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和《寄生蟲》有什麼異同之處,給社會的啟示是什麼?

李依舅


兩部電影到底都是在講階級差異,所謂的“dominance hierarchy”

《寄生蟲》裡有表達了一個“只有富有才會善良”的想法,其實可能只是富有的人自己這麼認為

而小丑在脫口秀中講的很清楚了

上層人才不理解底層的思想,從不站在底層的角度看問題。

所有的罪犯到頭來都是罪犯,而忽略了有什麼因素使他們成為這樣。用辯證的觀點,其實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實隱晦地來說,階級差異並不可怕,難得是階級固化。終究成為“革命的一塊磚”,說難聽點,就是工具性異化後的社會零件。

富有的人想,那你們要努力啊,要學習啊,要轉型啊,要受教育啊。但這其中的差異不是隻存在於人們的口頭上。環境,生活都在逼迫著你。不說小丑丟了工作,《寄生蟲》的基宇有著肉眼可見的天賦還是沒上成大學,而富家閨女卻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私人老師。這是不可逆的。

對於社會我們不需要批判什麼,它有它的發展規律,正可謂羅馬不可能一天建成。我們需要的是無論是輿論還是藝術坐落於生活和底層,去監督這個社會進步。國內確實也有這麼一些人努力的在關注底層。正如賈樟柯導演所說,“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影像中的洋


《小丑》與《寄生蟲》的相同處簡單的說都是描寫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還有人與自我之間的矛盾。這在兩部電影裡都體現的很清楚。

而兩部影片的不同之處便是東西方敘事結構與人物刻畫,還有就是電影語言的表現方式了。

《寄生蟲》一路向下的畫面,還有《小丑》里亞瑟邊下臺階邊舞動的畫面,都是二者在電影語音裡的對下層人物的表現。再簡單的說說兩部影片的演員表演吧,電影本身就是“放大鏡”,而《寄生蟲》裡演員的表演少了東方人的含蓄和收斂,但《小丑》裡的菲尼克斯則把人物刻畫的細緻入微。相較兩部影片裡演員的表演我認為《小丑》裡演員的表演是更到位,更準確,更生動的。

但是從整體來看它們都是優秀的電影,都是值得觀賞的影片。沒看過這兩部影片的朋友,有時間不妨看看,說不定你會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


時光森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電影部很像,都是反映了人性,並且兩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剪輯手法都特別像,都是偏黑暗壓抑型。

但是我覺得吧,從影片主旨和立意上來說,《寄生蟲》和《小丑》完全算不上同類型電影……而且它們恰好相反。《寄生蟲》是通過個體命運反應整個階級的生存現狀,而《小丑》,它其實是一個特別偏個人的影片,講的是一個邊緣人自我意識覺醒的故事,只不過這個邊緣人代表的是一種純粹的惡,並且生長在惡的土地,對社會啟示啟示微乎其微……

《小丑》裡城市的視覺設計非常精細而風格化,它對這個社會的描繪,是及其簡化初級的,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要素的細節。所有的富人階層都被設計成虛偽自負不關心底層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應得。

《小丑》這樣簡單粗暴的階級討論,讓人想回去給《寄生蟲》多加半顆星。《寄生蟲》比《小丑》更高明的點在於,富人階級從始至終沒有做過明顯的惡,卻仍然被暴力懲罰。“樸社長一家明明什麼也沒做錯”的疑問就是在刺激觀眾思考階級對立背後真正的原罪。






小林影視迷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都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矛盾。

兩部電影都通過個體的故事,演繹了這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後導致的悲劇。都提示了悲劇的根源並非個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社會矛盾的縮影,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

因此兩部電影都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都像環境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那樣,預言了社會未來的動盪。當然,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歌頌這種動盪。《寄生蟲》裡的主角一家偷奸耍滑,而被殺的樸社長一家卻不知何辜;而《小丑》裡的亞瑟特地安排了兩個大罪,弒母和殺死幻想女友(暗示),最終變成了殺人如麻的超級反派。

所以無論金司機一家,還是亞瑟,既沒有解決矛盾的途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還得靠屏幕前真正擁有權力、財富以及“善良”之心的人們。

也正因如此,兩部電影在歐美價值觀偏左(資產階級左翼)的電影界得到了共同的推崇。影評人們希望用這兩部電影去警醒世人,主要是警醒掌握權力與財富的權貴們,要像正視全球變暖危機那樣正視階級矛盾,並期待他們有所作為。

於是兩部電影都在現實世界中創造了一幕極其諷刺 的場景。西裝革履的權貴們坐在金碧輝煌的大廳裡,共同欣賞一部揭露階級社會殘酷現實的電影,這一幕居然和電影中的一樣。



江湖李白


正所謂人微言輕,底層的聲音是不會引起關注的。這兩部都獲得了92屆奧斯卡大獎,共同的特點是不約而同的反映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性格壓抑,都是反映人性的。國際電影節的評委都比較偏好此類揭示人性反映人性鞭撻人性的題材電影。反映的是個體,揭示出來的是社會普遍現象,類似事件在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的當今社會普遍存在並時有爆發,報復社會尤其以弱勢群體為發洩對象。不同的是,前者似乎更深刻一些,就連小女孩看到了小丑的眼淚發出了同情的聲音,但同樣不會引起關注。後者更具有戲劇性,將窮人與富人,窮人與窮人,富人與富人之間利益與衝突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藏地菩提a子樹


《小丑》和《寄生蟲》這二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揭露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嚴重的矛盾。這二部電影的異同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小丑》在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電影,而《寄生蟲》確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第二,兇殺動機的主觀性和非主觀性。第三,對兇殺動機的唯心主義描述和唯物主義描述。《小丑》基調是唯心主義的,它努力證明人與人的惡意導致的 悲劇後果,同時反覆提示善意對化解危機起到的作用。因此,《小丑》故事高潮兇殺發生時充滿了壓抑、憤怒、激情和瘋狂,是一種極度情緒化的釋放,是高度主觀的。但《寄生蟲》正好相反,表現出來的是善意。《小丑》高度情緒化和主觀化的兇殺與《寄生蟲》裡冷冰冰的客體化的兇殺形成鮮明對比。在相同的故事高潮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小丑》是唯心主義傾向,而《寄生蟲》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在電影的線索和主題看這二部電影最本質的差異。《小丑》的線索至終都是“精神疾病”,而《寄生蟲》的線索至始至終都是“成功學”,從女兒高考翻身、嫁入豪門以及到失去人生的“計劃”殺人、通過“成功學”改變命運是《寄生蟲》貫之的主題。

這二部電影我個人認為給社會的啟示是:應該從《寄生蟲》中學到階級的矛盾無關人的主觀善惡而是階級隔閡、自利導致的不為個人意志轉移的零和博弈;而《小丑》則應證了我們熟知的另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不但要善於打破一箇舊世界,還要善意創造一個新世界!


丹尼小豬影視作品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小丑》其實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anti-revolution,中性詞)電影,而《寄生蟲》卻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都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矛盾。

兩部電影都通過個體的故事,演繹了這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後導致的悲劇。都提示了悲劇的根源並非個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社會矛盾的縮影,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

因此兩部電影都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都像環境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那樣,預言了社會未來的動盪。當然,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歌頌這種動盪。《寄生蟲》裡的主角一家偷奸耍滑,而被殺的樸社長一家卻不知何辜;而《小丑》裡的亞瑟特地安排了兩個大罪,弒母和殺死幻想女友(暗示),最終變成了殺人如麻的超級反派。

所以無論金司機一家,還是亞瑟,既沒有解決矛盾的途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還得靠屏幕前真正擁有權力、財富以及“善良”之心的人們。

也正因如此,兩部電影在歐美價值觀偏左(資產階級左翼)的電影界得到了共同的推崇。影評人們希望用這兩部電影去警醒世人,主要是警醒掌握權力與財富的權貴們,要像正視全球變暖危機那樣正視階級矛盾,並期待他們有所作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拾憶影視娛樂分享


《小丑》講的是一個社會最普通的人員在遭受了工作(同事陷害),家庭(母親並非親生,且小時候經常虐待自己)等壓力的壓迫而導致走向極端。

對比《寄生蟲》是一戶本來就生活在最底層的家庭,家裡住在地下室全家都是臭味,並且沒有Wi-Fi由於欺騙得以兒子在一戶富貴人家做家教。而後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欺騙,讓父親在其中做司機母親在其中做保姆,姐姐也在其中做家教。但由於長久以來,生活在底層。富貴人家隨意的舉動,以及正常言語(富貴先生聞到車上有一股味道,說像是垃圾桶的味道)體面的生活方方面面他們自卑的心靈感到這是對他們的侮辱。最後殺害了別人一家。

兩個電影是從不同層面去講的,不同的導演運用鏡頭的藝術也不同,兩部都是非常好的片子今年都拿了奧斯卡,值得一看!細細品味




Kk嗷


這兩部作品都抨擊了當下社會制度的黑暗,不完善制度帶來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表現中社會的不公正,兩部作品給帶來的啟發是讓人們更加認識這個社會,希望能夠改革這種制度,提升人口素質,減少黑暗


酷樂君動漫娛樂熱點


《小丑》和《寄生蟲》是兩幅配方相同,但名字不同的“毒藥”。

在這兩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精英階層傲慢下的無辜”和破產者“暴力行為的合理”。

託德·菲利普斯和奉俊昊從電影情緒上來講,都是“兩頭討好”,但又都以“和稀泥”的方式避而不談問題的根本。

他們都把更深層次的矛盾,“刻意”淺化成了社會的錯,從而達到安撫精英階層,麻痺破產者的效果。

所以,他們一個拿金獅獎,一個拿奧斯卡,都是實至名歸的。

我們先來看看《小丑》。

電影《小丑》中有兩個精英階層代表人物,分別是脫口秀的莫瑞和托馬斯·韋恩。

莫瑞是一個資深脫口秀主持,他的死因可以總結為三個層次的遞進:

批判亞瑟殺人、打斷亞瑟發言、拒絕和亞瑟溝通。

這三個行為的疊加,導致莫瑞最後被亞瑟一槍斃命。莫瑞批判亞瑟的行為,就應該付出生命代價嗎?

我想沒有人會說應該。

但是他死了,作為一個“仗義執言”的精英階級死了。

然後哥譚市的大財閥,托馬斯·韋恩也死在了犯罪巷。

在電影《小丑》中,托馬斯·韋恩的“社會地位”,無疑是精英階層中塔尖的存在。

這個塔尖要對哥譚做些什麼呢?

競選市長,改變哥譚生態環境和就業問題,建設大哥譚。

電影中沒有體現托馬斯·韋恩的行為是“偽善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全心全意服務哥譚的精英。

好的,這個“服務市民”的精英階級也死了。

我們再來看看《寄生蟲》中樸社長一家。

開除尹司機,是溫和的,找個藉口。

開除前管家,是溫和的,找個藉口。

對於基宇介紹的“學妹”是完全信任的,不做任何背調的。

對於金司機的“二次越界”也自多是讓他加加班。

樸社長一家代表著典型的溫和精英階級。

他們善良、大方、與人為善,但作為一家之主的樸社長卻死於了金司機的利刃下。

樸社長應該死嗎?

或者說,這個善良的精英,憑什麼非死不可?

所以您瞧,《小丑》也好,《寄生蟲》也罷,精英階層都是無辜的。

精英階層們不僅無辜,而且還是“真·善·美”的化身。

而亞瑟和金司機一家,更是出奇的一致:

作為窮人的他們,起初都是樂觀、勤勞、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但是都因“真相”的出現,變得盲目、驚慌、在“被逼無奈”下犯下大錯。

這是《小丑》《寄生蟲》或精英階層,對破產者的標籤化。

在他們眼裡,破產者們是樂觀的、勤勞的,他們做出錯事,也都有著各自的難言之隱。

《小丑》和《寄生蟲》就是這般的“兩頭討好”。

但你品,你細品,精英們都是正直勇敢的,窮人變壞都是有理由的,錯的都是這個社會。

那麼“社會”是什麼呢?

託德·菲利普斯和奉俊昊避而不談。

為什麼不談?因為《小丑》和《寄生蟲》從電影到受眾,都透著股傲慢。

這傲慢是毒藥,是不平等的階級,是異化的人命價值。

那麼這兩部電影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10年後《小丑》仍舊會伴隨著超英文化,被反覆提及。

但10年後的《寄生蟲》呢?

是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7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還是韓國電影的里程碑?

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也會發生改變,人民應對矛盾時的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提出問題但不解決問題,只能說是一時的狂歡,因為它只服務於歷史的這一瞬。

相反,如果是某種文化現象的伴生品,其待遇也就截然不一樣了,只要這個文化存在,那麼它就會存在。

《小丑》和《寄生蟲》通過闡述此時此刻的一些社會現象,將觀眾拉入一場沒有“方法論”的討論中,使部分觀眾深陷到對社會指責的自嗨高潮裡。

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它對社會現象的揭示,但我們要明確的是,他們始終是副毒藥,他們更不會告訴你改善社會的方法論。

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一部服務精英階層,麻木市井小民的作品。

只要矛頭在沒有實體的社會上,精英階層的利益就永遠不會被觸動,這樣的社會現象也就會愈演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