、旅遊市場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而對於微觀個體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我們既要承認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巨大影響,承受這方面的壓力;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會保持增長。

  疫情對不同企業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比如,年後開工第一天,全民迎來遠程協同辦公時代。根據釘釘提供的數據,2月3日,有近兩億人開啟在家辦公模式。所以對於醫療醫藥、健康保險、在線、大數據、智能以及與此相關的業務模式的企業,都會有比較正向的促進影響,而且會持續推進發展。

  但對傳統企業,尤其是依重於線下、業務單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業,這一次衝擊很大。影響會持續多久,需要根據疫情防控和政策對沖以及恢復經濟活動等因素來判斷,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此次疫情波及面大,對行業、產業和產業生態的影響,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因為疫情突然來襲,中小企業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策略上,都沒有任何準備,一些中小企業的現金流會斷裂,所以目前全國都在關注中小企業。

  疫情帶來的影響的確讓人焦慮,但當下拿出積極的心態應對是最重要的。要認識到環境只是一種經營條件,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環境,還有企業自身的調整。要堅信企業發展是最重要的,企業自我成長要力爭不受環境的影響。我們看到已經過去的2019年,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自我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但從這次疫情來看,我們還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堅定地開展自救之旅。

  中小企業自救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住現金流。只有確保現金流,才能確保競爭力。面對疫情,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一些還未產生價值的業務可以先停下來,虧損的業務一定要停掉。

  而對於擁有良好現金流的中小企業,筆者建議在迅速做“減法”的同時,也要做“加法”。“加法”就是關注真正的顧客價值,並創造顧客價值。在疫情中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斷、足夠強的勇氣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更需要理性決策。如果能在危機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並增加投入,之後所獲得的增長將是無法估量的。

  對此,在外部市場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企業最直接有效的行動還是要從內部開始。第一,內部挖潛,以保證現金流不斷。第二,要和員工建立共識,強化信心,共克時艱。第三,要尋找合作共生的機會,比如西貝莜麵和盒馬鮮生的合作。第四,創新業務,尋求恢復經營的可能性。比如,眉州東坡餐飲店疫情下沒什麼人就餐,就轉型賣菜,既能幫助服務社區群眾生活,又可以讓店員有工作,減少公司損失。

  中小企業更好地“突圍”,筆者覺得需要在下面三個方面開啟行動。第一是效率制勝。面對巨大危機,同樣的事情,你比別人做得快、做得早就會變得主動;不同的事情,你提早佈局、佈局早就會獲得先機。典型的例子,某家保險服務公司快速推出一款適用於新冠肺炎受影響者的專屬產品,受到歡迎,公司也提升了企業好感度,還提前實現了數字化的深度轉型。

  第二是模式創新。在危機中,活下去是關鍵,而能夠活下去,其中一個出路就是模式創新,業務模式、商業模式、運營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都需要創新。比如,疫情之下出現巨大的遠程辦公和協作需求,企業微信、釘釘、飛書都立即採取針對疫情提供特定功能等新業務模式,滿足了市場的需求,自然也獲得了巨大商機。

  第三要改變經營思維,要“以‘我’為主”。在順境中,大部分企業習慣性用“對手”來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而在危機中,你只要把自己做好,你就活下去了,企業必須想辦法去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敢於面對危機、快速應對、激活自我的企業,會獲得一個特殊的發展機遇。

  組織管理中,最怕的情形之一就是“組織懈怠”,延長的假期有可能就會帶來“組織懈怠”。如何幫助員工收心,如何幫助員工安定自我,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也是組織管理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某電氣公司的做法有啟示意義。該公司明確通知全員進“戰備”狀態,通過“三在”(在家上班、在群上崗、在線培訓),“三補”(補齊2019年未完善的總結分析,補充完善2020年戰略落地工作的思考,補足平時沒時間做的反思),“一研究”(提前研究2020戰略落地工作部署,特別是上半年的工作方案),“一提升”(提升個人能力,研習專業課程)等做法,開啟“在線工作”模式。各行各業都要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新開工”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