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笑口常开9046874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予“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看似有待,实则软禁。

汉献帝退位是公元220年。此时的刘备,已经贵为汉中王,控制着四川、汉中的广大区域,掌握着10万铁军,手下有众多追随多年的文臣武将,嫣然独立王国。刘备就是蜀汉集团的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这个时候,把汉献帝接过来当皇帝,自己要么拱手交出手中权力退居二线,那么多年的辛苦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到头来两手空空。傻子才会这么干。

要么就是拿汉献帝当傀儡,自己当权臣,那不就成曹操了吗?何必呢。所以,刘备自己无论如何是不愿意迎接汉献帝入蜀的。

刘备为什么不迎接退位的汉献帝入蜀,总结一下有下面这三个原因。

一,能力不允许。

二,心里不允许。

三,部下不允许。

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分析。一,能力不允许,刘备几斤几两他自己心里不清楚吗?奋斗了20年才仅仅占领了益州和荆州的一部分,兵马经济都不及曹魏的三分之一,而且人才匮乏,没有后继之才。而曹魏天下九州十占其六,经济军事雄厚,人才辈出武将如云谋臣如雨。当时退位的汉献帝被曹丕软禁在河南,当时河南是曹魏的军事中心,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秦岭都出不了长安都占领不了。试问你让刘备飞过去开飞机去接汉献帝?就算刘备内心想把汉献帝接回来蜀国,有这个实力吗?打得过曹魏吗?打得到河南吗?

二,心里不允许,自己辛辛苦苦创业打天下,好不容易可以等级当个皇帝名留青史,你如果把汉献帝接过来怎么办?蜀国谁当家? 要知道刘备是靠着侄子汉献帝的一句话发家的,汉献帝称刘备为刘皇叔后,天下才认可刘备的帝室之胄的身份,刘备如果没有皇室后裔,献帝皇叔这个响亮身份,试问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会跟随织席贩履四十岁了还一事无成的刘备吗? 假如把汉献帝接回来蜀国,那么刘备绝对不能登基,汉献帝也不能暴毙,刘备岂不为难?

三,部下不允许,关张马赵黄,诸葛亮法正蒋琬费伟都是跟随刘备辛苦打天下的人,如果刘备等级称帝,他们直接将获得高官厚禄,自不多言。如果汉献帝来了西川,他们受到的封赏必然要下降一个档次,因为他们的主公刘备还要先接受汉献帝的册封。这种情况下,刘备的部下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汉献帝来蜀汉。


律法独角兽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汉献帝就像一个玩偶,被董卓、郭汜、曹操夺来夺取,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

起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或坐拥天下。织席贩履的刘备同样有这个野心,刘备落难到许昌,虽与国舅董承盟誓“为国除贼”,但刘备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求贤,刘备三顾茅庐求教诸葛亮,开口便问:“如何在吴、曹两强中求生存?”,而非营救汉献帝。

封王,刘备登坛自称“汉王”,提出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说的是自己不能久居西川,要得天下。汉献帝被迫禅位,他非但不采取行动,反而急冲冲称帝,并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兄弟私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

称帝,刘备称帝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其用意显而易见,就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火德”,刘备自视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备想要做的不是开国功臣,而是继往开来的帝王。如此 他还会救汉献帝吗?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刘备不救汉献帝,要放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思考,具体原因,静听怀信同学慢慢道来!

第一:当时消息传播方式单一,曹魏封锁消息,说是禅让的,万一翻供怎么办,刘备确实没有得到汉献帝死活的正确消息。

第二:请汉献帝入蜀,请个大爷到家里,刘备当时以什么身份相处,所有指挥权交于汉献帝,刘备的的位置在哪里?手下的将领百姓不会太买账。

第三:确认汉献帝已死的消息,自立为帝重振汉室,刘备当时的口号是还都洛阳,在外人眼里可谓当时大汉的绝对忠诚者,而且还是汉室后裔,师出有名匡扶正义,所以才有众多人追随与他。

第四:蜀地内部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大小势力交织,都有各自利益的盘算。

第五:汉献帝自己呢?他其实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所有人都不会再去收留他、辅佐他。他就像丧家之犬一般,于是他最后也只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山阳公。他不指望刘备,也不指望任何人。同时刘协自己也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虽然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即使参见曹丕,都不用俯首称臣。但是那不过是曹丕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曹丕实际上是为了软禁刘协。可怜刘协一代帝王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作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只是他的反抗却都是徒劳。最后的他也心灰意冷安享自己的晚年。

综上所述,刘备不救汉献帝,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刘备被曹操称为,英雄。汉献帝是块金字招牌`,被曹操接到许昌,汉室朝庭已到了许昌。在曹操挟夭子以令诸候,这招屡试屡灵,让老曹亢奋不异。汉室朝庭吃穿供应,地盘都是老曹的。连小刘皇帝的媳妇也是老曹的三个丫头。他们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不可能再分离了。刘备什么人,他还想创业当老板呢?弄个顶头上司在上压着,多没劲呢。老刘才不干啥本的买卖呢。自已自称汉室宗亲,连他自已都心里清楚,是个冒牌货。如尽皇上认自已为皇叔。心里高兴极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老刘会打自已几个耳光,试试痛不痛,是不是真的。有了皇叔这金字招牌,自已赶紧离开老曹。自已去打拼和创业,创办一家自已说了算的公司。至于小刘皇帝,已经用过了,再也没用了。救他?还不如自已已救自已。先开溜,自已去打拼。


用户7250116464786高


引言:

刘备不救汉献帝有两个原因,第一刘备没有能力在曹操手中抢夺汉献帝;第二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没有能力抢夺汉献帝

汉献帝虽然是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但是身份特殊并非寻常的诸侯可以守护的。东汉末年的想要争夺汉献帝的也只有曹操、袁绍、孙策三位诸侯,这三位真心保皇的也只有曹操一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后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之前一直处于被曹操追着打的状态,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哪有能力攻打曹操抢夺汉献帝。

按照历史的走线,刘备确实有一次抢夺汉献帝的机会,可以因为没有实力也就作罢了。曹操和袁绍再官渡向对峙时,刘备曾向刘表出策袭击许都夺取汉献帝,可惜刘表因为因为刘备拉拢荆州官员而堤防刘备没有同意袭击许都的计划。刘备自己驻军新野兵力不足万人,没有能力攻破许都,因此作罢。

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并不是不想救汉献帝,刘备作为主君自然知道汉献帝在手的好处与坏处。分析历史来说,刘备想救汉献帝是有私心的。就拿最有可能救出汉献帝的一次机会来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时,刘备请刘表出兵袭击许都,接汉献帝入荆州。

刘备的此计看似大忠大义,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率兵攻打许都接回汉室皇帝,但是汉献帝入荆州以后呢?刘表年事已高,一旦汉献帝被救回荆州,那么荆州名义上的领袖就是汉献帝了,那么刘表和刘备可以变成为两大辅臣,一旦刘表去世汉献帝会把荆州之地分封给谁?必然是刘备,汉献帝下诏刘备光明正大的接收荆州之地,还不会背负骂名,一石二鸟。这点刘备想的明白,刘表也知道,所以刘表不出兵袭击许都。

总结:刘备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就汉献帝,同样的也没有能力救出汉献帝。刘备在入川得了益州以后,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刘备确只字不提救汉献帝的事。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是所谓的忠厚君子,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可不会为汉献帝冒险。而汉献帝对于刘备也并非十分的信任,对于他来说,本质上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货色,甚至于说,同为宗室的刘备还没有曹操可靠。

在汉献帝被李榷郭汜劫持,昭告天下,命令天下诸侯勤王的时候,刘备还不成气候,原本汉献帝对他就不报什么期望,刘备就算有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奈何实力不济,也只能作罢。

在汉献帝下诏勤王的时候,最有实力,最方便做这件事的是袁绍,只是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打仗。还有就是在袁绍看来刘协的皇位是董卓立的,含金量不是这么高,关键是袁家和董卓关系不好,迎回汉献帝就相当于手里拿着一块烫手的山芋,而且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认为自己的身份已经足够号令天下了,如果需要皇帝这面大旗,他希望可以像董卓一样扶植一个新皇帝。

实际上袁绍确实实施过立一位新皇帝的计划,在袁绍到东州组织“反董运动”期间,担任盟主的袁绍就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不仅如此,袁绍这人还鬼得很,拉上当时的冀州牧韩馥一起去劝说刘虞,结果刘虞还比较明智直接拒绝了袁绍。只是这件事不可能做的滴水不漏,汉献帝对于袁绍意见肯定是大大的,就算把汉献帝捏在手里,两人也很难相处得好,因此尽管袁绍手下的谋士给他分析利弊,多次劝他将汉献帝迎回,可袁绍就是不听。

而刘备当时则像丧家之犬一样,好不容易从徐州牧陶谦手里骗来的徐州,又被吕布占了,自己只能跑到小沛容身。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去管汉献帝,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人,身边大臣,后宫嫔妃,各种勋贵,没有一定实力,可不敢去接这个活。

很有意思的是,汉献帝实际上对“三姓家奴”吕布实际上是充满期待的,吕布曾经在为董卓效力,与汉献帝相识已久,他是诸侯中与汉献帝关系最好的一个。汉献帝逃出来后,曾经让人告诉吕布接驾。但是吕布军队缺粮,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又哪有多余能力去管汉献帝呢?只能派人向汉献帝请罪,汉献帝见吕布境况如此窘迫,只好不再寄希望于他,还给吕布重新封了官职。

刘备心向汉室,一心匡扶大汉,但是他心里的大汉是太祖高皇帝创立的刘氏江山,他自己也姓刘,他要匡扶的大汉是自己做皇帝的大汉,都是刘姓子孙,汉献帝那一支子孙做不好自然是轮到自己来做,所以刘备对汉献帝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愚忠。

在拿下益州后,刘备就迫不及待的封自己为汉中王,完全不顾及当时朝不保夕的汉献帝的处境。后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对汉献帝还算尊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说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实际上,曹丕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在封地山阳郡,汉献帝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后来还死在了曹丕的后面。

反观刘备,在听说汉献帝禅让后,就假传消息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死了,迫不及待的称帝,完全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此时不要说营救汉献帝,要是汉献帝敢跑到刘备的地盘,刘备立即就会杀了他。


醉美木渎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梅姑姑318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静观夕阳


刘备当时的口号是恢复汉室,他也做到了以汉朝的名义建立的一个国家,但他却不是把汉献帝接过来当皇帝,而是他成为汉朝的君王。如果当时的刘备,打败了曹操统一了中原,那么汉献帝所面临的可能就是被刘备给杀死或者流放,从此隐姓埋名,毕竟当时的刘备已经称王,不能再让百姓们只等汉式的正宗天子还活着。

刘备虽然是一个为人敬佩的英雄,但是当有他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事情,还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毕竟皇室之间为了皇位,兄弟之间都可以互相伤害,更何况他离当时的正宗皇室的血缘差得远呢。


驴小毛69141


刘备不救汉献帝,答案很简单:救了汉献帝,对于刘备来说,弊大于利。既然救了汉献帝没什么好处,那么刘备为何还要救汉献帝呢?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行为。

首先来说,曹操绝对是刘备的劲敌。出生于官宦之家的曹操,自董卓之后崛起,本是朝堂上的绝对掌控者。曹氏一族通过对朝堂的扭转,然后逐渐把汉献帝把握在了手里,然后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那么,单从实力上来说的话,刘备也没有能力能救出汉献帝吧?

其次来说,刘备的野心难道就只是为了当一个皇叔么?自己给汉朝打好了基础,然后救出汉献帝来坐皇位么?刘备看着也不是这么大公无私的人呀!但是,如果救出汉献帝却不让出自己的位置的话,那么自己跟曹操一众人有何区别?这不就大大破坏了刘备的形象了么?也就是说,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刘备也不会救出汉献帝。况且,汉献帝在曹氏手里也没过上吃打挨骂的苦日子。

也就是说,与公来说,刘备不具有救出汉献帝的能力。与私来说,刘备也不想给自己找个顶头上司。所以,既然对刘备来说就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天大的好处,那么刘备自然不会拼死拼活地去营救汉献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