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小丑》裡的小丑是喜劇角色還是恐怖角色?

NG梟雄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小丑是一個悲情人物,這是一個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卻值得好好說說。

憑藉為DC漫畫大反派小丑“樹碑立傳”的同名電影,戛納、威尼斯、金球獎拿到手軟的傑昆·菲尼克斯,實至名歸的捧得了表演類含金量最高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就像為了貼合角色急速增(減)重,而被觀眾戲稱為好萊塢“彈簧人”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傑昆·菲尼克斯“入戲太深”的名聲,也常常被影迷們提起。此番,身上總有一種滄桑、頹廢感的他,將“小丑”這個經典的病態化角色推上了新的巔峰,“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魔咒也隨之被打破。

如果說,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塑造了“完整人格”的蝙蝠俠,那麼,《小丑》便是這位超級英雄的老對手,最令人信服的起源故事。

獨立電影《小丑》幾近完美的解答了一個問題,小丑是誰?

以往,人們很自然的認為,他DC漫畫中最臭名昭著的超級反派,哥譚市最大的“毒瘤”,激進瘋癲、深諳人性、冷酷無情的他,是超級反派中少有的沒有任何超能力的凡人,卻駕輕就熟的控制著DC世界中最強大恐怖的犯罪集團,與武裝到牙齒的蝙蝠俠打得有來有往。

電影《小丑》中的“小丑”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是,它並未完全“忠於原著”。小丑這個人物更像是一個“符號”,代表了被放棄、被踐踏、被逼迫的社會最底層的無辜者,因此,劇中人物的“成瘋成魔”,才會引發歐美觀眾這麼廣泛的精神共鳴。

與“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的國內不同,發展了兩百多年的歐美髮達國家,“高福利、高稅收”的社會制度早已定型,兩極分化、階層撕裂的大背景下,富人與窮人之間從生存環境到教育條件的巨大差異,決定了階級躍層是一件常人難以想象的事。

片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男主亞瑟·弗萊克,生於一個缺少父愛的單親家庭,除了善良的母親這個“精神支柱”,他得不到任何關愛與溫暖,哪怕同為底層,他依然是那個被欺負、被排擠的人。

本質上,亞瑟是一個嚮往美好、心地純良、希望表現自己的人,也是階級躍層(成為演員)最忠實的踐行者,除了安身立命之外,這也是他選擇扮小丑這個職業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認命的自信心與面對現實的自卑感相互疊加,讓亞瑟承受著無以復加的精神壓力。日復一日的踏實工作難以溫飽,不斷的努力和奮鬥毫無意義,期待中的改變還未降臨,身心狀態就已經每況愈下,邊緣型人格催生出不由自主發笑的“怪病”。

《小丑》中,亞當之所以成為代表黑暗、暴力、醜陋、毫無人性的“小丑”,看起來因為他的“不正常”讓人不無法理解,被親生父親侮辱、被福利機構漠視、被同行排擠、被最崇拜的主持人玩弄,連最後的精神支柱母親也撒手人寰,絕望的他是被那些冷漠的人“逼瘋”的;

實際上,是西方社會制度造成的不公平、不自由、不透明,為小丑這個符號化病態人物創造了巨大的舞臺,他是整個社會的“犧牲品”,也是人們頂膜拜的“反叛者”。

當沒有秩序、道德和法律的“束縛”,極端的自由主義必然變得如致命病毒般危險、詭異。

當笑聲都成了強迫與痛苦,“以暴制暴”似乎成為一種必然,怪胎般的小丑固然是亞瑟個人的悲劇,但更多的還是貧富嚴重分化的西方社會制度下必然的產物,這真相充滿醜陋,卻令人不由得深思。


得著說


我覺得小丑既不是喜劇,也不是恐怖,準確地說,應該是個悲劇角色。小丑不是沒有努力過,他曾經如此馴順:按時吃藥,按時去醫生那裡報道,保持微笑,隨生攜帶“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的卡片。他信奉著韋恩的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但家人與同僚的背叛、社會遺棄與歧視,每一個都逐漸逼迫他走向極端,都讓他的人生看起來像一場笑話。最終小丑見到了韋恩,也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你周圍的人排斥你、歧視你、無法理解你的時候,並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小時候,我也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想通這件事。我不必委屈自己滿足別人的期待,讓所有的人都開心。如果無可奈何進入了不理想的環境,也不必沮喪:任何事裡總有樂趣,發現它並讓它愉悅自己,做自己感到有趣的事兒,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你也會感染其他人。只有正確認識和接受自己,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當然,“小丑”的方式太過極端,法律和道德永遠是我們行為的準繩。但這也確實是我從“小丑”,這樣一個癲狂人物身上得到的收穫,他激勵著我變得快樂、自由。


小賢聊電影


今天我去盤個電影那裡看了《小丑》這部電影,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小丑”這個人物的複雜性,他本性並不邪惡,其實他的內心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是因為遭遇了社會不公正的待遇,而變成了一個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他也沒有政治立場,只是想獲得別人的一份關心和肯定,但是他的尊嚴卻被別人一次次踐踏,讓他終於崩潰,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瘋子”,但是我覺得“小丑”始終保持著最後一絲人性,畢竟他殺死的都是他認為是該死的人,他並沒有殺死那個“侏儒”。

因為“小丑”小時候遭受了養父的虐待,養母不但沒有施出援手,反而冷漠對待,還強迫“小丑”要每天微笑,但是“小丑”並不快樂,他的大腦遭受了損傷,他控制不住自己,經常會無緣無故的大笑,從而引發別人的誤會,製造了很多矛盾和衝突,你看到小丑在大笑,其實他並不快樂,相反是在痛苦掙扎,看著“小丑”行走在絕望的邊緣,我真的很想幫助他一把!

在最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在最淒冷的夜晚,生一堆火。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勇敢的站出來,拉他一把,避免他掉入絕望痛苦的深淵!

當我看到“小丑”被小混混搶走表演的廣告牌的時候,我很想幫“小丑”搶回廣告牌,在“小丑”被人毆打的時候,我很想去解救他,就像《美國隊長》中的羅傑斯被混混毆打的時候,巴基第一時間趕過來解救他,因為他是我的朋友,我不允許別人欺負我的朋友;

當我看到“小丑”被老闆不分青紅皂白的罵了一頓的時候,我想為“小丑”辯護,他不是故意丟失廣告牌的,如果一定要賠償,我可以幫他賠償,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一定要挺身而出!

當我看到“小丑”被同事誣陷的時候,我就很生氣,“小丑”不是自己買槍帶去兒童醫院的,是他同事給的槍,讓他防身的,他本無惡意;

就是這把槍,徹底改寫了“小丑”的命運,“小丑”不應該擁有這把槍,情緒不穩定的“小丑”,因為有了這把槍,而徹底失控;

當我看到“小丑”在地鐵裡被別人欺凌的時候,他本無意殺人,是那些惡人毆打他,他是正當防衛而開槍的,我要告訴“小丑”,你開槍殺死第一個人是正當防衛,但是當你開槍殺死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就是你的不對了,可惜“小丑”聽不到我的聲音,感受不到我的存在,他心中的不滿、怨恨和痛苦,一步步演變,開出了邪惡之花,他開始從“受虐者”變成“施虐者”,“小丑”一開始最痛恨別人去欺負虐待別人,但是諷刺的事情是,他終於成為了他當初最痛恨最討厭的人。

成長不就是這樣嗎,生活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改變了我們的模樣,你相信嗎,原來一個人眼中的光,真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

當我看到“小丑”冷靜下來,不再為殺人而感到內疚的時候,我知道“小丑”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開始享受暴力和施虐,作惡是會上癮的,他越來越喜歡用槍來解決問題,“小丑”的人生理念變成“誰欺負過我、傷害過我,我就要讓誰死”,殊不知殺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自己和別人都陷入黑暗的命運,墜入無邊無際的地獄!

東方的智者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了別人的感受,也許我們認為一句玩笑話無所謂,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也許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別人很介意,覺得你是在嘲笑他,當他越來越不滿,他就會報復你,這就是禍從口出,所以說什麼話都要經過大腦思考,不能隨意亂說,要說對人有益的話,絕對不能嘲笑別人的弱點和缺陷,更不能歧視別人傷害別人。

小時候,我們很想長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長大以後,我們卻想回到小時候,帶著疲憊的身軀,只想找個地方躲起來,不想再跟外界交流。人生就是這麼矛盾,我在想,如果我是小丑,如果是我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我會怎麼想,我會怎麼做?!

首先“小丑”的悲劇性的根源問題在於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貧富差距懸殊;其次“小丑”缺少真正的朋友,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他,如果他有一群好朋友,他一定不會那麼孤獨和絕望,“小丑”的人生一定會是另外一個美好的劇本。

最重要的事情是,“小丑”缺乏鍛鍊,長得太瘦弱,個個人都欺負他,如果“小丑”像“美國隊長”一樣強壯,誰敢欺負他呢?!

所以朋友們,有空一定要多出來運動,不要老是宅在家裡,有空要多健身多鍛鍊身體,身體強壯了就沒人敢欺負你!

這是我觀看《小丑》電影的一點感受,我認為不能用暴力去解決問題,要用愛和關懷去化解問題,在此拋磚引玉,期待你的精彩觀點,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我很願意和你一起討論。


阿龍講電影


美國有一個調查發現,在兩千名受訪者中,超四成人害怕小丑。

人數比害怕恐怖分子的還要多。

大約有2%的美國成人,患有小丑恐懼症。

這一數據,大大出乎了魚叔的意料。

小丑,原本應該是滑稽逗樂的角色,喜劇演員的icon。

代表著幽默、友善。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金拱門將小丑作為自己的企業形象代言人。

但是,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我們熟悉的金拱門叔叔漸漸消失了。

小丑不再可愛,越來越多得成為「病態」「陰暗」的代名詞。

誇張的造型、癲狂的肢體,以及煞白的臉上那張血紅的嘴,都給人以詭異的感覺。

就像是一副永遠在笑的面具,為了遮掩內心的黑暗而存在。

2008年,希斯·萊傑憑藉出色演技,詮釋的新版小丑,更是打敗食人狂魔漢尼拔,成為影史第一反派。

小丑的腹黑形象,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現實中的小丑從業者也越來越少了。

其實,小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就已出現。

常見於馬戲團、宮廷表演、嘉年華、生日宴會等等。

這是一份把悲傷留給自己,給人帶去快樂的工作。

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小丑還是備受人們喜愛的。

然而,在7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個連環殺手和強姦犯。對至少33名平均年齡16歲的男孩進行了性侵犯和謀殺。

由於他經常在一些慈善活動、遊行、籌款活動中扮演小丑,因此,大眾給了他一個外號,殺手小丑。

電視臺還根據真實案件,拍攝了紀錄片,《改變歷史的罪案:殺人小丑》。

從那之後,銀幕上的小丑形象越來越多地走向反派。

其中,根據恐怖大師斯蒂芬·金暢銷小說改編的《小丑回魂》,更是成為幾代人的童年陰影。

今年翻拍的新版,一舉打破了44年的R級片票房紀錄,提前鎖定年度最佳恐怖片。

非常榮幸能夠評論這個問題,在我主頁有最新小丑電影的解說,歡迎大家觀看,謝謝。[大笑][大笑]





小賤電影推薦


《小丑》拿下金獅獎的消息轟炸了整個電影圈,因這是超級英雄漫改電影首次斬獲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殊榮。影評人們仍在爭論讓一部商業性質的電影榮獲藝術獎項是否合適,但“小丑”這一經典形象確有其藝術性,甚至有人將它提到與尼采“超人”同樣的高度。

我們今天翻譯的文章就談到了這一點。從“小丑”形象本身的魅力來看,為何這麼多知名演員都願意為之“獻身”?它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可抗拒力?

稍微盤點一下,就可以發現飾演過“小丑”的演員名單可謂豪華,有傑克·尼科爾森、馬克·哈米爾、希斯·萊傑、傑拉德·萊託,現在傑昆·菲尼克斯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小丑是一個出色的超級英雄電影角色,不僅吸引了最高水準的演員,還包括通常不會擔任這種角色的演員。近年來,蒂爾達·斯溫頓、安東尼·霍普金斯、伊德瑞斯·艾爾巴和凱特·布蘭切特加入漫威電影宇宙的消息已經足夠令人驚訝,但傑昆·菲尼克斯出演《小丑》的消息仍舊是意想不到的。 這畢竟是一個和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性本惡》)合作過多次的嚴肅演員,代表作品有《大師》、《她》、《角鬥士》。而在他加入的這部漫改作品《小丑》裡,甚至有角色的名字叫“迴旋鏢隊長”和“殺手鱷”。

對於那些基本上可以在好萊塢隨便挑角色的演員來說,為何“罪犯王子”小丑的吸引力如此不可抗拒呢?為了思考小丑的深度和瘋狂,希斯·萊傑把自己在酒店房間裡關了一個月。為了進入狀態,傑瑞德·萊託給劇組人員送了一頭死豬,並給飾演哈莉·奎恩的瑪格特·羅比送了一個盒子,裡面裝著一隻黑色的老鼠。

雖然小丑有著大師級的犯罪頭腦,也是一個擁有扭曲幽默感的惡作劇製造者,但他並沒有超自然力量。正是這種缺乏超能力帶來的現實性,被認為是該角色的主要吸引力。不過他在這方面並不是獨一無二的,蝙蝠俠的敵人中確實有身具神秘能力的反派(比如貝恩)和使用低溫化學物質的敵人(急凍人),但也有企鵝人,雙面人和謎語人這樣的敵人,他們和小丑一樣只是變異的人類。 也許,小丑關鍵的吸引力不是他缺乏超級能力,而是缺乏恰當的犯罪動機。 “一些人不追求任何合乎邏輯的東西,比如金錢,”邁克爾·凱恩飾演的阿福在《黑暗騎士》中說:“他們無法被收買和欺騙,無法與之談判或講道理。有的人只想看整個世界燃燒殆盡。” Robert Moses Peaslee和Robert GWeiner的著作《小丑:關於罪犯小丑王子的嚴肅研究》是第一本以漫畫中的超級反派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兩位作者認為小丑的主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無政府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他是蝙蝠俠這一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者最完美的反對力量。布魯斯·韋恩是整個社會最富有的1%,是一個埃隆·馬斯克般的,認為世界可以被科技拯救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崇尚義警行為,對政府用以壓制邪惡勢力的機構缺乏信心。

“墨西哥三傑”之一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曾經說過,超級英雄電影中充斥著右翼思想。他在Deadline雜誌的採訪中說:“我通常把超級英雄電影視作因他人與自己信仰不符、沒有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就肆意殺人的電影。”就像他說的那樣,布魯斯·韋恩並不總是被創作成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角色。在評論蒂姆·伯頓 1989年的電影《蝙蝠俠》時,評論家羅傑·伊伯特發現傑克·尼爾科森的小丑如此富有說服力,他感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為蝙蝠俠加油助威。”

或許小丑確實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特質:他支持無限制的自由,對哥譚市的下層階級抱有同情,他還非常厭惡金錢,甚至在《黑暗騎士》裡燒了一大堆錢,但總體上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值得為之投票的平等主義者。 把他理解為尼采的“超人”或許更為恰當(不是那個超級英雄),“超人”已經跳出了道德標準,拋棄了現實,並且在心中創造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是哪些元素將小丑從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上升到了一個尼采般的哲學家的地位?根據知名雜誌《第五等級》(Fifth Estate)的總結,“小丑憎恨這個國家,厭惡群眾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反對基督教,在文化生產上既不信任市場也不信任政府;他倡導著一種“超人”的思想,希望人可以不做奴隸,也不做主人;他讚揚個人內在的熱情和創造力,內心有一個典型的藝術家靈魂,可以對一個靠自我創造建立在廢墟之上的新世界說“是”。 會對一個靠自我創造建立在廢墟之上的新世界說“是”的人,這或許是對小丑最為恰當的描述。 正是這種動機、計劃以及誘因的缺乏才使得小丑成為了這麼一個極富感染力的反派。在《黑暗騎士》系列中,最為恐怖刺激的時刻或許就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向不同的人訴說著不同的“傷疤故事”。他對傷疤最初的解釋是它來自自己那個虐待成性的父親,這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的“小時候被虐待所以長大了要報復社會”的套路,然而這個解釋是假的,小丑為每個他“信任”的人都準備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辭。我們意識到這個謎一樣的角色或許的確有一個黑暗的背景故事,但他正徹底地生活在當下,對於舔舐傷疤這樣的事沒有興趣。


國民小弟


如果你覺得能這樣評價小丑,說明你還沒看懂這部電影。

因為小丑既不是一個喜劇角色,也不是一個恐怖角色,他是個十足的悲劇角色。

小丑原本只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生活困頓,看不到希望。與別人不同的是,當生活將他逼到絕路的時候,他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已。

在徹底沉淪和放棄生命之外,他做出了第三種選擇,擺脫所有桎梏,與命運放手一搏!

其實小丑具有革命者的潛質,所不同的是,革命者對現有社會造成破壞,是為了建立他們認為的更好的世界。而小丑則只是破壞!

小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小丑和他的信徒們逼成“小丑”的東西!

而這部電影能在全世界公映,不是因為它講了一個變態的故事,是因為它敢說出這個嚴肅的問題,並具有警示性!








藍色毛球


大家好,我是白胖侽.在我們的認知中,小丑只是一份職業,臉上塗得花花綠綠,以滑稽的表演來取悅別人,但是在西方很多地區,小丑也是恐怖的代名詞,因為歷史上也發生過不少小丑殺人的故事,血腥的場景配上滑稽的笑容,成為了很多西方人的夢魘。正是利用這一點,DC塑造了小丑這個超級大反派,他是蝙蝠俠的宿敵,同時也是籠罩著整個哥譚市的陰影。

而這次將會上映的漫改電影《小丑》將會告訴我們小丑是怎麼來的,因此這也讓觀眾們期待不已。此前觀眾們在知道小丑這個角色後,就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故事才能夠誕生一個這樣恐怖的角色呢?這次《小丑》電影將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最好的答案。

《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亮相後,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甚至今日還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金獅獎,這不僅更讓我們期待了,同時目前這部電影的評分已經高達9.3分,諸多細節表現這部電影都將是一部鉅作。

那麼,這部DC漫改電影到底有什麼資本,讓我們相信它好呢?

首先就是這部電影的背景了,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陷入了生活困境的喜劇演員因為生活的窘迫以及世人的不公正對待,慢慢走向精神上的崩潰,於是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與其他犯罪不一樣,他既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利,只是為了犯罪而犯罪,因此也讓他顯得尤為恐怖。這樣的劇情設定毫無疑問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除此以外,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本身是一位演技非常精湛的演員,曾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僅僅是從預告片中,我們就已經看到了這位演員的才華了。同時,還有羅伯特·德尼羅、莎姬·貝茲、弗蘭西斯·康羅伊等人也會出演這部電影,在演員上是有著巨大保障的。

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極為深刻的,生活予我以不公,我便用我的才華去報復世界,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看那些被現實生活折磨的人是有多麼痛苦,同時也在呼籲我們多一點同情心



白胖侽


我感覺小丑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講述一個人的喜劇往往是建立在另一人的悲劇之上。也可以理解為~你的快樂在有的時候也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像小丑的角色一樣,他所從事的工作就是為了逗樂觀眾而自行醜化甚至於捉弄自己來換取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當然,還是讓人陷害!最後迫不得已,已殺人取樂,所以說小丑這角色亦是喜劇角色也是一個恐怖的角色





一點影視王


本人認為小丑對我們來說是個喜劇角色,在大部分人看來小丑一種滑稽幽默的形象給我們帶來歡笑,這就自然讓我聯想到這是一個喜劇角色,但對小丑來說,他已經非常入戲了,要把小丑淋漓精緻的演繹成一個恐怖角色,這個小丑已經不再是扮演的小丑,而是一個真正的小丑,內心的恐懼也油然而發,從而表現到外表,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恐懼角色



晁晁


大家好,我是南木!“小丑”這個形象本來應該是用於各種娛樂場合,而小丑就是為了逗大家開心的角色,可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這個形象被賦予了恐怖的形象。小丑不再可愛,越來越多得成為「病態」「陰暗」的代名詞。誇張的造型、癲狂的肢體,以及煞白的臉上那張血紅的嘴,都給人以詭異的感覺。就像是一副永遠在笑的面具,為了遮掩內心的黑暗而存在。

尤其是現在的歐美電影,很多恐怖片中都有可能會看到小丑這個形象,而且尤為的恐怖,本來是滑稽的代表形象,可是為什麼小丑會發生這麼大的轉折,這就要說到小丑的歷史了。小丑這個形象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在宴會上會有專門的搞笑演員來逗觀眾笑,當時和小丑的外表形象還是有一段形象的。

真正的小丑是出現在十四世紀的歐洲,雖然當時社會比較昏暗,百姓悽慘,可是在宮裡的貴族們確是瀟灑無比,每天在宮裡都有各種表演,其中喜劇演員就是小丑的原型,他們的語言、行動都非常的滑稽,他們用自己出醜的方式來剝奪別人的歡樂,這大概就是小丑這個名字的由來。到了十六世紀,小丑的數量就越來越多,不再只是宮廷裡,這種職業開始蔓延到城市、鄉村等地,受到大家的喜愛,但同時也得到很多人的嘲笑。

在當時小丑和恐怖沒有任何關係,到十八世紀的時候,一些作曲家畫家就開始將小丑賦予其他的形象,在1890年意大利的一個小丑的故事譜寫成歌劇,一個喜劇演員因為嫉妒殺害了自己的妻子……這是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在這張滑稽的面具下有一絲絲的恐懼。後來因為十九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導致歐洲國家很多娛樂場所倒塌,很多遊樂場被廢棄,因為被荒廢,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變得恐怖,便更加深人們對小丑的恐懼。

而在山世紀七十年代一個殺人犯在六年間殺害了三十多個男孩,之後為了躲避追捕,他加入一個小丑俱樂部,就是扮成各種小丑來逗大家開心,知道十幾年後,這個殺人犯才落網,而面具下的陰冷再次讓大家恐懼。之後小丑便正式進軍影視行業,很多恐怖片都是以小丑的形象拍攝的……一直到現在,小丑已經成為大家眼中恐怖形象的代表,從熒幕到生活都給人們帶來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