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刘备的国力最弱为什么诸葛亮要保他?

昭奚弥久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数千年来,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一个让人们万世景仰的楷模人物。

但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英雄辈出。

刘备虽说是汉皇后裔,但是此时早已没落。

而纵观诸葛亮的家族,是琅邪的望族。

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所以有如此出身,诸葛亮投奔曹魏或孙权都会受到礼遇,而二人实力也都比刘备大。

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迟迟不出山,最终出山济世救民,却选择了实力不敌曹操、家世也不及孙权的刘备。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方面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

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年仅27岁,无任何官爵名位只是一个隐士。

这位年长诸葛亮20岁的“刘皇叔”,放下自己的社会地位,放下长者的身份,先后三次,去求教名不见传的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极大尊重,让诸葛亮感动不已。

其二便是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

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

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

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其三便是当时曹操账下汇集海内外的名士,例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个个都堪称国士之才。而诸葛亮此时名不见传又年纪轻轻,再加之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形象深恶痛绝,因此绝对不会选择曹操。

再反观之江东孙氏,若平心而论,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几率要比刘备高的多。

因为诸葛瑾就在东吴身居高位,而且数次邀请诸葛亮。但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志向也是要比管仲乐毅,而江东此时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诸葛亮去了之后自然不会重用。

而刘备此时英雄末路,所以去刘备账下必会得之重用一展生平所学。

其四便是荆襄士人集团的需要。

诸葛亮出身南阳,与荆襄名士关系匪浅,与荆襄名士共称荆襄士人集团。

我们知道,刘备寻访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的极力推荐,徐庶举荐,司马徽指引,崔州平相迎,刘备才得以寻访到诸葛亮。

荆襄士人集团的理念便是匡扶大汉。

而此时群雄中,刘璋、刘表虽也为汉皇宗室,但其二人却并非英主,投奔旗下难成大器。

所以故此选择刘备。因此诸葛亮出山也是荆襄士人集团的需要。

综上所述,便是诸葛亮出山是以上四点原因。

转自汉周读书。



小林居士


先说观点,三国中诸葛亮选择追随实力最弱的刘备,是因为诸葛亮具备超乎常人的长远眼光,能够看到刘备巨大的潜力,同时追随刘备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一、刘备是潜力最高的汉室宗亲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汉室,当时的汉天子在曹操手上,那么选择一位汉室宗亲进行辅佐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原先大名鼎鼎的几位宗亲,如刘虞、刘岱、刘焉、刘繇等人早已作古。荆州的刘表此时病入膏肓,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都难成大器。西蜀的刘璋性格懦弱,没有进取心。

原本不起眼的刘备一下子变成了汉室宗亲里的香饽饽。论名望,刘备是天下皆知的“刘皇叔”;论资历,刘备从黄巾之乱开始就带兵参战,多年来转战南北,经验丰富;论年纪,刘备此时四十多岁,尚在壮年,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实现理想。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二、刘备具备成功的一切特质

三国时期,主公挑选人才,人才也在选择主公,而刘备显然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首先,刘备有志向。这从他小时候的话语就可以看出: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三国志 先主传》

成年之后的刘备,将“匡扶汉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真的忠于汉室,还是自己想当皇帝,至少刘备有坚定不移的奋斗方向。其次,刘备有能力。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像演义中一样哭哭啼啼,而是相当有威严和魄力。本人的武艺也在及格线之上,多次带兵参与作战。在三国乱世,能够同时具备统御下属和军事作战能力的主公可是不多见的。

最后,刘备有毅力。经过早年的颠沛流离,刘备可谓是不断地在经历失败。但刘备始终没有颓废沮丧,一次次地站起来。这种坚韧的性格,让诸葛亮非常欣赏,谁不希望找一个靠得住的领导呢?因此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几乎具备取得成功的一切特质。

三、诸葛亮能够得到重用专用

刘备有成功的潜力,但是短板也非常明显。首先,缺谋士。刘备手下的武将力量称得上是当世绝顶,关羽、张飞、赵云无一不是超一流猛将。但是在文臣谋士方面,一直是刘备的短板,手下简雍、孙乾、糜竺等人,才智都不足以为刘备通盘谋划。此时的诸葛亮对于刘备而言就是最为渴求的人才,一旦纳入麾下,必然会得到重用专用。而且诸葛亮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着不少荆州士族。如同荀彧对于曹操早期的贡献一样,诸葛亮也能够为刘备推荐很多人才,如马良、马谡、庞统等,迅速补强刘备的实力。

其次,缺战略规划。刘备对于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一个清晰可执行的战略规划,这也导致了早年一直在不同诸侯帐下辗转,没有做出成绩。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同雪中送炭一般,解决了这个短板。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诸葛亮明确指出,此时不能与曹操和孙权争锋,应该把精力放在攻略荆州和益州上面,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再适时而动。可以说,诸葛亮帮助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后续刘备的一切战略行动,都是依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而来。所以,在刘备帐下,诸葛亮得到像管仲、乐毅那般的全权重用。

总结,刘备与诸葛亮就如同鱼和水一般,两人志向一致,互相认可,诸葛亮的才华能够充分发挥。所以哪怕刘备国力最弱,诸葛亮也会义无反顾地追随到底。


历史步行街


1,刘备主动邀请诸葛亮出山并且三顾茅庐

2,诸葛亮的为人,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3,刘备的魅力,道德上刘备具有很大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

4,刘备的发展空间,当时刘备除了身边一些雷大不散的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才。

总结: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


隔壁房东徐


我认为诸葛亮誓死追从刘备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他在《出师表》中这样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他感念刘备求贤的诚心,也看出刘备逐鹿中原的决心和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决心,决定以此为平台,一展自己生平所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这点诸葛亮非常看重,相反,曹操、孙权则身为汉臣,却割据一方,在诸葛亮看来,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理应恢复汉室,而刘备正是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两人一拍即合。

第三,诸葛亮誓死追随刘备,跟当时知识分子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是分不开的。


古道悠然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潜心攻读之余,仔细观察分析天下形势,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其实,刘备当时势力很弱,将乏兵缺,连个地盘都没有。按照常理来讲,依诸葛亮之聪明才智,是不应该投奔刘备的。可是,诸葛亮偏偏就选择了实力最弱小的刘备。仔细想想,应该是有这样两点原因:

1.诸葛亮辅佐刘备,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刘备是汉献帝承认的大汉皇叔,可以打起“复兴汉室”的伟大旗号。

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避免地引起心怀汉室的臣民的反感;而袁绍弟兄、孙权、刘表等人,个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都心怀叵测,意欲伺机夺取天下。这些人都让维护汉室正统的诸葛亮心怀不满,不愿去为他们效力。

2.当时的刘备,戎马半生,万事蹉跎,连一个安身的地盘都没有。不用说,刘备内心深处是极为渴望能有一位出众的才智之士来辅佐自己,为自己指出一条通向帝王大业的明路的。

而曹操通过“唯才是举”的政策,招揽了大批才华绝伦的智谋之士,其麾下人才济济,个个才智非凡;诸葛亮即使前去投奔曹操,在这样一大批人才之中,也不过泯然众人矣!

同样,孙权雄踞江东,以历三世,其统治集团内也是才士众多,遍地人才。而诸葛亮去了,以他当时的年龄,不过一个年轻人而已,绝不可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

因此,投奔急需人才的刘备,才是诸葛亮的首选啊。


品茗读史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初期的形势,北方的东汉中央王朝,名为汉朝,政权实为曹操所把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所以曹操的实力可见一斑,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江东的孙权虽名为东汉的地方政权,实际上三代世袭,成为一方的土皇帝了,人才之盛,仅次于曹操,而且孙坚时期开始已与孙氏经形成了稳定的君臣隶属关系。除此以外,其它的诸侯要么势单力薄,要么昏庸无能,这里面刘备的力量最弱,几乎没有地盘,到处寄人篱下,但也仅数刘备最有发展潜力了。

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决定了他必然跟随刘备。第一,刘备知人善任,宽仁大度,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其人格魅力吸引着诸葛亮,这正好适合诸葛亮后期才华的施展。第二,刘备属皇姓,自称西汉皇族后裔,当时汉朝在政治舆论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样的身份当然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而且刘备起兵以扶汉室为名,具有正统性,忠于汉室又是诸葛亮的政治信仰。第三,东汉中央王朝早已大权旁落,掌实权的曹操名声又不太好,诸葛亮并不喜其为人,万一曹操称帝自己也难逃荀彧的下场,再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在草操的阵营里多了去了,诸葛亮投靠曹操不一定能被重视,才华的施展也会受限。第四,孙权名为保汉,实欲自立为王,这不符诸葛亮忠于汉朝的政治立场,孙权收下都是父兄的老部下,人才也不少,诸葛亮在东吴很难受到信任和自由施展才华。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只有势单力薄的刘备那里会重视自己,在刘备的文臣里面,诸葛亮几乎是鹤立鸡群,再加上刘备三顾茅庐的信任和倚重,刘备客观上最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组成了完美的明君贤相搭档,在封建政治历史里面,留传下了千古佳话。



乐天知命人


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最佳的选择,被后人传为一代佳话。

公元206年冬天开始,驻扎在新野县的刘备先后三次,跑到南阳郡的大山里寻找诸葛亮。

为了让诸葛亮出山,刘备就差给诸葛亮跪下了。

诸葛亮考虑再三,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因为刘备虽然暂时没有得势,但他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远大志向。

手下汇聚了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

像关羽,张飞,赵云,孙乾和糜芳,都是因为刘备的个人魅力而选择誓死跟随。

刘备不一定是最贤明的君主,但却是诸葛亮最佳的选择。

因为诸葛亮刚刚二十岁出头,没有在朝廷入仕,也没有建立过一寸战功。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如果投靠其他势力,比如曹操或者孙权,都不会受到重用。

因为这些诸侯虽然爱惜人才,但是却不会重用无名之辈。

诸葛亮虽然自称卧龙先生,但曹操和孙权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所以投靠曹操和孙权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而刘备则不一样,他现在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虽然当时寄人篱下,属于刘表治下的新野县。

但刘备之志不在区区新野,而是放眼整个荆州。

诸葛亮出山时,为刘备设计了一条称霸之路。

取荆州,夺益州,东和孙权,然后由荆州和益州北上伐魏。

他们君臣二人始终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刘备虽然主动挑起了夷陵之战,但是却没有放弃北伐中原的基本战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数次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五丈原。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和刘备是鱼和水的关系。

如果没有刘备,就没有诸葛亮名震天下,而没有诸葛亮,刘备则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

这也是诸葛亮始终坚持辅佐刘备,不离不弃的主要原因。

—End—



冷月钩沉


你想听真实的历史吗? 事实上曹操孙权根本看不上诸葛亮 诸葛亮也确实只是三流人才。而且还是内政方面的,根本不是军事家。 曹操水底下一群颍川士族,随便拿一个出来都碾压诸葛亮。 孙权治下的江东更是人才济济,同气连枝盘根错节,且不说国士无双的周瑜,就是陆逊的能力也不是诸葛亮能企及的。而且陆家事实上到魏晋时期都一直人才辈出,比如陆机。 当时是士族的时代。 诸葛亮的家族是南阳士族,本身比颍川士族低两个档次。 隆中对你仔细研究就明白,根本就是理想主义,也没有实际操作性。对实力最弱的刘备来说,荆州根本就不应该取,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根本就是活靶子。 凤雏庞统的想法就比较实际,可惜早亡。 说真的,曹操要是听诸葛亮谈天下大势,估计得笑死。也就刘备这种水平的看得上。


H说扒道


乱世出英雄,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智者的化身。诸葛亮父辈早年曾做过官,父母亲走的早,现代话来讲也是个官二代。

三国时期魏国人才济济,实力最强;吴国孙权已经盘踞长江以东;只有刘备,实力最弱没有地盘。为什么诸葛亮却要去实力最差的刘备纳打工呢,原因有这几点:

一,分清局势

分析当时三国的情况,曹操集团主要谋士都是河内一带的士族。如果投靠曹操账下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诸葛亮名不见经传,最多混个郡官而已;孙权集团的谋士大将主要都是江东的,诸葛亮的哥哥,在孙权帐下当一个中层干部,哥哥,虽然步步高升,但都是用讨好孙权称帝所换来的。



诸葛亮因为家道中落寄寓荆州,如果不是老丈人黄承言,很难有机会出人头地,刘备也不会认识他。至于著名的“三顾茅庐”,都是诸葛亮在自己的文集里面提到的,我们先不说它的真假。难得有个明君,请他出山给这么大官位,一生当中难得遇到这样机会,当然要把握住。

二,魅力


在古时候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作为一个贤德的君主领袖,能够官风连接,官风正则民风后,最终实现和谐社会。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的身份,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也是大汗朝廷难得的忠诚。

刘备在平原徐州当政时期,仁义之名远播,这也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对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名声不错!

三,空间


刘备声望不错,手下也有一批武将忠心耿耿,却没有一流的治理国家的能人,诸葛亮正是这方面的人才,正好大展伸手。刘备非常符合诸葛亮的政治抱负,不负他平生所学的。

历史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也只有待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所学才能才会发挥更大。诸葛亮选择刘备也折射出当代人职场游戏,评判一个公司不是以薪资、福利、环境来取舍的,更多的应该是把企业的老板及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排在首位,你们说是吗?


宁哥说事


诸葛亮历来都是才智的代表,三国时期大儒水镜先生曾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见诸葛亮的才智在当时是天下闻名的,可是作为这样一位才智绝伦,天下闻名的名士,却为何甘愿为当时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的刘备效命,要说刘备爱惜人才,曹操和孙权同样也是求贤若渴,那么是什么让最聪明的诸葛亮最终选择辅佐实力最弱的刘备呢?

首先,其实诸葛亮自己曾经就此事有过交代,他在《出师表》中这样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虽然曹操和孙权也是求贤若渴,可是刘备给了他作为一个名士应该有的礼遇,使诸葛亮愿意心甘情愿的为其效命。

其次,作为一个当世的大儒,诸葛亮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大汉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而刘备作为三国时期大汉的唯一代表,诸葛亮对于刘备自然有一种相比其他人更为亲近的情感,所以自然也就愿意为刘备效命。

其三,就是此时相比孙权和曹操,刘备更需要他,因为孙权经过两代人的经营,此时有张昭和周瑜等人,而曹操手下更是谋士如云。此时他如果去投靠这二人,必然不能得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刘备则不同,此时的刘备正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因此他需要诸葛亮这样一个能为其力挽狂澜,出谋划策的人。因此在刘备手下,他定能得到刘备的重用,从而实现自己毕生的理想。

所以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实力最为薄弱的刘备为自己辅佐的对象,并且为蜀汉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可无奈,自己为刘备设计的宏伟蓝图最终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化为泡影,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即使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未能止住蜀汉颓势,最终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