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2月18日,星期二

寒潮過境後的廣州2月18日,星期二

寒潮過境後的廣州,陽光燦爛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黎旭陽 攝


這一天,廣州通報最新疫情——2020年2月17日0時至24時,廣州市報告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0例。新增治癒出院11例。現有疑似病例0例。


零新增,零疑似!

2月8日以來

廣州每日新增病例均穩定在個位數


今天,是廣州復工復產的第9天

每天,數十萬人正通過鐵路、公路、民航

返回廣州,回到社區

更多企業正有序復工,加快復產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17日,全市中小學生在線“雲開學”,學生娃對著屏幕唱國歌、升國旗的畫面令人倍感觸動。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城市有序運行的背後

一場人員返粵高峰防禦戰正如火如荼

一場復工復產復學攻堅戰正周密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2月17日,廣州市委召開專題會議,再次強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推動企業及重點項目復工復產,同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牽引帶動經濟平穩增長,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打好基礎。16日舉行的全市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暨重點項目復工開工工作會議則提出,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分類指導、精細服務、精準施策,大力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和重點項目復工開工。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這被稱為“兩難”。迎難而上,將“兩難”變成“兩全”,這不僅是擺在廣州面前的挑戰,更是所有非疫區城市必須面對的命題。


“兩難”怎麼看?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人來也難,人沒有來更難

復產很難,不復產會更難


2月17日,廣州南站。來自天南海北的乘客,面戴口罩,手提行李,源源不斷地湧入這座城市。數據顯示,2月9日以來,每天有數十萬人從全國各地來到廣州。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2月9日,返程高峰,廣州南站嚴陣以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攝


一款名為“百度地圖城市遷徙大數據平臺”的應用,記錄著全國城市每天的流動情況。2月16日這天,廣州位列全國熱門遷入地(目的地)第2位,遷入人口數量佔全國遷入人口總量的4.18%。一路回溯——自2月7日進入復工復產時間以來,廣州基本穩居全國熱門遷入城市的前三甲。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南站客流漸多。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攝


數字會說話。這一數據,說明廣州正迎來返穗人流高峰,處於人口淨流入狀態,防控壓力不斷加大;也說明廣州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有工可開,有生意可做,否則異地務工人員不會返城。人氣,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但在疫情之下,則意味著更高風險、更大挑戰。


挑戰,不只來自人口淨流入。廣州,一座超大城市。早在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就已超1490萬人。城市下轄11個區,老城市老舊小區密集、新城區超高層建築遍佈,還有廣袤的鄉村——全市共有小區(村)7295個,僅行政村就有1144個。


城市面積廣闊、人口眾多,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村情況特點各不相同,再加上多出口、高密度的城中村,大大小小的批發市場、村級工業園——既要不留死角、嚴格防控,又要科學精準、有序復工,壓力可想而知。尤其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防控疫情,難點重重;復工復產,絕不輕鬆——廣州兩難相加,難度陡增。


難上加難,還要與時間賽跑。截至2019年9月末,廣州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226萬戶,實有企業戶數超過100萬戶。企業背後是就業,事關民生、穩定。從各地情況來看,停工停產,意味著各方面資源要素“凝固”,一大批企業、群眾缺少收入來源,後果難以想象。對廣州這樣一座輻射力強的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而言,逐步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加快緩解企業、民生難題,確保“兩手抓”“兩手硬”,分外緊迫,勢在必行。


2月4日舉行的廣州市委常委會會議提出,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各類生產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突出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


2月7日下午,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佈13號通知,明確2月9日後全市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


廣州,開始迎面對抗“兩難”。


“兩難”怎麼破?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一場城市治理的大考

一場必須打贏的大戰


“兩難”,無疑是對城市治理水平的重大考驗。疫情防控關鍵在嚴、在控,需要嚴把關口、嚴防死守,最大可能減少人員聚集,以斬斷疫情傳播路徑。而復工復產,則要動,要集聚,要流動。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集聚越多,流動越快,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越是動力澎湃。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獵德大橋亮燈為武漢加油。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攝


靜與動、控與放,怎麼統籌、平衡?這是“兩難”。兩手抓,力量不分散,確保兩個目標都能不打折扣地實現,此為“兩全”。


面對著一個接一個的難題,廣州要如何出招?自2月9日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以來,廣州一系列“硬核”舉措落地落實,一條條暖企政策及時就位,戰疫越打越有銳氣,復工復產更快更有序。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嚴格防控是大前提


1月23日,廣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月26日大年初二,廣州“官宣”:沒有封城!


一紙政令,安定人心。其時,廣州已經開始積極行動,保障醫療物資、生活物資暢通,在機場、車站、碼頭等場所“逢車必查、逢人必查”,也為接下來推動復工復產打實基礎。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然而,復工復產帶來的人員聚集流動再次讓防控壓力陡增:天河CBD商務樓宇復工復產率達99.2%,越秀區64棟億元樓復工……一個個不斷攀升的數字,既是經濟動力,也是防控壓力。


“人流較少,電梯不擁擠,消毒全面,到處有疫情防控警示語。”在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上班的某互聯網企業工作人員稱。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位於廣州CBD。高峰時,這棟大樓容納著1.2萬人辦公。如今,紅外線測體溫、紫光燈電梯消殺、定點取外賣、外來物品集中消毒、“九宮格”乘電梯,逐個派上用場,為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在寫字樓多個出入口放置紅外測溫儀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珠江新城富力中心的電梯根據面積設計成“九宮格”或“六宮格”,控制搭乘人數。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白帆 劉麗琴


疫情防控是復工復產的前提,離開了平安二字,一切都無從談起。2月8日以來,廣州新增確診病例均穩定在個位數。正如專家判斷,廣州疫情處於低位平臺期,前一階段工作已發揮重要作用,防控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但從防控力度來看,不少受訪企業表示,“廣州毫不放鬆,甚至覺得有增無減。”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首創“三人小組”模式入戶走訪監測疫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攝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科學有序是總基調


復工復產,不是一復了之。面對“兩難”,如何區分先後、掌控節奏,最考驗功夫。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2月9日元宵團圓夜,廣州為武漢應援!500架無人機點亮夜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防疫物資、生活物資企業必須快馬加鞭!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作為廣州市具備無菌生產防護服的企業,廣東康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年初四就開始調整生產線,快馬加鞭生產防護服。為解決資金問題,政府部門駐企業的工作組立馬協調,3000萬元貸款很快落地。


廣州黃埔,廣州的製造業重鎮和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2月5日,這裡的生產線已經飛快地運轉起來了。在寶潔黃埔工廠的傳送帶上,一個個白色空瓶子灌入乳液,加工完成後將走進千家萬戶。


穩妥推進企業復工,廣州國企在行動。2月17日,廣州市最大的工業企業廣汽集團旗下整車企業在廣州的生產線正式恢復生產。旗下廣汽本田更是喊出,“不產生一個疫情,也不錯失多生產一臺車的機會”,在100%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力求以最短時間恢復正常生產水平。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汽新能源生產線自動化及智能化程度極高,因此絕大部分工位無需生產人員管控即可實現自動化生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偉力 攝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精準服務是催化劑


2月9日,廣州市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要求對已復工企業,指導做好防護,幫助企業加快生產;對即將開工企業,讓企業儘快具備開工條件,儘快復工復產、轉產增產;對暫不開工的企業,制定實施幫扶政策,確保城市運行安全、社會安定有序。


疫情當前,廣州強調把解決好企業及重點項目復工復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營商環境改革的重要內容,以營商環境改革助推企業及重點項目復工復產。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倍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於2月10日正式復工,目前產能基本恢復。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攝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後勤保障是壓艙石


復產復工,牽一髮而動全身。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2月9日之前,地鐵和公交班次相應減少;從2月10日起,全市公共交通已逐步恢復日常運營。廣州地鐵集團副總經理蔡昌俊介紹,從2月17日起,廣州地鐵線網最大上線列車數318列,市區核心線路高峰期行車間隔2.5~4分鐘,郊區線路高峰期約6~12分鐘。立足實際,原定2月24日起線網全面執行日常工作日、週六日時刻表的日期,也將提前。


要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

要靠全民行動落細落實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實現“兩全”,還得靠幹。豁得出來,衝得上去,帶頭先上,衝在一線,勇於擔最重的擔子,敢於接急難險重的任務……廣州各級黨委、政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落實好疫情防控五級責任體系,切實做到“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進一步強化擔當精神、狠抓落實作風,才能為應對“兩難”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廣州街頭,木棉花已悄然綻放。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黎旭陽 攝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面對這“兩難”,廣州這麼幹!


來源 | 廣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