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有什么亲戚在世吗?

洗脸盆上的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称帝。通常情况下,称帝之后,帝王都要加封或者追封宗族成员。朱元璋也不例外,前前后后把自己能封的亲人都给封了。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弇山堂别集》等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概梳理出朱元璋亲人的一个脉络。

古人的宗法制度讲究“五服”,以及分宗。

朱元璋先是追封了自己五服内的先祖,分别是高祖朱百六,庙号德祖;曾祖朱四九,庙号懿祖;祖父朱初一,庙号熙祖;以及父亲朱五四,又名朱世珍,庙号仁祖。朱元璋的这四位亲人,在明朝建立时,都已经去世了。

朱家原本世居江苏句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带着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迁往了泗州盱眙,就是现在的江苏盱眙。原本朱初一有四个儿子,三子朱五三幼年早殇,次子朱五二没有随父迁徙,应该没有找到他的后人,所以,朱元璋都没有追封。

朱元璋的大伯朱五一,后来应该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又一同迁居濠州钟离,即现在的安徽凤阳。朱元璋也出生于濠州钟离,由此,凤阳朱氏立宗。而以前的句容朱氏,朱元璋应该较少联系。加上元末的天灾、战乱,句容朱氏的情况史书也记录不详,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大明立国之时,其后人具体的状况了。

朱元璋之所以最初名叫朱重八,就是因为他有堂兄弟八人,他排行最末,所以,才叫重八。

朱元璋大伯朱五一,追封寿春王,其共有四子。长子朱重一,追封霍丘王,有两子高沙王朱赛哥,宝应王朱铁哥,皆早逝无后。次子朱重二,追封下蔡王,无子。三子朱重三,追封安丰王,有四子,六安王朱转,来安王朱记,都梁王朱臊,英山王朱润,皆早逝无后。四子朱重五,追封蒙城王,无子,有一女在世,即朱元璋堂侄女庆阳公主

庆阳公主嫁给黄琛。黄琛后来屡次获得生前,最终任中都留守之职。

朱元璋父亲仁祖朱五四(朱世珍),包括朱元璋在内,共有四子两女。

朱元璋长兄朱重四(朱兴隆),追封南昌王(初为豫章王),有两子一女,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早逝无子;次子朱文正,被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己出;女福成公主。朱元璋称帝时,朱文正和福成公主皆在世。

最初,朱元璋的大哥去世后,其大嫂王氏带着子女逃荒。后来王氏听说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攻取了滁州,就带着朱文正前往投奔,被太祖厚待。朱元璋非常厚待侄子朱文正,加上朱文正善战,升任其为大都督,节制诸军事。朱文正曾在洪都以弱敌强,击退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只是,朱文正性格刚强,骄奢,军纪不严,后来被人告发有异心,被朱元璋圈禁桐城,不久后病逝,有子嗣传承。

福成公主则嫁给了福建行省参政王克恭。后来,王克恭升任福州卫指挥使。

朱元璋二哥朱重六(朱兴盛),追封盱眙王,有一子昭信王朱旺,早逝无后。

朱元璋三哥朱重七(朱兴祖),追封临淮王,早逝无后。

朱元璋大姐太原长公主,嫁给盱眙人王七一,早逝无子。据传,因为朱元璋起事时,太原长公主和丈夫怕事,避开了朱元璋,这让太祖有点伤心,直到洪武三年,才给大姐和姐夫建了衣冠冢,并追封。

朱元璋二姐曹国长公主,名朱佛女,嫁给了盱眙人李贞,生有一子李保儿,即李文忠。朱元璋的二姐在战乱中去世,李贞听说朱元璋驻兵滁州,带着16岁的李文忠投奔朱元璋,得到了太祖的厚待。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在明朝建立时,皆在世。李贞受封恩亲侯,驸马都尉,后加右柱国,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76岁病逝,追封陇西王。李文忠,作为大明开国将领,四处征战,屡立战功,主持大都督府,兼管国子监。李文忠解除兵权后,谦恭谨慎,颇受朱元璋偏爱。因为多次劝说朱元璋少杀戮,受到朱元璋谴责,不过朱元璋对他并没有动杀机。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年46岁,追封岐阳王,有子嗣传承。

因为古代宗谱一般重男,所以,朱元璋登基时,在世的男性亲戚,通常都会记录在案,女性成员,可能会被忽略。不过,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册两王女为公主,授克恭、琛为驸马都尉”。礼官曾上言,说皇侄女应改封郡主,朱元璋则答复:“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这也证实,朱元璋下一辈的女孩中,确实仅两人在世。

了解了凤阳朱氏开宗三代人的情况,朱元璋称帝时,在世的亲戚也就一目了然了。朱元璋称帝时,共有一侄子朱文正及其后人、一侄女福成公主、一堂侄女庆阳公主,以及一姐夫李贞、一外甥李文忠及其后人在世。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在世的亲戚只有大嫂、大哥的儿子驴儿和女儿侄女,驴儿就是后来的朱文正;二姐夫李贞和他的儿子保儿,保儿也就是后来的李文忠。

朱元璋的父亲为朱五四,母亲为陈氏,他还有三个哥哥,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和三哥朱重七;两个姐姐,大姐朱氏和二姐朱佛女。

大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给了一户姓王的人家,长大后同王姓的儿子王七一成了亲。

大哥朱重四,娶了王家闺女为妻,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圣保和驴儿,还有一个女儿 。

朱重六和朱重七是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入赘到唐家、刘家做了上门女婿。

二姐朱佛女,也被早早的嫁给了李贞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保儿。

然而,由于接二连三的灾荒,短短几年内,三嫂刘氏病故,二哥的独生子来旺儿夭折,大姐大姐夫王七一全家死绝。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于旱灾和瘟疫,先是朱元璋六十四岁的父亲染上了瘟疫,在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又染上了瘟疫在初九死去,他的大儿子圣保也夭折了,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59岁的母亲陈氏也染病身亡,而此时同在钟离县的伯父朱五一全家十四口,除小儿媳田氏外,也都已全部死去。

朱元璋和二哥又苦熬了几个月后,实在难以为继,朱元璋于是出家当了和尚,二哥外出逃荒,兄弟二人就此分手。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曾派人四处寻访亲友,得知二哥已死去,“独剩寡妇野持筐”,二姐和三哥也都已去世。

至正十四年十月,得知朱元璋在滁州,大嫂带着侄儿驴儿和侄女投靠了朱元璋;同年十二月,二姐夫李贞也带着儿子保儿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后,二姐夫李贞尚在人世,朱元璋封其为恩亲侯、驸马都尉,后来又因保儿的战功,而晋封曹国公,不过是虚衔。同时朱元璋追封自己的大哥为南昌王,二哥为盱眙王,三哥为临淮王,大姐为太原长公主,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王孙阿狸


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六,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加上堂兄弟在男孩子中排行老八,所以叫朱重八。

元末,旱灾、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老朱的父亲、大哥(朱重五)和母亲相继离世。

这时候的元朝已经民不聊生,老百姓的吃饭都成问题。老朱家里穷得叮当响,都揭不开锅,还哪来钱给父母买棺材。邻居前来拜访这家可怜的人,有个好心的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土地,就这样草草地安葬了可怜的父母和大哥。

为了活命,老朱一家分开了,分开后就失去了联系。老朱的二哥朱兴胜和他的儿子朱旺,还有老朱的三哥朱兴祖和老朱的二姐朱佛女在后来的战乱中都相继去世。但是也有史书上记载其三哥早就不在了。

老朱先是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院当了小和尚。扫地、上香、敲钟、洗衣做饭便是他日常的工作,但是刚来不到几个月当地就闹了饥荒,寺庙缺少了施舍,养不了那么多和尚了,主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化缘。老朱开始到处流浪,很快三年过去了。

老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一路乞讨走遍了淮西各大城市,这期间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个农村娃开阔了视野,也锻炼了他的坚毅和果断的性格。但同时他又很自卑,变得多疑。


这个时候的农民起义非常普遍,各地都有,老朱也参加了起义军,他勇猛善战,机制灵活,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位也随之得到提升。但这不是老朱的目标,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天地。

老朱和徐达(他俩是发小)组建起了自己的势力,这时候他已经小有名气。从濠州到定远直至攻下徐州,到了徐州。他的二姐夫、侄子、外甥也都来到徐州,老朱很开心,这是很多年来的第一次相聚。特别是这个侄子和外甥都是第一次见,就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养着,以后也跟随老朱打天下立下来战功。

后来老朱坐稳了江山,追封他的父母和大哥分别为仁祖淳皇帝、淳皇后和南昌王。侄子朱文正在老朱起义时帮了不少忙,也像他的叔叔是个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后来野心越来越大,甚至想谋反。以老朱的脾气,朱文正肯定是死罪难逃。但是毕竟血浓于水,所以并没有把这个侄子杀掉,而是将他囚禁起来。


老朱的大姐出嫁后和朱家很少来往,她不愿意帮助这个弟弟,就怕牵连到自家,而将亲弟弟拒之门外,老朱很伤心,对这件事情一直念念不忘,所以在他大姐死后也没有进行追封。

老朱的二姐则不同,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弟弟,老朱得知二姐去世悲痛欲绝,称帝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为曹国公。

最后他的亲人只有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侄子朱文正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当然还有朱元璋自己的孩子们。


历史漫谈君


朱元璋15岁的时候,家里出现了大变故。先是父亲死了,接着是母亲和大哥死了,家里只剩下二哥和他。

他家穷的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只有向地主家借,可是地主刘德心肠很坏,死活不肯给。


朱元璋和二哥跪了半天,地主他哥刘继祖看见了,心中不忍,就给了一块坟地,朱元璋哥俩这才把亲人埋了。

之后,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各自逃命去了!

转眼二十五年过去了,朱元璋成了皇帝,他的二哥、大嫂、侄儿还活着吗?还有他嫁人的大姐、二姐,以及外甥都怎么样了呢?

先说朱元璋的大嫂和侄子。

朱元璋刚刚起兵之时,大嫂带着侄子朱文正就过来投奔了。

朱元璋悉心指导,没过多久,朱文正就带兵打仗了,作战很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很高兴。


后来,朱元璋派朱文正守洪都,这时陈友谅派60万大军将洪都团团围住,而朱文正只有4万兵力,但他就凭着4万兵力,硬是拖住了陈友谅达85天之久,直到朱元璋援军到来。

此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可惜后来,朱文正居功自傲,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将其囚禁,不久死去。

再说朱元璋的二哥。

朱元璋的二哥命不好,与朱元璋分道扬镳之后,没过几年就死了,也没留下一儿半女。

最后说朱元璋的两个姐姐。

朱元璋的大姐嫁人比较早,人情比较冷漠。当年,朱元璋起义遭遇挫折,遭元朝通缉。

朱元璋惊慌失措地逃到了大姐家,哪知道大姐怕被连累,死活不让朱元璋进门,隔着门板塞出去了两个馒头,打发要饭花子似的。


朱元璋将馒头扔出去老远,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很快,朱元璋又到了二姐家,二姐与大姐截然不同,她不仅支持朱元璋的大业,还捐钱捐物,还让儿子李文忠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后来,李文忠在朱元璋的栽培之下,很快成长为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开国功臣,拜了将封了侯,混的相当不错。

还是二姐有眼光啊!


一半秋色


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除了自己的亲生子女外,他还有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一个姐夫和一个外甥在世。

一、福成公主(侄女)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女儿(本名朱重五,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嫌大哥的名字太草根,就替其改名为朱兴隆),元末乱世中,她随母亲王氏以及二哥朱文正投靠已经起兵的四叔朱元璋,侥幸活了下来。(朱兴隆还有一个儿子,早年夭折,朱元璋登基继位后,追封他为山阳王,赐名朱圣保)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以皇帝女儿的待遇册封她为福成公主,并将其下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



二、靖江王朱守谦(侄孙)

朱守谦是朱文正儿子,朱兴隆孙子,朱元璋的侄孙。元末大乱时,因朱兴隆早死,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就带着吃不饱饭的朱文正和福成公主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儿子,身边也没几个至亲可倚重,就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在抚养。按照朱元璋早年的心态来看,他对朱文正是寄予了厚望的。

然而朱文正不争气,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一顿责骂后,居然就有了叛投张士诚的歪心思。他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也是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也是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

当时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马皇后在一旁劝阻,说你就这一个侄子,你大哥就这一个儿子,你居然忍心杀他?最后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就没杀朱文正。

不过,没杀归没杀,朱文正没有看到明朝开国那一天。他在1365年即已病死。所以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当时已没有侄子,只有一个侄孙,就是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当时年仅八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按礼法来说,朱守谦只能享受郡王待遇,但朱元璋心疼侄孙,就把朱守谦的待遇拔高了一级,以郡王身份享受亲王的俸禄。

朱守谦封靖江王后,跟朱文正一样,也是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但是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朱兴隆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就此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明朝亡后,靖江王还延续了十几年。



三、庆阳公主(堂侄女)

庆阳公主的爷爷是朱元璋老爸明仁祖朱世珍的弟弟,所以她的老爸朱重四就是朱元璋的堂兄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母兄长为王,还追封了自己二叔和几个堂兄弟为王。其中庆阳公主的老爸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侄女为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堂侄女为公主,名号为庆阳公主。并将其嫁给了自己的得力干将黄琛。

按道理讲,朱重四只是朱元璋的堂兄,爵位只能是藩王一级,他的女儿按礼法只能封郡主才合适。洪武四年时,礼部官员就因为这件事向朱元璋奏呈,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其夫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但朱元璋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只有福成和庆阳两个两个侄女,实在不忍心降夺她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了回去。(后来碍于礼法,还是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了一级)

不过,建文帝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为了郡主。其中庆阳公主降为庆成郡主。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就是个死心眼,寡恩薄义,他被四叔朱棣篡位,还真不是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南下争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劝和,以堂姐的身份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把朱棣说的非常头疼。

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命有司治葬,朱棣的几个儿子也都派人祭奠。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



四、陇西郡王李贞(姐夫)

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在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继位称帝后,对李贞就格外照顾。先是册封侯爵,后来又封公爵,死后还追封了郡王爵。

李贞对朱元璋的关照非常不好意思,就以身作则,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吃饭只求适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送给他衣服,但他穿坏了的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他还经常向晚辈说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

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还特别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后来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他,就把皇城的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二姑父。

洪武十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握住李贞的手说就哭。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



五、岐阳王李文忠(外甥)

李文忠是李贞儿子,朱元璋外甥。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家乡凤阳遭到特大旱灾,而且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死去。其母,也就是朱元璋二姐也病死了。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见乡亲们遭罪,就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牛和猪,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但老天不公,不久后元兵和义军厮杀,祸及到了凤阳,李文忠就只好随父亲李贞一起背景离乡逃命。

逃了大约一年后,李贞听说朱元璋在义军中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了,就立即带着李文忠去投靠。

李文忠见到朱元璋这个小舅舅,立即就想到了死去的妈妈,于是两人一碰面,李文忠就扑在朱元璋的怀里大哭。朱元璋看外甥哭的稀里哗啦,他也是悲喜交加。

后来朱元璋觉得李文忠孺子可教,就对李文忠说,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当作养子,李文忠点头同意,李贞也同意,从此,李文忠就改叫了朱文忠。

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这一对外甥、侄子,马皇后是非常疼爱的,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要大很多(大十几岁),所以朱标对这二位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封爵位,洪武二年他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在明朝政权初步稳定之后,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李文忠对舅舅的这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批评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文忠的这一行为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大吃一惊,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都早已经死没了,只剩文忠(当时只剩庆阳公主和李文忠),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咋那么狠心啊!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

但为了震慑群臣,不久后朱元璋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文忠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到了第二年,李文忠还是死了。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下毒,降了华中一级爵位,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宰了。但也有人怀疑,说这就是朱元璋暗中指使的。至于到底是不是,那就不知道了。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而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Mer86


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实际上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皇帝,真正出身草根的也就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稍好一点,虽然不富裕,家里至少能保证吃穿,还有个会看相的吕太公非要把女儿嫁给他,等于是天上掉下个好媳妇,还带着厚厚的嫁妆。

朱元璋是真的很惨,《明史》上的记载是:“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家里本来就穷,还遇到了旱灾、蝗灾、大饥荒,当时朱元璋只有17岁,父母和三个兄长都死了,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还是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心善,给了他一块地,他才能把亲人安葬。

那他还有其他在世的亲人吗?有的。还有侄儿朱文正(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次子)、大嫂王氏,外甥李文忠(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儿子)、二姐夫李贞。

朱元璋的亲哥亲姐都早已去世了,没享到他的福。

也就是说,和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也就朱文正和李文忠,朱元璋对他们非常好,视如亲子。但因性格不同,这两位后来的人生际遇大不相同。

朱文正极具军事天赋,立下赫赫战功,以少量守军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打赢了洪都保卫战,这是朱元璋建立明朝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正因如此,他恃功自傲,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竟然投靠了张士诚。

亲侄子背叛自己,朱元璋伤心愤怒,亲自去见他,问他到底要干什么?朱文正的答不出来,被软禁于桐城(今安徽省辖县级市),1365年郁郁而终。

但朱元璋依然顾念着大哥这一脉,封朱文正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

李文忠则一直忠心于朱元璋,跟着他南征北战。在征讨北元残余势力的一系列战役中立功颇多,被封为曹国公,后又命他主持大都督府(明朝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明朝最高学府)。

1384年李文忠病逝,当时朱元璋还活着,追封他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

但是,李文忠是没什么可指责的,他儿子李景隆可把建文帝朱允炆坑惨了。率五十万大军去攻打燕王朱棣,屡战屡败,把朱允炆的兵力都打没了。最后,他打开了南京的金川门,让朱棣轻松拿下南京,朱允炆的时代宣告结束。

因立有此功,李景隆被朱棣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不过像他这样的人,朱棣应该是不怎么喜欢的,永乐二年削爵圈禁,李文忠黯然去世。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问题有意思,朱元璋是1368年称帝,除了老婆儿子外,剩下的亲戚极少,基本死完了,他兄弟姐妹一共6个,4男2女,朱元璋最小,三哥、大姐早卒外,其他的在1344年都饿死了,包括父母,大哥,二哥一家子,朱元璋投奔寺庙活了下来,二姐已嫁人活了下来。

图为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画像,封为曹国长公主,她们家是唯一享受到了皇恩浩荡的老朱家亲戚。

寺庙也没吃的,朱元璋被赶下山流浪,1351年,他在世仅剩的亲人,二姐病逝了,留下丈夫李贞和儿子李文忠,1353年参加义军的朱元璋回乡招募兵勇,姐夫李贞带儿子文忠来投奔,外甥李文忠收为养子,所以朱元璋称帝时,自己这边的亲戚,有姐夫李贞,封为曹国公,外甥李文忠,开国将领,仅这两位。

朱元璋唯一的正妻马皇后。

朱元璋老婆这边,马皇后本就是郭子兴养女,郭子兴早死,他有个小女儿也嫁给了朱元璋,封为郭惠妃,等于说马皇后除丈夫朱元璋外,还有个妹妹,除了马皇后以外,朱元璋时期还有2位妃子以皇后待遇掌过后宫,也稍微提一下,李淑妃和郭宁妃。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格外喜爱,功臣庙第三,袭曹国公,死后追封岐阳王,他儿子李景隆就悲剧了。

朱元璋称帝时李淑妃的父亲李杰任广武卫指挥使,后在北征中阵亡;郭宁妃最有意思,说他父亲郭山甫会看面相,见过朱元璋后觉得贵不可言,于是把女儿硬塞给他,朱元璋称帝后封为宁妃,郭山甫已死,宁妃两个哥哥,郭英、郭德均封侯。


图文绘历史


朱元璋本来出身于农民,他们一家人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名字起得也很随意。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伯父叫朱五一。伯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而他父亲也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这就是朱重八的来历,后来朱元璋也觉得自己的名字的不好听,于是给自己换了个朱元璋的名字。璋是一种很锋利的玉器,元代表元朝,朱与诛同音,朱元璋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自己像一把利器,诛灭元朝。大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给了一户姓王的人家,长大后同王姓的儿子王七一成了亲。


大哥朱重四,娶了王家闺女为妻,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圣保和驴儿,还有一个女儿 。

朱重六和朱重七是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入赘到唐家、刘家做了上门女婿。

二姐朱佛女,也被早早的嫁给了李贞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保儿。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于旱灾和瘟疫,先是朱元璋六十四岁的父亲染上了瘟疫,在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又染上了瘟疫在初九死去,他的大儿子圣保也夭折了,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59岁的母亲陈氏也染病身亡,而此时同在钟离县的伯父朱五一全家十四口,除小儿媳田氏外,也都已全部死去。短短几年内,三嫂刘氏病故,二哥的独生子来旺儿夭折,大姐大姐夫王七一全家死绝。

朱元璋和二哥又苦熬了几个月后,实在难以为继,朱元璋于是出家当了和尚,二哥外出逃荒,兄弟二人就此分手。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曾派人四处寻访亲友,得知二哥已死去,“独剩寡妇野持筐”,二姐和三哥也都已去世,大嫂带着侄子侄女来投靠,二姐夫带着李文忠也来投靠。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众多亲属同辈只剩下二姐夫还活着,有一个侄子朱文正,一个侄女后被封为庆阳公主,还有一个外甥李文忠。

建国后,本来应该是郡主的侄女被封为了公主,而侄子朱文正守洪都立过大功,但后来勾结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被囚禁至死。但是朱元璋念及他的功劳,将其子孙封为靖江王,这也是唯一一个不是朱元璋直属血脉的王族。外甥李文忠也被封为曹国公。由此看来,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还是挺不错的


血祭军鉴


朱元璋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帝王, 至正四年(1344年)一场大旱灾和相继而来的瘟疫,夺走了父母和大哥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种田娃的一生。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亲人除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外,还有一个大嫂,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一个姐夫和一个外甥活在人世间。

一个大嫂——王氏

朱元璋对大哥朱重五一家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提到大哥,朱元璋曾经说过:“幼因皇考惜之甚,及状,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朱元璋和大哥一家从小生活在一起,可哥哥对父母和朱元璋的态度不怎么好,所以对哥哥一直心怀怨恨。可对嫂子王氏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嫂子入门两个月,朱元璋出生,嫂子带大,感情深厚。大哥死后,嫂子迫于生计,带着儿女回了娘家。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在起义军小有名气,领兵滁阳,嫂子带着儿女前来投靠。亲人相见,泪眼汪汪,抱头痛哭。当时的心情:“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朱元璋称帝之后,封大哥为南昌王,嫂子王氏为南昌王妃。嫂子和孙子朱守谦生活在南京,朱元璋对寡嫂一家也是照顾有加。孙子长大后,跟着孙子前往广西桂林就藩。洪武十三年,孙子犯错被朱元璋贬回老家凤阳种田,嫂子怕孙子受苦,找人悄悄代替孙子种田。嫂子去世后,祔葬皇陵。但由于朱元璋对大哥、侄子、侄孙的特殊感情,嫂子死后无法享受“配食” 的待遇。

一个侄女——福成公主

朱元璋的大哥大嫂诞下两儿一女,可惜大儿子很小就死了,只剩下儿子驴儿和女儿。朱元璋很喜欢驴儿,把驴儿收为干儿子,取名朱文正。文正跟着叔叔南征北战,在洪都保卫战立下赫赫战功,只可惜后来因封赏不公,心态失衡,为非作歹,甚至想投靠张士诚,扎小人诅咒朱元璋,被朱元璋失手打死了。尽管对大哥和侄子的感情复杂,称帝后的朱元璋还是封侄女为福成公主,允许侄女以旁系亲属的身份享受着直系公主的待遇。公主后来嫁给了王克恭,驸马王克恭曾经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一个侄孙——朱守谦

守谦小命“铁柱”,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可是长大后的铁柱一点都不可爱,反而成了一个人人害怕的混世魔王。父亲文正被朱元璋打死的时候,铁柱才四岁。朱元璋摸着铁柱的小脑袋安慰到:“铁柱,不要怕,你父亲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我不会怪你,等我打下天下,给你加官进爵。”朱元璋称帝后,确实履行了他的诺言。洪武三年,大封诸王,铁柱被封为靖江王,藩地广西桂林,唯一一位非直系子孙为王,这一年,改名 “朱守谦”,有“守礼谦虚”之意,用意显而易见。

朱元璋对于守谦父亲朱文正的死,一直心怀戚戚,很害怕守谦重蹈父亲的覆辙。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守谦在广西当藩王期间:“所游处,不过强淫人妻女,强取人财物。即目见尔宫中金银之类,多系非礼之财。”惹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朱元璋将其召回南京亲自教导。守谦不服气,写诗埋怨讽刺叔公。叔公很生气,打发侄孙回老家凤阳种了七年的田。本以为经过历练的侄孙会有所改变,派侄孙镇守云南。不料到了云南的朱守谦变本加厉,不仅骗朱元璋的钱,把宫殿建得比南京的皇宫还要豪华,还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朱元璋对这个讨债鬼根本没有办法,只好将其囚禁在京,几年后朱守谦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

一个堂侄女——庆阳公主

庆阳公主是朱元璋堂兄朱重四的女儿。因为战争、饥荒、瘟疫,朱元璋的叔叔一脉,几乎死绝,只剩一人。庆阳公主在朱元璋革命时期,就前去投靠了。朱元璋对这个堂侄女也是好得没话说。朱元璋身边有一个叫黄琛兵马副指挥,做事特别谨慎,为人也比较厚道,朱元璋负责牵线搭桥,促成了彼此的姻缘。洪武元年,册封为庆阳公主,授予黄为驸马都尉,不久迁淮安卫指挥使。靖难时,朱棣挥师南下,庆阳公主到军中和朱棣议和。一个女子,可见其气魄!

一个姐夫——李贞

朱元璋有两个姐姐, 大姐太原长公主,嫁王七一,早卒。二姐曹国长公主,嫁给李贞。二姐是个持家有道、孝顺长辈的好女人,嫁人后也常常接济娘家,可惜死得早。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嫂前脚领着文正投靠朱元璋,李贞后脚就带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朱元璋创业时,带着外甥南征北战,姐夫留守后方,也出力不少。李文忠守严州时,常常需要外出打仗,所以严州的军务都由李贞处理。李文忠攻克桐庐,把俘虏送回严州。俘虏趁着严州防守空虚,想要逃跑,李贞就把他们都灌醉绑了回南京。李贞为人谦卑恭顺,深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赐予李贞高官美宅。建国后,李贞依然保持谦卑恭顺的初心,曾说道:“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洪武十二年冬去世,朱元璋亲自为其写祭文,赠陇西王,谥恭献。

一个外甥——李文忠

文忠小命“保儿”,也是一个很萌的名字,可他却是一个“猛”将。保儿跟着父亲李贞前来投靠舅舅朱元璋时,朱元璋饱受郭子兴猜疑,急于培植亲信势力,收文忠为干儿子。文忠在多年的实战中,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成为朱元璋定鼎中原的左膀右臂。建国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洪武三年,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洪武十六年,文忠因病去世。李文忠是真正的“儒将”,带兵打仗,勇猛无比,闲时在家手不释卷,颇有儒家风范。只可惜儿子李隆景不争气,只会纸上谈兵。

总而言之,朱元璋称帝之后,虽然亲戚所剩无几,但是朱元璋待他们真的不薄。


小高读史


趣谈答案: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像他的哥哥姐姐,那一个辈分的人基本都没了。而有迹可循的,包括但不限于朱元璋的侄女和侄孙,还有那个倒了八辈子霉的外甥。

一个绝户的诞生

这句话绝对不是一个笑话,也不是某个相声里面的专用术语,单纯的来看朱元璋就是一个绝户。


原本还想着把朱元璋父母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去世的那个日子找出来,后来想想也没有必要了,毕竟这个历史知识点大家都晓得。

我们需要简单的讲一下,朱元璋的父母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是怎样去世的。

关于这一点历史有很多种说法,我们拿出最为靠谱的一个说法叫做修黄河。

这一点大家可能很难理解,毕竟只是修一条黄河而已。等等,修一条黄河在古代好像也是一个大的工作量。

事情是这样婶儿的,黄河决堤,当时的朝廷官员站成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主张修缮,另一支队伍主张不修缮。

而最终主张维修的那一支队伍获胜,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维修黄河。

这原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但是在维修黄河的时候出现了乱子,比如元帝国贪腐的本质。

当时修缮黄河是有维修工款的,而当时的地方官员也希望能够从中捞一笔,就这样你捞一下我捞一下,捞着捞着就捞到朱元璋的家里去了。

朱元璋的家里面没有钱就只能把粮食拿出来,而这个粮食不是普通的粮食,是种粮。

于是在缺粮食以及部分疾病的耽搁之下,慢慢的这一家人也就都到了地下。

朱元璋对待亲戚的态度

首先这个绝户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绝户,朱元璋除了自己的媳妇,自己的孩子之外,还是有一些亲戚的。

比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在朱元璋之后的从政生涯当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朱元璋对于自己的亲戚家人以及对于当地的官员展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分别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而这样的一种变法和态度,直接让朱元璋在后期做了诸多错误的事情,比如侧立藩王。

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崇祯年代,朱元璋的子嗣一共有多少,但是我们从嘉庆时期,从万历时期对应的延续下来就不难发现,崇祯时代朱元璋的子嗣极有可能超过了百万。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族,对朱元璋以及朱元璋的家人,甚至整个朱家的天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打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