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中,那個扛木頭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中,那個扛木頭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一提起商鞅變法,相信很多人固有的印象會是一戰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通過實行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郡縣制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秦統一六國的大業奠定了基礎。

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重大變革絕大多數都屬於一種破舊立新,必定會觸及舊勢力的利益,許多保守的百姓也不一定會支持。 商鞅當時面臨的也是這種情況,於是我們的中小學課本上就給我們講述了,商鞅為了得到百姓支持而進行的,徙木立信的故事。先回顧一下內容: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中,那個扛木頭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商鞅變法的法 令雖然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佈。因為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兩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隨即便發佈了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雖然議論紛紛,但因為害怕有什麼風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有 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給了他五十兩黃金。然後百姓相信商鞅,變法得以在人民中順利推行

那這個壯著 膽子搬動木頭的人是誰呢?這是一個名字叫做山甲的少年。它抱著如果真能領到賞金就可以給爺爺治病,領不到也沒有什麼損失的心態去搬動的木頭。令他感到幸運的是,他真的領到了錢。這裡我們要稍微提一下古代的金,其實是銅的意思。但這些錢也足以讓這個少年回家給爺爺治病,重新蓋一個新房 ,過上衣食富定的的生活了,然而故事到這其實還沒有完。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中,那個扛木頭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山甲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商鞅的誠信,在獎勵軍功的政策下來之後,毅然決然的選擇加入秦國的軍隊,想要通過立軍功來獲得官利,過上更好的生活。史書中有記載講到,山甲在軍中一直堅信商鞅變法的政策,從默默無聞的軍中小卒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被車英任命為千夫長,似乎山甲一直是變法實際性的最好體現者。

有時候歷史的發生會很奇妙,有次秦孝公和商鞅視察新兵,視察到了山甲所在的軍隊,商鞅和山甲時隔多年再次相見。看到了山甲讓自己的千人小隊都佩戴了一種專門對付騎兵的武器,泰孝公和商鞅都對其讚不絕口,不知商鞅是否認出了山甲,想起了變法初期時有了山甲徙大才有了變法的順利在百姓中推行,於是說服秦孝公讓山甲擔任步軍主將的大任。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中,那個扛木頭的少年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今天, 講述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並探究那個搬動木頭的人,是想告訴閱讀歷史,學習歷史的讀者們。歷史是一條很寬廣的河流,其中的每一個水珠都可能有無法想象的命運。也想告訴讀者們,那些我們熟知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還有不少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索的趣事。舉個關於今天我們講的商鞅的小例子,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被人熟知,而商鞅向秦孝公三次自薦,秦孝公才認同商鞅的才能支持他變法。歷史的事件多元而有趣,我會一直為大家探尋不一樣的歷史事件趣聞。

每天帶你探秘不一樣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