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接:如何理解與表現中國畫(上)


三、如何表現中國畫的圖式

1、佈勢:

2、面中的基本元素:

3、筆墨的基本手法:

4、如何表現物象與畫面:

5、虛實之間處理方法:

6、畫面中的主賓關係:

1、佈勢

勢有四種:

①平穩式

②恬淡式

③造險式

④抽象式

現在講佈勢:

① 平穩式

這種平穩式有很多很多的畫面,都是這個樣子的,尤其是宋畫,構圖非常的平穩,北宋畫家們在為山河立傳,是豐碑似的造型居多。

佛法不立文字,一切法皆為方便。故而,這幅《禪宗三十三祖圖》也是方便上的妄相。是我去年為了迎接劉懷勇老師在國家畫院舉辦師生展而創作的。整個畫面借鑑了宋畫立碑式的造型,以其來題現岀平穩中聳立起來高上仰止的意境。以諸多種古法中的皴法塑造岀山體的雄渾、厚重、博大。從右下角的人物行走的勢到左下角那四個人物,再到小船,通過船上的兩個人物的表情作為勢的承接。順著船公所朝的方向與左邊三個人物形成轉的勢,再通過三個人物身後的樹枝所朝方向到畫面中間山洞中的一群人,再到靠上方一個人物張手的前後張臂的動作,完成最上方一大群人物轉合的關係。畫面中間虛白的氣及人物中支體或表情的動作,完美地虛接出“$”律動關係。畫面左邊有亭廊下一組人物,又與所有人物形成呼應。所有人物所佈的位置、動作、表情、包括衣服的顏色,無不是聚散、開合、呼應的關係。大小山之間也有這些元素。三十二個人物頭頂的背光是相同的,而蹲在船上抱著包裹的人物背光與那些人物背光不同。暗指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剛從東山法門黃梅五祖處接法後岀逃的場景,懷中所抱的正是接法的信物及衣缽,與眾不同的的背光與戴的頭巾,表達出他居士的身份。用樸拙厚重及鏗鏘有力的筆墨形質,完成了畫面中所有物象的塑造。平穩式的圖式,寓意岀如如不動禪宗宗門法的傳承脈絡。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② 恬淡式

南宋的畫家構圖形式就有變化了,就打破了平穩式。因為南宋的山河破碎,激起了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文人多有寄隱於林泉。馬遠夏圭就是這樣的表現手法,他們的畫面總是缺一角。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給人的感覺反而更加的恬淡而疏遠。

下面這幅畫是南宋的馬遠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從形象上看)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③ 造險式

比如說擔當、八大山人這兩位畫僧的作品,他們的表現手法就是造險破險而復歸平整。我自己作品的構圖,從他那裡吸取的很多,包括對繪畫的理解。因為造險,可以取勢,而且這個勢又具有外拓的張力,明代的畫僧擔當,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構圖法,就是造險的構圖法,這種構圖一反四平八穩的構圖法,而是在構圖上製造不平衡,造成搖搖欲墜,歪歪倒倒的局面。這種奇險的局面,而最精彩之處,在於破險,重新找回平衡。只有藝術的高手才敢於造險,也才有能力破險,巧妙地找到平衡,達到藝術的高超境界。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④ 抽象式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2、畫面中的元素:

①、點、線、面

②、黑、白、灰。

這是一切畫面的元素,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都不可缺少這幾種元素。畫面當中所有的物象表達、畫面的成就、圖式的構成等等。

就中國畫而言,一切一切都離不開這六字:點,線,面,黑,白,灰。這六元素那就是筆墨的形態。有了這六元素才能引發畫面的表現手段和方法。繪畫的過程,就是從筆墨當中來的,通過對畫面的塑造,還是迴歸到筆墨當中去。要知道,筆墨是手段,作品是結果。反之,作品也是垂煉筆墨的載體,這樣收放自如,那就到了一定境界。

這種境界是從由什麼來完成的呢?那就是從心裡來完成的。所有的方法都來源於心。所謂的一切一切象都是唯心所現。這是華嚴經裡邊的一句話。其實啊,說有心是從“用”上來講的。“用心”是為了完成生活這個層面上來講的。但是,我們這顆心有嗎?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因為這顆心你是找不到的。就像二祖對達摩祖師說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就可以給你安。結果呢,這個二祖到處的找心,那我的心在哪呢?總不能把心臟取出來罷,因為心臟也不是心吶。有一個科學實驗,把一個動物心臟取出來,結果動物的大腦神識還在,它的眼睛還在那兒轉呢,雖然說心臟沒有了,但是它的眼睛還在轉,表情還呈現著痛苦。那就是在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心臟不是心。那既然心臟不是心,心到底在哪呢?在楞嚴經當中,佛弟子阿難到處找心存放在哪裡,結果也沒有找到。佛陀開示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筆墨的基本手法:

濃、淡、幹、溼、枯。

濃、淡、幹、溼、枯可以理解為畫面之間的呼吸和律動,也是對比關係。要在我們的心中一定要有這種概念。一個畫面當中如果沒有表現元素與表現方法,別人看你的畫面的時候,就知道我們的心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因為每一筆,每一畫、每一墨、這裡面都要體現。

4、如何表現物象與畫面:

呼應、對比、疏密、聚散、開合、

(起、承、轉、合)。

(表現大局部與小局部都一樣,最終小局部是為畫面大局服務的。)

5、虛實之間處理方法:

①、淡者為虛,濃者為實。

②、疏者為虛,密者為實。

③、動者為虛,靜者為實。

④、輕者為虛,重者為實。

⑤、次者為虛,主者為實。

⑥、白者為虛,黑者為實。

⑦、遠者為虛,近者為實。

⑧、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⑨、近者為虛,遠者為實。

這個虛實呢,因為時間關係,大家體會一下就好了。

6、畫面中的主賓關係:

主乃月位,賓乃星位,猶如君臣將相,主為君,賓為臣,各就其位,畫面的物象表現要有眾生捧月之態。主位大多在畫眼的位置。

這幅是清晚期的作品。畫面中的人物以地藏菩薩為主。觀音勢至兩位菩薩為護法。閔公、道明在下方也是護法。整個畫面主題非常明確。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四、中國畫的題材與意境:

1、記述形

2、寓意形

3、謳歌形

4、精神形

1、記述形

就是畫面中在記錄一個故事、一個事件,一段歷史,一個場景等。這種的畫面,能讓人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幅標題為《生死印》的作品,創意就是記述形表現手法。本圖記述了:

1978年的一個寒夜裡,十八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

創造了“小崗精神”,

並以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這,無異於一場生死攸關的革命。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他們按下的這十八個紅手印不僅救活了自己,也救活了整個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而理所當然地載入了史冊。

事隔近30多年,2009年6月,“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圍作品《生死印—一九七八年安徽鳳陽》出現了,

該作品有六位創作作者,他們以濃雲密佈的淮北農村大地枯索的景象為背景,仍以按手印為形象契機,表現了他們生死不計的決心,畫面令人久久難忘。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2、寓意形

指的是畫面的物象是對某種事物的寓意。這樣的表達形式也特別的多。梅、蘭、竹、菊寓意君子之德。對於畫面中的題材,畫家賦予它什麼,它就是什麼。也有很多作品充滿諷刺的寓意。

這幅作品是我前年畫的。畫面裡表達的就有諷剌寓意。款題《柳青無綠未見春》。轎子上的大老爺身著粉色袍子且帶有醉酒之相,寓意官場的聲色醜態。喊冤百姓卻著綠色代表其心地善良光明。春天到了柳樹卻不發芽指的是百姓即使有冤也無處申。兩位轎伕同情百姓故意站在那不走,大老爺即不下轎,卻還不奈煩地呵斥跪在地之人。整個畫面透露著勞苦大眾已然活在春天無助的生活狀態中。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3、謳歌形

就是歌頌。歌頌一種精神,歌頌一種理想,歌頌一種榜樣。象這樣作品,都是社會擔當型表現。都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用。繪畫沒有為政治服務不服務,不存在這個現象,就看我們自己的發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難道兼濟天下就是隻為了討好政治嗎?不是的,兼濟天下里麵包括國家,也包括我們的黨,更包括我們的社會與人民。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4、精神形

什麼是精神性的呢?指的都是宗教層面的。比如說基督教、道教、或者說其它宗教,尤其是佛教。表現這種精神形的題材畫家也非常多。

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其佛教繪畫名作之一。這幅畫共分兩段,前段描繪天王送子的情節,後段描繪釋迎牟尼降生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前段圖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視奔來的神獸,一個衛士拼命牽住獸的韁索,另一衛士拔劍相向,共同將其制服。天王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後段圖中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隨,侍者肩扇在後。整幅作品中激烈與平和,怪異與常態,天上與人間,高貴與卑微,疏與密,動與靜,喜與怒,愛與恨,構成比照映襯又處處交融相合。天女捧爐、鬼怪玩蛇、神獸伏拜等輔助部分的描繪,則將故事的發展表現出了層次,通過外物的映襯將主要人物的內在心態很好地表現了出來。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所以這個我們選擇題材的時候。要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到底選擇什麼樣的題材和表現手法,這個是智慧,弄通了就是近水樓臺。

五、學習中國畫的方法

1、臨摹

以古為根(深入臨摹)以今為用(閱讀,只是感受),無古無今為“心”。

2、寫生

積累素材,激發主觀應機能動性,視覺不重複,與天地一體

3、創作

以古人筆墨物象為元素,從新打破構成現代意識新圖式

以寫生為元素組成現代意識圖式

4、筆墨

①、細心觀察古人先賢筆墨形狀、方法

②、必須以書法用筆,無論工筆、花鳥

接下來分享學習中國畫的這種方法:

我們如何來應用,如何來完成我們一個畫家的夢,如何來完成一幅好的作品,那無外乎,這四種形式和方法。


1、臨摹

說實話,真正在臨摹上下工夫的真不多。臨摹,就象吃古人嚼過的饅頭。當我們不會吃飯的時候。別人嚼得饅頭至少可以養活我們的身體和生命。所以,臨摹是我們學習繪畫的根。再好的饅頭。再好的排骨,再好的鮑魚燕窩,我們若是沒有長成的小娃娃,自己不會吃的時候,一樣可以餓死的,故此,臨摹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也有很多的收藏家。特別特別喜歡收藏臨摹古人的作品,價格出也很高。如果想用作品賺取生活費用。說實話,我們一天畫十張,五十塊錢一張,都不如十天臨摹一幅好作品賣的錢多。收藏臨摹作品的人不看你的名氣,就看你臨摹得功夫。我們畫僧班啊,有一個法師。他剛學畫畫,剛開始我就讓他臨摹宋畫,用了十天時間臨摹了一張畫,後來有一個收藏家,給了6000塊錢,非想收藏不可。收藏家還對那個法師說,你有多少我收多少,大尺寸的大價格,如果比這個尺寸大我可以給你1萬塊,小一點我就少給你點,可不可以?我就對給那個收藏那家說:您收藏的意識形態特別好,即使這個畫家沒有成名,他的臨摹作品非常好,照樣有人喜歡,哪怕是掛到自己的家裡也感受古人心境,也能給我們生活上帶來寧靜的感受。如果這個畫家成了名,他的臨摹作品價格可能是平常作品三倍。


2、寫生

寫生了就是為了積累素材。因為我們要了解物象的結構,形狀,要知道物象的種類。在寫生的過程當中,接觸的很多物象都是不同的。比如,南方的樹和北方的樹不一樣,南方的房子和北方的房子不一樣等。那麼,我們的寫生就是為了積累這些素材,感受這些形狀結構及表達的方法,這就是寫生的重要性。

寫生還可以激發出主觀能動性,鍛練我們對物象造型上的把握,垂練筆墨。而且在針對物象及大自然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是豁達的。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會不同。猶如聽講座,現場的感染力就非常強。中國畫的皴法都是古人從寫生中提煉出來的。沈周的《東莊圖》就是古人寫生最好的詮釋。

東莊,為沈周的朋友吳寬的私人園林。用今天的標準看,東莊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私家園林了。這一時期,社會安寧富足,江南尤甚。東莊從某種意義上是當時文人所向往的生活寫照。沈周一生以布衣身份在山水田園間生活創作著。在東莊,沈周找到了一種創作的激情與樂趣。他將所見到的每一處景緻以筆墨呈現於紙上,與其說是呈現了一片真實的東莊樂園,不如說是將沈周心目中的文人樂土展現於筆墨之下。我們從東莊圖可以感受到寫生對筆墨造型與創作的重要性。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3、創作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創作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我記得第十屇全國美展的時候,畫家魏懷亮就是用古人的筆墨,古人的圖式,重新打破,構成了現代的藝術形式。他臨了四條古畫,然後在畫面的下方表現岀現代的馬路。裡面還畫了指示牌、路燈、汽車、護欄等。他運用的手法就打破了畫面中的時間和空間關係。好象是獲了銀獎。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劉吉,20多歲就成了中國美協會員。他有幾次獲獎作品就是畫魚。人家畫一條魚,他畫幾百條。用重複的表現手法,增加畫面的氣氛與力量。有一次,他創作一張整幅畫全是魚,雖然畫面豐富,但是太呆板。我就給他出了個主意,告訴他把紙在左起再接一窄條色宣,然後在左邊上三分之一處再畫一條魚。這樣就有故事了,對不對?畫面中就有了君臣將相,開合,聚散的元素了,畫面一下子生動起來。這幅作品也在全國展獲了個優秀獎。所以啊,畫畫一定要有思想。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這幅作品是我前幾天因疫情激發靈感所創作的。名字就叫《撕裂》,尺寸是丈二的。構圖釆用的是高遠和左實右虛手法。上段山體約佔畫面的二分之一,口罩和下面的山體佔二分之一。口罩在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所有畫材物象的組合和構成,一是為了立意,一是為了畫面的需要。挖掘機在口罩中間挖破了一個口子隱露岀小局部的山體,一是為了“點題”。也是讓上段山體跟下邊山體之間的勢有了承接,完全“轉”的語言。這個就是虛接。左邊的挖掘機通過槓桿的勢,形成了整個畫面的起承轉合關係。

左邊山體表現出了高山仰止的氣魄。整個山體表現的比較整,象徵著力量,猶如銅牆鐵壁。為了畫面的需要,在口罩的上部畫了一個山洞。目的是為了讓上半部黑的山體和口罩有個虛接。如果直接畫表現一個口罩,沒有這個山洞空間的虛接手法,畫面就太呆板了。口罩下面的這群和尚,代表一種安定,也寓意著人力抵不過共業,只好隨緣了緣,也躲在口罩下面,躲避疫情。左邊的山體和右邊挖掘機也形成了開合的關係。

挖掘機本身體量有點小,感覺到畫面不穩定,所以又用落款方式增加了一些力量。落款用魏碑形式書寫,增加其厚重。書寫聯成一片,可以與右邊山體的墨色產生互應。此作用多元的手法來塑造這個畫面,立意就是為了表達岀大自然的吶喊,也寓示著人們對災難的無懼與吶喊。

4、筆墨

檢驗中國畫的標準,首先就是看筆墨。年畫從來不談筆墨,版畫也不論筆墨,水粉畫也不糾結筆墨。惟有中國畫的特點就是筆墨為根。沒有筆墨,就沒有中國畫的傳統、繼承和發揚,也沒有中國畫的意韻,更沒有中國畫的精神與方向。那麼我們就在錘鍊筆墨上一定一定要下苦工夫。為什麼說我們要學書法?原先我是不重視的,我覺得畫畫就行了,後來發現不對,學習書法不是為了落款,學習書法是讓我們去感受筆墨,感受線質的。所謂畫是寫出來的。書法要有畫意,因為他的這裡邊的空間感,開張、顧盼,疏密,其實與畫都一樣的。一個字當中也有起承轉合。

垂練筆墨不是單單從書法上入手,還要從臨摹古人的這些作品當中感受,感受古人先賢筆墨的形質。比如說:披麻皴是什麼形狀?折帶皴什麼形狀?斧劈皴什麼形狀?荷葉皴什麼形狀?我們不一定完全都需要學會,至少要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能去美國不知道,但要知道美國的方向與位置。什麼時候去,有沒有精力和時間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知道方向。學習中國畫,無論是工筆和寫意,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都要講究筆墨。黃賓虹曾言:中國畫的筆墨,千古不易。


今天所講的乃拋磚引玉,都是方便說。分享的是繪畫中大致的規律性的東西。一切法、一切相惟心所造,所謂法無定法。無法是體,尚法是用,由技入道,“體”“用”不二方自在。每位畫家心性不同,激發出來的“心象”也不同。演一今天天之所以分享,皆是緣分,也是自己這麼多年來對中國畫的感受。不是在教授各位什麼,感恩大家。

演一合十


演一法師談中國畫


演一法師 字普門,號歸雲。溈仰宗第十代。當代著名畫僧,中國美協會員,俗名魏源。現為安徽桐城投子寺住持。披度於九華山大覺禪寺,於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寺圓具。
2013年,發願創建了九華山歷代高僧墨寶陳列館
2014年,傾力恢復九華山雲波書院。
2015年,又在中國文派發源地安徽桐城,修復禪宗祖庭一一桐城投子寺。
2017年,組建具有當代佛教中獨具特色教學一體化的“當代畫僧″僧團,一年一屆,並己成功舉辦了兩屆。
發願以“筆墨為佛事,以文化作擔當″,少林寺以禪為宗,隨緣尚武。投子寺以禪為宗,以藝為方便。大力弘揚人間佛教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