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投降了敌方却在日后贡献超群的人物?该如何评价?

西安历史圈圈主


沿着历史脉络,历史上有这几个人做到了这一点。春秋的管仲,三国的姜维,唐朝的尉迟恭和魏征。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国君中被俘,后鲍叔牙举贤,公子小白(齐恒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强齐图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辅佐恒公成为春秋霸主。

尉迟恭原在刘武周军阀麾下,后与李世民军队作战中被围困,接受劝降。自归附李世民后,不仅为李世民四处征战,而且多次凭借高超的武艺救李世民于危机之中,史传玄武门事变中其不仅杀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而且请高祖李渊下令,令诸军归李世民指挥,稳定了局面。

魏征原任李建成的太子洗马(辅助太子的官员)。玄武门事变后,魏征也被捕。后李世民赦免了魏征,魏征后来也不负期望,终成史上最富盛名的谏臣。

姜维原是天水郡中郎将,在蜀汉北伐被诸葛亮设计擒下,姜维无奈归降。后受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死后主持北伐,为蜀汉鞠躬尽瘁。

管仲,姜维,尉迟恭,魏征是难得的人才,同时也是十分幸运的,能遇到开明,惜才爱才的上司。他们都投降了敌方,但是他们并不是用自己的才能去对付曾经自己所在的组织,而是旧的组织已崩坏,此时顺势而为做出明智选择,不负新主的知遇之恩。






涂鸦小精灵


唐朝期间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很多人都认识,魏征,其实他就是投降了敌方,但在日后却为大唐天下的治理做出了超群的贡献。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居太子洗马,礼遇甚厚,而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魏征也经常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建议太子找个机会把李世民排挤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

后来,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成为新太子,这时候李世民找到了魏征,假模假样的质问魏征为何总是离间他们两兄弟?

魏征说,如果当时太子听从了自己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觉得他非常坦荡靠谱,没有治他的罪,反而重用于他。

随后,在李世民当皇帝的前十几年,魏征屡屡犯颜直谏,对于国家治理、政策法令、如何治国为人等等方面都有精彩论述,很多都记载在了《贞观政要》里。

而李世民也对魏征可谓是又爱又恨,视为股肱之臣,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可谓人臣之际了。

可以说贞观之治的一部分功劳,要属于魏征。魏征死后,李世民也逐渐失去了明君的风范,沉迷于丹药,最终50岁就死了。


历史有趣儿


那就说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吧,就是三国时期的姜维,不可思议吧?但姜维此人早期确实是从事于魏国但是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投降蜀国,最终名垂千古。

早年经历

姜维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姜冏镇守边关,不幸遇到羌族叛乱,最终不幸战死在战场上,所以早年的姜维都是跟着母亲生活,青年之后因为父亲的功绩,姜维也顺势当上了天水郡的参军,相当于一个郡的参谋,生活也还算不错,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投敌叛国

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需要经过天水郡,当地的百姓在得知蜀军要进行北伐的时候纷纷响应,马遵是天水郡的太守,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因为害怕诸葛亮的威名连夜离开了天水郡,并且因为怀疑姜维有异心,就没有告诉姜维,于是最终就留下姜维一人,并且因为当时他们是在外地县城巡查,晚上回县城的时候发现所有县城都不给姜维开门,姜维因为念及家中老母,无奈投降诸葛亮,或许姜维自己都不会知道,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选择,从而让自己可以名垂千古。

主持北伐

十年后,蜀国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掌权北伐军,开始北伐,同年夏天,姜维率领人马进攻魏国的南安,魏国的雍州刺史及时赶来支援,谁知姜维早已因为粮草断绝而退军离开。

次年,姜维继续率军出征,陇西守将李简率将投降,姜维势如破竹,一举攻下魏国的河间、河关等地。

包括这两次,姜维总计北伐十一次,其中胜利三次,失败三次,其他则是打平。

以身殉国

后期由于刘禅重用宦官黄皓,而姜维跟黄皓之间素有瓜葛,姜维最终因畏惧黄皓而不回成都,造成邓艾偷渡阴平直攻成都,而此时的蜀国内部已经没有多少将领,刘禅只好投降,并且给姜维写信,让姜维也投降,身在前线的军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大怒但却又无可奈何。

因时局所致,姜维只能投降,在投降之后姜维并没有死心,在得知魏将钟会有造反之心后就联合钟会,试图造反,但是最终事情败露,姜维和钟会都被杀害。

结语:历史上跟姜维一样属于降将的将领数不胜数,在投降之后做出功绩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实在难有几人能如姜维这般,能做出这般历史成就的。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文青,文青每天都给您分享历史新知识。


文青聊史


施琅,前明郑集团将领,曾两次降清,后成为康熙时期重要的将领之一,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少保、封靖海候。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功臣。

施琅出生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晋江,早年曾在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部下任职。顺治年间,清平定福建,施琅随郑芝归顺清政府,并任总兵一职,出征两广。后因郑成功拒降清朝,且屡破清军,便于清顺治十八年,将郑芝龙及其一家十几口人斩于菜市口。施琅受此牵连,遭上司迫害,只能仓皇出逃。

正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抗击清军的郑成功得知此事后,通过其父旧部联系施琅,多次以礼相邀,施琅便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二人前期相处十分融洽,都视对方为知己。施琅的军事才华也在这时候体现了出来,屡立战功,多次击败清军,占领了厦门,壮大了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带的势力。

然而,施琅“持才自傲”不知进退,另一方面郑成功也刚腹自用,滥用权威,两人性格上的不合,导致日久嫌隙自生,最后演变成了冲破底线的流血冲突。先是施琅找借口斩杀了郑成功的亲信,到郑成功设计擒拿了施琅的弟弟,还有施琅的所有家属,施琅则单独逃出了台湾。积怨已久的郑成功在得知施琅逃走的消息后,便下令将其家属全部诛杀。心存悲愤的施琅又再次转投清政府。

由于施琅的军事能力突出,又熟悉福建沿海情况和台湾的情况,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其解决台湾问题。最终,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取的澎湖之战的胜利后,全面的收复了台湾。

长期以来,人们对施琅的评价一直异议,有人认为他气节有亏,多次叛郑降清。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了他在统一台湾时做出的贡献。





硬核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张辽,原本是吕布部将,吕布在徐州兵败被杀后,张辽跟了曹操,成为当世名将!

张辽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在镇守合肥期间,合肥之战先是亲率800军事冲击孙权十万大军,表现出过人的胆识;接着又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江东,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为曹操集团做出了杰出贡献!

很多人看不起投降的,对于那些没有骨气的走狗我们自然要唾弃,但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张辽虽然背叛了吕布,然而老吕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鸟,相较于吕布,曹操才是明主,跟了曹操才有了以后威震天下的张辽!






石说大史话


东晋将领朱序在镇守襄阳时被前秦符坚俘虏,符坚倾佩他的气节并封他为度支尚书,淝水之战符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大战之际符坚派朱序前往东晋阵营,劝说谢玄,谢石,显示前秦军威。朱序私下将符坚阵营情况,驻军情况等都详细告诉谢玄他们,并告诉他们秦军大部队尚未到达,如果汇合后将有百万之众,到时不好对付,必须抓紧攻破。于是谢玄与符坚对话,要求付坚摔部众后退一点,自负的符坚和弟弟符荣商议认为可行,就在符坚宣布大军后退时,冲在前方的战士后退,后面前进的大部队往前冲,这时在符坚营中的朱序摔自己的心腹高喊:秦军失败了!东晋打过来了!一时军心涣散,各自逃命,踩踏无数,秦军惨败落荒而逃。朱序也因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而载入史册。


喜欢中国历史的砖jia


张辽,文聘,三国时,就像战国时一样,都是中华儿女,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的团队。统一中国,所以都想找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公,投降,不如说再择团队!张辽,使东吴小儿不敢夜哭,留有成语,张辽止啼!文聘,数次击败蜀国大将,包括关羽!青史留名!


小楼听雨71514


好人!一生不可能不甩倒!坏人!不可能永远不作益事!好坏相对论!没有绝对论!


斑马香秋


古人一直都没什么忠诚可言。

都是不断在做选择,别被历史剧给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