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超


“军功章还稍微有点斜,重新挂一下。”1月17日,天刚蒙蒙亮,老兵龚强就穿好一身深蓝色呢子大衣,还让儿子反复纠正胸前军功章佩戴的位置。他本想穿上旧军装,但那身军装压在箱底几十年了,加上年年洗晒,早已磨损得不成样子。


“这件大衣我穿了很多年,就因为它最像军大衣。”得知自己要回老部队,龚强让儿子提前两天把这件大衣熨烫得平平整整。


龚强把一身大衣穿得笔挺,胸前的党徽和军功章格外耀眼。虽然已是91岁的高龄,但他耳不聋、腰不弯、背不驼,走起路来脚底生风,骨子里依然透着军人那股刚强的精气神。


整理好衣着,龚强对着镜子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的儿媳对记者说:“听说要回老部队,这个敬礼动作他练习了一礼拜。”


龚强是上海崇明人。1949年,他参军入伍,一干就是20年。退伍前,他已经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二支队三中队的前身——崇明县武装中队的第3任连长。


后来,因为部队转隶移防等原因,他与老部队断了联系。


前不久,龚强收到三中队的请柬,邀请他“回家”看看。


“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重回老部队。”手里握着请柬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对家人说,“我要带上我的兵一起‘回家’。”


他的兵,能联系上的还有16位,也都收到了请柬。


到了老兵“回家”的那天,三中队张灯结彩,处处透着家的温馨。


10时30分,在营院前,16名老兵面向老连长龚强整齐列队。他们的头发都已花白,有的腰背佝偻、拄着拐杖。


龚强向每个老兵敬礼,挨个为老兵整理着装。


走到老兵张超的面前,龚强驻足许久:14枚军功章挂满张超的左胸,龚强一个一个整理。


抚摸这些镌刻着历史年轮的功勋奖章,龚强双眼模糊,泪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掉。他哽咽着说:“花名册上那些名字我都记得,只是人越来越少了。老胡、老顾、老刘,都走了……”


16名老兵被龚强的话触动,眼眶里都泛起泪光。


龚强抬手拭去眼泪,返回队列前的指挥位置:“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他干净洪亮的口令像是冲锋号,让这支老兵队伍的精气神为之一振。


“齐步走!”龚强带着老兵队伍走向营房。三中队的年轻官兵在道路两侧整齐列队,行军礼欢迎老兵“回家”。


在道路的尽头,老兵们停下来。三中队现任中队长张治远在那里迎接。


“老兵同志,武警上海总队二支队三中队全体官兵列队完毕,欢迎你们回家!第19任中队长张治远。”铿锵的话音刚落,张治远向老兵敬了一个军礼。


寒风中,17名老兵站得笔直。作为领队,龚强面向张治远,抬手向中队官兵们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军礼距离他1969年退伍时敬的那个告别军礼,足足跨越了半个世纪。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九十一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 超 李 奎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91岁的老连长龚强带着他的兵重回老连队——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二支队三中队,年轻官兵列队欢迎。王 亮摄


寻亲


“失联”30多年,老兵们终于找到自己的老部队


“欢迎老兵‘回家’!”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二支队三中队指导员李博的声音稍微有些颤抖。面对这17位神情激动的老兵,他深深地体会到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


对于李博来说,这种幸福感源自于找寻老兵的过程。


去年3月,中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李博打算从队史教育切入。然而,队史记载有些年代残缺不全、脉络不清,一时间他无从下手。


为了详细了解中队成立之初的历史,李博利用休假时间前往江苏南通、启东、海门等地公安部门和档案馆查阅资料。在崇明区公安局,他发现《崇明县公安志》详细记载了中队的历次调整改革和历任主官的简略资料。


根据资料信息,李博推测:在中队成立之初的主官中,《崇明县公安志》上记载的“崇明县武装中队第3任连长龚祥”应该依然健在。然而,他走访公安、民政等多个部门,都没有找到“龚祥”的任何信息。


就在李博打算放弃寻找“龚祥”的时候,崇明县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他看到了希望:一位名叫龚强的老人曾来反映,《崇明县公安志》上把他的名字“龚强”写成了“龚祥”,希望予以纠正,还留下了住址和电话号码。


“莫非龚强就是‘龚祥’?”李博搭车赶往龚强的住处。当见到龚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牌匾时,他心中的希望再次升腾。


敲开门,李博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并递上《崇明县公安志》。


那一刻,龚强手捧《崇明县公安志》,哽咽了:“老顾啊,老严啊,都走了……我这个名字,书里写错了,我叫龚强,不是龚祥。”


确定自己找到了中队第3任老连长龚强,李博也异常激动。


“老部队就在崇明,这么多年您没找过吗?”李博提出自己的困惑。


这让龚强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他梗着脖子说:“找过,怎么没找啊!”


1969年,龚强从部队转业。从那以后,他每年都会带着战友们回中队看望一次。期间,崇明县武装中队调整改革为武警崇明县中队。


直到1983年,龚强和战友们照例回老部队“探亲”,却在营门前吃了“闭门羹”。多方打听,他们才得知,因为任务需要,中队转隶移防。


“老部队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回忆当时的情形,龚强依然难掩伤感,“那一刻,我们就好像突然变成了‘没有家的孩子’。”


其实,那年武警崇明县中队虽然移防,但并未搬离崇明岛。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龚强曾多次路过崇明中队的新营区。


然而,由于老部队的番号已经改变,官兵们也换了新式军装,龚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座新营区内就驻扎着自己苦苦寻找的老部队。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老了。”老人感慨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现在,我终于找到老部队了,真想再回去看看啊!”


去年“八一”建军节,中队党支部共同商议决定:以找到老连长龚强为契机,在全中队发起“我的连长我的连·寻找老兵”活动,争取让更多老兵“回家”。


“这本通讯录是我整理的,上面记得比较全……”面对再次登门的李博,龚强拿出一个泛黄的本子,上面整整齐齐地记着近20名老战友的联系方式。


于是,李博和战友们开始按照那份通讯录寻访老兵。


“找寻老兵的过程就像是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有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有的已经离世,有时候还要面对家属的误解……”“寻亲”之路虽然坎坷,但李博和战友们始终未放弃。


越来越多的老兵被找到。李博听到老兵们一次又一次地感慨:“没想到,还有人想着我们、念着我们……”


团聚


在老兵们心头萦绕数十年的“团圆梦”,终于实现了


走访结束后,李博重新制作了一张老兵联络表,将他们的姓名、电话、年龄、履历、地址、特点等信息都做了详细记录。


从那以后,老兵们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给李博。哽咽的话语声中,老兵们都在不断表达着同一个愿望:“我们一直都想回老部队看看,那是我们的‘家’!”


考虑到老兵们急切想要“回家”团圆的心情,2019年底,中队党支部讨论决定:邀请这群老兵集体“回家探亲”。


那天,中队张灯结彩,全体官兵整齐列队,欢迎老兵回家。


中队长张治远向老连长龚强报告并互致敬礼之后,新老战友立刻簇拥在一起。一双双手紧握着,大家畅谈着、欢笑着,每个人都尽情感受着团聚的喜悦。


指导员李博提议,新老战友一起拍张全家福。快门按下,老老少少几十张笑容被定格在同一个幸福的瞬间。


随后,老兵们观看了中队的军事汇报表演。看到各型新式枪械在战士们手中被快速分解和组装,老兵施安东啧啧称赞:“当年我们用的枪还要从国外买。现在国家强大了,洋枪洋炮不吃香了!”


走进现代化的营房,看到整齐划一的内务设置,听到熟悉的军号声,老兵们兴奋异常,不住感叹“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老连长龚强说:“那时候,我们也和这群新战士一样,血气方刚、激情满怀,一心想要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交流中,老兵龚惠生把自己珍藏的“口袋书”捐了出来。翻开这本“口袋书”,内页上粗略勾勒出手榴弹的构造简图,记录着实弹射击等课目的训练笔记。


“部队是个大学校。”龚惠生回忆说,“我就是靠这本‘口袋书’,最后成长为训练能手!”


老兵施安东主动把超期服役证捐给中队。1964年、1965年,施安东勤学苦练“郭兴福教学法”,两次获评“五好战士”,成为专勤专训课目的优秀“小教员”。部队为了保留训练骨干,批准他超期服役了两年。


吃团圆饭的时候,餐桌上摆着红烧肉、盐水虾、卤水牛腱等精美菜肴。老兵们难以相信,这些都是炊事班5名战士做的“家常菜”。


听完炊事班班长张林烽对菜品的介绍后,老兵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老兵龚惠生说起中队早年的生活:为了改善伙食,他们当年经常利用节假日,扎稻草、抓螃蟹,用抓回来的崇明特产“老毛蟹”给战士们加菜。


“现在我们不再养猪种菜,也不用抓螃蟹了,部队伙食实现了常态高效的社会化保障,平时吃的都和今天一样好。”列兵袁磊一说完,老兵们都笑了。


“笑声里是浓浓的‘家’的味道。”指导员李博说,“在老兵们心头反复萦绕的‘团圆梦’,终于实现了。”

传承


跨越半个世纪的新老战友对话,传承着同样的红色血脉


“我们那时的训练内容很多,像战术、押解、抓捕设卡、巷战训练、擒敌拳,基本上都是些专勤专训的内容。”座谈会上,老连长龚强率先打开话匣子,“那个时候要对付的凶犯很多,必须把本领练硬!”


坐在一旁的列兵张翔接过话茬:“虽然当兵没多久,但是我感觉部队实战化训练氛围非常浓厚,我相信自己以后也能够成为执勤一线的尖兵!”


列兵张翔一说完,老连长龚强就立马握住他的手,对坐在一旁的老兵朱元郎笑着说:“看,真是个好兵!”


看到这一幕,指导员李博深感欣慰。他掰着手指对记者说:“老连长1969年离开部队,到现在刚好满50年。但在这场穿越半个世纪的对话中,他和我们年轻官兵聊的最多的都是精武强能!”


在这些老兵中,92岁的张超是岁数最大的,战功赫赫。


80岁的老兵郭友家,是这群武警老战友中最年轻的一位。张超是他的班长。郭友家回忆说:“那时伙食不好,班长经常省出自己的饭菜,留给我吃。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班长的恩情。”


两位老人回忆着往事,手紧紧握在一起,说到动情处都抹起了眼泪。官兵们都被老兵们深厚的战友情而打动。


“我还上过朝鲜战场,那时候练的是卧倒、快速行进……”老兵朱元郎回忆道。


“抗美援朝!”一听到这儿,新战士们都来了劲,围着朱元郎,听他讲述那段作战经历。


“那时候我们肩背手提,一天要负重行军四五十公里,有时候遇着平地,跑着都能睡着。”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朱元郎在宝山罗店报名参军。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赶了一个月的山路,终于来到朝鲜战场,在第二防线运输队专门给前线运炮弹、粮食。


一次,洞外温度已达零下38摄氏度,朱元郎送完两个炮弹回到防空洞,发现身上的棉袄还是被汗湿透了。靠在炕炉上烘干衣物的时候,他因为太劳累,合上眼睛就睡着了,直到屁股被炕火烧疼了才惊醒。


“当年,和我一同入朝的13名战友,最后只回来了6个。”回想起战场上的生离死别,朱元郎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这个下意识的细微动作,给年轻的战士们带来深深的触动。


老兵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朱元郎一样上过战场,但都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斗争。


“那时候,我们见红旗就扛,见荣誉就争,事事都要抢第一,就希望能够奋战一线。”龚强回忆道,1954年8月1日,中队受领一项重要任务。战友们都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要求上一线。


“我们都是党培养出来的兵,不会忘记党的恩情。”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龚强依然激动不已。他拍着胸脯向年轻战友们保证:“我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老兵们虽然青春已逝,但保家卫国的情怀还在,以队为家的初心依旧。当听到中队已经连续17年被评为总队标兵中队时,他们喜得合不拢嘴,纷纷勉励年轻战友“好好干”。


一个个老兵、一段段故事,把中队漫长的队史串了起来。在老兵们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年轻的官兵们也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新兵张翔代表战友,向老兵们立下誓言:“我们一定会传承优良传统,练就过硬本领,当好新时代的武警战士。”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记者手记


从老兵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 超


91岁的老连长龚强和他的16个兵,一夜间成了“网红”。


在这个寒冬,17名老兵“回家”成了一条暖新闻。以此为背景拍摄的“老兵点名”短视频,上传到“人民武警”抖音号之后,获得了百万点赞。


对于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二支队三中队“寻亲”的举动,不少网友留言表达支持。网友“小军迷”留言:新时期的武警官兵个个都是有心人,没有他们的细心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精彩故事。


“我们找寻老兵的经历也是追溯建队历史的过程。”该中队指导员李博说,老兵就是一本本生动的“活教材”、一座座历史的“富矿”,年轻官兵从老兵身上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红色传统的力量。


“当握住老兵的手时,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我心中涌动!”新兵钟锦宏说,这些老兵虽然离开军营几十年,但他们的军人作风依旧硬朗。


刚下连的时候,新兵钟锦宏显得有些“文弱”。在训练场上,他不敢施展拳脚,喊口令的气势都比同批战友弱了一大截。


经过与老兵的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出生入死的军旅经历,钟锦宏深受触动。如今上了训练场,他就像变了个人,每个战术动作都拼尽全力,喊杀声铿锵有力。


钟锦宏说:“我要像老兵一样,展现出军人应有的血性胆气。”


老兵身上所承载的队史,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红色基因,是激励年轻官兵干事创业的“催化剂”。


徐宝来因为转改士官的事,与父母发生了很多争执,那段时间正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波动。在和龚强畅聊之后,他了解到老连长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经历,认识到参军报国的崇高意义和部队对个人发展的巨大助益,坚定了在部队这个熔炉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决心。


后来,他主动打电话回家,对父亲说:“爸,你不用担心我了。我会在部队好好干。”


中队指导员李博对记者说,老兵们身上有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深深凿刻的印记,那是印在骨子里的军人标记,是不可磨灭的军人情怀,即使脱下军装,他们依旧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


在该中队荣誉室,老兵们捐赠的老物件已经摆进了橱窗,增加了队史的“厚度”。这些老兵的故事,将教育和激励一茬茬年轻官兵,传承和发扬好老兵身上所承载的红色基因,从丰富的队史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本文刊于2020年2月18日《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版


跨越半个世纪的军礼,91岁的老连长带着他的兵“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