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吗?可以写一首吗?

赵县石头


非常喜欢古诗词,那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语言精辟,韵寓深刻含蓄,词语接龙。

卜算子

《蝶恋花》

蝶恋花蕊醉,双双自生辉。微风送爽云漂逸,花红叶翠微。

花蕊随风摇,蝶伴花儿飞。花蕊蝶儿相依偎。微笑度春秋。











诚挚致远91


我喜欢古诗词,但不会写诗词,年轻时背了一部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被馒头挤得差不多了。好在我在每次开会时若不忙总是抄写一两首打发时间,倒也没放下阅读。但与以前的有意识记已相去甚远了,纯为填补空虚排解一些无谓的聒噪吧。哈哈~


用户93636096741


卜算子-笑对亲人泪

腹地薄田寒,远府孤身累。昼夜

风霜筑一城,淡饭和衣睡。

楼起夜彩离,路坦桥通退。历尽

春秋百病留,笑对亲人泪。

释文解义:

地处内陆广大农村的农民兄弟,由于交通不便,仅靠几亩薄田很难改善一家贫穷面貌,因此,为了一家人的幸福,许多农民工只身远离家乡亲人,到大城市靠体力活务工挣点钱,这种苦累和冷暖只有自己知道。他们大多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天寒地冻,从事最苦最累的体力活,默默地为一座座大厦打桩、砌墙和装饰,为每座城市添砖加瓦。吃的是粗茶淡饭,困了累了在工棚一角和衣而睡。

每当一座楼平地而起,万家灯火明亮之时,他们不知何时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开,转战到新的工地;每当将一条大道修成坦途、一座桥梁架好通车,他们也许只是望一眼便静静地背起行囊退隐在茫茫人海中。历经沧桑,苦干几个春秋,有些落下一身伤病,远方的父母妻儿见了定是泪流满面,而农民工自己却憨笑面对家人!

后记: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每一座城市的繁华,都留下农民工的足迹和无私奉献;每一条大道的修筑都洒下过农民工的辛勤汗水。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这群特殊人群,新农村建设更不能没有这群主力军。农民工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苦累的代名词。

向亿万无声无息的农民工致敬!


石润居


问题:你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吗?可以写一首吗?


前言

对于诗词,老街还是挺喜欢的,作为业余爱好,这些年也写了不少诗词作品。

下面录入几首,欢迎诗友们指正。

一、五律

今天发表的头条文章里,作为练习刚刚写了一首五律《送别》:

莫唱阳关曲,声声不可闻。长亭一杯酒,驿路万重云。
乌帽出还没,青山聚又分。秋风摇百草,飞叶欲随君。

昨天的一首《国庆节登高》:

登临清气爽,高坐海天秋。云舸观浮没,沙鸥羡自由。

沧波绕蓬岛,返景满林丘。俊赏逢佳节,闲吟最解愁。

二、七律

《读杜甫诗有怀》:

杜公文赋继家风,彩笔天人造化功。驴背京华十三载,渔阳烽火半边红。

吟秋吟病江湖上,忧国忧民襟抱中。八斗才高偏运蹇,飘零青史一诗翁。

驴背京华十三载,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诗云:

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三、词

1、《满江红·读赵鼎泊舟仪真有感》

赵鼎,南宋宰相四大名臣之一。靖康二年 ,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北上。 五月,赵构在南京即帝位,改元建炎。为躲避金军,赵构准备南渡,派赵鼎先行渡江打前站,赵鼎泊舟于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时,写下《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老街依其韵,作《满江红·读赵鼎泊舟仪真有感》 :

落木千山,澄江界、横分南北。天地间,哀鸣旅雁,飘零行客。回首乡关烽火杳,烟波收雨征衫湿。泛轻舸、愧击楫中流,愁无极。
黄昏月,临沙碛,空搔首,悲离拆。念铜驼巷陌,故宫春色 。北斗细斟沧海阔,一尊独酹宽胸臆 , 人未老,加饭笑廉颇,头先白。

2、《采桑子·离歌》

吕本中有词《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老街学用喻之二柄,填《采桑子·离歌》:

别时同唱阳关曲,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把酒临风耳暂明。

别时莫唱阳关曲,好梦还惊,好梦还惊,明日孤城听此声。

结束语

拙作几首,读古人诗词时的练习之作,欢迎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请读读我2020年第一天填的五阕词

1. 清平乐 夜雨抒怀

(词林正韵)

江南羁旅,夜落潇潇雨。伫立西楼人不语,怎寄相思几缕。

悲悯万语随风,可怜一诺成空。懊恼今生旧梦,伤情自古相同。

2. 沁园春 一别秦楼

《词林正韵》

木落山寒,水瘦石出,望尽归舟。念月残憔悴,腰松衣带;菊销枯槁,泪落貂裘。载酒东篱,寻花阡陌,空把时光付水流。临风立,记兰桥折柳,一别秦楼。

浔阳万里何求。相思远,卿如南雁游。叹渺茫世事,风吹眼角;依稀旧梦,潮涌心头。落寞难言,伤悲何语,怎诉人生无尽愁。点红烛,有书笺几尺,谁懂情柔。

3. 永遇乐 天暮出塞感怀

(词林正韵)

塞马嘶风,燕山飞雪,人迹稀少。古木连空,黑云密布,天暮青烟袅。黛眉愁锁,玉腮泪落,行尽枯原衰草。驿亭里,回思南国,多少往事虚缈。

胡琴幽咽,边曲凄苦,无奈一声长啸。此去无期,归来何日,只有天知晓。人生如梦,岁月似水,光景又催人老。忆当年,花前月下,都成一笑。

4. 沁园春 战瘟神

(词林正韵)

厩马嘶风,咽鸦啼枝,日到新年。眺神州乡野,狼烟又起;楚荆故地,非典重还。慌似惊鸿,恐如呆兔,雾霭沉沉悲语传。看屏幕,俱瘟君烦事,招惹心酸。

成城众志携肩,撸袖干,全民来斗天。盼遍寻妙药,黎民得暖,重生扁鹊,百姓驱寒。日送春风,夜来瑞雪,送走瘟神弹指间。待胜利,共酒茶同庆,歌唱言欢。

5. 清平乐 云笼晓月

(词林正韵)

云笼晓月,户外西风烈。楼阁红灯昏欲灭,梦醒填词一阕。

提笔无语词穷,相思待诉言空。水阔山高路远,愁来泪落颜容。


南山一花奴


鹤冲天,阿娇。遵贺铸原平仄。

云移月动,嫦妹舞衣袖。花艳万蝶来,群蜂嗅。彩凤展翅后,众鸟影,争相妒。楚女莲移走,汉哥呆立,痴目影消芳陌。

当年混混行粗手,老夫挟仗义,前相救。可叹阿娇在,轻落与,他人口。忍看河边柳,弃香遗玉,电闪雷鸣霜露!

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角是我的同事,号称厂花,个中不辛,恕不赘述。

七律,世外桃源

有诗为证:

头枕芳竹翠柏压,

人行古道拱桥夹。

潺潺玉液游鱼戏,

袅袅薄纱盖梦华。

山路蜿蜒通玉画,

村姑袅娜戴兰花。

野藤倒挂陶潜府,

古树遮藏越女家!

注:根据“头条”视频所写。


老张335536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诗词的三大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读来依然令人神往,从古诗人的诗歌中能够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愉悦。

我自己经常也会学写一些古诗词,水平不高,全作个人爱好而已,陶冶情操,给自己一个诗和远方的遐想。

下面三首诗是去年国庆节去山西雁门关景区时有感而做的,当时爱人8个月的身孕,我们登上了雁门关长城,和未出生的女儿一起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七绝】之一

雁门关外风萧萧

六甲之身勇登高

不问古今烽火事

笑醉秋光自逍遥

【七绝】之二

举目千里天地间

险绝雄关苍茫山

登高只为尝美景

满眼秋色心自宽

【七律】

闲来驱车雁门行

天高云远山水青

镇边祠前思李牧

地利门上念杨公

眼前依稀金戈事

耳畔恍惚战鼓声

昔时雄关今犹在

傲视斜阳笑秋风






晋绾茶话


值此国庆假期试写一首,请观赏。

中华新姿

镰刀斧头千万把,

星火燎原近百春;

东围西进播火种,

南征北战浴血生。

站起共和七十年,

推翻三山射弹星;

甘图人类共同体,

变局世界华夏神!



半亩塘主402


【潇湘夜雨】

举国龙腾,

莺歌燕舞,

隆重共度年欢。

兴盛华夏世居先,

强国梦,

丝绸带路,

施共体,

狮舞狂澜。

书前景,

民丰国强,

几度年欢。

然新役冠,

势攻肆猛,

迅遍风传。

颤心惊多悸,

何奈漫延。

央施令,

全权戒动,

同献力,

师士医研。

无硝烟,

土请战,

足下作泥丸。


桑天永


真正喜欢中国的古诗词,是近些年,认真学习了格律诗和词的有关知识,从写作的角度细读并背诵了《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这两本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还动手写了一些格律诗和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觉得对古诗词的了解前进了一步,喜欢也加深了一层。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并且一开头就是巅峰,《诗经》、《楚辞》几千年都不可超越。而到了唐宋,诗歌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就是将规则的严格、繁复与思想的丰富、艺术的高超完美地结合,发展到极致,达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现代人写古诗词,主要是写成熟于唐宋的格律诗和词,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再超越古人,因为那个时代成群出现的伟大天才们似乎把所有的路都走到了尽头,但如果我们放平心态,抛开创新的焦虑,通过写作去体会古人语言艺术的高妙和趣味的高雅,并锤炼自己的语言、练习写作的技巧、提升审美的品位,也是人生的一桩乐事。

去年12月,我们到湖南永州出差,有朋友带去游了当地有名的蘋洲书院。心里有些感慨,就利用休息时间断断续续写了几句,凑成一首七首律诗:


游蘋洲书院

潇湘两派绕蘋洲,薄雾微濛古渡头。

丹桂婆娑堂宇静,残荷零落小庭幽。

一川清韵弦歌盛,八百洪涛屈子愁。

可叹由来求至善,今人只为稻粱谋。

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白蘋洲上,古有黄叶渡。此洲为潇水、湘水两江交汇之处,名称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骋望,与佳人兮夕张”,“白苹”又作“白蘋”。我们去的时候,是一个阴天,水面和洲上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轻雾,登岸的地方,据说就是以前的黄叶渡。


书院曾经是一片教育净土,弦歌诵读之声不绝,而今庭中清幽安静,游人不多,里面的树木以桂树为主,郁郁葱葱,水池中犹有残荷。讲堂内有湖广总督张之洞写的一幅对联:“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亘古望卅六湾白云曒日,还思鼓瑟吊湘灵。”是吊屈原和湘妃的,诗的颈联第二句化用了这幅对联。



书院秉承的是自唐宋以来的办学传统,追求纯正、精湛、淡泊,以学辅政,务于典雅,激励士风,祈望文明,也与《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一脉相承。不禁想起我们现在的大学市场化、功利化,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现实,喟然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