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他竟然還手,教育的失敗還是本質惡劣?

緣定終生24


你好!

我認為兩方面都有問題。

教育方面,我認為您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不對的,這樣會給孩子留下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印象,這也是他還手的原因之一。

本性問題,我對“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偏見,我認為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同情心一些,天生善良一些,而有些孩子天生本性就惡劣一些。

但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性善,還是性惡,都可以通過後天教育而改變。

性格善良的孩子長期活在陰影之下,最終也會心裡扭曲,轉為性惡,而性格惡劣的孩子長期生活在善良的環境下,最終也會被薰陶,轉而善良。

希望你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直接或間接問問他最近發生了什麼事,遇到了什麼人,搞清楚原因。






中國小文


我是一個大學孩子的家長,但我也曾經年輕過,在高中階段我是個非常調皮的孩子,1983年第一次接觸大型街機就瘋狂的喜歡上了遊戲,平時基本會把家長給的零花錢全部都用在遊戲上,那時候父母都很忙(傳說中的雙職工吧),基本只能在晚餐時間來給我一通教訓,那時候家長沒什麼教育方法,一切以成敗論英雄,成績不好的情況下要麼語重心長講道理,要麼一頓暴揍,簡單直接。高三升學前兩週我還和朋友一起在外玩遊戲,回家就捱了一頓暴揍,那次我還手了,結果還是被我爸按在地上摩擦,老爸當時很傷心,覺得自己的教育很失敗、覺得我的行為很不孝,過去了30多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和父親酒桌上再一次面對當年的狀況,他很感慨的告訴我說:“當年我們不懂你,很愛你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和關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按照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希望你能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沒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關心孩子,你懂他嗎?你瞭解他嗎?他為什麼會還手你考慮過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用適合現在孩子健康生活的方式去溝通不可以嗎?


煎餅土豆俠


孩子雖小,也是有自尊的。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打罵,是因為孩子無力抵抗和自衛嗎?孩子考試得了5分,文盲的父親邊打邊問:你下次還敢打5分嗎?兒子哽咽的回答:下次不敢,1分也不要了!雖是幽默笑話,也反應出家長粗暴對待孩子結果卻是適得其反。我村子裡有一個大老粗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六七歲就被強制做農活,如有差錯,大老粗就是一頓飽打,不分頭腳,也不輕重,直打得孩子哭天喊地,不知所措。十歲就輟學了,腦子有病了,如今快四十歲未婚,常常被人帶去服苦工,工錢廉價,他也不知道吃虧上當。曾經狠心打他的大老粗已經過世,兩個弟弟都成了家,唯他一生就成為了他人的勞動工具。

孩子雖小,其實是聽得懂道理的,只是比大人接受慢一點,為人父母,教育兒女是上天賦予的義務。恨鐵一日成鋼,急於求成,必將適得其反。願天下父母多思。


一枝一葉總關情


打孩子竟然還手,我以為,這是教育的失敗,而非孩子本質惡劣。

從中可以看出,你一定是一位爸爸或者媽媽,孩子做錯了事情,本意是想通過“武力”使孩子長記性,但令你錯愕的是,你的孩子竟然“以牙還牙”,顛覆你的“世界觀”,讓你痛心疾首萬般不解哪裡出了問題。

可以這樣說,通過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大致可以獲知其父母的素質。也就是說,父母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素質。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有性格懦弱、暴躁無常、好吃懶做、惡語橫行等等惡習的父母,孩子必然好不到哪裡去。

而有知書達禮、身先示範、好學耐心、溫和慈愛等等的父母,孩子一定會很優秀。

每個孩子自從來到人間,除卻基因遺傳,大都是空白的,這面空白的人生該畫什麼,怎麼畫,決定權不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

父母做事處事的方式,日常行為習慣,甚至說話的語氣,如同陽光雨露寒風冰霜於大地一樣,無不時刻影響著孩子,以及,他們今後的人生。

有一年招生,班裡來了一位七歲的男孩,傲慢無禮,性格多疑,還動不動學著大人的樣子唉聲嘆氣,與其他孩子格格不入。後來見了一回孩子的媽媽,這位媽媽的言談舉止中,透露著對一切事物和人的極度懷疑。由此可知,這個孩子的性格來自於哪裡了。

所以說,沒有本質惡劣的孩子,只有本質惡劣的父母。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學會時時反思。

而打孩子,本來就是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反觀出平日裡父母的暴躁和沒有耐心,正是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是暴躁無常。

提升自我素養,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致天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





銀杏樹下的時光


現在大多都是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就寵沒底線的寵,為了不讓孩子哭,一家人倫著抱,都說幾個月的孩子不懂啥,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孩子已經回看臉色聽語氣了!不會說話但聰明的小腦袋卻知道怎麼才能達到目的!是哭還是笑,等會掐人打人,大人覺得好玩孩子不懂事,寵著小手又打不疼,還會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寵到上小學的時候你就不好管了,打的也疼了也會想著法的折騰了,然後去羨慕誰家的孩子懂事不打人,寵壞了孩子禍害先是自己一家人,不能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也可能毀孩子一輩子!我不贊同體罰孩子,但是不對了還是要揍,打孩子要趁早,在他弟一次掐你的時候,也掐他疼讓他哭好了,練肺活力,第一次打你就打疼他,讓他哭完再跟他講道理,讓他知道你的底線,錯誤的事再怎麼鬧絕對不能滿足他,過後再和他講原因,老話說棒下出孝子,筷頭上省忤逆,疼孩子放心裡,陪他一起長大,寵孩子要有度,對錯分明,先教做人再是成績,不一定非要出人頭地,健康成長平安喜樂,才是硬道理,個人觀點


薛瑞瑤


打皮了罵滑了的結果。教育孩子切忌沒完沒了的嘮叨,"招貓鬥狗"式的手欠,事無俱細的代勞,無微不至的寵溺,毫無底限的包容,超乎常理的給予。積重難返。與本質無關,一張白紙被家教劃的橫豎不是。


兵山一角C





啄木鳥131384685


我是寧老師,我來回答 。

打孩子,是一種教育方式,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只有在孩子五六以下,還可以,作為一種教育的輔助手段,嚇唬嚇唬孩子。

讓他知道,如果不聽話的話還有受皮肉之苦這種懲罰。 應該說,這種方式,不少家庭都在用,但是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方式。這說明,你用語言溝通的方式,用動作示範的方式,都達不到你的教育目的。這個時候,你就不得不動用讓孩子受皮肉之苦這個方式了。

動手打孩子就是你以理服人不行了的表現,只能以力服人。就是,我是大人,我比你力氣大,你是孩子,你很弱小,所以我說不服你我就打你。

但是以力服人的方式。只能讓孩子暫時屈服了,而不是從心裡服氣了。

五六歲以上的孩子,我建議,根本不要用這種方式了。最後的結果,只能造成孩子怕你而不是服你。那更惡劣的結果就是上面所說的,你打他,他用同樣的方式來對付你,他也打你。

這個時候就不是教育成功和失敗的問題了。就是一個悲劇了。

你想象一下那個場面,大人揮起了拳頭或者掄起了巴掌,孩子也掄起了拳頭或者揮起了巴掌,雙方對打。這場面,中國的家長絕對是不能接受的 。

但是當你掄拳頭的時候你想到沒有,他為什麼要掄拳頭?他為什麼敢?那就是你的壓服,讓他太壓抑了,他又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來反駁你,你這個時候肯定是不讓他說話的,那他只能以牙還牙來打你。

所以他打你,不是他的不孝,而是你教育的失敗。

建議家長,不要用這種武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對於親子關係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


寧老師說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了幾個反問:

1,打孩子他竟然還手,這裡用了“竟然”兩個字,那意思分明是孩子根本就不應該還手的,得服服帖帖的給老子打。這是什麼王八邏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有很多謎團,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中之一就是“沒有不是的父母”,真的是太諷刺。

2,能感覺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應該是很多次了,孩子已經憤怒到極點了,開始革命了。我想反問,這個教育不就分明是教會了孩子以暴制暴嗎?

3,是家長教育的失敗這個是肯定的了,但是沒有失敗透頂。如果孩子不還手那就真的是絕望了,從此以後他對這個世界不會抱有哪怕一絲希望。還手了,說明他還有勇氣。

最後給這個家長推薦一部電影《心靈捕手》,希望我們都能有育人的智慧而不是無知。



林夕堂小朱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就有點可悲

首先來說打孩子就是不對的 孩子打人多少有模仿大人或者防禦的意圖

再有我們所說的教育絕不是棍棒下的打罵,當打人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

模式或者手段時,本身就錯了,打罵教育拼的是體力發育,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強的欺負弱的,大的欺負小的。就目前困擾的是孩子竟然還手了,等到孩子身體

發育到成年你未必就打的過他了,到那時你在用言語教育就真的是晚了,人是高級動物

自帶動物本能就是攻擊與防禦,當受到攻擊時肯定下意識去躲閃或者反抗,在這個時候的

教育意義就顯得那麼無力。父母絕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老師和榜樣,當你揮動拳頭的時候就不要指責孩子伸出打人的手,

大人用打孩子來解決孩子不聽話的教育問題,孩子就用還手來解決被打的無奈。這樣看來雙方都是在用同一種方式,可悲可嘆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良好的示範和正確的引導

父母之間溝通良好,交談順暢,孩子一定是愛說愛笑善於溝通 。當父母在家長期不說話的時候,孩子長期在壓抑的環境下一定是越來越封閉的。

我家孩子三週八個月上幼兒園一年了,算很乖的男孩,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不錯,就是膽子比較小一些 ,基本上不會一直哭鬧著要什麼東西,或者撒潑打滾的,我們都是從小開始拿他當大人一樣溝通,不管是他願意不願意的事情都是提前跟他說,跟他溝通,跟他確認一件事情他就不會鬧 ,他平時比較黏爸爸媽媽 我們夫妻要出門辦事就要提前跟他說好,我們要去哪 去多久,什麼時候回來,他答應了,跟奶奶在家就不會鬧。如果你沒跟他說直接走了,他就會一直給你打電話 哭鬧 ,這也許就是安全感

說到孩子的本質就有那麼一句古話:人之初 性本善,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待著戾氣的 ,不管他的好,他的壞都是大人賦予他的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大人一定不能甩鍋到孩子身上,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

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大人做的有不到位的地方 教育這個詞用在老師 學校身上都比較好一些 對於家長來說更多的是榜樣 朋友的角色 不要試圖去教育孩子 ,做他的朋友,做他的榜樣,引導他稱為一個更好的 更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