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神馬也有走神的時候


我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就是神權和圈子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圈子”,這裡的親情不單指具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包括師徒、旁支、附屬、利益聯盟等。

先秦時期形成的文化母體

從原始社會到大漢帝國的建立,約莫近3000年的歷史,雖然有將近2000的歷史模糊不清,但對我們研究文化的形成影響不大。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生存和繁殖後代的需要,逐漸形成了部落,但是這個部落不是完全陌生的人組成在一起的,而是一個大的家族。直至後來產生的神權統治,多個部落逐漸合併,形成一個新的部落,但還是沒有脫離家族的羈絆。比如草原部落,直到現在,才有了形式上的家族脫離。

天賦神權與家族的結合

神權時代,無論是家族,還是多個部落合併,總有一個核心圈子,這就是直系或者說嫡系親屬,這部門人掌握者最核心的權益。誰是直系,誰是旁系,那就要看誰來統治這個部落,誰有能夠溝通天地的能力,這就是神權統治時代的重要特徵。

生存擠壓與文化地域

無論是周滅商,還是商滅夏,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部落的擴大,原有的土地和物產不足以供應生存,或者說通過掠奪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隨著周王朝的統一天下,分封諸王,許多未開化之地或未納入版圖區域,開始有了行政統治之說。當時行政統治不同於現代的行政統治,周王朝的行政統治我們可以理解為盟約形式的行政,只要你尊崇我周王室,承認周天子,這個地方你隨便統治,這就給各地形成文化母體造成了先天條件。像山東,稱為東夷,長江流域的地域成為南蠻,都是不被中原地區所承認。春秋時期,各地生存的擠壓,思想文化的啟蒙,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濃郁色彩的文化,但這個時候,真正作為主線的文化還沒有形成。真正形成的時期在戰國。隨著各國之間的強大,權力的願望突然就被放大,南蠻之地都能問鼎中原,這叫中原諸侯國情何以堪。這個時候,各國開始構建自己的學說,其主要目的有兩個,建立一個穩定的統治政權,獲得一個繼承周王朝或者代替周王朝的合法理論。比如後來我們所熟知的論語、孟子、公羊傳、左傳、呂氏春秋等都是為了統治做理論基礎。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34個省份,就可以簡單劃分為7個文化母體,雖然可能有些差異,但是根本上不會差多少。

封建王朝奠定了圈子文化

泱泱中華,2000年的封建王朝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文化特點就是“家天下”,說白了,還是沒有脫離家族的羈絆,更是沒有脫離部落。我們可以觀察歷代王朝,劉邦靠著老鄉的班底起家打天下,劉秀靠著劉氏家族奪得天下,曹家和夏侯家聯手奪得了漢,司馬家三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魏,隋唐宋元明清,哪個不是靠著家族、鄉族勢力起步的。就算是出身最低的朱太祖,也是靠著鳳陽的老鄉建立的班底。何況大元和大清,更是靠著部落才奪得中原。

儒學與文化形成

儒學的最先產生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為了推行他的學說,毫不遺力的遊說各國,但是好像各國都不感冒,不是晾在一旁,就是侮辱一番,甚至還有惶惶如喪家之犬的說法。可見,當時的儒學並不佔主流地位。但是後來隨著齊國的強大,強勢推行儒學文化,以孔子名義組織編寫《春秋》、論語、孟子等學說,西方六國旗幟鮮明地進行反對,反對聲音反而助長了儒學文化的傳播,一直到了秦始皇,為了消除自己是西戎的標籤,強行推行法家學術。但時間太短,不到20年的實踐,大秦帝國已經無影無蹤。在這個時期,漢家王朝已經意識到了儒學對國家統治的重要性,畢竟文景之治雖然使用道家學說使得經濟大幅發展,但是七國之亂、匈奴欺凌還是時而發生,終於到了漢武帝時期,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正統地位。隨著封建王朝的分解、統一、更替,儒家學說確定了學術霸主地位。

儒學文化特徵

儒學文化我們所熟知,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天地宗親師,忠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都是構成我們現在三觀的基礎。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儒學還是講究了親情至上,強調宗族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師徒的關係,圈子文化進行了拓展。在這裡不具體討論儒學文化的觀點和論據。

所以,我們現在構成的文化基礎就是神權文化和儒學文化,雖然很多人是堅定的唯物主義信仰者和封建文化立場堅定的反對者,但是神權文化和儒學文化時刻包圍在我們的是那邊。哪個地方沒有自己的傳說,哪個地方沒有報應之說,哪個地方能將弒母作為正統道義,哪個地方不是忠君愛國,哪個地方沒有“老鄉、親戚、同學、戰友”觀念。

所以說,歸根到底,中國的文化的特徵就是圈子文化,始終脫離不了神權和儒學之說。


傲虎樓主


首先,北京師大版的中國文化概論總結的中國文化七大特點是正解。一、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六、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七、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其次,歷史上梁漱溟提出的中國文化十四特徵可以參考。一、廣土眾民;二、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三、歷史長久,同時代中沒有可與之相提並論的;四、中國蘊含一種偉大力量,雖然不能指出力量的出處;五、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止不進的文化;六、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七、家族本位;八、中國的學術不向著科學前進;九、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及其法制不見形成;十、道德氣氛特別沉重;十一、中國不屬於普通國家類型,而屬於超國家類型;十二、中國歷史上兵與民分、兵民合一的兵家局面,後世變得兵匪不分,軍民互相仇視;十三、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十四、隱士是中國社會的特產。

最後,中國臺灣學者韋政通概括的中國文化十大特徵也值得一讀。一、獨創性;二、悠久性;三、涵攝性;四、統一性;五、保守性;六、崇尚和平;七、鄉土情誼;八、有情的宇宙觀;九、家族本位;十、重德精神。


百八子黑戶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1.強調作品的整體意識

對作品整體意識的追求來源於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我們祖先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一種親和關係,人們可以從自然界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得到心靈的寄託。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通過將個體置於自然環境中,實現個體與自然的融合。

2.強調對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內部所蘊藏的象徵意義,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種情感、人生體驗、內心的祈求與期盼,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識,使自然萬物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內心世界。它從很多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這種情趣,有別西方強調形象性、生動性的審美特點,它是具體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現並富有神韻的,它所表達的信息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國文化傳統具有優秀的民族文化特徵,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多種學說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統一來解決文化方向問題;三是道與德相統一的特性;四是繼承性與代性相統一。

一、多種學說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爭鳴”發展的必然結果。

各諸侯國則要求保全江山社櫻,不致被別國消滅,並進而要統一天下。為了解決問題,各諸侯國廣羅人才,研究對策;具有見識的知識分子,或講學,培養傳治國人才,遊說諸侯,並由此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主張以“仁義”治國,以“親民”、“惟民所止”、“止於至善”為德。道家學說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張“愛民治國”、法家則主張改革,實行耕戰政策,富國強兵。墨家反對說空話,要“察百姓耳目之實,觀其對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百家爭鳴”有一個共同點,主張“尚賢”、“愛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進性。到戰國末年,就進人了取大同、存小異,進行全面總結的階段,形成了“以民為本”、文道與德

二、以樸素唯物主義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統一,來解決文化方向問題

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統一的世界觀,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理論基礎。《老子》把道看作“先天地生”的一種“物”。然後才產生天地、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氣

以為和”,萬物既相反、又同和,道又被看成是陰陽之氣運動變化的自然規律提出了“天道自然”、“愛民治國”的思想。儒家則把《老子》的學說進一步展開,荀子的天道觀:“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而變化起”,

三、道與德相統一的特性

儒家以樸素唯物主義的天道觀來論證人的德行。認為天道之“氣”,區分為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正氣與邪氣、順氣與逆氣、清高之氣與低濁之氣等等。

四、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孔孟時代,儒家只是百家爭鳴中的一種顯學。到了戰國末年(一說秦漢之際)整理成書的《易傳》“十翼”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禮運》、《樂記》等篇儒家的代表作,則是後期儒家取各家之長的結果。

一、\t中國傳統文化是統一性慾多樣性的統一

二、\t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t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際與和諧、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模式

四、\t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直接,向內求,不重視理論推演

一、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在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觀念下,個人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因此特別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人倫關係。於是,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就變成了對權威無條件的倫理服從。高居於萬民之上的君主就獲得了維護自己統治權的堂而皇之的理論依據,並把以道德教化控制臣民變為現實,這就是“以孝治天下”。

二、重和諧與統一

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係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徵。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協調”的觀點。《周易大傳》的作者就認為,太極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這就肯定了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總之,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徵。

和諧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理想”的實質,是一種和合境界的追求。“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係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

三、重實際、追求穩定

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型的農業文化,幾千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積極推行的政策。農業文明簡單重複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注重實際,追求穩定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與農業文明直接相關的範疇除了“知行之辨”外,還有對於“恆”與“變”關係的認識。在四季的有序交替,農業生產簡單而又重複的週而復始中,中華文化逐漸積澱出了重“恆”輕“變”,追求“久遠”的特徵。“恆”即是“常”,即是一般,即是規律,也即是“不變”、“變”不過是“恆”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特殊階段,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樂於安定,要求顧全大局,能委曲求全,這種“恆”與“變”的觀念表現在中國人的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國家政治理論中的“五德終始”、“天不變,道亦不變”,哲學思想裡的“陰陽輪迴,五行相生相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寓“變”於“恆”之中,使“變”與“恆”結合,更使中國文化的“重穩定”深入到了民旅心理的深層。

四、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春秋戰國時期,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更是破殼而出,獨立地發展起來,並以此確定了它們在仕文化中的統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動領域和研究對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而把鬼神生死之類的宗教問題置之度外。他們重視現世人生的意義,高度評價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天地之性人為貴”,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調。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以上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繫的內在統一體。我們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既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加以總結批判繼承的優秀傳統,又有不可忽視的缺陷。


行悟001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用仁義道德包裝起來的虛偽、自私、貪婪、懦弱、外強中乾的小人文化叫做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精英比牛毛還多,兩千多年來,除了漢朝和唐朝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最終,儒家文化把中華民族推進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淵。儒家文化的特徵的證據: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法人代表、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與十幾個教授研究清華簡中的《保訓》十幾年,至今不知道《保訓》說啥。真是無知者無畏,他們居然把我們老祖宗創造的終極哲學″中"說是中道的意思。黃德寬有五大耀眼的光環,卻讀不懂《保訓》,這個事件將儒家文化虛偽、自私、貪婪、懦弱、外強中乾的本質展現得淋漓盡致。我是初中文憑,後來國家規定初中文憑不能教初中,必須要大專以上文憑才能教初中,為了讓我繼續留在初中,教育局給了一些特殊的機會考大專文憑,最終沒有考得,教育局違反國家規定一留我在初中工作到退休。2016年在新聞上看到《保訓》,於是,以《保訓》為線索將中華文化的內容和發展脈絡寫成資料寄給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等教授,至今沒有迴音。在此簡略的意譯《保訓》最重要的一段話:"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意譯:從前,精深奧妙的中借宿在河圖洛書裡,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於是,就用八卦符號來表示中的內容,後來將八卦稱為易,易能夠消災化煞,連一點小的災難也沒有。後來,文字產生以後,就用文字來表達中的內容,這樣,八卦就發展成了精深奧妙、適用於政治、軍事、教育、商界、農業等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的終極哲學,這個終極哲學就是河圖洛書中的頂級學問。證據:一,《道德經》中說:"多聞數窮,不若守中",意思是中能夠解決人類所有活動中的問題。二,《道德經》中第三十九章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裡面的″一"就指″中"。三,孔子說:"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四營:河圖洛書→雙龍太極圖→曲→八卦。用圖案表達的是小成就。八卦以後用文字表達的是大成就,即:中。孔子的″大成至聖"的稱呼由此而來。因此,"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這段話是周文王講述中華文化的內容和這個文化的發展過程,信息量巨大。


彭興文1949


中國文化主要就是儒釋道,基本特徵是修一一學習做人。

修一一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儒家是修身學

修身是為了儘性

儒家就是以修身為本,就是在教人怎麼學習,怎麼做人。學習怎麼做人,做人怎麼學習。反覆講學習做人。修身就是學習做人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所有人皆從修身開始,以修身為重。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為了修身,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就是以儘性為道,就教人將人事物的天命天性發揮到極致。

如何儘性:修身才能儘性,只有每時每刻自省自律,方能隨時隨地自信自由。

佛學,是自由學,講真相!

佛學:核心思想是“一箇中心”和“兩點真相”。

以自由為中心

兩點真相:

變:不存在永不變

空:不存在永存在

佛學的理論基石就四個字:無常歸空!

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皆是短暫的!

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皆是空無的!

一切皆變,一切皆空;那人生做什麼都是無意義,甚至無所謂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因為做什麼都無所謂,那麼人就是自由的,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就做最愛的。所以佛教徒都是悲觀主義的樂觀者,這就是所謂的: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佛學講求修心

佛學講求修心,因為我們平常做人時,心常不屬於自己。譬如見好看的就開心,難看的就生氣;好聽的就開心,難聽的就生氣。所以開心不開心都是受外界刺激決定的,所以我們就是心隨境轉一一則為凡夫。

所謂修心就是將外求的心轉回內求,不要受到外界刺激影響,先做到心不被境轉,也就是不動心。所以佛學修行標準:動心就是犯罪。然後在這個不完美的物理世界之上,構建出一個完美的心理世界。因為決定人心情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這正是人的偉大之處在於可以為內在信仰而活,而非外界刺激。地獄般的環境,也影響不了我天堂般的心境。身在地獄,心在天堂。所以境隨心轉,則為聖賢。

佛學用一句話總結:真相給人愛與自由,但它先讓人痛苦。

道學是自然學,講適應!

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歸於無。

一條總規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再到無。

無→有→無

有的世界都是相對的世界,是非常道。

有+時間=無。

無的世界才是絕對的世界,是常道。

無+時間=一切可能。

常道:絕對的世界,無,永恆。

非常道:相對的世界,有,短暫。

道重視“無”的價值

人們很容易看到“有”價值,卻忽略了“無”的價值。其實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

什麼是道?

道是在任何時空都不變的東西。

道是無意不變的矛盾,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的心法:對立統一的三分法,非常人常用黑白分明的二分法。

對立統一的思維:

三分法一一無中生有,以柔克剛,大智若愚,難得糊塗最好。

逆向思維:欲取先予

反向追求:內聖外王

福禍相依: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利他意識: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爭意識: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無為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不做什麼,才能做好什麼。

道學不爭無為表達的是同一種思維:通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

1、通過利他來利己

2、通過放棄控制來達到控制

3、堅持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堅持

4、以不爭達到無所不爭,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

5、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宇宙萬物都處於循環往復運動變化當中,但是這個變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也就是講每件事物的發展過程,從頭到尾都存在矛盾。

道眼總能看見世界的反面,以及反面的價值。

道家總是反過來想問題。

儒釋道都是講一件事:修一一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佛學一一修心,做自己,處理自己與內心的問題,講空。

道學一一修道,做事,處理自己與自然的問題,講適。

儒學一一修身,做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問題,講誠。

從內到外,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教人如何做自己,做人做事。

人生不斷完善自己最重要,其它都是假的。

修到最後就是止念,沒有一絲絲雜念,沒有一點點惡意,也就是思無邪。

佛學視角是以空的平等視角+變的動態視角+無我的客觀視角看待世界。

道學視角是以世界的視角看自己,所以不是我想要什麼就做什麼,而是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我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儒學視角是以旁觀的視角內視自己,遵從良知做人做事,時刻保持自省自律。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就是以人為本,以我為主。修,學習做人開始,解決自己與自己內心問題,自己與他人相處問題,自己與世界關係問題。更多的是內看,瞭解自己。而非的外看,瞭解外界。





木秀宇宙


我來試著聊一聊中國文化的特徵,供大家參考。

中國文化,首先它是以儒家為代表的,而儒家是一孔子為代表的,孔子也是承前啟後的一個偉大的聖人。它所代表的是什麼呢?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也就是說,他傳承的是堯帝舜帝文王武王周公的文化和治國理念。儒家理念所體現的是社會性是調整社會各類關係的一種文化這就是它的一個特徵。

第二個就是一道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這裡注意啊,是道家不是道教。道家的文化傳承其實是在老子以前就有,這就是最原始的道教,有一首詩叫巜擊壤歌》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就是最典型的原始道家的思想當然到了後來也有各類道家人物,在巜論語77裡也有各類道家的人物出場,而道家在中國始終以在野黨的方式來敲打以儒家為代表的執政者。其核心作品為《老子》和巜莊子》。當然到了後代如張良,諸葛亮,李泌等他們也是道家的代表。道家文化的特點,所體現的就是自然性,它所蘊含的文化力量就是順應自然,道法自然,保養好,我們這個身心。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性特別強的時代,道家思想是很好的一個醫治的良方。

第三個就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所形成的中國佛教也就是禪宗,他說,展現出來的就是心性或者叫精神性的深入體證與感悟。佛教所展現出來的對精神性的探索和思考是極其廣博和深邃的,其體系非常的龐大,他解決的就是人的精神性的問題。

第四個就是整體來看,中國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講究內求,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他們都講是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這個是一個最重要的核心特徵。


心定下來丙林


談談我的粗淺看法。四大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一直髮展不斷持續到今天的,只有一個文明:華夏文明。就是中華文明。再說說四大文明各自的特點!1 (1)印度哲學家善於思考:人和神的關係。這個神不是迷信。按現代科學講,是“”超凡世界”既超出我們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層面的“高層抽象”世界。(2)西方哲學思考人與物的關係,主要是不是完整利益,是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關係。所以自然科學特別發達!(3)思考的思想境界多麼高深,如果沒有行政資源的加持,國家力量的保護。也不會保留和發展。所以必須由國家的力量來捍衛文明。(4)中國的哲學家,不怎麼考慮物,也不太考慮鬼神!他們只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北魏的孝文帝。把北方民族的強悍武力注入了儒家學說!從而賦予了斯斯文文的諸子百家一個強悍的生命力!原始野性的陽剛之氣平衡了華夏文明的欠缺。之後又融合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等等。把全世界的優秀文化都引進,吸收到了中國文化之中!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也因此成就了:(一)中華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生氣勃勃的強大。(二)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優秀基因相融合。諸子百家缺少生命力,缺少強悍力量的兩個毛病被克服了!(三)異族通婚:造就了新一代強壯並且受到良好教育的民族。(四)基於以上條件!發展到唐代的時候,就形成了詩意的唐代:全世界文化中心。(五)成吉思汗!佔領了:半個歐洲,半個亞洲!蒙古鐵騎把:新疆,西藏,廣西,貴州,雲南一併劃入版圖!確定中央政權統治。 馬可波羅正是元朝的時候來到了中國,大中國! 一個不到百年的朝代極大的促進了藝術繁榮,創造了元曲藝術,瓷器貿易。 文明需要武力來捍衛!世界上三種文明形態(1)農耕文明,(2)遊牧文明(3)海洋文明。關於海洋文明,安徽人 汪直 曾經說過:開放海洋貿易,寇變商!如不開放,商變寇。(偉人思維) 有一種文明歷經滄桑,磨難而浴火重生!永遠也不會被打垮!生生不息自立自強的偉大英雄,他的名字叫:中華民族!


靖國公爵


我體悟,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是中庸不走極端。

1.《易經》中國文化的源頭,就充分表達了這種中庸思想。每一卦有6爻,總體來說,上爻和下爻比較極端多兇,不如中間的爻辭吉祥。

2.中華文明大一統主流,聚多分少,和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分散支離破碎截然不同。緣由何在?我想就是中華文化有一種不走極端的精神力量,維護了社會的相對穩定均衡。

3.人的一生成長閱歷,就是一箇中庸的辯證過程。50知天命以後的中國人,或許更能理解中庸的思想,它不但是人生觀、價值觀,更是指導我們生活和諧極佳的方法論。

年輕時我們多豪情,幹勁走極端。年歲大了,我們多庸俗,懶散,走極端。古人有一個說法: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年輕時我們多衝動極端,如果再模仿《水滸》好漢沖沖殺殺,天下豈不大亂?年歲大了,我們有了豐富閱歷和人生智慧,如果還去津津樂道品《三國》,這個世界會是如何的機巧勞心?

孔夫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亦乎!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應該是宇宙萬物時存的現實狀態,也是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雷高鵬


基本上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的,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但是儒釋道也發展,但是知名度遠不如儒家,特別是孔子發揚了儒家文化,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室,就是對孔子的最高褒獎,也說明統治階級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所以中國儒家文化一脈傳承,不斷創新,吸取經驗,最富有生命力的滋潤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人!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個人基研發現古今,

中國文化四大特徵;

一、華人遠古歷史,皆屬地遠中期;

月亮太陽蓋地,伏羲陰陽文化。

二、又進遠古未代,月渾照地赤道;

夏農耕月陽曆,仍世襲月控文明。

三、月熱迫分陸二;東西文化形成;

道法三生萬物;儒仁意禮志信。

四、月息地二次難,五百萬年今日,

光熱陸三造山,七十萬年新人。

五、今太陽浮宣夜;外善世歷日心;

際外進科技代;國內爭嗚法治。

六、 國守舊制不住;請入有侵三教;

內外封見文化;至到民族解放。

月文明下,對全新代,

基本風俗,確很難變,

儘管認識,雖超現實,

天地存在,物人續真,

認識給正,遷展關鍵,

困求多元,才能統一。

個人基研,續新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