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電腦處理器第一的英特爾在手機處理器上毫無作為沒有任何存在感?

十萬個為啥嘛


說到這事,就得說說intel的發家史。在世界上第一臺pc機(個人電腦)蘋果1和蘋果2出現時,intel只是個生產通用cpu的小廠,當年蘋果pc機用的是摩托羅拉的cpu,包括任天堂著名的紅白遊戲機也是用的摩托羅拉68系列cpu。intel當時主要用在工業控制等領域,賣得也不好,只能說是能生存而已。蘋果一直堅持的理念是不開放授權,什麼都自己做。

ibm眼紅蘋果pc,決定自己也弄一種pc。但當時的ibm領導人發現,要是ibm自己研發cpu等東西,成本不低,時間也跟不上。於是決定開放系統架構,用全社會力量來抗衡當時如日中天的apple 2。

於是ibm採購了intel的8086/8088cpu,也採購了微軟的msdos系統。當時的微軟才是十來個人的小公司。

ibm開放了架構和技術規格,所有的廠商幾乎都可以組裝和生產ibm兼容機。一時之間,各種品牌一擁而上,把蘋果打得措手不及,加上蘋果自己也犯了些錯誤,短短几年時間,蘋果電腦的市場佔有率從幾乎90%降到10%以下。intel也藉此大賺一筆,技術上也大有進步。

這時候ibmPc已經佔據上風,要逐漸擴大貨源,不能只靠intel一家。於是扶持了好幾家cpu廠家,都能生產兼容cpu。包括amd、德儀等等,ibm自己也能生產。intel cpu這時並沒有獨家專利,就象現在的arm,開放架構授權,只要有能力的廠家都可以生產。

這種情況一直到80486為止,當時很多廠家都能生產486cpu,而且所有廠商的486芯片都是差不多的,intel除了工藝稍好,發熱稍低,性能上並沒有什麼優勢,價格上還比別人貴。另外幾家cpu廠商正在逐漸蠶食intel的份額。

intel終於發出大招,推出奔騰(586)cpu,這個架構是不開放授權的,還有專利壁壘。就這樣intel把一眾兼容cpu廠擋在門外。這時ibm在pc市場也不能說話算數了,因為一眾兼容機佔有率早就超過了ibm。ibm試圖另外搞一個標準,但眾多廠商和消費者並不買帳。於是intel聯合微軟和一眾兼容機廠商(包括康柏、dell、acer等等)自己做起了老大,終於上位。而ibm不久後退出pc機市場,並把ibm-pc這一品牌賣給了聯想。

現在可以明白arm為什麼這麼強了吧?它在一個新的領域採取了和intel當年一樣的戰術,甚至更極端,它自己都不生產cpu,而是完全授權別人生產。而intel只能自己單幹。因為x86就是intel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他不可能把授權放開了。也不可能成為arm的授權生產商,好漢也架不住群毆。

就象蘋果這樣獨特的公司,軟件硬件一把抓,現在也在安卓的擠壓下壓力很大。

安卓本來就是為arm設計的,在x86上跑安卓程序性能和兼容性就不怎麼樣,atom的功耗又高,當然幹不過ARM。 除非聯合微軟另外搞一套手機系統,可是微軟放棄了wp。即便是wp,也是arm版的,微軟並沒有為intel寫一套手機操作系統的意向。

其實微軟的情況和INTEL差不多。

微軟早期的wm系統還是比較開放的,因為當時為了抵抗塞班的壟斷,wm授權也基本是開放的。只是wm系統對硬件要求比較高,又費電,當時是完全打不過諾基亞的。直到蘋果出現,幹掉了諾基亞,微軟入主諾基亞,也試圖學習蘋果,弄個封閉系統好賺錢。問題是安卓扛起了開放大旗。用戶需要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不需要兩個蘋果。何況微軟沒有蘋果好用。

假如當時微軟把wp全線開放授權,應該還有一線機會。問題是微軟賣軟件的思維是固定在基因裡的,讓它開放也不可能吧。


老酒老刀


英特爾一直想在移動處理器領域找到存在感,其努力的過程,簡直可以寫一部可歌可泣的雞湯書了。如果用電視連續劇來類比的話,英特爾每次都想當主角,但每次都沒有活過第三集。

拒絕喬布斯,自己關閉移動處理器大門

英特爾左右CPU標準多年,缺的不是開發移動處理器的能力,而是審視新市場的眼光。

蘋果準備推出iPhone時,曾考慮讓英特爾設計和製造SoC芯片(包含CPU)。但英特爾考慮到手機的SoC芯片價格僅有電腦CPU的幾分之一,感覺沒什麼油水,便拒絕了喬布斯的要求。

喬布斯和穿著防塵服的歐德寧(右)


後來,喬布斯又要求和英特爾合作設計、製造芯片,結果最後又不歡而散,第一代iPhone於是採用了三星設計的芯片。

後來,英特爾時任CEO保羅.歐德寧為錯過進入移動處理器領域的大好時機,腸子都悔青了:“對於手機,我感覺很內疚,因為我們曾經佔據了先發位置。事實上,第一款RIM(黑莓)設備裡有一個386,有誰知道嗎?我們並沒有真正在手機上做過任何事。”

2013年5月2日,保羅.歐德寧從英特爾CEO位置上退休,他僅僅在這個位置呆了8年,是英特爾有史以來在任時間最短的CEO。歐德寧早早退休,和英特爾在移動處理器市場表現糟糕有關。

眼光太差

英特爾之所以錯失移動處理器市場,最大的原因是眼光太差。一方面,像前文所說,它用PC的眼光去看移動處理器,只看見利潤,沒看見未來移動處理器是趨勢;另一方面,2008年推出凌動(Atom)處理器時,這款主打低功耗的芯片,英特爾卻將它定位於上網本和平板電腦,沒看到智能手機時代已經來領。

凌動處理器


結果就是,英特爾錯過了整個智能手機時代,平板電腦市場由於被iPad主宰,英特爾僅喝到一點湯。歐德寧退休的2013年,英特爾在移動處理器市場僅有1%的份額。現在,這1%的份額都沒了,這位處理器大佬別說喝湯,連味兒都聞不到了。

在移動處理器領域,英特爾僅在2013年和2014年就虧掉了70億美元。



魔鐵的世界



技術太專業,咱們不提,但從商業利益方面的角度來說一下吧。

英特爾崛起的原因

英特爾之所以可以崛起,並且成為目前全球最頂級的桌面級處理器廠商,不僅僅是技術領先的問題。關於英特爾的歷史,大家可以去專門看一看“仙童半導體和八叛徒”的故事,這裡就不講了。英特爾的崛起,創世人本身就是半導體行業的奠基者,並且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但是除了技術領先之外,還有兩個不可分割的原因“微軟”和“Intel inside”廣告。

  • 微軟這一塊,就是我們所說的“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指的是英特爾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的是微軟CEO比爾·蓋茨。這個定律說的就是英特爾與微軟的操作系統是相互綁定的關係,微軟的操作系統只能在英特爾芯片上運行,英特爾為微軟操作系統提供高性能的芯片;同時微軟不斷升級系統性能需求,迫使消費者需要更好的芯片,從而使得英特爾研發的芯片擁有市場。這樣一個正循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成就了行業的霸主,兩個計算機時代的絕對寡頭。

  • “Intel inside”,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營銷手段”。英特爾通過鉅額的補貼,讓PC廠商在每一臺製造的電腦上都要貼上一張英特爾的小紙片,上面只印著一句“Intel inside”的話,就是這樣一張小紙片,出現在全球幾十億臺電腦上,給全世界人民洗腦“買電腦就要買英特爾芯片的”。於是乎英特爾通過這樣的手段,側面上也佔領了用戶心智。

為什麼錯失手機行業

那麼我們回到手機處理器這個東西上。英特爾是不是沒有技術造手機芯片呢?其實並不是,應該說英特爾是最早製造手機芯片的廠商之一。2000年,英特爾就收購了一家RAM企業,拿到了製造移動芯片的技術,並且開始生產製造名為“XScale”的手機芯片。但是,對於英特爾來說,在2000年初的時候,商業判斷下來,未來替代電腦的不是智能手機,而是當時的PDA(掌上電腦)。不過很可惜掌上電腦並沒有成為發展趨勢,而諾基亞的塞班系統也並不能完美的實現電腦的功能。於是乎2006年,微軟就把手中的手機芯片公司賣了......接著第二年蘋果就推出了iPhone......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造化弄人。

微軟就在“是不是要做智能手機芯片”這個話題上,內部爭吵了3-4年,錯過了智能手機發展最早的黃金時間。到了微軟發現未來趨勢是智能手機的時候,安卓和IOS平臺已經相對成熟......並且手機處理器不僅僅是CPU這麼簡單,還需要集成GPU、ISP、基帶等等模塊,這些對於英特爾來說都是沒有嘗試過的領域。2010年,英特爾才收購了英飛凌無線業務部門,獲得了基帶技術。並且在2012年推出了Atom移動平臺,2012年哦,智能手機洗牌第二場已經開始了。並且Atom處理器並不是採用ARM架構,而是X86桌面芯片的架構,運行在安卓系統上由於優化和兼容問題體驗反而不如ARM架構的處理器。最終2016年,英特爾徹底放棄了移動處理器芯片的市場。

曾經可能的機遇

當然了,豬隊友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幫助英特爾崛起的微軟,也在這個過程中充當了豬隊友的角色。其實當年英特爾2010年收購英飛凌的時候,寄希望於微軟的Windows Phone可以做起來,從用戶使用和軟件生態來講,如果微軟可以將桌面級的系統移植到移動端,那就實現了英特爾過去對於移動市場的判斷。但是......微軟的騷操作接連不斷,比如說系統沿用桌面端收費的機制......WP7、WP8、WP10三個大版本系統之間硬件不兼容,沒看錯,不兼容......消費者要通過換手機升級新系統.....從而導致開發者崩潰,每次都需要重新寫程序,到了WP8.1階段就沒有開發者做應用了,微軟還得自己組建團隊做移植......

豬隊友,英特爾在手機市場上交的朋友就是蘋果了。由於蘋果難以接受高通高昂的專利授權費導致雙方相互爭執的那幾年,還好有英特爾的基帶芯片,可以確保iPhone手機可以做手機而不是平板電腦......其實當年英特爾也考慮過跟蘋果合作,蘋果出IOS系統,英特爾做芯片,結果人家蘋果自己有了芯片設計能力。2019年,英特爾將自己旗下的移動芯片業務和團隊,作價20億美金打包賣給了蘋果,徹底退出了移動市場。


英特爾是不是就衰敗了?當然不是,在PC市場依舊是龍頭老大。而且未來發展的核心在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方面,這些領域,英特爾已經走在了其它廠商的前面。


PM宋先生


因為英特爾主導的X86架構處理器本身就不是為手機等便攜設備設計的,X86架構處理器天生就是為高性能計算設計的,採用複雜指令集,並行多發射架構,並且頻率可以做的很高,這在電腦上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拿去設計手機芯片這類小芯片,那麼最大的問題就是功耗發熱的問題。

早在好幾年前,英特爾就看到了手機市場的價值,從而成立團隊設計了atom系列處理器,可惜大幅精簡規格的atom處理器在移動設備上性能表現不佳,功耗發熱還明顯大於同期arm架構芯片,好景不長就被市場所淘汰了,畢竟對於手機移動設備產品來說,功耗和續航是最為重要的。

因為arm架構天生就是和X86架構走不同的路線,就是專門為手機等移動設備設計的,功耗低,效率高,所以英特爾在這方面僅僅是起步就輸了,等到英特爾緩過神來已經晚了,如今高通、華為和聯發科都已經佔據了十足的手機處理器市場。而英特爾的atom處理器最多隻能用在一些平板設備和上網本產品上。


嘟嘟聊數碼


因為Intel(英特爾)在早期功能機時代放棄了手機芯片業務,在智能機時代又失去了再次迴歸的機會。

手機芯片的組成

手機芯片和PC個人電腦不同,包括了應用芯片和通訊芯片兩大部分。

應用芯片類同於PC芯片。通訊芯片則是手機特有的芯片組。

放棄手機芯片業務

英特爾在功能機時代(2007年前),也曾經試圖進入手機芯片市場。

但是由於三個原因,導致英特爾放棄了手機芯片業務:

  1. PC芯片競爭激烈
  2. PC芯片架構和手機需求不符
  3. 缺少通訊專利儲備

1971年,英特爾發佈了第一代處理器4004,激烈的PC芯片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

直到1997年,英特爾發佈了奔騰MMX處理器(奔騰則因為浮點運算問題,而遭到重大挫折),才真正確立了在桌面處理器市場的優勢地位。

時間來到2007年,在此之前PC市場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中。PC領域的摩爾定律,讓英特爾專注於設計和製造基於X86架構的高功耗高性能芯片,而無力進入低功耗低性能的手機芯片業務。

英特爾公司為了專注於PC領域的競爭,甚至賣掉了手機芯片業務。

而競爭對手並沒有閒著

在英特爾專注於PC芯片市場的同時,ARM公司獲得了手機芯片市場的領導權。其設計的芯片成為手機芯片領域的事實標準。

而ARM的專利授權+自行製造模式,又使得英特爾這種設計+製造的芯片製造商感到利潤太薄,形同雞肋。

高通公司之前專注於研發新一代手機通訊協議CDMA,終於在1993年CDMA成為通訊領域的國際標準。高通在此時已經成為手機通訊領域的專利霸主。

英特爾失去了在手機領域的事實標準地位,也無力獲得通訊領域的專利領先地位。

但PC市場的持續性快速增長,讓英特爾認為,暫時放棄手機芯片業務是正確的選擇。自己可以在手機市場可以接受自己芯片的未來,再次進入手機芯片市場。

智能機時代失去迴歸機會

2007年,這個機會來了。Apple公司準備發佈iPhone,啟動智能手機時代。

早在2005年,蘋果就開始了iPhone的研發。此時蘋果也確定了在PC(mac電腦和筆記本)領域放棄IBM power處理器。轉而採用英特爾處理器。

很明顯,蘋果也希望英特爾能夠為iPhone提供芯片。

和現在的蘋果不同,2005年前後的蘋果還處於剛剛恢復的狀態。距離喬布斯迴歸還不到十年的時間。蘋果在個人電腦領域遠遠落後於英特爾支持的PC公司,讓其具有一點知名度的是一款隨身音樂播放器iPod。

很明顯,英特爾和當時幾乎所有公司一樣,忽略了蘋果的競爭力。對於蘋果公司提出的合作研發手機芯片的提議,以無法負擔成本為理由拒絕了。

英特爾犯了一個所有人都會犯的錯誤。從而錯過了一個時代。

蘋果公司因此選擇了ARM處理器架構,由三星生產自己研發的處理器。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打斷了PC市場長達數十年快速發展的勢頭。至今也再未恢復,反而出現了跌跌不休的態勢。

五年後的2013年,面對智能手機市場的蓬勃興起,以及PC市場的萎靡不振,英特爾終於承認自己在手機芯片領域的錯誤。

但為時已晚。蘋果公司已經成為手機芯片領域的王者,高通則攜通訊領域專利之錘壟斷剩餘手機芯片市場。2009年才進入手機芯片領域的華為,此時已經整裝待發,準備在手機終端領域取得成功。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


醬醬理


這是因為Intel擅長的是複雜指令集的處理器,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X86架構,intel在這個產品領域一直都是強者,之前嘗試過用Atom的COU來做平板,早期沒有平板電腦概念的時候,Intel就嘗試過用靈動處理器做過類似的產品。現在Intel將這種處理器主要用於更廣闊市場的工業範圍,低功耗方案還是很有優勢的。主要是X86架構的運算能力非常強悍,不是RISC這種簡單指令集架構處理器可以比擬的(當然,國產的飛騰芯片在ARM架構上做出了服務器級別的處理器,那是國家投入的問題。)intel重新去投入一個新的架構上,對他來說也是巨大的風險。船大調頭也慢。ARM最早很小的時候做出這種處理器,其實也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局面。等ARM已經遍地開花的時候,X86再追,就不如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更強。到目前為止,並且在未來十年內,Intel在服務器領域的芯片處理能力還是無人能敵的。


恆星157905936


首先英特爾電腦處理器 架構是x86 是用於電腦的 電腦處理器只管性能強悍,但是功耗對於手機就想當大,而蘋果arm架構搶佔了市場先機研發了蘋果a系列處理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為什麼因特爾沒有研發上呢,這就像當年諾基亞的塞班系統和安卓系統一樣,安卓系統率先搶佔了市場取得了成功,目前英特爾在手機領域主要是研製通訊基帶。


hsk孤獨的守望者


微軟這一塊,就是我們所說的“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指的是英特爾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的是微軟CEO比爾·蓋茨。這個定律說的就是英特爾與微軟的操作系統是相互綁定的關係,微軟的操作系統只能在英特爾芯片上運行,英特爾為微軟操作系統提供高性能的芯片;同時微軟不斷升級系統性能需求,迫使消費者需要更好的芯片,從而使得英特爾研發的芯片擁有市場。這樣一個正循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成就了行業的霸主,兩個計算機時代的絕對寡頭。

“Intel inside”,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營銷手段”。英特爾通過鉅額的補貼,讓PC廠商在每一臺製造的電腦上都要貼上一張英特爾的小紙片,上面只印著一句“Intel inside”的話,就是這樣一張小紙片,出現在全球幾十億臺電腦上,給全世界人民洗腦“買電腦就要買英特爾芯片的”。於是乎英特爾通過這樣的手段,側面上也佔領了用戶心智。


用戶25994120768


intel在臺式機和筆記本平板方面全用的廣泛,從認識計算機開始就對Intel耳熟能詳,與在計算機業的如日中天不同,在手機CPU市場始終達不到巔峰,而且一路走來還是磕磕絆絆,從Intel的第一款PXA210上市,以其高主頻、對3D效果很好的處理,贏得了不少廠商的青睞,而此後的產品在主頻和處理能力上也一直提升,但由於Intel的芯片做工較高,相應的價格也比同期產品要高很多,耗電量也更大,所以市場反應也並不好,只在摩托羅拉和多普達的高端機器中才能見到PXA系列的身影,之後Intel發佈了主頻為624MHz的PXA272,在當時為最高主頻的手機CPU,隨即得到了更大廠商和用戶的關注,在市場前景一片大好的時候,Intel卻出人意料的將Xscale賣給了Marvell,這就是筆者為什麼把Intel、Marvell放在一起介紹的原因,在收購完畢後Marvell推出了PXA 3XX系列,在很多著名的機型上都有使用,例如三星I908等;

INTEL的手機CPU

優點:CPU主頻高,速度快

缺點:耗電、每頻率性能較低

英特爾手機處理器採用的架構不同,英特爾採用的是X86,和電腦處理器共用一種架構,性能毋庸置疑是很強大的。性能方面和高通雙核的差不多,但是在多線程方面有優勢,英特爾手機處理器的跑分是沒有一個可以相比的,目前主流的手機有聯想k900和中興極客。

英特爾很早就做手機處理器了 只不過x86的架構不適用於移動端 移動端比較注重能耗比 主要是低功耗 而Intel的x86註定不適合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開始就是ARM架構獨佔移動市場 所有的系統和軟件都是針對ARM架構的

Intel 的x86架構在移動端只能去適配ARM架構的軟件 所以性能大打折扣


愛科技也愛生活


早期英特爾開發過手機處理器底層架構和指令集挑戰arm的地位(注意是底層架構,現在市面上的手機處理器都是基於arm架構),也成功研發出來了,由於體積和功耗的原因趕不上arm,英特爾轉投電腦cp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