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辱止於公開

編者按:社區民警,上海過去叫戶籍警,北方叫片警。戶籍警的工作,有人形象地比喻“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戶籍警就是穿針引線的人,確保社區安全。

十日談 | 恥辱止於公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吳涇派出所擔任指導員。有一天,戶籍民警小王來辦公室找我,手裡捧著一個水果籃和兩條香菸,說是上交居民李阿姨送給他的禮物。我記得這已是小王第三次上交居民送禮了。

  居民李阿姨是“小三線”退休人員,此番送禮為答謝小王為她辦成了投親戶口。第二天,我上李阿姨家退回禮物,李阿姨頗感驚訝,她回原籍的戶口能辦成很不容易,為這事來來回回“跑”了17次,小王潛心辦理,她是真心感謝民警小王的辛勞付出。李阿姨的話真是令我汗顏。本來,李阿姨退休後,按政策規定以投親的理由回滬,只需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用一週的時間就可順利落戶,竟然拖了半年。李阿姨送禮在我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當時,辦成一個戶口,不少居民暗地裡給民警送禮。送禮者覺得理所當然,收禮者也坦然自得,把一項應盡的職責視作對百姓的恩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警民之間往日的魚水關係變了味,讓人深為隱憂。

  彼時,全市公安系統正在開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作風整頓教育,我將此事拿來全所討論。有些民警沾沾自喜,以為李阿姨送禮事件正顯示出“四難”整頓教育的成果,應上報表揚。我正色道:“為李阿姨送禮這件事感到恥辱。據我瞭解,李阿姨辦這事跑了17次,其中,5次來派出所找不到民警本人,7次回安徽的單位辦理證明材料,還有5次找熟人打招呼,一件簡單容易報戶口的事,讓老百姓來回折騰,正說明我們心裡根本沒拿老百姓的願望當回事,老百姓送禮是打我們的臉吶!”

  我的一席話炸開了鍋,大家受到了強烈的觸動,議論紛紛。但是,認識的層面仍然停留在怎樣解決好警民關係,做到笑臉相迎、言語親和上。我和所長交換想法,老百姓是奔著辦事來的,即便我們做到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但事情辦不成,老百姓仍然不會買我們的賬,改善警民關係的思想問題好解決,辦事制度的“藩籬”卻難輕易剔除,戶口事關老百姓的生計大事,而申報一個戶口上下左右盤根錯節,讓老百姓如墜雲霧,老百姓怎會沒有怨言?這事表面上是“四難”問題,實質卻是辦事制度上存在弊端,必須除舊佈新,讓老百姓真正能好辦事、辦成事。所長認可我的想法,問,制度上的改革,是你能搞得定的嗎?我將早先的想法和盤托出,所長聽後莞爾,說不妨一試。

  翌日,我集合所裡的民警,到毗鄰的照相館,挨個照了大頭像,每個人製作了身份卡,標上職務姓名、接待時間、聯繫方式等,公開擺置在戶籍窗口,並把日常辦理戶籍的程序和相關證明材料要求公開掛在牆上,讓每一個來辦事的群眾都能方便找到民警,明瞭辦理戶籍的手續。

  這事兒弄得動靜挺大,彼時,這樣的做法在全市500多家派出所是開先例。周邊群眾都頗覺新鮮,反響熱烈,很多居民感覺,以前叫不上名字的民警陡然親近起來,找民警也方便不少,依著公開的程序,辦事再也不費周折。所裡的民警對自己的約束也更加自覺。

  分局戶政科卻傳來不同的聲音,辦事程序是內部掌握的機密,卻叫一個基層派出所擅自公開,此事僭越犯規,甚至傳言要我們做“檢查”悔過。我一時感到壓力。事情捅到了市公安局局長那裡,時任局長張漢慈喜上眉梢,特意批示道,這是基層派出所在解決“四難”問題上的一個創舉,值得肯定。

  看罷批示,我內心如沐春風特別舒暢。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調深入,派出所公開辦事制度已蔚然成風,當今互聯網時代,依託“網上辦事”,老百姓申請辦事在手機上就能一鍵辦成,每個派出所在辦理戶籍項目上,明確要求讓老百姓最多“只跑一次”,想當初,我由衷洞悉時代前進的腳步,深感老百姓滿意的笑聲,才是我們期待的最好禮物。(戴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