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草原那一泓水2017


我不知道贾平凹为什么称路遥是政治家。我写一首五言诗纪念已逝的作家,愿他们的在天之灵永远安祥。

也祝福健在的诸位文学家健康快乐。

路遥三千里,秋雨泽征程,

莫言坎坷路,平凹复重重。

鲁迅疾驰至,矛盾化解中,

曹禺有典故,老舍避寒风。

金庸能解困,古戎戈斗情。

王蒙游西域,二月河解冻,

琼瑶多情种,三毛爱凝重。

雪芹善怀旧,承恩喜腾空,

耐庵兄弟多,贯中计谋精。

天下诸多事,谁人说的清,

要想全明了,兰陵笑笑生。



小水滴213269177


路遥在还不是路遥,还是名叫王卫国时,他就是一个政治狂热分子。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王卫国以“老三届”中学生的身份,造反起家,成了本县红色造反军团的红卫兵领袖,成了当地响当当的造反派人物。他是造反军团的军长,被人称“王军长”,以红卫兵领袖的身份参与本县革命与造反运动。此后不久,在“三结合”中,同样以红卫兵领袖的身份,被结合进县革委会,成为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而那年,王卫国只有19岁。

虽然只有19岁,但血液里的政治狂热,让他日夜充满激情,一副独步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确实,那个年代是个特殊的年代,不只是王卫国,很多人,很多青年都是满腔热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大有“革命者无所畏惧,革命者重造世界”的雄心壮志。王卫国骨子里有一种不安份的因子,他那时候正是一副雄图天下,向全世界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勇气概。19岁成为县革委副主任,在作家里,路遥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当后来某一天,已经成为作家,并且已经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成名的路遥,在患病之时,对陪同他散心的贾平凹指着延北的一处山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可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虽然已经是成名作家了,但路遥依然怀念当年的王卫国,怀念曾经的那份荣耀与武威,那是作家的头衔给予不了他的,那只能是政治家才拥有的光环,也只有政治家才能翻江倒海地折腾这个世界。

路遥当作家,只是他人生的歧途,并不是他向往的人生,也不是他设定的道路。当年因为世事多变,高高在上的年轻政治家王卫国,最终被打下了马,被贬回山村里当了一个最底层的农民,身穿破棉袄在山上放羊,在地里耕田。但他的心没有死,于是,为了摆脱穷苦的农村生活,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活成人上人,路遥选择了政治失意后的第二条路,这是一条退而求其次的人生之路:当作家。那时候,除了当兵、招工、上大学,脱离农村唯一的出路,就是写作,用写作一举成名,以摆脱农村,脱去“农民”这身当年最低贱最穷苦最为人瞧不起的外衣,也叫“农皮”。

路遥最终成功了,他在县报上发了文章和诗歌,后来又被调进县里一个宣传队工作,参与编辑文化馆的文艺报,再后来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最终调进省作协,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虽然如此,路遥还是不能彻底放下他的政治梦,他对政治有着天然的深厚的兴趣和狂热。他曾说过,如果中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他要竞选延安市的市长。瞧,他虽然已经是省作协的专业作家和作协领导了,他依然会说这样的话,依然对政治情有独钟。可见他心中有着更多的有关政治家的梦想,只是天不假年,他只活了42岁,无法等到国家体制真正改革的那一天。

所以,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没有人知道,但他确实更适合于当一个政治家或者官员,当作家,他缺点儿贾平凹的才华与机敏,缺点儿陈忠实的厚重与历史感,他是用勤奋和激情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而不是靠一个作家的潜质。


作家鬼谭


路遥曾经在政坛上是一个“风云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路遥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善于讲故事的特长,一度成为一颗政治新星!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一度的狂热不过是闹剧一场,为此,路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一个代价是从小吃不上饭,而在成为“军长”之后,吃猪肉把胃口吃坏了,从此看见猪肉就恶心;第二个代价是,明明有一次转正的机会,因为自己正在被“审查”,错过了人生这次机遇。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对社会体制,有详实的描述,塑造了高明楼、田福堂、田福军、徐治功等官员形象,尤其是对高明楼、田福堂这样的村委书记,更是描绘的栩栩如生。

而到了省委书记这一块,路遥虽然从未接触过这么大的官,但是,他凭借这自己当记者,编辑的经历,“偷偷摸摸”的潜伏到他们家中,以此在小说中找到感觉。

路遥中的主人公,包括高加林、孙少平都有一个习惯,喜欢看读报纸,孙少平甚至每天都能看到《参考消息》。每天关注时政新闻,对当前发生的事情,路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搜集的大量的资料,而他收集资料的一个“笨”方法,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费》等各种报纸,以此从政策上解读小人物跟随历史的变迁,所发生的变化。

甚至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直接参与“执政”,比如领导干部门乘坐公交车出行的故事、如何整治市容的方法等,路遥直接在小说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有过“从政”经历,而且作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被一撸到底遣送回到农村,在小说《平凡的世界》对官员的形象描述,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还有有根据的。

路遥的经历有点像北宋词人苏轼,敢于直言,却官场不尽如意,正是年轻这份不得志的抱负,让路遥萌生了写出一部伟大的小说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就像苏轼一样,在官场上沉浮,最终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一样,路遥耗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平凡的世界》,纯洁的梦想,凄美的爱情,苦难的生活 ,成为 “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一部非读不可的经典之作。


宏文


读过《平凡的世界》的人,都知道,路遥在作品中,大量篇幅写了官场相处之道,分析了班子成员间的微妙关系,包括任用干部的一些原则等,由村上,写到镇上,写的县委,直到省级干部,似乎对这些,研究的相当透彻呢!

路遥早年本也是从事政治工作的,工作于政府部门,应该是县级干部吧!

资料显示,为了写好作品,他又阅读了大量党报党刊,走访研究了当地相当一部分机关领导,应该是对政界研究的够透彻的,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佳作名篇。说路遥先生是政治家,一点不为过,细细阅读先生作品,就会有明显体会得!


温馨古塬


路遥在生前,跟同行很少交往,贾平凹是他在文学圈里为数不多的朋友,每次路遥从陕北来西安,都会抽空去莲湖公园附近的西安市文联,找贾平凹彻夜长谈,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一是他们年龄相仿,贾平凹比路遥小三岁,他们之间不存在多大的代沟,在许多看法上没有大的分歧,容易达成一致。

二是贾平凹的性格正好跟路遥相反,贾平凹性格内向、绵软,路遥性格外向、好强,他们之间交谈时,贾平凹是一个很好的听众,每当有不同意见时,贾平凹也不会对路遥过多的反驳,这一点是路遥非常喜欢的。

三是路遥成名比贾平凹早出好几年,路遥早在1982年依靠《人生》的出版,就在全国文坛就打响了名气,而贾平凹那时还显得默默无名,始终对路遥有一种崇拜之情。

因此,他们二人能长期保持友谊。

2007年,贾平凹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路遥》的文章,里边有这样一句评价路遥的话: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在文章末尾,贾平凹又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极高,既肯定了路遥作为作家的高度,又肯定了路遥具有“政治家”才华。还给路遥盖棺定论,他可以跟石鲁一样被载入史册。

贾平凹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依据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路遥了。

主要原因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路遥自小养成了敏感、好强、强硬、果敢的性格,在贾平凹看来,这些性格分明就是“政治家”的性格。

路遥出生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一家人常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愁眉苦脸。小时候的路遥,啃着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馍长大,偶尔吃上一顿玉米面,甚至是一口小麦面做的食物,对他来说,就是很好的美味。他常常抱着高粱面馍啃食的情景,成为同学们嘲笑他、欺负他的借口,路遥为此受到了不少嘲讽。

所以,路遥发誓将来一定要跳出农门,出人头地,摆脱贫困。

为了这个信念,路遥拼了命的学习,只有考取第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时,路遥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安慰。

20岁左右时,当同龄人已经娶妻生子,路遥却看不上对他有好感的农村姑娘,在他的意识里,一定要娶一个漂亮的城市姑娘或者知青姑娘,不仅是为自己看,更是为别人看。

25之前,路遥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表现非常积极,但由于一些原因,他最终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只能退求其次,准备在文学上出人头地。

因为在整个80年代,文学火得一塌糊涂,三个年轻人里边,有两个半是文学青年,许多年轻人依靠搞文学,发表作品,一炮打响,立即成为全国名人。这样的现实,对路遥的诱惑力非常大,他看到了文学可以带来功名的无限可能。因此,路遥把名字从王卫国改成了路遥,全力以赴地进军文坛。

忍辱负重10年后,终于在1991年,凭借《平凡的世界》摘取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此,他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领奖后回到陕西作协大院,接受报纸采访时,路遥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从这句话完全能看出,路遥骨子里有一种强硬和野心,绝对不是善茬。

《平凡的世界》给路遥带来声名显赫的同时,却由于高强度写作让他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生命垂危。

大约在1992年夏天,路遥不得不返回延安休养。贾平凹以朋友的身份去看望他,陪路遥散步路过某个山头时,路遥指着山下对贾平凹说:我当年穿着件破棉袄在这里放羊,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

贾平凹心里自然明白路遥说的是什么,路遥当年在这里表现很积极,刮起了许多大风,令许多同龄人闻风丧胆。到生命垂危时,路遥骨子里的记忆,仍然停留在那份火热里。


鸿鹄迎罡


恕我直言吧!

我始终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保持沉默,原因只是因为作家写这部小说被累死了。对一个付出生命代价留下的成果,无论他是一座建筑物或是一部作品,包括完美与否,再说三道四总觉得有点不厚道……但现在网上既然有人屡次重提,并不断拔高这部小说,把它与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并列,那我就说上几句。

        《平凡的世界》在思想上,比《废都》正面、励志的多,而且寄托了部分人士,尤其70后打拼者们的理想和情结,这是事实。但若比之于《白鹿原》,差距还是很大的,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顺便提一句,恕我不敬:《废都》的思想是邪恶的。虽然它解禁之后,很多人抬高、神秘这部小说。但所有的瑕瑜都在那摆着呢,大家只不过碍于名家的效应,心照不宣而已!《废都》最大的特色,也可以说,算是价值吧!就在于它的语言流畅,尤其性描写,类似或接近于——不能比之于“三言”——凌蒙初“二拍”的格调。      

回过头还说《平凡的世界》 。文学上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本质,必须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虚构也必须建筑在生活逻辑可能有的基础之上!《平凡的世界》的最大败笔,就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与省委书记女儿恋爱的描写!面对一个官本位的现实社会,这种构思、描写,尤其特意渲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荒唐无稽的。中国过去的社会生活中不会有这种侥幸,后来的现实里更不存在这种可能!只是一种空想,或曰自作多情,甚至是作者一种一厢情愿“聊斋”式的意淫。

        有人说路遥真实生活中就曾和一个高干子女恋爱过,最后这个女的回到了北京一个新闻部工作……因此,这个情节还是比较真实的云云。但我仍要说,即使路遥真有过这么一回事儿,那还不是上世纪80年一度重视知识分子重学历的社会氛围,加上路遥当时那点“作家”光环的晕轮效应!而且很快就时过境迁,价值观变味儿……后来的社会,演变在金钱、权势的冲击之下,一切幼稚的幻想,虚幻的感情,日益招架不住且支离破碎,最后完全被排除在人们,尤其当事人的考虑的和注意范围之外!这不但尽人皆知,而且事不可逆。路遥有过一次,也只能算是个曾经的特殊例子,是个偶尔擦燃一下,转瞬也不得不熄灭的火花而已!没有任何文学上的普遍性或典型意义。

        这世界,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或许有王子偶尔看上灰姑娘的一时冲动,绝对没有公主青睐屌丝的持久依据;今日把写书的路遥等同于小说里看了几本书的孙少平,更加不伦不类。其思路,恕我直言,包括路遥的艳遇,仍然是“小生落难挨打最终中了状元……”又被招为驸马的陈腐套路!只不过作者入迷之后,总还算保持着一份清醒,知道这种杂耍是玩不下去的,只能让“公主”死掉……或如人言“公主”转回“京师”,留下穷小子咏叹一下瞎胡想、空惆怅的情绪罢了!

         在中国,任何成功恋爱的最终指向都是婚姻,而婚姻,硬件前提必须是门当户对,没有这一点,必遭无情淘汰。这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合理的,才是能够存在的。这也是个哲学上的命题。当然,这种“合理”是合乎事理,不一定合乎情理,这一点必须指明。但现实主义文学不移的规则,必须是承认和尊重并反映现实,否则就是伪现实主义。

        其实,路遥真正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作品是他的《人生》,虽然仅是一个中篇,但情节描写是紧紧贴合于现实,看似平凡通俗的故事,却蕴含了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对人感情的撕裂,以及青年人面对这种撕裂,其轻率选择行为造成的生活遗憾和后果,除了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也具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经霜红叶Cbq


在这个问题上,贾平凹说得完全正确。路遥确实是一位政治家,他不仅有从政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这是一般作家,包括贾平凹所不具有的。路遥总是用政治家的眼光观察社会,站得很高,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洞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命运。他的作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政治色彩浓厚,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呜。从路遥的成功,我们可以悟出一条真理:要当好一名作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政治家,能夠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命运,揭示社会的现实,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那些以商业目的写作的作家,那些迎合社会上低级趣味写作的作家,在路遥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和非常渺小!


老城墙9


讲一则关于路遥(原名王卫国)的轶事,路遥的朋友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各项改革事业正在推进,路遥与他的朋友闲聊时曾表示,如果搞政治体制改革,他要竞选延安市市长,带领延安人员奔小康生活。

1968年,在"文革"期间,19岁的路遥以群众代表身份被任命为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算是县级领导。


跪射俑


我一直不敢,或者不愿意具体的评论当代人的认识。除了造成更大的争议外,树立太多的对手不是做事的原则,且非常容易失败。被口水淹死是很可怕的!

既然是文化的事,就只能借古喻今,但今人实在是自不量力,要么胡扯八道,要么跟风追捧,许多非常值得拥有的学问倒不屑一顾,也是奇了怪了。

比如说政治,什么是政治,真的理解吗?更应该知道的是政治家的含义。政治包含了形形色色的真理,因为为了大局常常会牺牲局部,故这个定义一般不全面,且难于理解。多数时候以这就是政治概括。而政治家则是为了大局奋不顾身的践行者。

因此把路遥称为政治家就是彻底的胡扯八道,更是不懂文学的表现。

把为了正义和善恶用文学表达的深刻的人理解为政治是基本概念的不理解,更不懂政治家就是哲学家的真理。对于哲学家的方方面面,也是践行者,只是途径不近相同,而政治家则是为了人类的斗争。凡是不践行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则就堕落为空想家和政客,更别说什么书呆子和阴谋家了。

总之,停留在文学的思想永远都是空想家和书呆子。同理,所有文学的爱好者都应该转移到哲学上来,实践中去。


路上有长生果


这是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提到的,全句是这样的:“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而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由此可见,贾平凹如此之说并非对路遥的一种否定,而是一种极高的褒扬。


政治家并非政客,本来就是对一个人格局的高度肯定。路遥的写作与时代紧密结合,他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在特定的时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似乎只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与之相比,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内还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关于路遥写作的艺术性在圈内圈外的评价并不一致,但他作品的特点十分鲜明,那就是史诗般的恢弘气势,扎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但客观而言,在语言上略显粗糙,在主题的创新和拓展上还略显不足,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还有概念化的倾向,这与他本人的文学趣味有关,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还需更长的历史来检验。

路遥不幸英年早逝,他的生命在最红最火的时候戛然而止,这种悲剧性的个人命运也给了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圣洁的光芒,放大了他作品的综合效应,似乎有种殉道的意味。他的作品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相似,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而罗中立延续了《父亲》这种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后逐渐走低,于是后期不得不变法求突破,但在大众眼里罗中立好像越来越江郎才尽,但其实后期的作品才是他真正的成熟后风格。而路遥显然一直活在《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光环中,人们无法推想假如路遥再多活几十年的话,他的作品风格又会怎样?又将收获怎样的掌声或是批评声?这一切永远也无法得知了。



路遥在写小说之前的一段岁月中,也算是短暂从政过吧,而且干过文艺宣传员。在那段岁月中,政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路遥在他的创作中,立足于现实政治始终是他作品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这从这个角度看,贾平凹对他的这句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是贬是褒,还是明褒实贬,当下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