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公元982年,遼國景宗駕崩,年僅十一歲的耶律隆緒次年繼位,史稱遼聖宗。但因為耶律隆緒太過年幼,一直主張後宮輔政的遼國,面對這種國主年少的現狀,自然就要太后出馬,垂簾聽政。而遼聖宗的母親,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遼國皇帝的皇后,都會被賜姓蕭),蕭燕燕。

蕭燕燕是一個極度善政的女政治家,早在十幾歲時,就獲得遼景宗的大力支持,走到前臺。但蕭燕燕卻又是個情種,在遼景宗死後,迅速寵幸了青梅竹馬韓德讓,令遼國這一皇家風流事讓賀令圖知道了,賀令圖就聯合幾大邊疆將領上書趙光義,提議趁著遼國皇帝年幼,後宮糜亂,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北伐,趙光義受到信息後立即召集將領研究。於是,在公元986年,著名的雍熙北伐誕生!

賀令圖等人上書:

“自國家伐太原,而契丹渝盟,發兵以援,非天威兵力決而取之,河東之師幾為遷延之役。且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倖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續資治通鑑長編》

籌劃北伐

燕雲十六州是遼國一直以來威脅南方中原王朝的重要戰略邊城線,自石敬瑭賣國求榮起,契丹就以燕雲十六州一直壓制南方政權,自柴榮死後,北遼愈加無人可制。再到宋太祖趙匡胤,還未存夠五百萬匹絹就早早暴斃身死,因此,到了太宗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責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加上先前高梁河之戰,先勝後敗,趙光義對於這一次遼國內部暗流的機遇,自然是不可放過!

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 北伐戰略部署:

趙光義把“雍熙北伐”作為整個春天,宋廷最為注重的策略事件。經過多方討論,加上後來參知政事李至和刑部尚書宋琪的上書闡述,趙光義拍板確認北伐,並且要將北遼打個措手不及!

(1):將領安排

在雍熙北伐前夕,宋朝已經擁有一支極度成熟的戰略部隊和將領。其中潘美、曹彬、楊業,這三人都曾在大型戰爭中,或是抗擊北遼的戰爭中有著豐富的經驗。於是,趙光義就兵分三路,後稱西路、東路和中路三軍北伐,除了以上三人之外,大將米信、田重進也在這次戰爭中,被委於重任。

中路:田重進。

東路:曹彬、米信(主力部隊,攜帶一半軍隊)。

西路:潘美、楊業。

(2):路線策劃

雍熙北伐也是趙光義顯露戰略頭腦的一次規劃。燕雲十六州涵蓋了太行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的重要地形。因為宋朝步兵佔據多數,直接衝擊,必然落不得好下場。於是趙光義就針對不同的地形,來劃分部隊任務,完成了一次聯合包圍的環形攻擊戰略:

......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觀察使杜彥圭副之,以其眾出雄州;......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戊戌,參知政事李至罷為禮部侍郎。二月壬子,以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副之,出雁門。——《宋史》

東路:曹彬與米信帶領主力直擊涿州,北上趨勢直對遼國南京,也即是幽州城。同時東路軍也是吸引遼國主力的重要戰略隊伍。

西路:潘美和楊業帶領西路軍,圍繞太行山,從雁門關出發,圍攻山後,待山後功成,環繞遼國邊境腹地,配合曹彬,攻打幽州。

中路:田重進自中路出發,往飛狐方向直接對準蔚州方向,打下目標城池後,東行匯合潘美或者等待潘美部隊,配合曹彬全力拿下幽州城。

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3):戰略特點

雍熙北伐的戰略可以說是一次陽謀,因為曹彬和米信的部隊所帶有的人數最多,走的地形也最為平坦,這是遼國騎兵都非常喜歡的戰鬥場景,於是,於情於理,趙光義和曹彬都認為遼國會把主力放在攻打東路軍的身上,而中路和西路的軍隊則會非常輕鬆,因此切入黃土高原和燕山山脈的腹地,切斷燕雲十六州和遼國的聯繫。

潘美之師但先趣雲、應,卿等以十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不得貪利。彼聞大兵至,必悉眾救范陽,不暇援山後矣。——《宋史紀事本末》

而後來的北伐前期的數次大捷中,的確也是顯示出了趙光義在一個戰爭藍圖上的預判,是非常不錯的,北伐前期,無論是潘美還是田重進,甚至曹彬都是一路勝利前進,打得遼國措手不及!

但也正是如此,曹彬被押寶。曹彬的東路軍既是北伐的核心,又是明面上受戰壓力最大的箭靶,東路軍勝,北伐勝,東路軍敗,北伐也隨之破產!

戰爭轉折:前利後衰

  • 前利

戰爭一觸即發,這一次趙光義聽從賀令圖的建議,可謂是抓住了一個好時機。自公元986年三月以來,宋軍都是一路大捷,無論是潘美,田重進,還是曹彬、米信,都一路暢通無阻,不是打得對面潰逃,就是又遇到了多數漢人投降派,畢竟這些遼國漢人城池,他們的本心自然是更傾向於宋朝!

三月,潘美出鴈門,自西陘入,與敵戰,勝之,斬首五百級。......庚辰,刺史趙彥辛舉寰州降。詔以彥辛為本州團練使。曹彬進壁於涿州東,復與敵戰,李繼隆、範廷召等皆中流矢,督戰愈急,敵遂敗,乘勝攻其北門,克之。辛巳,取涿州。——《續資治通鑑長編》

潘美和楊業拿下了寰州,曹彬也如願地拿下了涿州,這在基本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上來說,就等於全面完成了。而後曹彬還派出了李繼宣往飛狐移動,救援田重進,這一戰,又成功拿下了北遼名將大鵬翼,殺得遼軍潰逃。

由此可見,雍熙北伐的早期行動,用順暢來說是不為過的,兵貴神速,宋軍一路推進,遼城多數降更大於戰,等到遼國反應過來並南下禦敵時,北宋方面已然掌握了太行山和黃土高原附近近半的重要戰略位置!

  • 轉折

可是如此快速的進度,並沒有讓趙光義感到開心。因為遼國的騎兵數量實則不少,而且最主要位於華北平原上的曹彬進軍速度如此之快,讓趙光義想起了在高梁河一戰中,被耶律休哥誘敵深入,而後迂迴切斷補給線的騎兵高機動性戰法!

趙光義此次沒有親臨北伐,但並不妨礙他預判危機。於是在曹彬聲稱要攻下涿州時,趙光義早已預警:

而彬等亦連收新城、固安,下涿州,兵勢大振。每捷奏至,上頗疑彬進軍之速,且憂敵斷糧道。——《續資治通鑑長編》

果不其然,憋著壞的遼軍真的是耶律休哥坐鎮遼國南部,策劃著騎兵衝擊步兵的戰鬥。

詔宣徽使蒲領馳赴燕南,與休哥議軍事;分遣使者徵諸部兵益休哥以擊之;復遣東京留守耶律抹只以大軍繼進,賜劍專殺。——《遼史》

在三月份,蕭燕燕得知南部失事後,迅速制定戰略,不僅自己和兒子親征,還讓耶律休哥掌握尚方寶劍,獨斷南京戰事,也讓耶律休哥面對老敵人曹彬!

在四月份,曹彬還停留在涿州,此時進入一個等待西北和西路軍完成戰略匯合的階段。就是在這個時候,四月份某一夜晚,耶律休哥就找到了曹彬的軍隊以及後方補給線,這一次耶律休哥並沒有讓騎兵去做不擅長的攻城計劃,而是直接砍掉曹彬的後方,後勤失利,曹彬的十萬部隊開始出現內部隱患,戰爭循環陷入死局!

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 後衰

其實此時切斷曹彬的並非耶律休哥的主力部隊。遼將耶律休哥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心機軍事家,無論是在高梁河之戰中,還是這一次的南御阻擊戰中,他都喜歡加大聲勢的宣揚,削弱對方士氣,例如這一次,耶律休哥依舊是造出龐大地聲勢,實則僅是數百人的騎兵偷襲部隊,就讓曹彬感到極度的不安!

不安的曹彬,因為後方補給線被切斷,於是就下令撤出涿州,返回雄州預備再次衝擊,此舉讓趙光義知道後,還曾一度責怪曹彬指揮失當,不過這時候的曹彬已經退到了雄州,而且米信在白溝河一帶也被遼軍所阻擊,東路軍兩頭出現頹勢,第一次後撤,戰爭由盛轉衰!

在雄州的曹彬,就接到了讓曹彬和米信匯合的命令,趙光義準備集合東路最大的力量,正面硬抗遼軍,畢竟早在刑部尚書宋琪的建議下,其實宋廷部隊,是有著足以抗爭遼軍騎兵的軍陣方法的:

刑部尚書宋琪上書:

敵若乘我深入,陣身之後,更以馬步人五千,分為十頭,以撞竿、鎧弩俱進,為回騎之舍也。陣廂不可輕動,蓋防橫騎奔衝。此陣以都監領之,進退賞罰,便可裁決。後陣以馬步軍八萬,招討董之,與前陣不得過三五里,展廂寔心,有常山之勢,左右排陣分押之。或前陣擊破敵人,後陣亦禁其馳驟輕進,蓋師貞之律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因此可見,曹彬的後退,本質並不是實力出現偏差,而是一種兵種之間的天然壓迫,米信軍方面亦是如此,無論是《宋史》亦或是《遼史》內都沒有記載,宋軍東路和遼國的遭遇戰中出現“以陣破騎”的記載,米信是被遼軍那股不要命的勁打傷了,而後撤退,而曹彬則是糧草斷絕而後退!

曹彬抗命

事情已經發生,趙光義就沒有太過追究,原計劃是讓東路兩股力量集合,再繼續攻陷涿州,完成戰略紮根。可是,事與願違。東路主力曹彬退到了雄州之後,中路的田重進和西路的潘美卻是連連告捷,曹彬帳下的將領們就開始不願意了!

宋太宗命令:

令勿復前,引師緣白溝河與米信軍接,養兵畜銳以張西師之勢,待美盡略山後之地,會重進東下趣幽州與彬、信合,以全師制敵,必勝之道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他們不斷進言,告訴曹彬:這戰功都被別的隊伍拿走了,要三思啊,要不就繼續北伐涿州吧。

  • 抗命

曹彬其實自北宋開朝以來,都是以節制屬下為著名,被稱為儒將,但是這一次的涿州失利,其餘兩路軍隊不斷建功,曹彬難免自己也出現了不平衡的心態,於是就決定,違抗太宗的命令,也由此緩解部下們的消極情緒,帶著僅剩五十天的口糧,繼續北伐涿州!

時彬部下諸將,聞美及重進累建功,而已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謀議蜂起。彬不得已,乃復裹糧再往攻涿州。——《宋史·曹彬列傳》

曹彬作為曾經拿過皇帝賜給尚方寶劍的人物,這一次帶頭抗令,還未等與米信集合,以及等待趙光義下一步指示,曹彬就按耐不住,繼續攻打涿州。可惜,這時的涿州已經被耶律休哥佔領,而且蕭燕燕和耶律隆緒,已經到了距離涿州五十里不到的地方,這時候的涿州就更是整個遼國最難打下來的地方了。

在幾天的時間裡,曹彬不斷被耶律休哥分成小股騎兵部隊騷擾,這種打法讓曹彬大為火光,正式地攻城還不曾做到,反而一直被削弱士氣。而在白河溝另一側的米信則是又受到北遼的詐降計謀暗算,又被擊敗,東路兩軍頹勢愈發嚴峻!

岐溝關慘敗

到了四月末,曹彬部隊的口糧已經消耗完畢,這個時候,不撤也只會被餓死的份。於是,雍熙北伐的主力軍第一次出現全面正式撤退,這也代表著,雍熙北伐的正式失敗!

公元986年五月三號,曹彬撤退,但是撤退的動向卻是一直被耶律休哥看在眼中。於是在曹彬撤退之際,耶律休哥就派兵追擊,阻擊曹彬於拒馬河,連續追殺,連續擊敗,這次撤退是一場單方面地屠殺。

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 拒馬河屠殺

我師大敗。彬等收餘軍,宵涉巨馬河,營於易水之南。李繼宣力戰巨馬河上,敵始退,追奔至狐山,方涉巨馬河,人畜相蹂踐而死者甚眾。——《續資治通鑑》

在第一次撤退後,曹彬就被耶律休哥包圍。在平原地帶的騎步實力和優勢差距過大,但最重要的,還是宋軍的戰鬥方陣沒有完整地建立起來,全體將士心態崩潰,就連曹彬本人都亂了起來,在徹夜渡過拒馬河之時,曹彬還損失大將李繼宣,才得以保全剩下的部隊!

而且在拒馬河過渡之時,最重要的還不止是遼軍的屠殺,連宋軍自己都自亂陣腳,“人畜相踐踏而死者眾”。

  • 岐溝關的失敗意義

岐溝關慘敗其實也是北宋和遼國對抗歷史上一次損失較為重大的失敗。因為遼軍的單方面屠殺,東路軍主力軍心渙散,由此,整體的雍熙北伐就因為平原的正面戰場的失利而陷入巨大的壓力旋轉。

後來先是米信,而後再到田重進,潘美和楊業,他們都分別受到了華北平原釋放戰力後遼軍的襲擊,甚至西路軍還因為愚蠢地操作,導致楊業身死陳家谷。

因此,岐溝關戰役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戰爭,其本身具有最高影響性,中心連接性。在得知曹彬於拒馬河被屠殺後,趙光義就已經下令撤退,北伐宣佈破產!

雍熙北伐失敗:岐溝關屠殺。曹彬的心態崩潰才是失敗根源!


結語:

岐溝關戰敗在後來一直被認為是宋朝的步兵和遼國的騎兵實力差距懸殊才導致的戰敗。但在事實上,宋軍在累年積月的戰爭中,早已總結出了一套防禦騎兵的陣法,不論是楊業還是曹彬,都曾以步兵陣法禦敵。

所以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宋軍和遼軍並沒有太大的實力差距。岐溝關一戰是特殊的,是曹彬和耶律休哥之間的一種天然壓迫所導致,曹彬的撤退和反攻,實則都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再到後來,渡過拒馬河時的慌亂,都可以看出曹彬這位管軍紀的將領也同樣出現了很大的心態問題!

雍熙北伐也正因此畫上了句號。雖然後面輸地非常讓人痛惜,但不可否認,雍熙北伐前期的建功,也讓遼國產生了足夠地重視,讓後來的遼宋戰爭,不至於顯得太過兒戲!

參考史料:《遼史》《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