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誰發動?為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賜死楊貴妃?

用戶63959273992


安史之亂是大唐兩大叛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為自己稱帝野心而發動的反唐自立起兵謀反的一場危害大的公然叛亂。賜死楊貴妃是女性的悲慘無助淒涼,被這些叛將加上禍國紅顏之罪最終在無比悲慘淒涼中自縊身死於馬嵬坡,又一位紅顏薄命。


小龍女5505


安史之亂中“安”指的是安祿山,“史”指的是史思明,他們二人都是唐朝的節度使。

節度使因勢大成禍患

節度使的設置,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置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攘內安外。最早設置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最初,節度使只有管理鎮內軍需調度和營田事務的權力,發展到後來,權力越來越大,軍事、民事、財權、以及地方上各大事務都由其掌管。

值得一說的是,最重要的兵力,也大部分囤積在節度使地區,比如,唐玄宗晚年的時候,全國共有57萬兵力,而各節度使地區就有49萬兵力,節度使的兵權之大不容忽視,偏偏這時候,唐玄宗通常讓一個人兼任好幾個節度使,也就是說,一個節度使實際掌管一大片地區,中央權力旁落,節度使漸漸勢大,這便是典型的中央與地方上的矛盾。這一事實也就為後來節度使叛亂提供了便利條件。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早年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以後,不可避免地出現驕傲自滿以及怠政的情緒,“人生得意須盡歡”去了,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庸臣、佞臣,他二人與那明朝嚴嵩父子一樣,剷除異己、殘害忠良,朝堂烏煙瘴氣;節度使權力也越來越大。

安祿山叛亂,唐朝廷措手不及

安祿山其人,最初是在邊境市場充當突厥與唐朝互市的中介人,後來賄賂使臣,讓他們在唐玄宗面前說好話,逐漸獲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加官晉爵。

天寶十年(751年),他已經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又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

安祿山身體肥胖,據說肚子大得都掉在了膝蓋那裡,走起路來氣喘吁吁,但是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時卻顯得身體靈活;又因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竟認了楊貴妃做養母,進宮先拜見楊貴妃再拜見唐玄宗,美名其曰“胡人把母親放在父親之前”,投其所好,獻媚皇帝,無所不用其極,深得唐玄宗寵信。

當然,楊貴妃作為一個政治橋樑,安祿山想通過她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唐玄宗想通過她籠絡住安祿山,免得失去對安祿山的控制,兩方一拍即合,樂見其成。至於後來楊貴妃被視為叛亂根本的時候,沒有人會在乎這一層出於政治考量的交易。

後來,楊國忠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有叛亂的嫌疑,唐玄宗派人下去查,結果安祿山知道了,賄賂了偵察官員,回來告訴唐玄宗,說安祿山忠心耿耿,絕無叛亂的二心。以後又有多次試探,安祿山都一一抵擋,為此唐玄宗表示:“祿山對我推心置腹,肯定不會謀反!”

而安祿山這邊,一邊障眼法忽悠唐玄宗,另一邊以加強軍防、抵禦外敵的藉口大肆招兵買馬,囤積糧草,購買武器裝備,並且豢養了8000多人的親兵組成衛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股東風,便是楊國忠,他與楊國忠不和,從前面楊國忠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會叛亂一事便可以看出他們倆不是同一陣營。

李林甫當宰相時,安祿山會經常討好李林甫,對李林甫畢恭畢敬,李林甫還算是能壓制得住安祿山。可李林甫退休之後,楊國忠作為楊貴妃的族兄當了宰相,安祿山對楊國忠頗為不屑,楊國忠懷恨在心,所以時常在唐玄宗面前攛掇安祿山叛亂一事。

再加上楊國忠在任宰相期間,把持朝政,貪汙腐敗之風盛行,朝廷烏煙瘴氣,百姓受苦,民怨滔天,這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枕頭”,安祿山便乘著這股東風,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發動叛亂,向長安進軍。

因為唐玄宗的大意,沒有及早認識到安祿山叛亂之心,又因為中央兵力空虛,調動軍隊浪費了許多時間,朝廷被打得措手不及,大將接連被斬殺於陣前。這時候安祿山在東都洛陽稱帝,自稱“大燕皇帝”,那是天寶十五年(756年)。

逃出長安,馬嵬坡下斬楊貴妃

安祿山稱帝后半年裡,唐軍與安祿山叛軍在潼關相持不下,若是潼關失手,長安必破。當然,最後唐軍還是沒能守住潼關,六月九日,安祿山叛軍入關,長安城內唐玄宗慌忙收拾東西,帶著文武百官、後宮、宦官等逃離了長安。

六月十四日,他們到了馬嵬坡,隨行軍隊發生譁變,討伐楊國忠,認為叛亂一事因楊國忠而起,群起而攻之,將楊國忠斬首。接著將怒火引到楊貴妃身上,認為因為她,唐玄宗不思進取,耽於享樂,也因為她,楊氏族人無治世之才卻能在朝堂胡作非為,掌管大權,外戚干政,引發禍患,於是要求唐玄宗斬殺楊貴妃。

唐玄宗當時相當於被架在火上,要麼江山,要麼美人。眾所周知,唐玄宗舍了美人坐江山,縊死楊貴妃。

七月份,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稱為肅宗,架空了玄宗,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無計可施退位,6年後鬱鬱而終。

安祿山叛軍內部大變動

安祿山在756年稱帝,為“大燕皇帝”,757年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聯合近臣嚴莊殺死,安慶緒在皇位上坐了兩年,在759年3月,又被節度使史思明殺死,史思明即位,自稱大燕皇帝,史思明當了兩年皇帝,在761年3月,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

叛軍內部嚴重內訌,給唐軍創造了平叛條件。

762年正月,史朝義逃往范陽,那是他自己的地盤,但守將不予接納,於是自殺,歷時7年的安史之亂得以平定。


史一下沒事兒


《妖貓傳》的楊貴妃

公元77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獨掌范陽、平盧、河東三大兵鎮節度使,率兵15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潼關失守。七月,唐玄宗帶領他的王公大臣,禁軍守衛西逃,當他們走到今天咸陽市興平縣馬嵬驛,兵士們飢疲難耐,禁軍將領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是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可是自己身為大唐王朝的高級將領,一個將軍殺宰相無異於謀反,他就要尋找一個高層人物作為支撐,他想到了國家二號人物太子李亨,他知道李亨和楊國忠早有矛盾,就告訴太子李亨想殺掉楊國忠,史書記載“太子未決”,太子李亨猶豫不決。

馬嵬驛

正在此時,楊國忠被二十幾個吐蕃使者圍住討要吃的,楊國忠還沒有反應過來,禁軍中有一位士兵大喊:“國忠與胡虜謀反。”話音未落一支箭射在了楊國忠的馬上,楊國忠趕緊逃往驛站尋求唐玄宗的保護,可是逃到西門的時候,追上的禁軍士兵一刀砍死楊國忠。到此時,權傾一時的宰相楊國忠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作為楊國忠妹妹的貴妃楊玉環也未能倖免,史料記載“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忍痛命高力士在佛堂前縊死楊貴妃貴妃。

因為楊國忠貽誤天下,專權誤國,禍害朝綱,引發安史之亂,馬嵬之變本意是要殺楊國忠以謝天下,無可厚非,宰相楊國忠是應該是馬嵬兵變的主角。

楊國忠

可是為什麼今天我們一提到馬嵬驛兵變就第一個想到楊貴妃?這要歸功於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和白居易《長恨歌》的廣泛流傳及現代影視劇作品對於楊貴妃的影視形象讓我們產生的一種固有心理。花容月貌的楊貴妃是唐玄宗流亡政府的犧牲品,作為一個柔弱女子,成為玄宗和禁軍的緩衝橋樑,這是就容易使我們產生一種憐憫之情。同時,雍容華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也是大唐盛世的一種象徵,這也是人們對大唐盛世的一種懷念。


王太白不白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的寵臣安祿山發動的。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胡將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奸相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掀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安祿山為什麼要悍然發動如此大規模且影響深遠的叛亂呢?

一方面,安祿山的權力過大。要知道唐玄宗時期,在邊地設置了十個節度使,每個節度使不僅擁有2至9萬人的軍隊,而當時唐朝全部軍隊的總數不過57萬。節度使不僅擁有長期受自己控制的軍隊,還兼管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地方節度使能夠“擁兵自重”,而安祿山身兼多地節度使,權勢滔天,更加上慾壑難填,從而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另一方面安祿山的野心極大。第二,財富惹的禍。唐朝的階級制度很特別,唐初原就有“出將入相”的制度,但到了“口劍蜜腹”的李林甫和"一丘之貂"的楊國忠為宰相時,為了鞏固的宰相之位,便向玄宗提議用胡人為將。因為胡人是異族,即使有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入朝為相。殊不知此舉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滿,而邊防重鎮長期落入胡人之手,是一種潛在的隱患。當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得到唐玄宗寵信時,實力不斷壯大後,驕橫跋扈、貪得無厭的他自然不把宰相放在眼裡。


李林甫和楊國忠也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他們多次向唐玄宗表述安祿山有反叛之心。三位權臣明爭暗奪,劍拔弩張。李林甫和楊國忠情急之下派兵捕殺了安祿山的心腹校將,安祿山一怒之下扯兵造反。

公元756年,震驚天天下的"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時,隨行的將士發生政變,當朝宰相楊國忠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叛亂的將士要求"嚴懲"楊國忠的姊妹楊貴妃。唐玄宗無奈之下,只好忍痛割愛,將最為寵愛的"紅顏禍水"楊貴妃自諡於馬嵬坡,這才平息內部的叛亂。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安史之亂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是毋庸置疑的,至於賜死楊貴妃,其實更多應歸因於封建統治之下女性的弱勢地位。所謂的“紅顏禍水”之辭,不過是封建教條主義強加於女性身上的枷鎖,真正“孕育”出天下大亂的,從來都是統治階層的腐朽。

別的皇帝倒還有些藉口可找,唐玄宗卻不行。自中唐武氏勢力覆滅以來,唐朝於開元時期斟至極盛,唐玄宗李隆基一手導演了唐朝自極盛到遭受幾同於滅國之禍的安史之亂——它不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甚至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史書上的唐玄宗,英明果斷,多才藝,擅音律,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帝王,其志趣是劉邦這等滿口粗話的平民皇帝不能相比的。唐玄宗早年開創“開元之治”,晚年時居於深宮大內,專事聲色以自娛,以致朝綱紊亂,邊鎮擁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勢。唐玄宗格調雖然不低,但其成就,其實還不如素有暴君之名的隋煬帝。

據唐時郭湜撰《高力士外傳》記載,唐玄宗曾問高力士,“軍國政事,委以林甫,卿謂如何”,高力士答曰,“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唐玄宗再問,“朕年事漸高朝廷細務委以宰臣,藩戎不讋付之邊將,自然無事,卿謂如何?”高力士答曰,“臣恐久無備於不虞,卒有成於滋蔓”——由是,可知唐玄宗晚年,雖陷於奢侈、怠政,但尚未昏庸,他作為君主的眼光還是犀利,高力士雖為宦官,倒也未盡誤國事,玄宗但有所問,皆據實以對。

據《李林甫傳》記載,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評價歷任宰相,稱李林甫“是子嫉賢妒能,舉無比者”,可見他對李林甫其人算是知根知底,但當裴士淹問“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時,他又不回答了,大約嫉妒是嫉妒,但治事的能力還是有的——政治正是如此,不問德行,只看能力。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既是出於集權的需要,也是唯才是舉的一種體現。

李林甫其人,“每事過謹,條理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法度”,李林甫雖然迎合帝意,杜絕言路,排除異己,但大多還是按照規章辦事,他甚至領導了《唐六典》的編撰。安祿山其人,驕傲自衿,但提及李林甫還是發怵,楊國忠也非李林甫的對手,據《安祿山傳》記載,“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䘵山悚息,腰漸曲。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䘵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洽。……”可見安祿山對李林甫的畏懼。

李林甫死後,換上楊國忠與安祿山互懟,但這是個志向低下的人,“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要當取樂於富貴耳。”這樣的人當然不是安祿山的對手。楊國忠每每向玄宗進言曰安䘵山謀反,其後果如他所言,他反而面有得色,也就怨不得最終六軍不發,斬其於馬下。

安史之亂能夠做大,也在於唐朝外緊內松的政策,邊陲屯有重兵,內部反而相對空虛,加之其時安祿山實為當時少有的傑出將領,唐朝在應對安史之亂捉襟見肘是不奇怪的——當然,最可惜的還是一代美女楊玉環為唐玄宗李隆基背了黑鍋,魂斷馬嵬坡。


古今事


安史之亂是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年間發動的。二人都是胡人,又都手握重兵,李隆基晚年倦政,只顧和楊玉環在後宮膩歪(參考長恨歌)。大臣方面就重用奸臣楊國忠。玄宗嗎,玄這個諡號就是先明後暗的意思。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逃亡四川。到馬嵬坡的時候,士兵譁變,殺了楊國忠,然後表示不願再戰。所以大臣為了穩住軍心。建議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奈,只好賜死了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