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走出去各有妙招

文 / 本刊記者 劉馨蔚

截止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7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說明“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變成了國際共識。

不久前,在全國上市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暨跨國投資大會上,與會上市公司代表普遍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企業應準確把握有關國家營商環境,正確選擇投資目的地,提升國際化競爭力。

“一帶一路”為上市公司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市場,更宏大的全球視野,更多的合作共贏機會。這些巨大的發展機遇最終會體現為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企業之間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也必然會產生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交替參與、持續創新,湧現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群體。


上市公司走出去各有妙招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指出,國家全方位為企業走出去“鳴鑼開道”,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深交所數據顯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上市公司數量持續增多。有65%的上市公司表示,未來3年將增加“一帶一路”相關業務。

然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條件非常艱苦,企業遇到了很多困難,面臨不少風險,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

對此,宋志平建議,企業要認真研究當地法律法規,學習它的運行規則;並且緊盯政策變化;還要注意區域的安全等問題。同時,央企和國有企業要加強與民營企業的聯合開發,能夠發揮巨大的能量、創造共贏的局面。此外,他表示,獨行快,眾行遠。企業走出去,不僅要與所在國地區和人民友好相處,還要積極倡導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

中石油:國際化高度重視風險防範

1997年,中石油就在中亞、中東及俄羅斯地區一起打造涵蓋油氣投資、油氣輸送、優勢產能合作的全產業鏈體系,成為“一帶一路”先行者。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李樹峰指出,在走出去過程中,堅持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基本理念,其中關鍵要高度重視風險防控。他表示:“境外風險無處不在、隨時發生,有些風險一旦發生就是顛覆性的。企業要加強風險識別和防控措施研究,健全和規範風險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標準。”

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李樹峰建議,通過市場化手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優秀的國際化人才,形成合理的幹部和技術力量的梯隊。此外,提高創新發展能力。他表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推動科技創新是傳統行業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經營理念、商業模式、管理體制的創新也是提升企業價值和國際化能力的必然選擇。

中國建材:重視本地化合作

中國建材在走出去過程中,重視為當地發展做貢獻。宋志平表示:“國際產能合作並不是將低端產能轉移出去,而是將中國多年來走城市化、工業化之路的經驗,建材裝備的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與當地分享。”

加強與當地企業合作,利益共享。宋志平舉例道,在土耳其的一批新項目中,中國建材把廠房建設分包給當地企業,一些關鍵部件進行全球採購。該項目成為土耳其最優秀的水泥生產線,獲得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和獎勵。在埃塞爾建設的大型水泥項目,也與當地多家企業開展合作,本地員工佔員工總數的70%以上。中國建材在贊比亞建設的建材工業園項目,在動工前,為當地居民打水井、建醫院、辦小學深得當地居民的愛戴和歡迎。

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在“一帶一路”過程中必須融入當地文化,紮根下來,精耕細作。否則,很難長久的發展下去。

中國鐵建:授人以漁

作為最早走出去的中國隊伍,中國鐵建堅持“大海外”發展戰略,堅定國際化發展方向。中國鐵建海外部副總經理李法勝介紹,為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中國鐵建大力實施“海外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海外建設由鐵路領域向交通領域轉變,由交通領域向基礎設施全領域轉變,由承包商向投資商、運營商、服務商轉變。

以亞吉鐵路為例,該鐵路全部採用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是“一帶一路”倡議後建成通車的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李法勝指出,通過一條鐵路帶動全產業鏈走出去,形成一條經濟帶並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創造無限商機的“亞吉模式”,實現了從交鑰匙工程向“投建營一體化”,以及由建設單一工程向參與沿線經濟開發和產能合作的兩個重大轉變。

通過幾十年來在國外運營的項目,中國鐵建不僅讓當地國的交通更加便利,還為當地培訓了乘務員、汽車司機,包括火車運營、城市軌道運營需要的機務、電務、車務以及各種人員。

“這是我們踐行‘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法勝說。

葛洲壩:打造“一帶一路”精品工程

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懷亮表示,中國葛洲壩集團自走出去以來,打造了一批質量過硬、利益共享、美譽度非常好的“一帶一路”精品工程。

尼泊爾是葛洲壩走向國際的第一個國家。不久前,由葛洲壩承建的尼泊爾上崔樹裡3A電站正式進入商業法典運行。該水電站所產電量不僅能滿足尼泊爾國內約8%的電力需求,還會進一步緩解加德滿都地區的用電短缺問題。

在中巴經濟走廊,葛洲壩承接的布達甘達基水電站已順利完工,年發電量50億度,每年為巴基斯坦帶來450億盧比的財政收入。

在埃塞俄比亞,葛洲壩實施了大批能源和交通設施項目。其中,GD—3水電站為當地社會創造2000多個就業機會,還在當地建設了希望小學,成為中資企業在當地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典範。

劉懷亮建議,持續深化優化“一帶一路”金融政策和產能合作支持舉措,搭建開放型國際金融體系合作平臺,建立風險共擔機制,整合共享國內外信息資源,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揮金融工具優勢,有效規避投融資匯率的風險。

特變電工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新材料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變壓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特變電工自成立以來,就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發。”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南在論壇上介紹。

在新材料產業方面,特變電工延伸和擴展了“高純鋁—電子鋁箔—電極箔”高附加值電子新材料產業鏈,生產的高純鋁、電子鋁箔、電極箔等高新技術產品,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及電子工業領域,銷往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完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太陽能綠色生態系統示範工程、送電到鄉光明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自行研製建造了300多座太陽能電站,解決了近40萬人的飲水和照明問題。

胡南稱,技術中心是特變電工關鍵核心部門,聚集了一批包括行業院士在內的頂尖專家和技術團隊。中心在輸變電、新材料、新能源領域,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烏克蘭扎布羅熱變壓器研究所、克羅地亞、西安交通大學等10餘家科研院校進行合作,與全球範圍內的技術領先者交流和學習,開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不斷使新的技術成果得以商品化,促進了中國在輸變電領域的重大裝備國產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