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公式相声”夫妇表演谐音梗遭到观众吐槽?

Dorothy_Cullen


<strong>

这二位不光是什么谐音梗遭吐槽。

其实,他们自打把自己那个东西叫相声就已经找骂了。

这二位甚至都不知道什么事相声。

大家都知道,相声发源地是北京,天津也是号称相声窝子。

也就是说,北京天津两地听相声的基本都是老观众,他们听的段子都比这二位听的多。

我记得高英培老先生说过,他小时候说相声爱出来天津口音。

师傅就因为这个打过他,问他为什么挨打。

他含着眼泪说,又说天津话了。

这就说明,这个相声一定要用基于北京音的普通话来说。

就像山东快书您能用四川话说吗?

一样,相声就是普通话说,里面可以有一些北京音。

您要是说外地口音,那叫倒口。

刚才说那二位呢,就是连普通话都没有说好的,就来说相声来了。

咱们先不说您说的那个可乐不可乐。

咱们先说说,您要是自创一个种类,您可以自己起个名字呀。

对吧,您说不叫脱口秀,您可以叫拖口罩秀。

您说不叫二人转,您可以叫二狗转。

都行。

您为什么非要叫相声呢?

那相声观众还不骂您。

因为您这个抢银行的碰到警察发工资了。

傻了吧。

<strong>


礼部尚殳


李宏烨夫妻的“公式相声”只是一种表演形式,以后也许还会有“加法相声”、“区块链相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表现什么?

李宏烨夫妻的《万事如疫》要传递的是什么信息?

相声《万事如疫》用的是“万事如意”的谐音,众所周知,万事如意多用于祝福,有凡事如心中所思所想的意思,“疫”是什么?瘟疫,现如今是波及全国的冠状病毒,《万事如疫》是希望所有事情都如疫情一样猖獗传播,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俺无法猜测李宏烨的用意,但他的《万事如疫》让俺细思极恐,虽然相声里没有表达出来恶意,但标题的“恶”却无法掩盖。

相声是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词句”的推敲,从而传达表演者的意图。

李宏烨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居然要“万事如疫”,是智商还是情商的低劣?还是别有用心?

疫情爆发时期,相声圈里表现各异,有人“泪崩”后捐了一首诗,李宏烨看郭德纲捐钱捐物后表示自己没钱,捐了一段相声。

疫情当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的在家蜗居,上下一心,共同抗争。

可是,李宏烨的《万事如疫》安的是什么心?

他在诅咒谁?



侯爵不喝二锅头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公式相声”交大博士夫妻其实他们的相声简直不能称之为相声,现在他们积极的参加各种娱乐选秀节目,我觉得更多的是炒作。不管大家喜欢与否,是鼓掌还是谩骂,人家先蹭一个热度,让大家有人可以骂,有人来骂他们他们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这就是炒作,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们也不会在乎能不能说好相声,更多的还是为了流量。

我特地去网上听了几段郑钰李宏烨夫妻的相声,感觉这两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幽默搞笑的功底,虽然说得相声一唱一和的,但是总觉得怪怪的,我个人感觉和德云社的普通学员都没法比,一点都不可乐不说,有的包袱听起来非常牙碜,听起来让人觉得一点都不舒服!谐音是他们相声中最主要的元素,我感觉就像是文盲?感觉非常低级的哏,被他们翻来覆去的说。

就拿郭德纲的原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有人没有基本功就能说相声?因为他好骗!大武生,跳芭蕾他们来不了,而相声有两张嘴就能说!正是因为这行业简单好骗,所以才让这个行业逐渐堕落。恨郭德纲的同行,其实正是这些并没有相声传统功底的同行。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不懂那些相声公式,但,我一直也在默默分析所谓公式相声,它到底是不是一种心的创新创作模式,, 渐渐地,在各位大侠对他们的指责和谩骂中,我自以为好像悟出来一点点真相,不知道对不对,说出来请各位雅正:

首先,他们不懂相声,更多的是一种词语材料的堆砌,相声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而他们运用所学,偷换了概念,将语言的艺术变成了语句的堆砌,在如何堆砌语句上下了功夫。

继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研究了诸多相声,将每个好的相声进行了分析,将平铺用了某个符号,将包袱用了某些符号,大小包袱又各有不同的符号,一个内行一点的人都知道的节目基本走向模式(引子,小包袱,平铺,小包袱,引导,甩出高潮大包袱,结束)的公式就出来了,以此类推,又可以繁衍出多重包袱组合的变化的新公式(其实,这些学相声说相声的都知道,根本不需要什么公式不公式的)

然后,他们再用他们的狂妄自尊大了的思维配合上他们的奇葩想象,自以为聪明的将相声表演中的“逗乐观众”说成了或者自以为演变成了“观众是根据我的要求乐的”,须不知,一个包袱响不响不仅仅只是抛出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呢,它至少包含了前面的铺垫以及抛出来的时机、技巧、以及必要的相貌辅助等等因素在里面啊,更难一点的是在现场能让观众的注意力和思想都跟着演员走,然后自然而然炸响包袱而不着痕迹,让观众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会心笑出来,这些又岂是两个面瘫博士玩的出来的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谓公式相声根本就不是创新创作,它们只不过是两个掩耳盗铃之辈顶着博士头衔用所谓高级公式符号表现出来的一种另类的剽窃手段而已,完全不值得大家去欣赏和关注,与其说他们是相声表演不如说他们是切头切尾的不成功的相声模仿秀表演吧!

以上观点仅处于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团队或个人意见,狂草之处还请各位大侠海涵指正。


饮茶的菩提


对于李宏烨整出来一套专门用于创作相声的公式,我是真心的佩服,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总结出来的东西,不仅总结不出来,像我这种文科大专生看都看不懂,除了汗颜实在无话可说。从中也能看得出他的确是热爱相声这门艺术,毕竟能够潜下心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构成相声效果的每一种因素,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公式,除了热爱,也找不出其它的可以让他如此专注的原因。

所以,无论效果怎么样,首先要支持一下。

听过他的几段相声,个人认为效果并不好,其实他的相声里也有一些不错的包袱,分析原因有二:首先,舞台表演功底太差。相声是一名语言艺术,不是谁都可以来的。同样的内容,相声大家站在台上说那是艺术,像我这样的站在台上说,说好听点是尴尬,说难听点那就是放屁。听专业相声演员的表演,感觉不出那是提前就安排好的段子,一句句,一段段,不知不觉就把人带沟里去了。而李宏烨夫妇的表演,真的感觉就是在表演,缺乏那种洒脱自然的味道大道无形的味道。

其次,公式相声到底是什么?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它是创作相声的公式,而不是表演相声的公式。就好比拍电视剧,它是用来写剧本的,但基于一个好的剧本拍出来的电视剧真的就一定会叫好吗?不一定,那还得看演员的功力。

希望李宏烨博士能够更进一步,总结出一套表演相声的公式,不过这好像更难。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不懂勾股定理,不知道力学公式,更没有学过什么美学,但他们依然建造了坚固的赵州桥和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现在,我们掌握了这些公式定理,如果我们去验证计算的话,那些建造肯定是符合这些公式和定理的。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不代表不知其然。

相声传承两百多年,郭德纲说过,构成笑料的因素前辈们早就总结出来了,如果李宏烨的公式的确具有普遍意义,拿这个公式去验证那些相声段子,就会发现,它们也会是符合那个公式的。如果不符合呢?那就是公式有问题,毕竟我们在这些相声段子得到了快乐。

一个公式而已,有什么可骄傲的!

题外话,在《相声有新人》中,李宏烨的咄咄逼人自高自傲和郭德纲的隐忍大度张弛有度对比太过鲜明,唉,太招黑了!




行走的态度


不论如何炒作,如何借势上位,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一事实是,公式相声就是笑话,李宏烨二人妻俩就是一对小丑。在不懂的人看来,公式相声挺特别,在行家看来那就是四六不着调。要命的是他们为了出名又四处卖弄,反把埋汱当风光,沒有一点自知之明,不知耻而近乎勇。


水流无形自方圆


对公式相声夫妻我越来越不反感了,大家看郭德纲那一干徒弟有几个是在表演相声的。郭德纲在相声有新人里不断强调相声基本功,可是在他家自己的舞台上,徒弟们有展现这些被他奉若至宝的东西吗?


程池


李宏烨夫妇潜心研究相声这门功课,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出发点好,但却实是这行的门外汉,首先觉得李宏烨的脾气禀性不太适合这一行,争强好胜,脸皮薄,听见反面言词立马回怼,实在不好。要想干这行,三天就要扬名立腕,能行?

相声这一行说简单就简单,说深奥,这里学问大了。劝夫妇俩初涉这行,还是虚心学习,你整个《万事如疫》真是让人读不懂。


西沽钓翁


我觉得相声和写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的地方吧。


就像公式相声夫妻表演完之后,一个参赛队员的评价一样,相声讲究的是情感,你把观众乐呵的情绪调动上来了,让观众笑了,那这个相声就是好的。不要看岳云鹏在舞台上卖贱,人家卖个贱都能把观众逗乐呵了,你整那么一大堆高级公式,观众不买账,那问题出在谁身上?


如果说问题出在观众身上,那一个观众不乐呵,难道所有观众审美集体掉线,全都不乐呵?


这和写文章是一样的,小学毕业的人,别看人家文化程度低,人家的语言有力量,有感染力,读者读了能被触动,那就是有水平。你博士毕业,写出来的文字枯燥无味,没人能看得下去,不也白瞎了。


所以,一切看效果,不要拿着公式唬人,活到这岁数,都不是被吓大的。



晓鹤扒情感


相声是不是来自民间?"公式"来自哪里?恁俩在大学说吗,会引起笑声的。老百姓听不懂,谁笑啊?

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流行使用的"秤"是按照"斤"使用了多年。忽然要改公斤秤,还要说啥1000克…结果呢遭遇了严格的抵制,就算秤上写的500克,使用者说的还是一斤。

很多东西,改了还不如不改,习惯性的东西何必要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