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的青幫


安慶是長江中下游的一個重要碼頭,又曾是安徽的省會,商貿來往十分繁華,因此成了青幫活躍的舞臺。


青幫是羅祖教的一支,始於明末,成長於康熙雍正年間,壯大於嘉慶,道光之際。開始是教主羅道的徒弟翁,錢,潘三祖系統下的門徒佔據優勢,其中又以潘祖的門徒較多,成為以後青幫的主幹。於是,潘家,潘門,三潘就成了日後青幫的別名。其所以稱為青幫,部分學者認為青幫的二十四字排輩,清字居首,故稱清幫,後訛傳為慶幫或青幫。稱之為慶幫,與安慶有何關聯?當然還要靠我們以後去研究,去挖掘。


青幫的產生,始於漕運糧幫水手,自河北密雲,山東沿運河以至松江和杭州,基本上是糧船水手和沿岸縴夫。在沿線各地建立庵堂,使生者可以托足,死者有地掩埋。青幫曾被清庭指為幫匪,拆毀庵堂,嚴刑懲辦,所以青幫內部一直保留著反清的傳統儀式,開香堂入幫時,擲帽於地,剝馬褂坎肩於旁,盤辮於頸。在道光年間,運河泥沙淤塞,多為海運,這一時期青幫的基礎有船戶,纖手,腳伕,肩販,手藝,遊民以及軍官,鄉紳,書手,打手等等,較為複雜。其中一部分水手和縴夫失業後和兩淮地區的鹽販結合,以販運私鹽為業。


安慶的青幫


洪幫由長江上游向下遊發展,而青幫則是由長江下游向上遊發展。


青幫何時進入安慶?已難以考證。大約在清末,最早的是大字輩的葉松山,人稱葉二爺,他的祖上在呂八街開了一家浴室,後來由他弟弟經營,他自己也有股份。他是在外地入幫,後進入安慶後開始開山收徒,此後通字輩的幫徒才逐漸多了起來。


洪幫不分輩,一律兄弟相稱,而青幫有二十四字排輩.......本,來,自,信,原,明,心,理,大,通,悟,學。和宗族家譜一樣,入幫叫進家裡,而且有家廟,家譜,家法。入幫以後,論字排輩,先入山門為師,不論年齡大小和宗族輩份,一律師徒相稱,對外都一律自稱姓潘,權力由輩份最大的老大掌握,提倡君,親,師的綱常,家法極為嚴酷。


青幫幫徒在具有一定的勢力以後,就可以收徒弟,叫收學生,但必須在師父關了山門不再收徒弟以後。有時徒弟為了擴大勢力想收學生,往往送一大筆錢給師父,請他提前關山門。


收徒弟的標準,要求弦子快(會說),苦水足(膽子大),尤其是大徒弟要能說會道,勇闖江湖,替師父辦事。


入幫時先由引進師介紹,遞貼子,拜老師,貼子要寫明三代的姓名和職業。乞丐頭子,地保,戲子,吹鼓手,剃頭匠不得入幫。


收徒弟時開香堂,燒三爐香,先向翁,錢,潘三祖磕頭朝拜,磕頭時五心朝上(兩手兩腳加頂門心),然後由傳授師講授幫史,幫規和黑話。幫史幫規叫《通草》,黑話叫《海底》,均有手抄本在幫內流傳。


入幫後先要向師父送一筆敬師禮,逢年過節,師母生日,小孩滿月都要送錢送禮,師父收的徒弟越多,收入也就越大。


安慶的青幫


入幫後要遵行十大幫規,諸如:不許背師賣友,扒灰,盜寵......犯了幫規,要按家法給予嚴歷的制裁。重的吹灰(殺掉),次則六根去一根,(手,腳,耳,鼻,眼,小雞雞),輕則三刀六眼,對穿大腿。犯了幫規,師父審問時要直言不諱,否則會加重處罰。執法時,師父和其他重要徒弟都會親臨現場,犯規的人必須自己動手,膽小者由別人執法,蔑稱孬種,不僅顏面掃地,而且還要趕出山門。自己敢動手的,縱然犯了幫規,也可以稱為好漢。


據餘世左老人當時回憶(他本人不是青幫,但與幫派有來往),解放前一個外地幫徒在安慶犯了幫規,青幫師徒在深夜裡將他帶到西門外一個破廟裡,師父坐上首,徒弟持刀立於兩旁,當中放一個木凳,上面豎立著一把鋒利的尖刀,當師父審問完畢後,說:漂亮的就自己來吧!於是犯規人脫光上衣,跑步上前將上身猛撲木凳上尖刀,刺穿心臟。然後兩旁徒弟將其上衣將屍首裹住,抬到江邊,丟進長江。如果他不自裁,兩旁幫徒就會一湧而上,亂刀戳死。


師父所收最後一個徒弟,叫作小爺,其人必是師父早已物色好的人選,收了小爺,就關山門。小爺到同山的師兄家作客,先由師兄做一身新衣,招待食宿,給予路費。小爺到別的山門做客,也是熱情款待。


在青幫中如有徒弟升任縣長或團長的,就由師父設宴賓客退帖,一是表示自己徒弟中出了人才,師父臉上有光,二是表示徒弟地位高了,可以不受師父的某些約束。


安慶青幫內常發生糾紛,就要擺臺子(說理)。一般都是在茶館灑樓裡進行,南門在富貴樓,東門在嘉賓樓。茶館叫水臺子,酒樓叫油臺子,雙方師父徒弟均要出場,輩份最大的面朝大門坐,輩份最小的背朝大門坐。這種坐法至今在安慶周邊農村還存在。大輩師父用茶碗蓋在碗裡刮三下,中輩用手指沾茶彈三下,小輩把茶水往地上倒三滴,以表各人身份,說理結束後,誰理虧誰付錢。所以青幫內部的擺臺子,往往也是各山門勢力的大小而決定結果的。


幫內扒手只許偷外人錢財,如果誤偷本幫師兄弟必須交還,叫作歸號,但規定見物不見人。一般與青幫有交情的,找到師父後基本上可以歸還。幫徒中的扒手都劃分區域行竊,得手後都要向師父彙報,在輪船上行竊叫跑一趟水,但先要和船上的師兄弟通氣,行竊之物也要講清品種和數量。


安慶的青幫

安慶的青幫

安慶的青幫


幫徒去別的碼頭時,捆行李時把臉盆朝上,或在行李上插一隻布鞋,鞋底朝外,表示是自家人。見面後要盤問:頭頂什麼香(師父),手捧什麼香(師兄),腳踩什麼香(徒弟)。不僅能說出九代師祖的姓名,還能說出幫內黑話。冒充的叫空子,答不出來會說:兄弟腿短,跑在山後,都是老大哥丟的東西,撿了一點子。只要是別的師父介紹來的,幫徒都會盡力協助。


安慶青幫不僅有一套嚴密的組織,還有一套黑話。如姓什麼叫什麼萬子,姓趙叫亮夥裡,姓王叫紅夥裡,姓李叫子夥裡,姓徐叫砍夥裡。男人叫陽碼子,女人叫陰碼子,打架叫比扒,茶壺叫洞庭子,手巾叫瓢子,鈔票叫花虎,公文叫威虎頁,軍警叫掌威虎,多少錢叫多深的水,幾十元叫幾寸水,幾百元叫幾尺水,幾千元叫幾丈水。安慶地區方言中至今有叫錢稱之為水的習慣,如:來水(來錢),這和青幫的黑話是有關聯的。青幫的黑話,幾乎無所不包,足可以編一部黑話詞典。這些黑話也是青幫在成長期間逐漸創造和積累出來的,通行於整個長江中下游青幫內部。


青幫主要在下層社會中發展勢力,把持了一些社會基層,活動的地盤主要分三大區域。第一是茶館酒樓,浴室,戲院,車行等等,第二是煙館,賭場等。在妓院內,王八要按時送錢,求得青幫保護。第三是碼頭,每個碼頭把頭無一不是青幫,身強力壯的能打的叫作叫雞兒。如東門外把頭陳慶賢(悟字輩,外號陳小狗子),南門外把頭馬五臭,都是青幫中有實力的分子,凡是在碼頭做搬運工,或是固定在江邊挑水的都要花錢買碼頭。


安慶的青幫


安慶青幫中重要人物有:葉華,屠夫出身,力大無窮。每逢元宵節玩龍燈,他總在龍頭裡綁個石鎖,舞起龍頭來面不改色心不跳,後來擔任過偵緝隊長。解放後被鎮壓。

謝介孚,外號謝大蒲,以善於鬥毆而聞名。曾口銜一桶水走上鄧家坡而滴水不漏,面不改色。擔任過稽查處和警察局督察長,解放前病死。


廬秉忠,時任警察局偵偮隊長,解放後被鎮壓。


韓景琦,外號韓麻子,是黃金榮的徒弟,擔任省政府參議,安徽禁菸局顧問和警察局諮議,特業會會長。他在安慶開有糧行,鴉片行,銀樓和綢緞莊。沒有收過徒弟,在安慶青幫中屬於經濟厚實型的,在官府中也可操縱關係。


張大光,大渡口人,在農村廣收幫徒,辦有大光中學,後被省政府主席劉鎮華槍斃。

方少泉,外號方大狗,靠販鴉片紅丸起家,在錢牌樓開澡堂和皮鞋店,解放後被鎮壓。


屠老三,以善鬥好賭聞名,曾與廣濟圩外號八十歲的幫霸鬥毆,將蠟燭塞入對方肛門,致其喪命。


朱雁秋,是安慶著名的青幫首領,原在三十三軍任旅長,後在安慶做厘金稅收,在小東門有座小洋房,院中奇花珍禽,星期天則開放任人參觀。他廣收幫徒,遍佈全市。他的徒弟身穿對襟短衫,上綴十三粒佈扣,號稱十三太保。他的老婆,人稱朱師母,也廣收女學生。他辦了《大同報》,提出要當大勝關米捐局長,與時任省政府主席劉鎮華髮生矛盾,並利用《大同報》攻擊劉鎮華,反對成立米捐局。劉盛怒之下,請示蔣介石後,控告朱雁秋破壞稅收,隨後就地正法。


以上這些人,都是通字輩。


安慶的青幫,主要活動在辛亥革命至解放前這段時期,是以通字輩為主而佐以大批悟字輩的發展階段,還沒來及向學字輩大量發展,安慶就宣告瞭解放。


摘自李帆群先生遺稿


2015年2月4日


安慶的青幫

安慶的青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