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导读: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研学旅行将成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的延伸,从此研学旅行被推上了热搜。无数人都嗅到了其中商机,蜂拥而至。企业,高校,行业联盟,研学营销号,研学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研学旅行由于行业发展时间短,研学旅行公司鱼龙混杂,行业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如质量评价没有标准,研学导师缺乏,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课程开发套路化,缺少创意及系统化运营等。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同样在另一片战场上,产业互联网概念也打响了颠覆商业世界的号角,2019年腾讯小马哥在两会期间的一句,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将尽,市场下沉成为主基调,“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并调整了腾讯的组织架构,让无数互联网企业和行业大佬惊出一身冷汗,这被广泛认为是掀起了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商业世界造词容易,但真正理解产业互联网的人少之又少,按产业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甚至目前为止产业互联网很多概念投资方法论还存在大量分歧。

基于研学旅行行业特征结合产业互联网思维,将二者链接,从特征,顺序,频次,量级,产品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碰撞出新的商业思维。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特征

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产业+互联网”它的主体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长尾化、入口化、免费、去中间化、低价、贴补用户……这些都不是产业互联网的必要特征,只是一些可能性和碎片。很多人阐述产业互联网是接口思维,是产业路由器。那么,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抽象出一条,那么就是O2O,或者说成“O and O”——“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假设一个家长帮孩子报名了研学旅行体验之旅,他是通过网上某研学旅行平台做的预约,线上缴费,收到了完整的研学计划和课程表,之后他又参加了线下的开营仪式,开始线下体验研学之旅,每日研学旅行的照片,剪辑的视频,研学导师对学生的的评价,学生自己的研学感想都及时的反馈在研学平台上,形成研学日记,任何人都可以实时观看,结营仪式上,根据平台分发的全网投票,评选出优秀研学导师和研学旅行优秀学生。这个学生的研学旅行之旅,是线上还是线下呢?他的这笔学费收入,应该算作线下收入,还是线上收入呢?显然,都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的场景转化。

未来的产业加上互联网,线下和线上的边界会逐步模糊,任何一个动作几乎都是线下和线上配合完成的,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因此未来的研学企业,如果想要打造一个研学旅行生态企业,产业互联网的特征需要深度思考。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顺序

对于研学旅行这种新型产品,信息非标准化、课程非标准化,甚至服务也非标准化。这是一个看着简单,但线下业务链冗长和重度的行业。从研学旅行的产业链来看,供给端有博物馆,人文地标,景区,研学基地等,需求端有服务商,渠道商,含旅行社,研学公司等,客户是学校及家庭,同时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关联行业等。未来几年,研学旅行必将进入品牌认知、资源获取效率、成交转化效率三大核心竞争力的血拼,而线上部分只是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还有一部分客群是从学校整体抓取,这也是研学旅行特别之处。互联网的常规打法,企业第一印象就是产品——Web端网站、移动端APP,将研学路线,研学基地,国外冬令营,夏令营产品堆砌,以为就可以搭建研学旅行互联网平台了。很多企业天真的认为线上常见的打法、套路和资本模式,试图短、频、快地就可以快速占领研学旅行市场因此这些被各种互联网人士“忽悠”的商业模式,结果都不会太好。因此,研学旅行按产业互联网的最佳顺序,不是从线上走到线下,而是从线下走到线上。需要考虑清楚研学旅行产业链的供给端,需求端,网络工具应用的同时,首先要把研学旅行线下业务做扎实。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频次

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要深刻的审视行业是“低频消费”还是“高频消费”为首要任务,不同的频次,决定了完全不同的产业互联网的方向和策略。对于“高频业务”主要是做业务留存,一般是用互联网平台或者工具把用户锁定在自己的客户端上,促进高频次的使用进而获取商业价值,滴滴,饿了么都是类似。

而”研学旅行属于中低频业务,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化增强”。传统的模式是线上引流,通过线上各渠道,公众号,抖音,微博等进行引流,目前很多研学机构和研学联盟都在做相关内容的生产,但对于产业互联网概念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转化增强还必须包括提供互联网工具,辅助关键角色,如研学机构,学校,研学基地等,提高商业分配的合理性和效率优先,进而增强商业转化率。这次疫情就暴露了旅游产业,特别是目的地及景区的诸多问题,例如运营上,互联网工具,科技产品,智慧服务的应用普及较弱。因此研学旅行企业做的业务系统可以更丰富,服务工具是一个很好的切口,可以更好的赋能研学旅行产业链。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量级

产业规模决定企业规模,在世界五百强面前,网红产业再红都是暗淡的,电影产业再炫酷都是苍白的,在大产业面前都是小玩意。因此我们首先来测算一下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来看一下将来研学旅行公司的天花板。

市场总量: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21.38万所学校,在校人数约1.5亿人,高中以上阶段2.66万所学校,在校人数约7760万人,由于升学等因素,高中以上阶段参与人数按三分一计算约2587万人。

消费主体:普通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研学旅行(学校组织)约1.5亿人,义务教育阶段假期(营地,旅行)3000万人,高中阶段研学旅行(学校组织)2587万人,高中阶段假期旅行(营地,旅行)1552万人,高等教育阶段实践课程380万人。

消费总额: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平均6天*150元*1.76亿人=1584亿元,主题出行(个人行为):平均1次*3000元*0.46亿人=1380亿元,实践课程(高校组织):平均3次*2000元*0.04亿=240亿元。

直接消费:3204亿元,间接带动1.6万亿元。2019年旅游总收入预估为5.6万亿元,研学旅行占旅游收入的5.7%,间接带动占旅游收入的28.5%。

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作为新型业态,未来还是值得期待,必将出现行业领军企业,从IPO和再融资审批中的产业偏好,研学旅行这种教育+旅行的行业概念也是受到追捧,但研学旅行企业未来想要有所作为,一定要链接产业链的上下游,把产业量级做的更大。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产品

对于“产品”而言是个涵盖面较广的词汇,这里我不讲研学旅行的课程产品,也不讲有关联性的研学体验产品,目前行业研学旅行课程和产品都还在探索期,虽然有很多高校教育专家及文旅专家的参与,但都还没有达到系统化,精细化的标准,特别是研学导师的缺失,研学的评估及运营都还在行业初级阶段。

产业互联网结合研学旅行,我更想说的是针对某一个能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而匹配上的工具。这里我举例一个产品,谷哩印象这家公司,它是一个以研学旅行跟拍为核心的产品。由于研学旅行的决策者和体验者不是同一人,因此用户端分为两类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家长,因此研学旅行过程中美好的瞬间,以图像及短视频的方式实时反馈给在远方的家长。跟拍的数据在g!photo数据平台上,会自动生成研学旅行成长日记及相册,并带有人脸识别,投票等功能,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研学动态,附加的功能也更好的跟用户产生了粘性。因此针对研学旅行,如何抓住用户痛点、找到解决方案、进而定制出匹配这个解决方案工具产品,才是最合理的方法论

,我相信这样的研学旅行产品会越来越多,更好的赋能企业,帮助其提高转化率、复购率、转介绍率等。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研学旅行

产业互联网&研学旅行

愿景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回归核心技术、回归真实能力、回归对产业的透彻理解和为产业真正创造价值的下半场,很多企业需要建立

产业思维和产业认知。互联网的下半场也是“去忽悠”“去概念”的下半场。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要敬畏行业,深度沉淀与经营。

未来的教育改革是必然,研学旅行恰恰是教育改革最好的途径之一,知识无论你学或不学它就在那,科技你用或不用,它都会被迭代推出,但我们人类未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一颗好奇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带着爱,善待眼前的每一天。


研学旅行这种实践教育+文旅资源的新课题,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出现,值得期待。至于产业互联网的未来也毋庸置疑,未来会有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出现。


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