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谁发动?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赐死杨贵妃?

用户63959273992


安史之乱是大唐两大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自己称帝野心而发动的反唐自立起兵谋反的一场危害大的公然叛乱。赐死杨贵妃是女性的悲惨无助凄凉,被这些叛将加上祸国红颜之罪最终在无比悲惨凄凉中自缢身死于马嵬坡,又一位红颜薄命。


小龙女5505


安史之乱中“安”指的是安禄山,“史”指的是史思明,他们二人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节度使因势大成祸患

节度使的设置,目的是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唐朝的防御力量,攘内安外。最早设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最初,节度使只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事务的权力,发展到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军事、民事、财权、以及地方上各大事务都由其掌管。

值得一说的是,最重要的兵力,也大部分囤积在节度使地区,比如,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全国共有57万兵力,而各节度使地区就有49万兵力,节度使的兵权之大不容忽视,偏偏这时候,唐玄宗通常让一个人兼任好几个节度使,也就是说,一个节度使实际掌管一大片地区,中央权力旁落,节度使渐渐势大,这便是典型的中央与地方上的矛盾。这一事实也就为后来节度使叛乱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早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骄傲自满以及怠政的情绪,“人生得意须尽欢”去了,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庸臣、佞臣,他二人与那明朝严嵩父子一样,铲除异己、残害忠良,朝堂乌烟瘴气;节度使权力也越来越大。

安禄山叛乱,唐朝廷措手不及

安禄山其人,最初是在边境市场充当突厥与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后来贿赂使臣,让他们在唐玄宗面前说好话,逐渐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加官晋爵。

天宝十年(751年),他已经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安禄山身体肥胖,据说肚子大得都掉在了膝盖那里,走起路来气喘吁吁,但是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时却显得身体灵活;又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竟认了杨贵妃做养母,进宫先拜见杨贵妃再拜见唐玄宗,美名其曰“胡人把母亲放在父亲之前”,投其所好,献媚皇帝,无所不用其极,深得唐玄宗宠信。

当然,杨贵妃作为一个政治桥梁,安禄山想通过她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唐玄宗想通过她笼络住安禄山,免得失去对安禄山的控制,两方一拍即合,乐见其成。至于后来杨贵妃被视为叛乱根本的时候,没有人会在乎这一层出于政治考量的交易。

后来,杨国忠对唐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的嫌疑,唐玄宗派人下去查,结果安禄山知道了,贿赂了侦察官员,回来告诉唐玄宗,说安禄山忠心耿耿,绝无叛乱的二心。以后又有多次试探,安禄山都一一抵挡,为此唐玄宗表示:“禄山对我推心置腹,肯定不会谋反!”

而安禄山这边,一边障眼法忽悠唐玄宗,另一边以加强军防、抵御外敌的借口大肆招兵买马,囤积粮草,购买武器装备,并且豢养了8000多人的亲兵组成卫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股东风,便是杨国忠,他与杨国忠不和,从前面杨国忠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会叛乱一事便可以看出他们俩不是同一阵营。

李林甫当宰相时,安禄山会经常讨好李林甫,对李林甫毕恭毕敬,李林甫还算是能压制得住安禄山。可李林甫退休之后,杨国忠作为杨贵妃的族兄当了宰相,安禄山对杨国忠颇为不屑,杨国忠怀恨在心,所以时常在唐玄宗面前撺掇安禄山叛乱一事。

再加上杨国忠在任宰相期间,把持朝政,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朝廷乌烟瘴气,百姓受苦,民怨滔天,这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安禄山便乘着这股东风,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发动叛乱,向长安进军。

因为唐玄宗的大意,没有及早认识到安禄山叛乱之心,又因为中央兵力空虚,调动军队浪费了许多时间,朝廷被打得措手不及,大将接连被斩杀于阵前。这时候安禄山在东都洛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那是天宝十五年(756年)。

逃出长安,马嵬坡下斩杨贵妃

安禄山称帝后半年里,唐军与安禄山叛军在潼关相持不下,若是潼关失手,长安必破。当然,最后唐军还是没能守住潼关,六月九日,安禄山叛军入关,长安城内唐玄宗慌忙收拾东西,带着文武百官、后宫、宦官等逃离了长安。

六月十四日,他们到了马嵬坡,随行军队发生哗变,讨伐杨国忠,认为叛乱一事因杨国忠而起,群起而攻之,将杨国忠斩首。接着将怒火引到杨贵妃身上,认为因为她,唐玄宗不思进取,耽于享乐,也因为她,杨氏族人无治世之才却能在朝堂胡作非为,掌管大权,外戚干政,引发祸患,于是要求唐玄宗斩杀杨贵妃。

唐玄宗当时相当于被架在火上,要么江山,要么美人。众所周知,唐玄宗舍了美人坐江山,缢死杨贵妃。

七月份,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称为肃宗,架空了玄宗,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无计可施退位,6年后郁郁而终。

安禄山叛军内部大变动

安禄山在756年称帝,为“大燕皇帝”,757年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联合近臣严庄杀死,安庆绪在皇位上坐了两年,在759年3月,又被节度使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即位,自称大燕皇帝,史思明当了两年皇帝,在761年3月,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

叛军内部严重内讧,给唐军创造了平叛条件。

762年正月,史朝义逃往范阳,那是他自己的地盘,但守将不予接纳,于是自杀,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


史一下没事儿


《妖猫传》的杨贵妃

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独掌范阳、平卢、河东三大兵镇节度使,率兵15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潼关失守。七月,唐玄宗带领他的王公大臣,禁军守卫西逃,当他们走到今天咸阳市兴平县马嵬驿,兵士们饥疲难耐,禁军将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可是自己身为大唐王朝的高级将领,一个将军杀宰相无异于谋反,他就要寻找一个高层人物作为支撑,他想到了国家二号人物太子李亨,他知道李亨和杨国忠早有矛盾,就告诉太子李亨想杀掉杨国忠,史书记载“太子未决”,太子李亨犹豫不决。

马嵬驿

正在此时,杨国忠被二十几个吐蕃使者围住讨要吃的,杨国忠还没有反应过来,禁军中有一位士兵大喊:“国忠与胡虏谋反。”话音未落一支箭射在了杨国忠的马上,杨国忠赶紧逃往驿站寻求唐玄宗的保护,可是逃到西门的时候,追上的禁军士兵一刀砍死杨国忠。到此时,权倾一时的宰相杨国忠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作为杨国忠妹妹的贵妃杨玉环也未能幸免,史料记载“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忍痛命高力士在佛堂前缢死杨贵妃贵妃。

因为杨国忠贻误天下,专权误国,祸害朝纲,引发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本意是要杀杨国忠以谢天下,无可厚非,宰相杨国忠是应该是马嵬兵变的主角。

杨国忠

可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提到马嵬驿兵变就第一个想到杨贵妃?这要归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和白居易《长恨歌》的广泛流传及现代影视剧作品对于杨贵妃的影视形象让我们产生的一种固有心理。花容月貌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流亡政府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柔弱女子,成为玄宗和禁军的缓冲桥梁,这是就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怜悯之情。同时,雍容华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也是大唐盛世的一种象征,这也是人们对大唐盛世的一种怀念。


王太白不白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的宠臣安禄山发动的。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胡将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掀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安禄山为什么要悍然发动如此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叛乱呢?

一方面,安禄山的权力过大。要知道唐玄宗时期,在边地设置了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不仅拥有2至9万人的军队,而当时唐朝全部军队的总数不过57万。节度使不仅拥有长期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节度使能够“拥兵自重”,而安禄山身兼多地节度使,权势滔天,更加上欲壑难填,从而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另一方面安禄山的野心极大。第二,财富惹的祸。唐朝的阶级制度很特别,唐初原就有“出将入相”的制度,但到了“口剑蜜腹”的李林甫和"一丘之貂"的杨国忠为宰相时,为了巩固的宰相之位,便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为将。因为胡人是异族,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入朝为相。殊不知此举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满,而边防重镇长期落入胡人之手,是一种潜在的隐患。当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得到唐玄宗宠信时,实力不断壮大后,骄横跋扈、贪得无厌的他自然不把宰相放在眼里。


李林甫和杨国忠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他们多次向唐玄宗表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三位权臣明争暗夺,剑拔弩张。李林甫和杨国忠情急之下派兵捕杀了安禄山的心腹校将,安禄山一怒之下扯兵造反。

公元756年,震惊天天下的"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时,随行的将士发生政变,当朝宰相杨国忠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要求"严惩"杨国忠的姊妹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割爱,将最为宠爱的"红颜祸水"杨贵妃自谥于马嵬坡,这才平息内部的叛乱。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安史之乱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赐死杨贵妃,其实更多应归因于封建统治之下女性的弱势地位。所谓的“红颜祸水”之辞,不过是封建教条主义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真正“孕育”出天下大乱的,从来都是统治阶层的腐朽。

别的皇帝倒还有些借口可找,唐玄宗却不行。自中唐武氏势力覆灭以来,唐朝于开元时期斟至极盛,唐玄宗李隆基一手导演了唐朝自极盛到遭受几同于灭国之祸的安史之乱——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甚至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史书上的唐玄宗,英明果断,多才艺,擅音律,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帝王,其志趣是刘邦这等满口粗话的平民皇帝不能相比的。唐玄宗早年开创“开元之治”,晚年时居于深宫大内,专事声色以自娱,以致朝纲紊乱,边镇拥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势。唐玄宗格调虽然不低,但其成就,其实还不如素有暴君之名的隋炀帝。

据唐时郭湜撰《高力士外传》记载,唐玄宗曾问高力士,“军国政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士答曰,“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唐玄宗再问,“朕年事渐高朝廷细务委以宰臣,藩戎不詟付之边将,自然无事,卿谓如何?”高力士答曰,“臣恐久无备于不虞,卒有成于滋蔓”——由是,可知唐玄宗晚年,虽陷于奢侈、怠政,但尚未昏庸,他作为君主的眼光还是犀利,高力士虽为宦官,倒也未尽误国事,玄宗但有所问,皆据实以对。

据《李林甫传》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评价历任宰相,称李林甫“是子嫉贤妒能,举无比者”,可见他对李林甫其人算是知根知底,但当裴士淹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时,他又不回答了,大约嫉妒是嫉妒,但治事的能力还是有的——政治正是如此,不问德行,只看能力。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既是出于集权的需要,也是唯才是举的一种体现。

李林甫其人,“每事过谨,条理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法度”,李林甫虽然迎合帝意,杜绝言路,排除异己,但大多还是按照规章办事,他甚至领导了《唐六典》的编撰。安禄山其人,骄傲自衿,但提及李林甫还是发怵,杨国忠也非李林甫的对手,据《安禄山传》记载,“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䘵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䘵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可见安禄山对李林甫的畏惧。

李林甫死后,换上杨国忠与安禄山互怼,但这是个志向低下的人,“某家起于细微,因缘椒房之亲,以至于是……,要当取乐于富贵耳。”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杨国忠每每向玄宗进言曰安䘵山谋反,其后果如他所言,他反而面有得色,也就怨不得最终六军不发,斩其于马下。

安史之乱能够做大,也在于唐朝外紧内松的政策,边陲屯有重兵,内部反而相对空虚,加之其时安禄山实为当时少有的杰出将领,唐朝在应对安史之乱捉襟见肘是不奇怪的——当然,最可惜的还是一代美女杨玉环为唐玄宗李隆基背了黑锅,魂断马嵬坡。


古今事


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年间发动的。二人都是胡人,又都手握重兵,李隆基晚年倦政,只顾和杨玉环在后宫腻歪(参考长恨歌)。大臣方面就重用奸臣杨国忠。玄宗吗,玄这个谥号就是先明后暗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亡四川。到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哗变,杀了杨国忠,然后表示不愿再战。所以大臣为了稳住军心。建议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赐死了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