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伐魏卻陣前罵死了文官王朗是真的嗎

歷史上真實的王朗簡歷如下:

王朗(152-228年),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曹魏經學家、重臣。著有《周易傳》《春秋傳》等。東漢末年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因司徒楊賜去世而棄官服喪。徐州刺史陶謙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後遷會稽太守。孫策攻會稽,王朗為其所敗,逃亡不得,遂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後為曹操所徵,拜諫議大夫等職。曹丕繼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曹丕建立魏朝,改御史大夫為司空,王朗進爵樂平鄉侯。魏明帝即位,遷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去世,諡成侯。

從簡歷可以看出,王朗做過漢朝官員,投降過孫策,在曹魏做了大官,司徒就是宰相一級的職位了。具體死因沒說,估計是年事已高正常死亡。

歷史上的北伐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於是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左將軍張郃進軍援救,於街亭大破馬謖,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

從二人行蹤上看,諸葛亮和王朗曹真不可能見面。

而在《三國演義》中,王朗不顧已經76歲高齡,與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最終王朗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俗話說,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大軍壓境半路殺出了程咬金,一個文職老臣上場算哪一齣呢?

我認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伐魏的開始,那麼為什麼交戰雙方要兵戎相見,誰是師出有名代表正義的一方成了第一個要明確的問題。於是在《三國演義》兩軍對壘時出現了丞相對司徒文人先鬥嘴的戲劇性的一幕。

王朗的主要觀點是:天數有變,神器更易,歸有德之人是自然之理。今黃巾猖獗天下紛爭,是漢朝氣數已盡之相。曹操乘風而起是天命所歸,曹丕當皇帝是效法堯禪舜。

諸葛亮的觀點是:漢統衰落四方擾攘是因為宦官釀禍,董卓等劫持漢帝才造成生靈塗炭!國家有難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怎麼能反助逆賊同謀篡位?!

諸葛亮伐魏卻陣前罵死了文官王朗是真的嗎

二人各執一詞立場不同各為其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幾句話就讓一個歷練幾十年的老臣墜落馬下有點不符合邏輯。

事實上,王朗是一個滿腹經綸性格溫和的人。曹操曾經為初到的王朗接風洗塵,席上嘲諷他說:“不能學你當年在會稽丟了好飯碗。”王朗仰頭嘆息:“言行舉止要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難了。”曹操問:“為什麼這麼說?”王朗回答:”像我那樣,當年既為漢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這個場合,原本當盡地主之誼,體現恭敬好客、折節求賢的氣度,想不到卻如此對待新來的客人。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在多疑好殺的曹操面前能做到不卑不亢慢條斯理應對自如很不容易。

曹植對王朗的評價是:“英辨博通,見傳異慶。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解疑釋滯,剖散盤詰者,王司徒也。”

陳壽說:“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諸葛亮伐魏卻陣前罵死了文官王朗是真的嗎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有一子名王肅,乃三國曹魏的一代經學家,襲爵蘭陵侯。王肅女王元姬,是晉文帝司馬昭的妻子、晉武帝司馬炎生母。人常言百年樹人,王朗家風優良育子成才,還是個能把握歷史脈絡有遠見的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