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智慧了才开悟?

观山悟


智慧:有根本智,所得智,成所作智等,智慧又称智慧之光。开悟:如拨云见日,见智慧光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慧等持。凡夫智慧暗淡,如云遮日月。圣贤菩萨佛智慧之光如亿万太阳亦是比喻,倒不如说是同时开启了众生心灯之智慧光明。





净心行者无相无念无嗔


当然是先开悟了,才会有大智慧。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是许多人对真正的“开悟”不了解,导致对两者的前后混淆不清。

首先具体说说下什么是开悟? 开悟不是哲学上的一种概念,也不是衡量人类学识程度的一种称号。它是一个动词! 是指真正的修炼者,在一生或多世苦修,走到他修行之路的最后,他身体所有的锁和百窍在一瞬间全部震开,他所修炼的功和神通全部释放出来,打开了他生命本源的先天记忆;天目也达到了他所在层次的最高点,能纵观他以下层次的宇宙各层各界与万事万物,和各种生命都能够沟通上;看到了宇宙一定境界的本质,知道了宇宙在他以下层次的真理。 这才是开悟,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是属于走丹道的。

当年释迦摩尼开悟的时候,有山崩和海啸,那一下子释放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绝不是现代人理解的那回事。

而且注意这个前提,只有对在修者才有开悟的这个说法的存在,而且还必须走到头,才会开悟,非常的不容易的,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事情都要难的。

说道智慧呢,有点刺痛人心。人类的智慧天生就是被限制的,人自己也知道,大脑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不上的,相比高层生命而言,人类这点智慧啥都不算。 就是横向比较一下,其他很多地方的外星人,它们智商都比人类高,比你还聪明呢,因为它们不受限制。

只有开悟之后,达到那么高的层次,生命所有的枷锁的摆脱,人生命本源的智慧开会开启,那个时候,你聪明的了不得。宇宙以下层次的一切,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都尽在眼底,看得清清楚楚。 当然开悟也有高有低,只有得正果开悟才是最高的。

很高层次的神,有一个状态,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想做。就像一个大学生,让你去玩几块很简单的积木,你会玩吗?你会想,就这点东西,一望即知,有啥好玩的呢? 只有在很高层次开悟,在那个境界,才是真正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解开更多宇宙和历史的奥秘 w,,.., tianji ,.,,cool


化身雷霆


智慧每个人都有,就好像练气功的气,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样。智慧有大有小,有这个方面,有那个方面,所以不要高看自己。

开悟是后来的,人的一生有九次开悟机会,开悟就是大脑发育的层次提升。这种提升是一下子的,但是也是量变达到质变的产物,开悟有六个途径也叫六度,但这是从没有人知晓的真正六度:一,挫折。二,布施。三,持戒。四,忍辱。五精进。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也叫善良,也叫仁义,也叫礼,也叫智,也叫信,智一般不理解,智是经验的积累,经验即是智,开悟之后就变成慧。开悟是把资本变现。把一切行,一切智,变成慧。孔子没有说,所有圣人都不说,按他们的做能开慧,也叫开悟。但是如果你做了,坚持了,定然智慧等身。

慧是啥东东?慧就是不用学,你就会了。很简单,就是没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不想说。梁武帝问达摩:“我建寺庙无数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因为有目的的做是有为法,无目的才是无为法。一字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为法是世间法,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有为法挣取的是功名利禄,世人所求之资。无为法是通往道体之境。

所以尽管圣人和佛把一切修行法门都告诉了众生,众生也放弃不了带着目的做事。最后两手空空怨恨而终。修佛不是求财,求财可得,求佛一无所得。


破译国学密码


说到开悟与智慧,总是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多少有点哲学的意味。人生一世,除了追求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之外,能够证悟自性并拥有智慧,应该算是精神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吧。


什么是开悟呢?佛祖在一次法会上,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商共娶了四位老婆,第一个老婆聪明伶俐,整日陪伴着他,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个大美女,是他见色起意抢回家的;第三个老婆是个贤妻良母,每天照料家里的日常生活;第四个老婆勤劳活泼,整天东奔西走,但是富商经常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富商要出远门,为了避免旅途寂寞又能够有人照顾,他想让一位夫人陪他一起出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四位夫人后,第一个老婆说:这次路途太远,我身体不好,你还是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我从来就没有心甘情愿的当你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我虽然想陪你去,可是家里有还有这么多事离不开,我就送你到城外吧;第四个老婆说:别看平时你不想着我,可我是你老婆,无论你去哪里我都陪你。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位老婆开始了他的旅行。

故事讲完了,弟子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佛祖的意思。佛祖笑着说道:你们知道吗?那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长途旅行就是死亡。第一个老婆是你们的肉体,死后注定会消亡;第二个老婆是名利,人的一生巧取豪夺,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活着时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最后一位陪你的老婆才是你们的自性真心,虽然平时你们忽视了她的存在,但她却生生世世和你们在一起。



释迦摩尼真是一位故事大王,他讲的故事总是恰到好处、直指人性。不知各位看完上面的故事对自己有没有重新审视一下,内心有没有点感悟呢?其实,开悟没有那么复杂和神秘,我们在生活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了解了一件事物的本质都叫开悟。小学生懂得了一个数学解题方法叫开悟;长大知道地球上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叫开悟;年老了体会到人生无常也叫开悟。所以,开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灵成长的过程;开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开悟是我们看清楚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开悟纯粹是我们内心与思想的觉悟,与外界无关。


什么又是智慧呢?我们再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位武士来到著名的一休禅师的房间,他手里握着一条鱼,对禅师说道:一休师父,我想和您打个赌,您能知道我手里这条鱼是死的还是活的吗?一休禅师明白,如果说这条鱼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反过来如果说是活的,那么他一定会暗中用力把鱼捏死。于是,一休禅师说道: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哈哈大笑道:一休师父,您输了,这条鱼是活的。一休禅师淡然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一休输了,但是鱼却活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一定要用智慧的方法来解决。聪明人也许会直接拆穿武士的小花招,可是结果呢?要么小鱼死了,要么武士会很沮丧。一休和尚没有那么做,反而是承认自己输了,他是不是有点傻?答案肯定不是。事实上,一休禅师用智慧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即救了小鱼儿一条性命,也让武士感到心情愉悦,至于自己的输赢,其实是无所谓的。所以,智慧就是慈悲、就是利他、就是无我。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到底是先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有智慧了才会开悟呢?我的答案是:智慧本自具足,开悟不分先后,悟慧相辅相成。

开悟与智慧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是外在的表现因层次高低而有差别。开悟与智慧不是像我们吃饭,先吃哪盘菜后吃哪盘菜的问题。即使用吃饭作比喻,您说是第一口饭让您吃饱了,还是最后一口饭让您吃饱的呢?

从佛法来说,众生平等。这个平等的东西就是与生俱来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我们的根本智慧,这个智慧是不以我们的自我意识为转移的。世界上聪明人很多,为人处世精于算计、左右逢源,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都不是大智慧,因为靠聪明得来的东西都不长久。红楼梦里有一首曲子叫聪明累,就揭露了八面玲珑的王熙凤的命运,歌词是这么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智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什么,什么就映照在镜子当中。由于受到酒色财气外物的污染,年纪越大,时间越长,镜子上面积累的尘垢就越来越多,到最后什么也照不见了。开悟就好比我们不断擦拭镜子的过程,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这个比喻还没有达到六祖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到了那个境界,又怎么会有这些问题,我又怎么会写这些啰嗦的文章呢。

知道了自性本足与开悟的功用,自然就明白了开悟与智慧是不分先后的。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说,更不会用世俗的功利心和眼光看待别人和处理问题。所以开悟的早晚不重要,智慧原本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会因你开悟的早晚增加或减少,关键是在这个证悟修行的过程中要与智慧相得益彰,从而找到我们的自性真心。



开悟也好,智慧也罢,悟与慧都和心有关。了知这个不变的、平等的、一尘不染的心,自然就会悟,自然就会生慧。人生一世,不敢奢求成佛作祖,但求内心平安快乐,这就是开悟,也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就像苏东坡诗里写的一样: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祝各位早日开悟,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快乐人生!


盛世南迦



快乐年华152733629


真法不可说,智慧不可惜。普提即烦恼,般若生智慧,心性之法门,顿悟也,才能生智慧。

智慧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悟,过日子,生活中,看起来平淡无奇,处处大学问。在于灵性,靠心,实事求是。一天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白天,黑夜。一个轮回。吃饭,睡觉,很简单,但讲究很多,四时,四季,二十四节气。吃饭,如何做,如何吃。治大国如烹小鲜,文化是吃出来的。日子一天一天过,生活在继续。人立天地间,要面对担当,这是做人的条件。义务,责任这是原则。是故性命,生命,使命,狗命。指不同人的生活方式。而性命之悟自孔子始,从道引佛,两千多年来,我们在路上。

心性之门,悟也。只有悟了,才生智慧。







陇右行思见闻录


佛经有言,六度波罗蜜,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不同于聪明。比如郭靖、黄蓉,郭靖虽显笨拙但有智慧,黄蓉虽聪明却不够智慧。聪明来自意识,智慧来自心性。

开悟一定需要智慧引导。那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是全信、大勇、秉从(秉命遵从)、决绝。

全信就是不疑。大勇就是不怯。秉从就是不违。决绝就是不退。不疑不怯不违不退,世人中这号人万中无一。黄蓉不是,而郭靖恰恰就是。

开悟的其他表达方式即同义词,佛家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道家叫心死神活、死去活来。有人包括一些有字号的,在网上教人开悟,说什么开悟离不开意识,始终让人在意识上打转,人家出离了意识他还给拉回来,他自己不过是个守尸鬼,还误人慧命,后祸不浅呀。

所以择师很重要,跟着明师常生智慧,跟着邪师再再轮回。跟着明师不疑不怯不违不退,开悟并非难事。若是自己熟读般若经,不疑不怯不违不退,做到放下,开悟也是自然。

放下就开悟,开悟就放下。

放下就是智慧。跟着明师不疑不怯不违不退,是听师父的话而放下。熟读般若经,不疑不怯不违不退,自己也可以放下。

微斯人!其谁与归?

🙏🙏🙏


柒道友


仔细品味是因为开悟了才生智慧还是因智慧才开悟,本人觉得智慧就是悟,悟就是智慧!不分先后,就是一回事,同一时完成。

开悟是什么,禅宗讲明心见性。而如何能明心见性,靠慧,慧从何来,戒生定,定慧等持。慧至极处是何境界?开悟。

所以,开悟离不开慧,慧极即悟。

悟了就是看一切都了了分明,内心如如不动。极慧又何尝不是呢?真正的大智慧者,是有智者的眼光和高度来看待一切人事物,能看清事情表像背后的实质,能看清一切实质者,就是对一切了了分明。能看清一切实质者,就是心不随好去欢喜,不随不好去悲伤,心不随境走,这就是内心的如如不动。

所以开悟不离慧,至慧即开悟!大悟大慧一如。



茶入真知


首先从方法上来说,开悟是一种方法。用悟的方法来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当你选择了这个方法,悟的现象就会经常产生。

再次说开悟,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因为佛是究竟觉。佛有无量的智慧妙的,你所悟的与佛所说的相应吗?

这种智慧的方法与训练的系统存在,这已经存在上千年。

这种训练的系统非常适应,我们这个时代人,有三个特性:模式化、修证性、应用性。

模式化,能够在这个时代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集训。

修证性,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能够看到智慧方面的书, 但是我们很难进入智的领域,因为我们用的是意识的分别性来了解的。能够转识成智,这就具备了修证性。

应用性,通过这种智慧的训练,开启了智慧之门,智慧可以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方面来应用。如果我们不走修真的道路,他们很容易把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文化对立起来。但是你真正开了智慧,就能来观察进行融合的观察,观察万法归源归一。

当你用之中方法来训练,自己开启了智慧之门,你就能够用智慧来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方方面面。

闻道而后悟道,悟道而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常途之规律也。

了解我们的心,了解我们心的运作规律,了解我们人与万物与宇宙的关系,这就是悟门。

我们现在的人只知道科学的方法能够了解万物的规律。但是很少知道,我们中华古老的文化,里面有智慧的方法,来了解我们的人与宇宙万物的规律。

我们丢弃了古老的智慧,不知道里面的奥妙,所以无法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文化进行融合的观察。




圆拙


佛法的核心是“戒、定、慧”,“戒能致定,定能生慧”。“戒”是修行,就是戒掉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定”是目的,就是通过戒,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慧”是产物,即在“定”的状态中智慧自然产生。在精进修行的过程中,智慧都在源源不断产生,表现在修行人说话越来越像一个哲学家,旁边人觉得深奥难懂。开悟是修行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节点,修行人突破了自己的诸多障碍,智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已不是凡夫所能企及。但是修行人修心为上,也不要执著于开悟这些现象。即使修行有成之人,也要防走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