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1896年8月11日,對於中國的電影愛好者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上海的一間遊樂場裡,透過大屏幕,人們看到了會動的畫面,不同於原來拉洋片需要人不停的操作,那種新鮮感和滿足感,在當時足以引起相當大的震撼。

為什麼電影會在上海首先引進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地位得天獨厚。

電影在初期,並非是一種娛樂活動,儘管它具有娛樂的屬性,它更像是一種立體展示的文學作品,說它是一種文學體裁一點也不為過,同時電影也是物質文明發達的一種標誌。

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文明非常脆弱,必須非常小心才能夠存活下來,也正是這個原因,它才會選擇在能夠保護它的地方生根發芽。上海,無疑最適合文明落腳的地方。

上海自兩晉開始,就已經是商貿地區,隋唐之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到明嘉靖年間,上海已經相當繁榮,有了這些基礎,清末上海開埠之後,大量的資本湧入,上海一躍而成為國際都會,幾乎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追的上時代的中國城市。以電影為代表的西方物質文明,想進入中國,除了上海沒有更好的選擇。

“十里洋場”,“冒險家樂園”,“東方巴黎”,這些上海的別稱,並不是《上海灘》等電視劇虛擬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歷史。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早在上世紀20時代,有著“遠東第一樓”之稱的沙遜大廈就在黃浦江邊迅速崛起,當時世界上的名流都曾在這座建築裡面駐足,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喜劇大師卓別林。

五四新文化運動席捲全國,雖然它更多是一場文學的運動,卻喚起了大多人內心深處對新生活的嚮往,個人主義的抬頭,更能適應這個新的時代。電影的拍攝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還要穩定的環境,而北洋政府對於電影一向持否定態度,並且認為電影在內的藝術形式浪費國家錢財。

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中國電影要想發展無疑要仰仗外國資本,於是電影工作者紛紛湧入了上海。《閻瑞生》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片。早期的電影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末的香港。

中國第一代電影人為以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是黎民偉、張石川、鄭正秋·····,很多當紅的明星都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名字,胡蝶、阮玲玉、王人美······,拋開這些人不說,還有一個必須提到的名字——田漢。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田漢早年留學日本,與郭沫若等人為好友,學成歸國之後,他擔任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並且成立了南國藝術學院。有感於東北的淪陷,田漢感覺自己有義務去宣傳抗日思想,而電影作為他最有利的工具,他寫下了著名的劇本——《三個摩登女性》。

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上映,田漢不僅是劇本的主要創作者之一,還是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而劇本的另一個作者就是著名紀實文學作家夏衍。

當時的電影明星就已經身兼多職,除了演電影,很多人還會拍廣告,出唱片,成為當時的時髦偶像。而明星們的私生活也佔據了新聞的頭版頭條。

可以說,上海一方面為文化思想宣傳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另一方面,卻給人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之感。

大陸鼎革之後,很多有才華的人選擇去了香港。在他們心中,香港不是香港,而是老上海,這種寄託,幾乎貫穿了張愛玲後半生的創作。

隨著大量人群湧入香港,香港電影也分為兩派:一個是以粵語為主,貼近人們生活的苦情戲;另一個是以國語為主,注重品質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電影。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兩種電影最開始以平行的方式相互發展,互不干涉,可是這種情況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慢慢改變了。粵語片開始佔據主流,從這個時期開始,港片才開始了迎來了黃金年代。

從21世紀初開始,很多人都認為港片開始變得不好看了,而導演王晶則認為港片沒落得更早,早在1992年周星馳電影《濟公》賠錢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不論如何,港片的沒落都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港片沒落呢?我認為是人才的凋零。

前面已經說到,電影最初本身是一種文學,無論承認與否,它最開始出現都是給上流社會的人準備的,就好像歐洲的貴婦人觀看的歌劇一樣,《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經常出沒於劇院,儘管她的行為舉止都不像是貴族。

很多文化名人離開大陸,去香港落腳,比如唐君毅、錢穆。他們為香港注入了新鮮的文化血液。而且,當很多人摒棄了傳統文化的時候,唐君毅洋洋灑灑寫下了《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他想要做的就是拯救中國文化。

香港別人不屑的稱為“文化沙漠”,這不是很正確,起碼有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香港,就不能這樣說。而港片輝煌時期的導演、編劇、監製等工作人員都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教育,而他們電影所體現的主題更是中國本土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借鑑技術。

就拿《倩女幽魂》來說,炫酷的特技自然能夠吸引眼球,但是故事的內核才是真正成為經典的原因。這一取材自《聊齋志異》中聶小倩的故事,經過阮繼志的改編,比原著更加曲折,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卻又能保留原著的精華。

很多的港片也是對原來影片的在創作,或者翻拍。周星馳的眾多電影,都有很多粵語殘片的影子。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審死官》,當年香港的票房冠軍,男主周星馳拿下亞太影展影帝,女主梅豔芳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這部片子翻牌自1948年的同名電影,而且裡面的主角宋世傑的父親照片,就是老版電影的主角馬師曾。

清末的許多案件也是港片的一大靈感,以刺馬案為原型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出現在熒幕。曾經邵氏電影的當紅小生狄龍主演的《刺馬》,被陳可辛翻拍成了《投名狀》,除了技術上的進步之外,人物塑造基本上沒有超多前作,而都市版本的《刺馬》——喋血街頭,將場景安排到了現代社會,無疑比《投名狀》更加成功。

電影的成功是很多方面綜合的結果,音樂不可忽略。

每個時代,音樂都有顯著的特徵,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後來的唐詩宋詞,都是配有音樂演唱的。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還原他們的旋律,卻可以欣賞詩詞之美。

今天也是一樣,港片的沒落幾乎是和港樂一起沒落。黃霑還在世的時候,就自嘲地說,現在已經沒有人找我寫詞了。

黃霑的詞之所以那麼好,和他的文化背景有著巨大的關係。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詞評家羅忼烈。而黃霑的幾個學位論文是正經的學術專著《姜白石詞研究》、《粵劇問題探討》、《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真正能做到深入淺出,都是需要真功夫的。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而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香港音樂開始變得千篇一律,連寫出的情歌都是翻來覆去訴說一件事情,正如黃霑所說,十有八九都是說分手和失戀的慘情

這種原因的背後,根本就是文化的缺失。中國的情愛詩詞雖然以含蓄為主,但是也不乏大膽直白的表露,這種例子信手拈來,前者可以是“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後者可以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而如今只剩下,我愛你,你愛他。

攝影同樣不可忽略。

港片為了迎合市場,確實出了不少粗製濫造,而電影分級更是為電影製作提供了寬鬆的條件。著名導演李翰祥在香港市場就曾推出過眾多的風月片,尤其是改編《金瓶梅》。一個好的導演,不會因為討好觀眾而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李翰祥拍攝的風月片,鏡頭極其出色,營造出一種裸露而不淫蕩的氣氛。

而提到攝影,就不能不說大師何藩。何藩是知名攝影師,被譽為“東方佈列松”,他鏡頭之下飽含對底層人們的同情。轉行拍電影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能重視,因為他想要拍攝文藝片。

最後何藩等來了投資公司的同意,拍文藝片可以,不可要加上情色。於是,一部部大眾熟悉的電影出來了。《我為卿狂》裡面,何藩在公司要求的範圍內,儘量發揮自己的才華,這部電影,你可以說劇情爛俗,但是攝影無可挑剔,因為這畢竟是他唯一的權力了。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港片的繁榮,說白了就是時代的產物,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很多導演開始北上拍電影,卻很少有人重回巔峰。“炒冷飯”,已經成為很多香港導演撈錢的伎倆,也是最為人詬病的伎倆。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取代了很多職業,可是電影基本上最不容易被取代的。電影就是一個夢,很多現實裡面不能完成的事情,通過熒幕表現出來,如果現實完全可以滿足人類所需求的一切,那麼電影也就不存在了,姜文曾經這樣說。

很多的導演太熱衷於西方的技術,打著史詩的噱頭去拍一堆中不中,洋不洋的電影,結果兩邊都沒有討好。而且,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造型的設計也有天壤之別。

魯迅說過,“(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如果翻譯一下,那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國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寶藏,港片能夠異軍突起,曾經有一段時間和好萊塢相比也不遜色,依靠的就是對文化的挖掘。盲目的模仿,追捧,最後的結果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港片為什麼會沒落?這就是原因

從大陸趕赴香港的那一代電影人,基本上在21世紀之前就已經全部去世了,他們教出來的學生,也已經處於隱退或者被市場淘汰的狀態。人才的凋零才是港片沒落的深層次原因。

港片就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所造就的一場文化盛宴,過去之後,就只剩下回憶了。黃霑的《滄海一聲笑》看似豪放,卻像是寫給港片的輓歌,儘管他寫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

滄海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清風笑 竟若寂寥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