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為什麼要南下攻佔東南亞?

第一軍情

首先,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為什麼要南下攻佔東南亞,這與日本政府內部“北上”與“南下”之爭有關。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制定了採取南下戰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至於說蘇德戰爭,日本採取了暫時不介入的態度。

根據日本總體的戰略規劃,大致來說,日本最終應該佔領中國、朝鮮、印度、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印度支那、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西南太平洋島嶼以及蘇聯遠東領土,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南下”戰略是這一總體規劃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諾門坎戰役示意圖


當時間進入1941年時,在日本決策者們看來,這一野心勃勃的戰略規劃中的中國部分已經基本實現,日本已經佔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中國領土的剩餘部分的攻佔看來也只是時間問題——當然,日本是低估了中國的抗戰決心和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需要尋找新的擴張方向。也就是說,對於日本來說問題不是究竟是否該將戰火引到中國以外,而是日本接下來的進攻方向究竟是哪一個的問題了。而“北上”與“南下”之爭,也就是究竟是以陸軍為主,進攻蘇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還是以海軍為主,進攻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這兩大戰略方向的爭論,實際上是陸軍省和海軍省的利益交鋒。但是這種爭論隨著日本關東軍與蘇聯遠東地區的部隊的幾次衝突,而是煙消雲散了——看似強大的關東軍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但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南下”派取得了對“北上”派的優勢——冒與蘇聯全面戰爭的危險卻不一定能夠攫取蘇聯遠東領土還不如

向南、向歐洲殖民者力量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虛弱的時候的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擴張。


日本侵華形勢圖


其次,日本的侵略擴張,背後的深層次邏輯之一就是19世紀以來帝國主義思想氾濫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飆升,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成為了至少在名義上能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強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產生了和其他西方列強類似的帝國主義思想,即日本的對外擴張是必須的,這種必須一方面是出於經濟和政治上的考慮,日本要為了自身生存,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的經濟圈,也就是所謂的

經濟帝國主義和戰略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是出於所謂道德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考慮,認為日本“有義務”建立“亞洲新秩序”,將被西方“白種人”殖民奴役的亞洲各國“解放”,也就是所謂的種族主義或者救世式帝國主義。在這些混雜著稀奇古怪東西的帝國主義思想指導下,日本必然要將其勢力擴張到包括整個東南亞在內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這一地緣政治圈。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宣傳畫


其三,日本決策者們不是不明白向東南亞,向西南太平洋擴張必然會導致日本與美國的衝突。日本的決策者們也不是不明白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但是日本與美國之間的這種矛盾,是一種根本利益上的衝突。至少,在當時的日本決策者看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日本與美國之間必然有一戰。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日本才冒險偷襲珍珠港。


日本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地圖


應該說,日本決策者們看到了美國的巨大潛力,但日本錯估了形勢。1941年以前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幾乎整個歐洲都控制在納粹手中,英國的戰敗看起來也並不遙遠。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1940年和德意兩國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目的是藉此震懾美國,以防止日本在奪取歐洲各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時,美國插手。再加上,對蘇作戰失敗後,日本與蘇聯在1941年4月簽訂了《中立條約》,這使得日本可以將大量的精銳軍隊,轉而使用在“南下”戰略上。然而日本沒有想到的是,德意日三國同盟一定立,羅斯福就宣佈對日本禁止輸出廢鋼,開始對日本實行嚴厲的禁運政策。應當說,某種意義上,羅斯福的這種政策是為了將日本逼迫回談判桌前,希望通過外交談判將日本拉回華盛頓體系的規則上來。但是日本既沒有意願,也也不可能回到美國要求的華盛頓體系的門戶開放、貿易自由原則之上來了。


日本東南亞擴張戰略示意圖


正是在這種美日關係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關鍵時刻,日本的決策者們又犯了另外一個致命性的錯誤,即認為雖然日本國力與美國相比處於劣勢,但是日本只要能夠迅速佔領整個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取得對該地區的重要的戰略物資和交通要道的控制,並能夠在開戰初期,就將美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一掃而光的話,日本也不是沒有取得勝利的機會。

當然,這種勝利是讓美國看到對日作戰徒勞無功,迫使美國承認日本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現狀,而不是徹底擊敗美國。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的領導人還不是完全被燒壞了腦子。


日本總體戰略示意圖


但不管怎麼說,日本的領導人還是嚴重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潛力,很快陸軍和海軍在新的內閣首相東條英機的指揮下,“縱身一跳”,偷襲珍珠港,同時開始橫掃東南亞。應該說戰爭最開始幾個月戰爭事態,與日本決策者們的設想基本一致,日軍的推進非常順利,很快佔領了香港、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和菲律賓等地區。但這就已經是日本擴張的極限了。


hording

我們都知道日本一直是隔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由於國土狹隘,人口眾多,所以日本產生了擴張領土的想法,這種心態表現在戰爭中就極為明顯。無論是在歷史上,比如明朝時期的豐成秀吉征服朝鮮,企圖掠奪中國,還是在二戰時期美軍對戰,日本的企圖都沒有改變,那就獲取世界資源為我所用,根本不管別國的死活。就在二戰後期,由於美國封鎖太平洋,限制出口石油鋼鐵給日本,導致日本難以進行持久戰。為此,戰爭資源嚴重短缺的日本不得不將目光投降了盛產石油橡膠的東南亞。

而在此之前,日本曾派出多批科學團隊對中國東北進行大量探索研究,日本希望能夠發現石油。但很遺憾,自以為是的日本專家們還是無功而返。隨著美日在太平洋戰場上進入相持階段,而日軍也深陷在中國的戰爭泥潭中,為了儘早解決這兩個問題,日本開始蠢蠢欲動了。

很快,日軍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佔領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日本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石油等資源。不過,日本很快遭到了反法西斯聯盟的回擊。在日軍鐵蹄之下的東南亞國家也隨機獲得瞭解放。


第一軍情

本子的資源太差了,造軍艦槍炮用的鋼鐵,各種礦石,戰爭必須得石油橡膠都少的要命。

日本人即便偷襲了珍珠港,也從來沒想過佔領美國或者擊敗美國這種天方夜譚。



日本人的思路是,先發動珍珠港突襲,儘可能殲滅美國的主力艦船,這樣一來日本的海上力量就在太平洋超過美國,這個目的達成了。

然後在美國造軍艦從大西洋調集艦隊的時候,日本聯合艦隊傾巢出動,保護陸軍幹掉東南亞的英美軍隊,主要是馬來亞和緬甸的英國軍隊和菲律賓的美國軍隊,為了這個目的聯合艦隊動用了全部軍力,陸軍出動36萬兵力。

麥克阿瑟逃出菲律賓,日本控制菲律賓才有海上交通線,因為東南亞雖然有很多資源但是東南亞工業基礎落後,鐵的精煉,油的提煉,橡膠的加工等等都需要日本國內的工廠,所以日本要靠菲律賓臺灣來輸送搶來的物資。


日本佔領東南亞為了達成兩個重要目的,第一擁有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資源,設立絕對國防圈,阻止美國從本土和澳大利亞對日本的打擊,第二從路上威脅印度,切斷盟軍給中國運輸物資的生命線。

這樣一來,日本的資源就會得到補充,戰爭機器可以正常運轉,既能維持中國的戰事又能準備對美國的決戰。

然而美國的戰爭潛力巨大,日本雖然有過考慮,但是真正面對世間最恐怖的美國戰爭模式的時候還是難以招架。


中途島成了日本防禦美國本土和澳洲來的威脅的一顆釘子,日本決定拔掉這顆釘子,但是中途島戰役把日本前期的一點優勢葬送乾淨,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其絕對國防圈也不過是個笑話,有錢人的跳島戰術讓日本人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守島失島,美國選擇放棄中南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直接攻擊菲律賓,切斷日本和東南亞的聯繫,威脅日本本土,日本的擴張計劃徹底失敗。

說白了,步子太大了,容易扯著蛋。


歷史區總柴

日本選擇南下戰略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石油,橡膠等自然資源,但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增加了日本南下的信心。那麼還有哪些原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英法無暇東顧

東南亞地區基本上是英法兩國的殖民地,而此時二國正在歐洲與希特勒打得難解難分,日本完全可以趁此機會撈上一筆。此時英法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日本的勝算更大。



石油是重點

二戰期間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就是石油,與東南亞相比,當時的西伯利亞地區還沒有發現石油。日本只需佔領東南亞就能夠有現成的油田可供開採,這樣不僅投入少,而且獲得利益也快



戰術原因

日本1918年至1922年期間對蘇聯的侵略中,就曾飽嘗西伯利亞嚴寒的苦果,進攻蘇聯面對的困難更大,因此非常多的將領堅決反對再次進攻蘇聯。而在東南亞,日本自信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實力,可以完全克服島嶼作戰的困難。



賭徒心理作祟

儘管日本進攻東南亞會與美國直接衝突,但此時日美之間關係緩和的可能性已經不可能,所以無需在意美國的立場。最重要的是,

任何戰爭狂人都有很嚴重的賭徒心理。不顧實際情況,賭一把的心理早已壓過理智。希特勒如此,日本法西斯也如此,面對巨大的利益,日本懷著”萬一成功了”的想法賭一把也是正常的。



日本法西斯正是出於這種種因素的考慮,最終才選擇了南下。其實不管日本法西斯如何選擇,他們都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歷史學齋

日本資源匱乏,石油和橡膠都沒有,我們中國這類資源也不多,況且當時鬼子在咱們中國已經陷入相持階段,動彈不得。東南亞資源豐富,而且實力很差(當時東南亞主要是英法罩著,但是法國本土都被德國幹掉了,英國人也是自顧不暇,所以東南亞對日本來說簡直是抵抗真空地帶),對鬼子來說,簡直是個天然的倉庫,他不攻佔就奇怪了!

當時的情況,在佔領我國東部沿海之後,鬼子面臨這一個抉擇。北上幹蘇聯(德國要求日本北上夾擊蘇聯),南下佔領東南亞。最終鬼子選擇了南下。南下攻佔東南亞可以封鎖我國的西南動脈,切斷盟軍的聯繫(主要是切斷我國和駐印度的英美的聯繫),搶資源,以戰養戰。他暫時不願意去招惹蘇聯人。也確實南下東南亞比較輕鬆一點,也便於他的海軍發揮。


米粒愛粒米

東南亞有石油,有橡膠,中國東北有煤礦,小本子如意算盤打的精明,如果再打下印尼、澳洲,鐵礦也有了。假如,本子的戰略目標達成,那戰爭血液啥都不缺了,跟老美硬槓正面,估計老美也得拼的半身不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