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的國力最弱為什麼諸葛亮要保他?

昭奚彌久


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數千年來,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一個讓人們萬世景仰的楷模人物。

但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英雄輩出。

劉備雖說是漢皇后裔,但是此時早已沒落。

而縱觀諸葛亮的家族,是琅邪的望族。

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所以有如此出身,諸葛亮投奔曹魏或孫權都會受到禮遇,而二人實力也都比劉備大。

諸葛亮,隱居隆中十年,遲遲不出山,最終出山濟世救民,卻選擇了實力不敵曹操、家世也不及孫權的劉備。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方面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

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年僅27歲,無任何官爵名位只是一個隱士。

這位年長諸葛亮20歲的“劉皇叔”,放下自己的社會地位,放下長者的身份,先後三次,去求教名不見傳的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極大尊重,讓諸葛亮感動不已。

其二便是我國古代社會,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

有一個賢德的君主作為領袖,則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風廉正,官風正則民風厚,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而在道德方面,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身份,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

這在感情上就與深受忠孝思想影響的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層。

此外,劉備在平原、徐州任上實行仁政,仁義之名遠播,這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同樣推崇仁政的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

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在當時名頭不小,這一點諸葛亮也必然會有所考慮。

其三便是當時曹操賬下彙集海內外的名士,例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個個都堪稱國士之才。而諸葛亮此時名不見傳又年紀輕輕,再加之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形象深惡痛絕,因此絕對不會選擇曹操。

再反觀之江東孫氏,若平心而論,諸葛亮輔佐孫權的幾率要比劉備高的多。

因為諸葛瑾就在東吳身居高位,而且數次邀請諸葛亮。但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志向也是要比管仲樂毅,而江東此時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諸葛亮去了之後自然不會重用。

而劉備此時英雄末路,所以去劉備賬下必會得之重用一展生平所學。

其四便是荊襄士人集團的需要。

諸葛亮出身南陽,與荊襄名士關係匪淺,與荊襄名士共稱荊襄士人集團。

我們知道,劉備尋訪諸葛亮就是荊襄士人集團的極力推薦,徐庶舉薦,司馬徽指引,崔州平相迎,劉備才得以尋訪到諸葛亮。

荊襄士人集團的理念便是匡扶大漢。

而此時群雄中,劉璋、劉表雖也為漢皇宗室,但其二人卻並非英主,投奔旗下難成大器。

所以故此選擇劉備。因此諸葛亮出山也是荊襄士人集團的需要。

綜上所述,便是諸葛亮出山是以上四點原因。

轉自漢周讀書。



小林居士


先說觀點,三國中諸葛亮選擇追隨實力最弱的劉備,是因為諸葛亮具備超乎常人的長遠眼光,能夠看到劉備巨大的潛力,同時追隨劉備能夠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發揮。

一、劉備是潛力最高的漢室宗親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漢室,當時的漢天子在曹操手上,那麼選擇一位漢室宗親進行輔佐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原先大名鼎鼎的幾位宗親,如劉虞、劉岱、劉焉、劉繇等人早已作古。荊州的劉表此時病入膏肓,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都難成大器。西蜀的劉璋性格懦弱,沒有進取心。

原本不起眼的劉備一下子變成了漢室宗親裡的香餑餑。論名望,劉備是天下皆知的“劉皇叔”;論資歷,劉備從黃巾之亂開始就帶兵參戰,多年來轉戰南北,經驗豐富;論年紀,劉備此時四十多歲,尚在壯年,還有充足的時間去實現理想。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二、劉備具備成功的一切特質

三國時期,主公挑選人才,人才也在選擇主公,而劉備顯然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首先,劉備有志向。這從他小時候的話語就可以看出: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三國志 先主傳》

成年之後的劉備,將“匡扶漢室”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無論是真的忠於漢室,還是自己想當皇帝,至少劉備有堅定不移的奮鬥方向。其次,劉備有能力。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像演義中一樣哭哭啼啼,而是相當有威嚴和魄力。本人的武藝也在及格線之上,多次帶兵參與作戰。在三國亂世,能夠同時具備統御下屬和軍事作戰能力的主公可是不多見的。

最後,劉備有毅力。經過早年的顛沛流離,劉備可謂是不斷地在經歷失敗。但劉備始終沒有頹廢沮喪,一次次地站起來。這種堅韌的性格,讓諸葛亮非常欣賞,誰不希望找一個靠得住的領導呢?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劉備幾乎具備取得成功的一切特質。

三、諸葛亮能夠得到重用專用

劉備有成功的潛力,但是短板也非常明顯。首先,缺謀士。劉備手下的武將力量稱得上是當世絕頂,關羽、張飛、趙雲無一不是超一流猛將。但是在文臣謀士方面,一直是劉備的短板,手下簡雍、孫乾、糜竺等人,才智都不足以為劉備通盤謀劃。此時的諸葛亮對於劉備而言就是最為渴求的人才,一旦納入麾下,必然會得到重用專用。而且諸葛亮不是一個人,他身後站著不少荊州士族。如同荀彧對於曹操早期的貢獻一樣,諸葛亮也能夠為劉備推薦很多人才,如馬良、馬謖、龐統等,迅速補強劉備的實力。

其次,缺戰略規劃。劉備對於自己的奮鬥目標,缺乏一個清晰可執行的戰略規劃,這也導致了早年一直在不同諸侯帳下輾轉,沒有做出成績。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同雪中送炭一般,解決了這個短板。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諸葛亮明確指出,此時不能與曹操和孫權爭鋒,應該把精力放在攻略荊州和益州上面,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後再適時而動。可以說,諸葛亮幫助劉備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後續劉備的一切戰略行動,都是依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而來。所以,在劉備帳下,諸葛亮得到像管仲、樂毅那般的全權重用。

總結,劉備與諸葛亮就如同魚和水一般,兩人志向一致,互相認可,諸葛亮的才華能夠充分發揮。所以哪怕劉備國力最弱,諸葛亮也會義無反顧地追隨到底。


歷史步行街


1,劉備主動邀請諸葛亮出山並且三顧茅廬

2,諸葛亮的為人,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3,劉備的魅力,道德上劉備具有很大優勢,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

4,劉備的發展空間,當時劉備除了身邊一些雷大不散的人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人才。

總結: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因此,諸葛亮自然更加傾向於劉備。


隔壁房東徐


我認為諸葛亮誓死追從劉備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說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是他感念劉備求賢的誠心,也看出劉備逐鹿中原的決心和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決心,決定以此為平臺,一展自己生平所學,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二,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人稱劉皇叔,這點諸葛亮非常看重,相反,曹操、孫權則身為漢臣,卻割據一方,在諸葛亮看來,自己是大漢的子民,理應恢復漢室,而劉備正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兩人一拍即合。

第三,諸葛亮誓死追隨劉備,跟當時知識分子恪守臣道、投桃報李的愚忠思想是分不開的。


古道悠然


諸葛亮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潛心攻讀之餘,仔細觀察分析天下形勢,最終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其實,劉備當時勢力很弱,將乏兵缺,連個地盤都沒有。按照常理來講,依諸葛亮之聰明才智,是不應該投奔劉備的。可是,諸葛亮偏偏就選擇了實力最弱小的劉備。仔細想想,應該是有這樣兩點原因:

1.諸葛亮輔佐劉備,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劉備是漢獻帝承認的大漢皇叔,可以打起“復興漢室”的偉大旗號。

反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避免地引起心懷漢室的臣民的反感;而袁紹弟兄、孫權、劉表等人,個個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都心懷叵測,意欲伺機奪取天下。這些人都讓維護漢室正統的諸葛亮心懷不滿,不願去為他們效力。

2.當時的劉備,戎馬半生,萬事蹉跎,連一個安身的地盤都沒有。不用說,劉備內心深處是極為渴望能有一位出眾的才智之士來輔佐自己,為自己指出一條通向帝王大業的明路的。

而曹操通過“唯才是舉”的政策,招攬了大批才華絕倫的智謀之士,其麾下人才濟濟,個個才智非凡;諸葛亮即使前去投奔曹操,在這樣一大批人才之中,也不過泯然眾人矣!

同樣,孫權雄踞江東,以歷三世,其統治集團內也是才士眾多,遍地人才。而諸葛亮去了,以他當時的年齡,不過一個年輕人而已,絕不可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的。

因此,投奔急需人才的劉備,才是諸葛亮的首選啊。


品茗讀史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初期的形勢,北方的東漢中央王朝,名為漢朝,政權實為曹操所把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所以曹操的實力可見一斑,當時的人才趨之若鶩。江東的孫權雖名為東漢的地方政權,實際上三代世襲,成為一方的土皇帝了,人才之盛,僅次於曹操,而且孫堅時期開始已與孫氏經形成了穩定的君臣隸屬關係。除此以外,其它的諸侯要麼勢單力薄,要麼昏庸無能,這裡面劉備的力量最弱,幾乎沒有地盤,到處寄人籬下,但也僅數劉備最有發展潛力了。

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決定了他必然跟隨劉備。第一,劉備知人善任,寬仁大度,從諫如流,禮賢下士,其人格魅力吸引著諸葛亮,這正好適合諸葛亮後期才華的施展。第二,劉備屬皇姓,自稱西漢皇族後裔,當時漢朝在政治輿論上仍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樣的身份當然在政治上具有優勢,而且劉備起兵以扶漢室為名,具有正統性,忠於漢室又是諸葛亮的政治信仰。第三,東漢中央王朝早已大權旁落,掌實權的曹操名聲又不太好,諸葛亮並不喜其為人,萬一曹操稱帝自己也難逃荀彧的下場,再說了,像諸葛亮那樣的人才,在草操的陣營裡多了去了,諸葛亮投靠曹操不一定能被重視,才華的施展也會受限。第四,孫權名為保漢,實欲自立為王,這不符諸葛亮忠於漢朝的政治立場,孫權收下都是父兄的老部下,人才也不少,諸葛亮在東吳很難受到信任和自由施展才華。基於以上幾點考慮,只有勢單力薄的劉備那裡會重視自己,在劉備的文臣裡面,諸葛亮幾乎是鶴立雞群,再加上劉備三顧茅廬的信任和倚重,劉備客觀上最需要他這樣的人才。

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組成了完美的明君賢相搭檔,在封建政治歷史裡面,留傳下了千古佳話。



樂天知命人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輔佐劉備是最佳的選擇,被後人傳為一代佳話。

公元206年冬天開始,駐紮在新野縣的劉備先後三次,跑到南陽郡的大山裡尋找諸葛亮。

為了讓諸葛亮出山,劉備就差給諸葛亮跪下了。

諸葛亮考慮再三,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因為劉備雖然暫時沒有得勢,但他有“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遠大志向。

手下匯聚了一個又一個的仁人志士。

像關羽,張飛,趙雲,孫乾和糜芳,都是因為劉備的個人魅力而選擇誓死跟隨。

劉備不一定是最賢明的君主,但卻是諸葛亮最佳的選擇。

因為諸葛亮剛剛二十歲出頭,沒有在朝廷入仕,也沒有建立過一寸戰功。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如果投靠其他勢力,比如曹操或者孫權,都不會受到重用。

因為這些諸侯雖然愛惜人才,但是卻不會重用無名之輩。

諸葛亮雖然自稱臥龍先生,但曹操和孫權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他,所以投靠曹操和孫權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而劉備則不一樣,他現在處於事業的上升期,雖然當時寄人籬下,屬於劉表治下的新野縣。

但劉備之志不在區區新野,而是放眼整個荊州。

諸葛亮出山時,為劉備設計了一條稱霸之路。

取荊州,奪益州,東和孫權,然後由荊州和益州北上伐魏。

他們君臣二人始終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劉備雖然主動挑起了夷陵之戰,但是卻沒有放棄北伐中原的基本戰略。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數次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五丈原。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和劉備是魚和水的關係。

如果沒有劉備,就沒有諸葛亮名震天下,而沒有諸葛亮,劉備則沒有三分天下的實力。

這也是諸葛亮始終堅持輔佐劉備,不離不棄的主要原因。

—End—



冷月鉤沉


你想聽真實的歷史嗎? 事實上曹操孫權根本看不上諸葛亮 諸葛亮也確實只是三流人才。而且還是內政方面的,根本不是軍事家。 曹操水底下一群潁川士族,隨便拿一個出來都碾壓諸葛亮。 孫權治下的江東更是人才濟濟,同氣連枝盤根錯節,且不說國士無雙的周瑜,就是陸遜的能力也不是諸葛亮能企及的。而且陸家事實上到魏晉時期都一直人才輩出,比如陸機。 當時是士族的時代。 諸葛亮的家族是南陽士族,本身比潁川士族低兩個檔次。 隆中對你仔細研究就明白,根本就是理想主義,也沒有實際操作性。對實力最弱的劉備來說,荊州根本就不應該取,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根本就是活靶子。 鳳雛龐統的想法就比較實際,可惜早亡。 說真的,曹操要是聽諸葛亮談天下大勢,估計得笑死。也就劉備這種水平的看得上。


H說扒道


亂世出英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名人輩出,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智者的化身。諸葛亮父輩早年曾做過官,父母親走的早,現代話來講也是個官二代。

三國時期魏國人才濟濟,實力最強;吳國孫權已經盤踞長江以東;只有劉備,實力最弱沒有地盤。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去實力最差的劉備納打工呢,原因有這幾點:

一,分清局勢

分析當時三國的情況,曹操集團主要謀士都是河內一帶的士族。如果投靠曹操賬下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集團,諸葛亮名不見經傳,最多混個郡官而已;孫權集團的謀士大將主要都是江東的,諸葛亮的哥哥,在孫權帳下當一箇中層幹部,哥哥,雖然步步高昇,但都是用討好孫權稱帝所換來的。



諸葛亮因為家道中落寄寓荊州,如果不是老丈人黃承言,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劉備也不會認識他。至於著名的“三顧茅廬”,都是諸葛亮在自己的文集裡面提到的,我們先不說它的真假。難得有個明君,請他出山給這麼大官位,一生當中難得遇到這樣機會,當然要把握住。

二,魅力


在古時候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作為一個賢德的君主領袖,能夠官風連接,官風正則民風后,最終實現和諧社會。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的身份,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也是大汗朝廷難得的忠誠。

劉備在平原徐州當政時期,仁義之名遠播,這也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對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名聲不錯!

三,空間


劉備聲望不錯,手下也有一批武將忠心耿耿,卻沒有一流的治理國家的能人,諸葛亮正是這方面的人才,正好大展伸手。劉備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政治抱負,不負他平生所學的。

歷史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也只有待在劉備集團,諸葛亮所學才能才會發揮更大。諸葛亮選擇劉備也折射出當代人職場遊戲,評判一個公司不是以薪資、福利、環境來取捨的,更多的應該是把企業的老闆及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間排在首位,你們說是嗎?


寧哥說事


諸葛亮歷來都是才智的代表,三國時期大儒水鏡先生曾曰:“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可見諸葛亮的才智在當時是天下聞名的,可是作為這樣一位才智絕倫,天下聞名的名士,卻為何甘願為當時連一個立足之地都沒有的劉備效命,要說劉備愛惜人才,曹操和孫權同樣也是求賢若渴,那麼是什麼讓最聰明的諸葛亮最終選擇輔佐實力最弱的劉備呢?

首先,其實諸葛亮自己曾經就此事有過交代,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說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雖然曹操和孫權也是求賢若渴,可是劉備給了他作為一個名士應該有的禮遇,使諸葛亮願意心甘情願的為其效命。

其次,作為一個當世的大儒,諸葛亮從小接受的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對於大漢自然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而劉備作為三國時期大漢的唯一代表,諸葛亮對於劉備自然有一種相比其他人更為親近的情感,所以自然也就願意為劉備效命。

其三,就是此時相比孫權和曹操,劉備更需要他,因為孫權經過兩代人的經營,此時有張昭和周瑜等人,而曹操手下更是謀士如雲。此時他如果去投靠這二人,必然不能得到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劉備則不同,此時的劉備正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因此他需要諸葛亮這樣一個能為其力挽狂瀾,出謀劃策的人。因此在劉備手下,他定能得到劉備的重用,從而實現自己畢生的理想。

所以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實力最為薄弱的劉備為自己輔佐的對象,並且為蜀漢的事業而奮鬥終身。可無奈,自己為劉備設計的宏偉藍圖最終都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而化為泡影,蜀漢從此一蹶不振。即使諸葛亮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能止住蜀漢頹勢,最終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