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無死角,不等於全封閉管理

張國棟

疫情防控中,社區是最前沿的防線。但小區管理到底該怎樣進行?某省某小區並無新冠肺炎確診人員,但規定除了需要上班的人員,一家只有一人能領取通行證,每兩天能出門一次,出行時間為兩小時;某省某小區制定了單雙日出行的規定……類似這些“一刀切”的全封閉管理,既是防控不專業的體現,也是不必要的過度反應。

省委書記杜家毫日前在株洲市蘆淞區董家塅街道辦事處督導檢查時指出,壓實社區、廠區等基層屬地責任,不是要對社區、廠區實行全封閉管理、阻止人員正常流動,而是要通過主動上門摸排、篩查檢測等工作,對轄區內是否有疫區返鄉人員、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等情況瞭然於心,做到情況明、底數清,確保措施實、反應快。

作為阻擊疫情的前沿陣地,加強社區管理沒有錯。但是,管理目的在於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減少互相之間的串門,而不是一味地限制進出,需要的是社區幹部不怕麻煩、不怕抱怨,全面掌握社區內人員情況,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守大門”。

此外,像“全封閉管理”這樣強度的防控措施,實施起來要有依據,要注意其合法性,不能無限度使用或擴大。這既是減少疫情對於群眾生活影響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社會恐慌、增加防控效力的內在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實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及時糾正偏頗和極端做法,不搞簡單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

防控無死角,不等於全封閉管理,而是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千方百計提高疫情防控的針對性、精準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意識到這一點,就必須增強基層力量、發揮屬地優勢,形成牢不可破的防控網絡,及時篩查出散落在社區的隱形傳染源。如此,既能優化防控成效,也可為提升社會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積累更多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