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科技城綿陽的“兩難”

科技城綿陽的“兩難”

蘇晶/

當下,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綿陽似乎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這座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的三線城市,具有一個閃亮的光環——國務院批准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

不過,在談到科技城時,必須注意到,綿陽是中央重要的國防軍工生產基地,綿陽的優勢是軍工科技。目前,中央對綿陽市的定位是: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建設綿陽科技城是四川承擔的國家改革試點任務之一,要趟出一條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

事實上,自從“三線”建設開始,綿陽的發展就遵循著軍事優先的原則,國防軍工單位與地方發展長期存在著二元結構問題。這種二元結構造成綿陽的科技創新的尷尬局面——“院所強,企業弱”,“大科技小產業”,這是綿陽發展的一大“難”。

與此同時,綿陽以“四川老二”為川內百姓熟知,上世紀90年代,憑藉著區域內兩大國有企業長虹和九洲電器興盛的帶動發展,綿陽的GDP總量最高時躍居西部城市第五位,僅次於重慶、成都、西安和昆明。

伴隨著傳統電器行業的沒落,綿陽的經濟增速在十九世紀末放緩,成都則在“強省會”戰略之下一路狂奔,目前,綿陽的經濟總量僅為成都的六分之一。

今年初,綿陽與成都之間的動車開通,最快一班動車耗時不足一小時,成綿一體化在交通協同方面取得突破性發展,未來,綿陽如何與成都協同發展,是資源被虹吸還是互相成就?這是綿陽發展的另一“難”。

大科技,小產業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是衡量城市科創能力的重要指標,綿陽的此項指標獨步四川。

2018年,根據四川省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綿陽市R&D經費投入達到152.4億元,佔到四川省總經費投入的1/5,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6.61%,位居四川省首位,遠高於成都的2.56%和德陽的2.59%。

再看另外一個指標——瞪羚指數。瞪羚企業通常是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進入高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它們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強力達。因此,瞪羚指數是在新舊動能轉型時期,衡量城市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根據經濟觀察報政研院與合合信息、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聯合發佈的《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數據報告》顯示,綿陽擁有瞪羚企業42家,位居全國前85位。在前100名中,四川省另一個上榜城市是成都,其擁有瞪羚企業470家,位居全國第10位。

差距之大,顯而易見。這種差距具備一定的代表性,仔細研究《2019年中國瞪羚企業數據報告》,我們會發現,西部省份的瞪羚企業呈現出高度的省會聚集的特徵,在前100名中,僅有綿陽和柳州唯二的兩個非省會城市。這說明,西部創新企業高度集中於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企業創新能力弱。

綿陽市委常委書記劉超在9月舉行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的一場閉門會議上就指出,綿陽的創新主體是科研院所,強的是知識創新,企業創新弱,呈現出“大科技小產業”的特徵。

目前,綿陽政府著力強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科創能力,推出發展科技型中心企業的“湧泉計劃”,分階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避不開的成都

不過,科技創新顯然不是靠扶持出來的,何況地級市財力有限,企業科創需要多項創新要素的支撐。第七屆科博會期間,記者現場採訪了一些中小科技企業,他們的市場選擇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位生產汽車油管超聲波測量機的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公司總部設在綿陽,包括機械製造和生產,這裡環境舒適,做事心態穩,跟早年其在國外工作時的心境一樣。

不過,這家公司的研發中心設在成都,“年輕人喜歡大城市,成都是軟件和電子行業人才聚集的地方。”他說。

將人才中心放在成都,這家企業並不是孤例。人力資源的流動是一種市場行為,並不是哪兒缺就往哪兒去,而是哪個地方的人更集中、更豐富越往哪裡集中。大城市擁有多元化的工業生產和文化以及各種福利設施,更能夠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創新比較集聚在大城市。

人才之外,相比於成都,綿陽的市場顯得很小。一家做海綿城市地基材料的廠家,把南方總部放在綿陽,發展重心放在成都。公司相關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成都的市場大,做出來就是樣品,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也給了企業很大的發展機遇。

另一位教育平板電腦的生產商則認為,城區人口100多萬的綿陽市是很多產品做四川市場的試驗田,“要做大做強就去成都,但是想看看產品能不能做,可以放在綿陽先試試”。

除了城市等級造成了人才、市場和配套差異之外,成都和綿陽的發展模式差異也曾被坊間爭議。

2007年,一篇名為《成都VS綿陽:兩個創新區域的發展模式之辨》的文章指出,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依靠外因,而綿陽過分依靠內生,寄希望於個別企業。

十多年過去,綿陽的模式被迫發生轉變,在交通基礎設施暢通的基礎之上,華晨、威馬、京東方、360、惠科、奇安信開始進入綿陽,

今年,7月15日,綿陽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體工業項目——京東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正式量產及交付,全面導入京東方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綿陽的發展避不開離得最近的大都市成都,企業層面的協同已經發生,產業層面的協同則需要更多的政府智慧。

打好軍民融合牌

綿陽市委常委、副市長丁國旗在科博會致辭上指出,科技城建設是綿陽的“金字招牌”,也是綿陽發展的重要動力。拋去對於家鄉的留戀因素,記者發現,科博會現場選擇在綿陽發展的中小企業大多數與綿陽科研院所息息相關。

作為中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綿陽的科創優勢很明顯,它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14所,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27個(含國防重點實驗室),國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家,國家省企業技術中心83家,“兩院”院士26名。

這些科研力量吸引了技術依賴型企業的到來。例如,上述接受採訪的海綿城市地基材料的企業看中的是西南科技大學在材料學方面的優勢,而生產汽車油管超聲波測量機的企業則利用了相關科研院做在算法上的人才資源。

還有一類企業是科研院所改制出來的高科技企業,例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投資控股的大型軍轉民企業科萊電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的科研完全依賴院所研究人員。

對於地方來說,這些大型科研院所對於高科技人才具備天然的吸引力,科博會現場的一位企業家跟記者分析,科學城內的科研人員人在綿陽工作,拿著一線城市的工資,同時,這些院所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可以吸引碩博及以上人才的聚集。

綿陽早已認識到促進軍民融合和強化科技轉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機制體制上的創新仍需要時日來探索。

2017年,綿陽市入選全國首批科研人員激勵計劃試點。科技部也將綿陽列為全國首批開展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認定綿陽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批准綿陽高新區為全國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等多項試點工作。

目前,四川省科技廳與綿陽市共建首家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已服務2000餘家企業,同時,首創“設備儀器貸”產品,為“軍轉民、民參軍”企業儀器設備購買提供專項融資服務。

回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綿陽依託“三線資源”,通過實施“軍轉民科技興市”戰略,長虹、九洲等軍轉民企業應運而生,並在同行業處於領軍地位,綿陽在經濟發展中嶄露頭角。

今年四川省印發《關於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的意見》,綿陽有了新的目標——明確到2025年力爭率先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到2030年,成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城市。

綿陽想再一次實現輝煌,就不得不直面“兩難”,做出創新和突破。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C2D2UYG9】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