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向內求,西方文化向外求。地理環境決定其文化發方向嗎?

後生可畏農小帝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來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更不論多少年前的社會了。根據題主的提問我認為如下:

一、地理環境不是決定文化發展方向的主因,地理環境只能決定資源、氣候等天然因素,而這些可以影響到交通、飲食等受資源因素決定的部分文化發展。

二、東方文化內求。我中華歷史上就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法家等各種思想,在當時社會固然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為基礎,當然也是有統治階級的支持才能得到推廣。各家思想均為善、求穩求安、知足常樂,求古才論今,肯定古人而進行優化,所以我們的仿製能力現在如此出色而創新力不足。

三、西方文化外求,西方文化發展到如今就是一部血淚史、戰爭史、擴張史,不安現狀、不認同、自由、個人榮譽感等這些是他們主要思想。君不見如今的美西方仍是如此嗎?

四、這些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主要還是由於思維方式、價值觀、道德倫理、行為規範等為主因。





東方文化向內求,西方文化向外內,地理環境不一定是決定其文化的發展方向,但是,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最關鍵的問題是取決於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人文生態、思維模式、思維導向和思維境界、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人文信仰…………

總之,地域不是絕對問題,只是相對而言;人為作為、人文思想才是關鍵…………


袁聰


就像將一個西方人和一個東方人進行比較。

西方人身材高大、體毛濃密、輪廓立體、氣息濃烈、喜歡錶達、冒險,強調個體的利益和價值,給人以侵略感;

東方人身材偏矮瘦、性情平和內斂、不喜表現,追求安定有序的生活,側重家庭、宗族的利益守護。

這與西方外向東方內向的文明特徵具有一致性。

有人用圖形來表示東西文明的差異。

東方人種,以華夏文明為核心,是太極圖的思維模式,是“卍”(音同萬)字結構的思維模式,具有穩定的、循環的運行特徵。

西方人種是“十”字結構的思維模式,是非常明顯的外向型、擴張型的趨勢特徵。

東方文明是大陸體系文明,無論佛教、道教抑或儒家思想,都強調內部的穩定與秩序,構成一個封閉的觀念體系;西方文明是海洋體系文明,主張生存力和影響力的增長,與其宗教教義、文明演變過程都息息相關。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外』的,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向內的文化,就容易導致『忍辱』『負重』文化的產生,因而壓抑了向外探索、改變外界的原初動力。但這種差異,可能也與儒家及統治者的長期馴化有關。西方更多的是,先天就傾向於對客觀世界主動探索。

這種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微小的。

東西方都面臨廣袤未知的海洋,但對海洋的認知和探索,東西方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積極的,持續性的海洋探索,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發現和利益。東方自足的內向型的社會環境對海洋探索的興趣缺缺。即便是東西方文明通過商業和軍事交流衝突,基本上也是以西方文明佔據了主動性。多有西方商人和武力到東方,鮮有東方的武力和商人到西方尋求發展。無論路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中間商往往是中東和東歐的商人,好不容易有了大明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是以教化外宣為主,貿易為輔的短暫輝煌。而隨後的麥哲倫、哥倫布的遠洋探險,給西方的擴張帶來全球性的利益版圖。而歷經工業革命和科學大發展之後的,西方文明更是開始了輻射全球的殖民統治與勢力擴張。這是文明深處的性質使然。

如今,東方文明正在經歷經濟與文化復興,導致了西方世界的緊張,但是從文明本性來說,東方文明的內向平和的特質,決定了其不具備強烈的侵略性。


國美文旅


是文明決定的

東方文明主要以中國為主,起源於農耕文明

西方起源於海洋文明。這就是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