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說《易經》博大精深。會不會是現代人想多了?

漢口南京路的伢


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很多人還沉浸在祖宗原始社會的成就中不能自拔,這算是愚昧還是什麼?現代科技突飛猛進我們還在迷信陰陽八卦不可笑嗎?一個號稱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幹不過二百年曆史的美國,改革開放以前還遠遠落後於很多小國,看不出來所謂幾千年的文明有什麼可值得吹捧的,作為中國人想沉靜在自以為是的輝煌中那是中國人的自由,別人沒興趣理你還巴不得你回到以前冷兵器時代讀著四書五經滿街算卦先生,真要是那樣別人就真拿你當猴耍了。


solo音樂


易經是古人認識能力非常低下的時候,對宇宙萬物觀察得到的一些結論。把一些很表面的現象,甚至假象當做事物的本質。所以錯漏百出,矛盾環生。

看看陰陽五行。

第一,世間萬事萬物並不都可分為陰陽,也不只有陰陽。光子、量子是陰還是陽啊?裡面有什麼陰什麼陽啊?

第二,五行並不能概括物質的性質。風是哪一行啊?電是哪一行啊?

第三,陰陽五行的基礎是易經,易經就是胡攪蠻纏的詭辯。光說八卦。八卦對著五行,有些卦有兩行,有些卦只屬一行,怎麼可以的?規則在哪?先天八卦說東北是雷,西是水。有點常識都知道水和雷都在南方啊!更何況後天八卦又說北方是水,東方是雷。究竟信哪一個啊?

在西方,還有誰拿古希臘羅馬,或更早的巴比倫的經典拿出來解釋世界,理解世界?所以人家進步了


望江一亭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說。

我先打個比方,1+1=2的問題,這是個定律,小朋友都懂,所以沒有人會認為1+1=2博大精深,因為事實就是這樣。但是易經不同。易經有64卦,每一卦都有不同的含義,這個含義,可以引申到很多的人和事物中去。比如說八卦萬物類象的乾卦,五行屬金,對應金屬,金屬製品,金融,珠寶,金錢,金屬文物,神像,寺廟,道觀,教堂,政府,都市,圓的,貴族,官員,軍人,領導,長輩對應頭部,大腸,骨骼,對應龍,馬,象,天上飛的,對應金色,金黃色等等。一個乾卦就類象這麼多,萬事萬物都能類象到八卦中,你說它博大不,精深不。

說到底,這裡講的易經博大精深,還是每個人讀完易經以後所汲取的知識點罷了。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心中也有屬於他自己的一本易經。



蒙經緯


《易經》已經在此,我們在糾結《易經》時,她早已經在等你我們!《易經》是規律,《易經》是先祖對我們無私的奉獻。《易經》是通透者更高層次的階梯,《易經》是彷彿曾經的舊相識。

《易經》是先天八卦的延續,是先祖觀察天地的第一眼。《易經》是透徹者的無言,《易經》是方位,《易經》是星宿,《易經》是河圖洛書的魅力。《易經》是河洛之數的放飛。

《易經》是時間。《易經》是我生苦短,《易經》是今生無憾。《易經》是閒庭碎步,《易經》是路路通閒。《易經》是三生石泮,《易經》是我心安然。

《易經》是知道,

《易經》也無言!


天罡觀復


天大,地大,人大,《易經》最大。它能通神明之德,知鬼怪之變。深無底,廣無邊,天地萬物無所不包。古哲仕對《易經》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今人則不然。只翻幾頁《易經》,抑或是象看小說一樣看一遍。就認為《易經》沒什麼了不起,不過就講講陰陽八卦占卜而已。談不上覆雜和高深。只是有些人想多了,才變得高深莫測。我認這是小數人對《易經》片面學習而得出的心得。

放眼宇宙,《易經》中的陰陽變化的無限層,解密了宇宙產生,變化,運動狀態。星移斗轉的規律。從此而影響到地球春夏秋冬,風雨雷電的產生與交替。

對人,八卦中的陰陽消長體現了生命的成長衰變。

六十四卦的方圖和圓圖,禪釋了一個萬物推陳出新,生死互根的循環往復規律。

《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涉及到人體內臟,氣血的運動變化規律。在人們醫病,養生中的指導作用。

占卜是學習《易經》的初始階段。但能精通此項,又豈是平常人能做到的?知之不神,不知者以為神。研究《易經》有一定水平的人,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從今天的事物現象,推算出明天的變化結果。他認為並不是神奇。而不懂此理的人,就感覺到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了。,,,,,,

總之《易經》深廣無邊。可解釋天文,地理,人事。包羅萬象。雖然人們曾經講過一句:大道至簡。但簡單只是表面現象。就如看到八卦一樣。但探究落去,八卦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變卦,互卦等等,又認為複雜深廣了。

所以講:認為《易經》博大精深是現代人想多了。這講法不夠全面。因為《易經》本身就包羅萬象。


前塵懶人


對於《易經》無論怎麼評價都不會過高!這是因為:《易經》的核心在“應時”(通變)與“處中”(不變)。古人甚至評價說:“中無不正,正有不中”。這個“中”不僅是十字空間座標的原點、源點、中點,而且天然具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物質水平軸)和“至高無上,至深無下”(精神垂直軸)的文化本性。試問,人類社會還有什麼東西能夠置身於十字座標之外?如果說我們整個人類都是從“中”來、到“中(終)”去,也一定毫不為過!


劉戰生曰中


《易經》被評為博大精深,它是正當此名,不負世望。不是現代人想多了,而是現代人想得遠遠不夠。隨著新的文獻發現,和對當時歷史考察的深入,以及理論的新積累,我們對《易經》的理解,正在接近它的本來面貌。

《易經》的博大精深,是在兩個方向上展示的。

一方面,《易經》本身表現為一個描述現實狀況的簡易模型。這個模型既具體又抽象,《易傳》說它是“易與天地準”,可以包容萬事萬物的狀態,這是它博大精深的基礎。馮友蘭曾說《易經》是“宇宙代數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易經》描述事物的這個模型,就是易象。易象是《易經》的根本,八個經卦的易象可以象徵八種基本自然現象,象徵八種自然屬性,但它並不膠固於此。它的八種卦象,有基本的象徵意義,更可以類推到萬事萬物。由經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經》的主幹,它們是在八卦基礎上構成的更加精細地描述具體現象的模型,它比八卦也更加複雜,更加具體,更加具有操作性。

解讀卦象,瞭解卦象,運用卦象,是學習和運用《易經》的基本途徑。這個過程和方法,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卦象不是虛妄,不是一般的玩弄卦畫遊戲,它是代表了一種很有用、很有效的思維方式——象數思維。對於象數思維,人們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實際上,象數思維是由原始思維昇華而來的一種抽象化了的具象思維,一種擬象比事的類推思維,深藏著很有實際意義的哲學與思維價值。至今人們望《易經》而興嘆,大多是針對這個思維方式和卦象體系而發。

《易經》表現為博大精深的另一個方面,是《易經》作為一部文獻,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包羅很廣的歷史文獻體系。這個文獻體系,包含海量的文獻數量和思想資料。《易經》和一般佔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告訴你占卜的結果,而是告訴你解卦的思想、決策依據、價值觀。一句話,告訴你的是決策的方法。那種把《易經》當卦籤書一樣想直接得到占卜結果,用《易經》直接去查占卜結果的用法,只對少數情況下的簡單卦變有點效果,更多的情況,是它告訴我們解卦的基本思路,按照這個思路,可以面對千變萬化的具體情境,進行卦象解讀。《易經》要告訴你的東西,比占卜結論告訴你的東西多得多。《易經》本身要告訴你的首先是卦象的意義、解釋卦象的方法,進而為讀懂複雜卦象提供基礎。同時,他還包含更多的思想內容。

《易經》本文,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取象比喻時,記錄了歷史。告訴你決策時,明確只是為君子出主意,處事要守正,這是關於價值觀的告誡。決策思考時引申出很多社會經驗,保留了寶貴的社會認識社會和人的關係的素材。它一邊解釋卦象和卦象的意思,一邊解說社會倫理和治國處事之道。用卦象占卜的,就側重於研究和闡發《易經》中的象數規律。用《易經》和《易傳》闡發哲理,特別是社會政治與倫理思想的,就側重發掘其中的理論啟示。這樣就形成了象數和義理兩大系統,這樣的兩個各有側重的系統,綿延了兩、三千年。

《易經》內涵豐富,引起的研究興趣也最為濃厚。歷史上,所有典籍中,對《易經》的研究,是文獻最多的一個部類。《易經》不僅其原始意義還沒有得到共識,人們還在繼續探求;同時,它給後來的思想,帶來了很多啟發。諸子百家,各類學問,幾乎都藉助《易經》闡發自己的思想,這又是《易經》系統表現的博大精深的一個原因。

《易經》本身淵博不可測,對於思考的啟示作用也是綿延不絕。只要客觀地看待《易經》及其歷史,尊重它的價值,承認它的效用,對它的認識和研究,還將會有很大發展。


熱帶雨林的午後


《易經》包羅萬象,天文地理,詩歌詞賦,仁人秩事,辯證哲學等等。但是算不盡的是人間生死,看的見的是功敗垂成。求知可看《易經》,算命就算了吧!對於算卦占卜切莫盲目的當真,否則害人害已。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馮國超先生著有《圖說周易》在最後文章的結尾是這樣說的,“……用《周易》來進行預測,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遊戲而已”。


德育良才


題之言下之意是:《易經》本非博大精深,而是現代之人並不實事求是的妄加之譽?

《易經》始於上古伏羲,經中古周文王演繹,最後由下古孔子述傳而完成,歷時非一時而就,正如古人評之“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樣漫長歲月的錘鍊,能是平庸之著?

洪荒時代,沒有現代人的現代見識,卻能發現奇偶,認識到陰陽,推演出變化,今還有誰能有這開天闢地的發現認知?今人見“陰陽”二字只想到“迷信”一詞,卻想不到宇宙間萬象皆有兩面性;這個認知可是在上古時代的古人就得出的結論,今人能說其識淺嗎?今可有人能有高出“變化”的發現?可知至今的千變萬化卻跳不出古人“變化”之說的既定概括?無論今天發明出多少千奇百怪的變化,都在《易經》所言“變化”的範圍中所包含,即萬象萬物皆有變化,因變化而成形;就如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

《易經》講陰陽,講變化,由是產生出來的哲理認知,又有誰能破之?物極必反、否定之否定、終而復始、居中則正……,等等,今能違其道而行之嗎?

僅這些,不多言,無一不是定論律則,難以違逆,能說所括不夠博大嗎?能說它之蘊不夠精深嗎?今人有誰能造出超越《易經》之作,那他就可以斷言《易經》為今之現代人的一廂情願衷愛,是言過其實的誇大,談不上博大精深;其言就成真理。

有這個敢於拍著胸脯否定《易經》而能著出超越《易經》的能人走出來嗎?不妨拭目以待;否則就緘言!


正道行953554


《易經》是小人文化,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在科學、哲學、宗教、道教、《易經》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超越時容、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的治世經典“中”。“中”是君子文化,因此,兩千多年來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小人文化精英都不懂君子文化經典《道德經》和《系傳》。後來,清華大學收藏的出土文物清華簡中的《保訓》象《道德經》和《系傳》一樣,是難得的君子文化的經典。今天還活著的幾十個國內頂級教授對《保訓》裡面的“中”解釋為中道。試問這些教授:《保訓》裡"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復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這裡面的“河”又是什麼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