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table> 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支援湖北荊州的廣東醫療隊醫護人員在緊急轉運一名重症病人。

/<table><table> 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進入隔離病房前,醫護人員都需要裡外多層“全副武裝”。

/<table><table> 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醫護人員在病房內觀察病人輸液情況。

/<table><table>
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在武漢前線的廣東醫療隊與在廣州的專家團隊進行遠程會診。

/<table><table> 重症救治:最強醫療力量與“死神”較量

廣東醫療隊醫護人員與患者豎起大拇指,互相加油打氣。

/<table>

“上個星期會診的危重病人,現在情況怎麼樣了?”鍾南山問道。

“鍾老師,根據會診意見精準施治,患者的情況在穩定好轉。”回答的是張挪富,語氣中透著希望。這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廣醫一院”)副院長,已帶領重症救治團隊在武漢奮戰半月有餘。

這是2月17日一場連接廣州與武漢的遠程視頻會診現場,兩地專家為武漢一名重症患者制定診療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成為重中之重。在疫情防控湖北主戰場,廣東醫療隊隊員在ICU(重症監護室)、重症隔離病房與“死神”對壘,爭分奪秒搶救生命。

而在廣東“大本營”,多學科的救治專家也無懼風險、廢寢忘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徵,及時調整救治方案,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生死時速▶▷

病情發展難料 搶救時常上演

“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至60%!”提起那次搶救經歷,廣東醫療隊隊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吳健鋒仍心有餘悸。正常人血氧飽和度為98%,低於90%即屬於嚴重缺氧,這名患者病情兇險程度可想而知。

作為首批廣東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吳健鋒已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奮戰近一個月。這家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僅約3公里,收治了最早一批新冠肺炎病人,重症患者佔比高。首批廣東醫療隊接管的76名患者中,重症佔七成。

出現“險情”的是一名75歲男性患者,此前病情穩定。在他命懸一線之際,吳健鋒判斷患者有發生氣胸的可能,但身穿防護服無法聽診。於是專家們緊急協調醫務科送來一臺超聲機,通過重症超聲的可視化技術,發現診斷氣胸的特異徵象像“肺點”,氣胸診斷明確。醫護人員在超聲引導下立即給患者進行胸腔穿刺置管,引出大量氣體,患者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終於轉危為安。

這是漢口醫院隔離病房第一次開展床邊重症超聲技術救治重症患者。

在戰“疫”一線的重症病房,這樣的“生死時速”搶救時常上演。

首批廣東醫療隊醫療組組長、廣醫一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陳愛蘭觀察了大量臨床病例後發現,不少新冠肺炎的普通患者病情向重症和危重症發展,呈現出超急性的特點。她分析,這與患者體內產生的“炎症因子風暴”有關。

所謂“炎症因子風暴”,是指細胞在受到攻擊後,引起的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趨化因子等)迅速大量產生的現象,類似多米諾骨牌效應。

“‘炎症因子風暴’一旦出現,就會使患者病情迅速惡化。目前醫學對新冠肺炎仍有許多未知,其中就包括難以判斷‘炎症因子風暴’何時出現,且對此沒有特效藥。”廣東醫療隊隊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畢筱剛說。

在集中收治廣州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專家們也觀察到了這一現象。“這個疾病的重症變化確實會非常突然。有些可能可以提前預判,有些根本預判不了。”該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感慨。

他記得最危險的一次,病人前一天還比較穩定,但第二天早上查房時,醫生就發現患者“不對勁”了: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氧的用量開到很大還是不行。準備去做CT進一步檢查時,患者的呼吸越來越差。這時,醫護人員趕緊給他先上無創呼吸機,再立即轉到重症監護病房,當天上午就做了氣管插管。

患者的情況可能瞬息萬變,醫生每一刻都要密切觀察。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ICU醫生蔡水江深有感觸:“患者需要醫生和護士隨時監測和幫助。”

這種監護不能完全依賴機器的報警,需要醫生真正“臨床”觀察。“如果我們不去摸病人的體溫、不去看病人的皮膚,看指標可能是正常的,但其實病人已在一種代償的極限狀態。比如他的血壓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掉下去了,接下來會很難搶救。”蔡水江說。

生命支持▶▷

多學科協作 幫患者過難關

截至目前,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特效藥。克力芝、阿比多爾、磷酸氯喹、瑞德西韋,這些是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抗病毒藥物,有的在體外試驗中顯示了抗病毒效果。但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粵平看來:“從細胞層面到組織層面,再到人體層面,其實效果可能會差很遠。”

她帶領團隊從1月28日起開展了多項嚴格的對照研究,觀察阿比多爾和克力芝的療效。“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

因此,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重症醫學發揮著重要作用。鍾南山院士在記者採訪時就曾指出:“特別是重症或者危重症病人,最主要的還是生命支持,希望這些病人能夠渡過由病毒引起的生理改變這個難關。”

2003年參與非典救治時,蔡衛平就發現,傳染病醫院必須要有重症救治能力,當年非典專家組就主要來自呼吸科、傳染科和重症醫學科。

針對此次疫情,按照當年經驗,廣東專家很早就提出要讓重症醫學科及呼吸科的專家參與到救治中。廣東組建的新冠肺炎臨床專家組中,專家們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大醫院這三大學科的專家,同時還有老年醫學科、兒科、放射科、影像科、檢驗科等多學科專家參與。

多學科專家協作的經驗也被廣東醫療隊帶到了湖北。奮戰在湖北疫情一線的廣東醫療團隊,除三大學科外,還有來自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神經等各專科的醫生,為綜合救治提供保障。

“重症病例的共同特點是年齡較大、有基礎疾病,患者除呼吸系統受累以外,還常常出現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多系統受累,病房中還有各類複雜的病例情況,多學科的生命支持尤為重要。”畢筱剛說。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畢筱剛和隊友們共同承擔起一個50張床位的重症病區。“8床的老婆婆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前便有長期腎功能衰竭,要進行規律性的血透。”畢筱剛說,住院後因血透受到影響,這名患者入院3天沒有排尿。

這是極危險的信號,有可能引起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危及生命。他馬上組織多學科會診,開展腎病針對性診療,成功排尿後,患者病情終於穩定。

國家衛健委抗擊新冠肺炎專家救援隊成員、廣醫一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桑嶺的主戰場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作為此次武漢市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自去年12月29日收治7名不明肺炎患者以來,該院已收治了超過15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且大部分為重症和危重症。

對於第一例經他治療轉出ICU的患者,桑嶺印象深刻。這是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病情最重時已處於重度呼吸窘迫綜合徵狀態,連家屬都已做好最壞打算。但17年的工作經驗讓桑嶺感覺到,還有機會!

“最重要的是結合既往經驗儘可能地保護患者的氣管功能。”桑嶺一進病房就重點關注這名患者各項生命體徵,不斷調整呼吸機各項參數,一系列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有序實施,終於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成功拔除氣管插管並轉出ICU。

生存連線▶▷

專家遠程會診 帶去生的希望

“要關注繼發感染的問題,有些患者繼發感染可能不明顯。”2月11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與廣醫一院的遠程會診上,在武漢前線的張挪富等醫生與在廣州的鐘南山等專家對2例危重症患者情況進行討論,制定治療方案。鍾南山說,開展遠程會診,就是希望能夠共同探索一些更好的治療方案,儘早對這些危重症患者進行干預。

2月17日,第二次遠程會診舉行,鍾南山再次出席,前後方專家不僅討論了新的病例,還對此前2例病例進行復盤。

張挪富所帶領的廣東醫療隊重症患者救治醫療工作組接管了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的協和醫院西院ICU病區,此外,還有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等的多支廣東醫療隊,進駐武漢同濟醫院等重症定點醫院。

充分利用廣東醫療資源優勢,加強前後方聯動和遠程會診,專門攻克疑難危重病例,已成為廣東醫療隊的一大經驗。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作為第二支國家中醫醫療隊的隊長,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截至2月14日,針對疑難病例,張忠德已組織開展6次遠程會診,不僅與廣東省中醫專家連線,還汲取北京國醫大師晁恩祥等全國專家智慧,從而尋找個性化、有效的診療方案。

事實上,在廣東省內,這一多學科專家聯合遠程會診的做法已率先推行,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月29日、2月6日,鍾南山就兩次領銜對珠海、深圳等地患者開展遠程會診。隔著屏幕,頂尖專家們為生命垂危的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省衛生健康委主任、黨組書記段宇飛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廣東集中最強的醫療專業力量開展患者的醫療救治。臨床救治專家執行“三線”值守制度:“一線”專家駐點救治,“二線”專家巡診,並組織鍾南山等“三線”專家對疑難重症進行專家會診,指導治療。

隨著疫情發展,廣東確診的危重症患者增加,有個別患者確診時就是危重症,救治壓力增大。在“三線值守”基礎上,廣東將多學科專家遠程會診常態化。參與會診的專家之一、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院長雷春亮說,鍾南山帶領專家組為重症和危重患者遠程會診,不僅給當地醫生和患者,也給疫情防控工作吃下一顆“定心丸”。

採寫: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卞德龍 吳帆

後方聯動記者 李秀婷

攝影: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徐昊 董天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