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手表上跳动的心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族群。

如果把彝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话,这一个群体被泾渭分明地人为分成两块,一块是黑彝,另一块就是白彝。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划分办法,也是外界对于彝族的一种看法。

黑白分明的背后,是阶级地位的差异,彝族以黑为尊,一般认为黑彝是贵族阶级,就相当于汉族中的地主阶级一样,比较富裕。而白彝相对于黑彝,就是平民阶层。

历史上,彝族的组成部分很复杂,包括兹,诺伙,曲伙,锅庄娃子。

根据解放后的民族调查资料可知:兹,也就是土司阶层,占总人口的数量最少,大概0.1%。黑彝,也就是诺伙,占百分之七左右。人口占比最大的是白彝,也就是曲伙,其实白彝的白,就是彝族方言中“曲”的汉译,白彝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之多。剩下的锅庄娃子,占百分之十左右。

黑彝、白彝表面上看是经济方面的差异,其实有血统上的区别,这与云贵川地区历史上复杂的民族演变有关。不同的族群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分异,在血缘,通婚各方面都有了一些隔离性的规定,其实这都是源于恶劣环境下的一种对资源的分配与占有,以及一种自保措施。

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彝族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黑白已经逐渐不是那么分明了,这也是区域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关于彝族北来说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从地理上分析,青海甘肃一代往北是草原,北东穿过几座山也是一马平川,往西是高原雪山,往南也是山高林密多猛兽。那么换做你,选择迁徒路线会选什么方向?我想正常人都会选择往北或往东,但古彝人为什么选择艰险重重的南下路线呢??

再说彝族远古英雄传说人物支格阿罗,生活在滇池湖畔(滇南彝语滇池叫罗朵赫,意为龙离去的海),骑飞马渡滇池两岸,注意:支格阿罗之后很多年才有彝人共祖阿普笃慕。

彝人的祖先宗拜,亡灵都要回归祖地,于是每一支迁徒的彝人都很注重迁徒路线的记录,这就是对于彝人比较重要的《指路经》。

到此,我们是否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彝族北来说并没错。我们也可展开联想:远古有一支彝人北上,在北方生活了很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北方生活,于是根据《指路经》的指引,经历千艰万古,南下与留在祖地的族人汇合。

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观点,可留言讨论,勿喷!谢谢!





莱国索


主流回答都不靠谱。目前发现,彝族,包括哈尼族都是多源流多次冲击混合的结果。

彝族最基础文化源自百濮,百濮其实就是西逃四川的帝舜和大禹体系,这个体系由R1b日耳曼基因、O1九黎百越基因作为核心,然后混过血的C系、D系矮黑作为跟随民族,其中还有部分K新几内亚基因。目前凉山彝族的F系斯里兰卡基因在不在其列还不能判断。后来大禹帝舜经过汉中、甘肃、陕北入中原,也就是大禹出自西羌的说法,四川作为根据地还有留守群体,他们就是百濮。百濮有个典型特点就是要剃秃顶,前额头上部留一发髻或者套一个带有凸起圆箍,象征龟头。与犹太装束一致。然而目前看,无论哈尼族,还是彝族这一特点都难觅踪迹了。唯一保留的是部分还在剃头,彝族包头会留一个独角。哈尼族地区遗址里存在那个造型,拉祜族能够发现小帽。藏区珞巴族存在完整装束。贵州部分苗族支系芭沙人还有遗留。贵州芭沙人甚至都姓衮,很明显就是祭奠大鲧。他们与苗族混居,但并不是苗族。就是说,百濮其实更多已经分散到各族里了,混合得已经失去了本来面目。只不过彝族、哈尼族里仍然存在它的文化遗留。所以看起来,似乎能发现类似日耳曼以及犹太和百越的文化。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少量的O1和C存在。至于日耳曼基因,可能云南哈尼族等民族的个别支系里以及贵州部分民族里或许有少量存在。

芭沙苗寨

哈尼族遗址


珞巴小帽

珞巴





犹太

百濮至少遭遇四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源自周灭商后楚国境内的O2a和白种R1a南逃。O2a就是傣族基因,目前凉山彝族里还有近20%的O2a,攀枝花还有傣族存在。所以可以确定他们经过了四川。目前R1a存在于泰族里,柬埔寨则高比例,缅甸也应该有。R1a这个基因与印度白种为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发现与白彝族有关白族的大理与印度新德里是一个词。印度新德里叫牛大理。就是说白彝里可能会有这个基因,黑彝里却没有。据说白彝是被黑彝赶下山的。然而考证古史古文化发现,一直认六祖的是R1a这个基因,黄种老三苗蛮体系和老大极北基因体系与他们是联盟。所以有了三一如六的说法,本来六读陆,但因为与黄种一道笃信牛图腾,所以六也就有了牛音。汉族笃信玉璧女性生殖器崇拜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四川有了白帝城,峨眉山也成了骑六牙白象的普贤道场。

哈尼族与云南彝族共同存在的公鸡头饰


彝族


羌族

黒彝族其实羌人冲击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北三苗羌人,还不是大禹那一支羌人,基因为O3。所以很戏剧地出现了,彝族、哈尼族各种文化都有。凉山彝族很容易就能发现羌人的装束、建筑,云南靠北或者靠西的彝族更明显。地名沙龙、沙朗、米甸都与之有关,有的地方甚至还叫羌夷,这部分女性头戴公鸡帽。哈尼族、云南彝族里都有大量。后期的则是顶着一个多层布瓦装束。然而在凉山彝族里这部分并不占最多。最多的还是F斯里兰卡基因和O2a泰族基因。云南则反之。

花腰彝族

云南彝族里还有一个比例比较大的基因,就是黄种老大支系极北基因N系,花腰彝族就是,据说这个基因占整个彝族的30%左右。然而目前我也判断不了他们是单独冲击的彝族,还是随某个体系进入。

帝舜大禹体系里的日耳曼群体应该是入中原后被夏启逐出的有扈氏。他们后来又与夏人一道建立了大夏阿富汗,也就是最早的波斯。所以彝族、哈尼族里都没有大量存在。百濮里的C主要就是孟加拉人和印度的C,D系主要在西藏以及佤族。白族也是多源流,本身是白彝,融合了汉族,羌人,包括后来的鲜卑其实也是北三苗羌人。所以白族更多还是羌系。

彝族里存在的犹太文化挺多的,目前有些可以确认是本土的,有些则可能是羌人带来的。比如摸奶节应该是本土的,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也就是鬼节这一天。而犹太文化里第七月就是触摸的月份,很显然是源自中国古文化,彝族意外保留了。摸你黑也是,北方锡伯族也保留着,其实就是德国慕尼黑这个词,很明显属于百濮文化,也就是古东夷文化。因为这个文化里存在着黑人。


國病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的远祖“笃慕”(约为战国初期人),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彝族的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成为彝族尊称“的六祖”,由此奠定了彝族的分布格局。

多数人认为,彝族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西南土著部落而形成的。

古羌人原在西北河湟地区以畜牧业为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向西北开拓,有个叫“昂”的,为躲避秦军,率领部落向西南迁徙,后来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劳浸”、“靡莫”等部族。

这些都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古代彝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

一些传说和古彝文的记录显示,彝族在古代经历过母系氏族时代。《西南彝族志》记载,在古代,彝族"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妇女连续统治了六代"。

父权制应运而生,至少要到2000年前。

在汉代,彝族先民建立过“滇国”,后来降汉,汉武帝赐予滇王印。

隋唐时期,彝族先民分化为乌蛮和白蛮,以乌蛮为主建立南诏国,称雄西南300余年。

唐宋时期,彝族先民还建立了一些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地方政权,其首领称为“鬼主”。

元代开始,在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末清初推行改土归流,即将土司改为流官统治。

明、清两代,在四川凉山彝族等民族地区实行一种惨无人道的统治制度:人质制度。

为防止和震慑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明、清统治者规定彝族各家支头人每年必须送自己的亲属若干人到县城坐监,作为人质,定期轮换。

如爆发反抗斗争,或出现重大的“违法”行为,即将人质处死,企图以此消弭少数民族人群的反抗。

国民党统治时期仍沿用这种制度。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四川冕宁、越西等县城,打开监狱,释放彝族人质数百名。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制度被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川、滇毗邻的大小凉山,还保持着奴隶制度。社会成员大体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前两个属于奴隶主,后两个属于奴隶,中间的“曲诺”是自食其力的百姓。

过去盛行诺合家支制度。每个家支都有共同的祖先,有较稳定的领地。姓名是姓父子连名制,即子名连在父名之后,能流利背诵家谱的男子受到尊敬。过去家支林立,冤家械斗频繁。

1949年以后,国家在彝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在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等3个彝族自治州,另外还有18个彝族自治县或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

这种文字有悠久的历史,汉文史籍称为“爨文”或“韪书”。

有的专家认为彝文是象形文字类型,更多的专家则认为是音节文字类型。彝文最少的一笔,多的有十几笔,包括昭觉见县在内的大凉山地区的彝文行款从右向左横书。历史上用彝文记载的文献很多。

(武自立、陈英:《彝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凉山彝族头人时,建议将“夷”改为“彝”字,取其“鼎彝”(祭祀和有吃有穿)的含义。


民族诗画


彝族是解放后的命名,此前长期称为倮倮,特指定居于凉山地区的族群。这个族群据一些研究分分子人类学的人士说,属于F系,源于南亚次大陆。文献上则有一些记载,该族群是在唐中期被南诏蒙氏从云南中部山区迁移到凉山的,目的是戍边,因该族群颇为勇武善战。

族源上,凉山彝族自称哀牢九夷之一。真实的哀牢山位于云南西部,今保山地区。但实际上,该族群应是一个较为孤立的族群,从南亚迁徙而来,与各族交往似乎不多。

云南的广泛存在的「彝族」,与凉山彝族并无关系,这些云贵族群在古代长期被称为「百濮」,后来又称为白蛮、乌蛮。他们实际上是同源的,历史上长期交往交流。与凉山彝族相去甚远。

凉山彝族传说中的各种祖先、分支,相当多只是凉山彝族先民的邻居、姻亲,并不可靠。因为百濮、哀牢夷都有自己的谱系和神话,其中「触木感孕」是主要的母题之一。他们中的另一部分,可能是中原斗争的失败者,分不同批次来到云贵川西南,带来了关于中原历史的各种讯息。

西南土著族群来源非常复杂,有南亚起源的,有甘青南下的,有溯江而来的,基因和种系非常丰富。原则上不能以「彝族」笼统概括之。


历史咖啡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古羌人分为东羌和西羌。东羌人迁移到华北平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西羌人则没有选择离开,后来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和纳西族的祖先。彝族古称夷族,解放后由毛主席改名为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和广西越南等地。是我国的第六大民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彝族很早就参与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在武王伐纣时就有彝族加入。公元8世纪彝族建立了南诏。唐朝封南诏为云南王。一百多年后南诏被大理灭亡,就是段誉家那个大理。到了元朝,大理被纳入中国统治,彝族从此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彝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在长征时期,彝族人民与红军彝海结盟,结为兄弟。很多彝族人民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彝族人民还建立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摧毁几千年来的奴隶制度。彝族人民得到彻底解放。从此翻身做主人。


铁马冰河戍轮台



彝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关于彝族的历史,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已经成定论的和还在研究之中的。

本回答有些长,敬请谅解。

先说成定论的。

彝族,是我国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有871万多人,据说2017年达到了千万以上。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北部和广西北部。大渡河与金沙江、黄茅埂以西与安宁河两岸之间的大、小凉山是最大聚居区。居住于云南的彝族人口最多。

彝族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六种差别较大的方言。大多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原有13世纪形成的音节文字“爨文”,亦称“韪书”。上个世纪70年代后,开始对各地字形、读音不一的古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化。

一般认为,彝族先世出于氐羌,先秦至公元初活动中心在邛都(今四川西昌)和滇池地区。3世纪以后逐渐南下到今滇东北、滇南、黔西北等地。晋、唐时爨氏成为云南大姓。东爨的乌蛮曾建立南诏政权。

彝族早先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火葬。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一一年中最盛大节日,燃点松明火把绕宅院后插于田间。各村举篝火、弹月琴、“跳歌"(集体舞),有的还举行赛马、斗牛、射箭、拌跤等竞技游戏。民间流传的歌舞、口头文学经过整理的有《阿细跳月》、《阿诗玛》等。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的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于有定论的这一部分,楼上已经有高人详细作了介绍,这里不多说了。

再说还在研究的。

近些年,关于彝族及其文化的研究非常活跃,出了大量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彝族通史》、《彝族创世志》、《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一批重要书籍出版,总共达一千多万字。同时,涌现了王继超、王子国、黄克学等一批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著名学者。

特别要说到一个老者—禄文斌。他是贵州土生土长的彝族人,1950年代曾任县长、县委书记等职,1998年从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长期致力于彝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及组织工作。他的一些观点很值得重视。

他认为,彝族是伏羲的子孙,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

他说,在中华古代发生的伟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画八卦、刻书契,确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自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福绵万代,源远流长。彝族历史文化之根源于伏羲龙根文化。

他的第一个论据,是从彝族的父子连名谱看彝族始祖希姆遮与伏羲之间的亲缘关系。

父子连名谱是彝族历史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现在云南、四川都出版了不少父子连名的谱牒,贵州目前还未收集齐,只出版了彝族古代家支谱牒。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缺陷。比如,贵州彝族历史书多半是彝族的“慕部”留下来的书,记叙慕部的历史文化较为详细,而对“武部”的历史文化记叙就比较简单。又比如,尼能90代应是从希姆遮到阿武补,只记了26代,漏记了64代。周朝的800年间,彝族历史从阿武补到笃慕应是32代,而现有的史料上只记述了6代,相差26代之多。

云南省关于“武部”的书要多一些,他们书籍中记叙谱系就要全一些。中国彝族通史主编、原《求是》杂志总编辑王天玺在《中国彝族通史》序言中说,他看过一部父子连名谱,共有216代。如果希姆遮到笃慕应是120代,笃慕后又有100代,这就与云南的书中记载的216代相近了。

父子连名谱的特点就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按照这一特点,伏羲的最后一个“羲”字就是彝族始祖“希姆遮”的第一个“希”字。这样一来,伏羲就与希姆遮及其后世连续起来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轨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亲。过去的彝族父子连名谱书没有把伏羲联上。但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里说:“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这就是说,伏羲有九个儿子,分为九支。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个儿子之一,他就是中华民族中彝族这一支系的始祖。

对希姆遮的“希”字与伏羲的“羲”不是同一个字,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很简单。过去,汉文翻译彝语是以音记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一定同。比如,彝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汉书》里就以音记字为“孟哲”;彝族自称为“尼”,《汉书》记载为“夷”。关于“希姆遮”迁徙之事,《汉书》记载为“孟哲(姆遮)毛牦缴外入邛之卤。”古代天水是蜀之辖地,蜀地中的成都一带又称之为卤,就是说,希姆遮从甘肃天水翻过秦岭来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时代的第一位彝族君长,他主政时已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君臣师有徽号,君为“鹤”,管理者丞相为“杜鹃鸟”,彝文化代表毕藦为“鹰”。有文字和十月太阳历的应用,订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组织了庄重的祭祀活动。

了解这段历史后,彝汉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 他的第二个论据,是彝族的天文历法、文字起源、图腾崇拜与伏羲龙根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彝族的天文历法来自于伏羲的先天八卦,彝族文字的起源也来源于伏羲的刻书契,彝族的图腾崇拜也与伏羲龙根文化有关。

(一)彝族的天文历法来自伏羲的先天八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伏羲的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之分。彝族天文历法的根在于伏羲先天八卦,贵州省毕节彝文翻译组1956年建立,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到现在,翻译组收集的2000多册彝文古籍中只翻译了120卷。他们翻译的天文历法书有两部,一部叫《吐鲁窦吉》,意译为“宇宙生化”;另一部叫《吐鲁历洱数》,意译为“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这部天文历法书是继承先天八卦的。这部书里有两幅图,一幅《洛书》,另一幅是《河图》,彝文记的《洛书》为“龙书”,《河图》为“联姻”。 “龙书”是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推十二月历的历法书。“龙书”是以北极星为座标,九黄星远行,六气变通,三生人道,是以三、六、九为理数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以二、四、八为理数推十二月历的天文历法书。“龙书”能把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像锁链一样用彝文表述清楚,彝族的天文历法书把伏羲先天八卦完整地继承下来。毕节翻译组王子国教授是彝文专家,是108代毕摩。他在浙江大学和天水市两次演示龙书,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认可。在浙大座谈时有的专家提出,为什么彝文把《洛书》叫“龙书”?因为天水把伏羲文化叫“龙根文化”。这就找到“龙书”之名的根在伏羲文化。为什么把“河图”叫“联姻”?天水伏羲庙有一张媾和图,把阴阳交合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就找到“联姻”之名的来源。

(二)彝族文字的“根”来源于伏羲的刻书契。书契两字是彝语语法,宾动结构。彝文与汉文一样是方块字,一字一音,一音一意,是表意文字,造字规律也基本相同,可见彝汉文字是同根、同源的。但源于何处,多年来学者说法不一。但在天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中,第一期出土的文物有三十六个刻画符号。王子国、王继超两位彝文学者用彝文释读能把刻划符号的音、意读出来。上世纪90年代,云南著名彝族作家、学者李乔先生到西安考察半坡文化遗址,那里出土有5000年历史的刻画符号共70多个,他拿到云南省红河州请彝族老毕摩用彝文解读,70%的刻画符号都可以用彝文释读出来。这说明,刻画符号是古文字,彝文把它继承下来了。贵州省赫章县彝学爱好者文永凤用彝语文破译了《汉书》记载的“白狼歌”,白狼歌的母语是彝语,破译为“播勒歌”——“娄娄勾君长率领七部从牂牁江一路走来,翻山越岭来到洛阳,感谢汉家皇帝帮助扶持我族各部君长,皇帝赐给布匹,还大摆宴席,大家非常高兴。向皇帝表演了‘白狼歌’,又唱又跳又做动作,曲声悉备,各种花样都有”。“白狼”地方遥远贫瘠,吃的带血肉,穿的羊毛毡,缺盐少粮,来大汉学习先进技术文化,在真龙天子的庇佑下快乐生活。回去后把皇帝的圣旨传给族人,世世代代归附称臣。

从表演“白狼歌”可以看出,彝文在汉朝就成熟地应用了。彝区首领也都在汉朝皇帝的管辖之下。彝文古籍在云贵川有大量藏书,重点在贵州毕节、云南楚雄、四川西南民大,共有几千册之多,在民间的藏书有上万卷。国内的北京、上海,国外的美国、法国,都有藏书,在法国还有《法倮字典》。国民政府时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贵州考察时发现了大量彝文古籍,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彝文古籍的重大意义,于是,他自己出钱请贵州彝文老先生罗文毕翻译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名叫《爨文丛刻》的彝文书,此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后发行到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个省区成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把全国彝文字迹收集出版了《彝文字集》。这本书收集82000个字迹。在此基础上出版了《通用彝文字典》4800个字。由于彝族几千年来由山头首领统治,彝文出现同音字混用、传承变异的弱点,现在古彝文书籍藏量较大,翻译人才极度缺乏。 他还认为,彝族文字与汉字是同源异流。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历代中央王朝的推动下,汉字发展较为完善,而彝文则因为山头文化的影响,各地各自为政,彝文发展较慢,但也把一些古老的东西保存了下来。

(三)彝族的“图腾”崇拜与伏羲文化也有很大关系。 他说,关于彝族的图腾问题,在伏羲族群中有“龙伏羲”和“虎伏羲”之分,而彝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是“龙虎图腾”。彝族古代有“哎哺、且舍、鲁朵、哼哈”四个部族,以哎哺为主的部族系农耕文化,尚白,父亲崇拜,以“龙”为图腾;另一支以鲁朵为主,系游牧部族,尚黑,母亲崇拜,以“虎”为图腾。彝族的龙虎图腾崇拜体现了“四个崇拜”:一是以龙为天、虎为地的天地崇拜;二是以龙为阳、虎为阴的阴阳崇拜;三是以龙为白、虎为黑的黑白崇拜;四是以龙为父、虎为母的祖宗崇拜。同时,彝族节日文化也来自太阳历,太阳历中夏至是火把节,冬至是彝族年。 他的第三个论据,是关于彝族历史上的几次分支与山头文化的根源问题。

他说,除了彝族历史文化从伏羲文化演变而来这个总根子外,彝族历史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又形成了独自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彝族历史中的几次分支有极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彝族在历史上的重大分支有三次;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方国时代、勾则时代、土司时代等而形成了“山头文化”。

彝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分支叫“五色”分支。这次分支源于十月太阳历的“天五行”,即“青、红、白、黑、黄”。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个方位和区域,其中心点在四川成都,其他四支分别到四方去开疆拓土。其走向是:邛海、苍山洱海、昆明、宜滨。这五个区域都是以颜色为代表的。成都是红色,宜滨是青色,苍山洱海是白色,昆明是黄色,邛海是黑色。这五个区域发展壮大后就产生了“五帝君”,分管五方。东方青帝,青人、青马、青衣;南方红帝,红人、红马、红衣;西方白帝,白人、白马、白衣;北方黑帝,黑人、黑马、黑衣;中央皇帝,黄人、黄马、黄衣。歌场、祭祀时,五帝君必须到位,一个不到场都不能举行。外族人称这些部落人群为“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彝族自称“尼苏”——青人;“能苏——红人;”“吐苏——白人”;“诺苏——黑人”;“舎苏——黄人”。 关于彝族的族称问题,希姆遮时的“尼能时代”自称“尼苏”,青人之意。“青”是天形成的元素,彝族自古热爱天文学,天文历法书里有“天人合一”,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知天知地必知人,人体对应天体的理念。“青人”就是天人合一的含义。“尼”,汉音记载为“夷”,《史记》记载:“西南夷君长什数,夜郎最大”。汉朝时称为“夷”,汉末和晋朝称为“爨”,唐朝称为“蛮”,也有称“倮”的。 解放后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赐称为“彝”。周总理对彝族政协委员张冲说,这个字头上戴着向天包,有衣穿,有饭吃。张冲说,很好,就用这个字。 此次分支史称“五色分支”。“五色分支”对后来的彝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至今仍然还有一些学者写彝族历史时把“黑贵白贱”笔之于书,这既不符合历史,也不利于彝族内部团结,更误导子孙后代。

彝族历史上的第二次分支为“武僰”分支。希姆遮的第二十六代孙是商朝时蜀国的国君。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哺阿娄继承蜀国王位,二儿子哺阿迤是卢卢国国君,三儿子哺阿余是濮国国君。据《汉书》记载,蜀国、卢卢国、濮国等三国都参加了武王伐纣。后来,其大儿子分为武部;二、三儿子为僰部。史称“武僰分支”。阿武哺的孙子娄珠武生了十二个儿子,史称“武生十二子”,除其中的武洛撮继承王位外,其余十一子都投向僰部,引起内部纷争。于是,蜀国武部就向卢卢国和濮国发动战争,把卢卢国从四川泸州赶向云南,其中一部在云南昭通建立了朱提国。另一部赶向昆明建立了古滇国。把濮国的青衣部从宜滨赶向重庆,建立了巴国,把武僰部赶向贵州建立了夜郎国。这次分支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原一带有齐、楚、韩、燕、赵、魏、秦等七国争霸,最终统一于秦,而在西南的云、贵、川彝区,则有蜀国、巴国、夜郎国、滇国、朱提国等五国并存。

彝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支史称“六祖分支”。战国后期,蜀国发生洪水泛滥之灾,史称“洪水潮天”。蜀国又发生宫廷政变,蜀国国君笃慕便逃到云南东川的洛尼泊避难,蜀国灭亡。原来武部的族群又和僰部合起来,统称“武部”。关于笃慕就是蜀国国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的《蜀王本纪》中这样说:“朱提有一男子,从天而下,号称望帝,蜀王也。”这里说的“望帝”就是笃慕,有些汉书文称为“杜宇”,那是汉语译彝语形成的差异,实际是一个人。笃慕逃到洛泥泊后,他的南面是滇国,东面是夜郎国,北面是朱提国。他们都是阿武哺的子孙,有亲缘关系,因此就受到三国国君庇护并与之开亲。笃慕娶了三个老婆,生了六个儿子,长大分支后史称为“六祖分支”,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第三次大的分支。这六祖就是笃慕的六个儿子。后来,笃慕的大儿子、二儿子武乍部向滇东南发展,笃慕的第十代孙与武部合起来,原有的武部叫做“前武”,笃慕的大儿子、二儿子叫做“后武”。笃慕的老三、老四糯恒部分支到四川凉山。老五、老六默布部分支在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到了汉朝时期,笃慕分支到滇东北和黔西北的笃慕部的子孙发达起来,建立了慕部7个部落,称之为“七勾则”。“勾则”虽然也是彝族地方政权,但其势力、领地比原来的方国小多了。这七个“沟则”分别是:阿于斗、乌蒙、乌撒、播勒、水西、慕补、扯勒等七部,史称“慕布七勾则”。大方原名叫“慕俄沟”,就是慕部水西补沟则的君主所在之地。 除了慕部“七沟则”外,武部由于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以郡县制,开通五尺道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此后中央政府权力日益巩固,西南彝族领地的方国也逐渐消亡。武部的“国”也变为“沟则”。其中,巴国消亡后变为“武陀尼沟则”,夜郎国消亡后变为“武溢纳沟则”,古滇国消亡后变为“武得本沟则,”朱堤国消亡后变为“阿卓仇沟则”。此外,还有“武洛举、武色吞、武古笃”三个沟则是后来兴起的,于是又形成了“武部七沟则”。武部、慕部加起来共有十四个“沟则”。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十数,夜郎最大;滇十数,滇最大;邛十数,邛最大。可以看出,汉朝时期,西南彝区就山头林立,内部冤家械斗不休,由此形成各行其是的山头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过牂牁国、罗甸国、罗施国、自杞国等,但势力和地盘都较小。到唐朝时期,以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王朝统一了六诏而建立了南诏国,成为彝族势力较大之方国。

宋朝时期,南诏发生宫廷政变而灭亡。到元朝时期,中央王朝推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世袭制,但承袭土司之位者必须得到中央王朝的认可或任命,于是沟则文化又变为土司文化。到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彝族的沟则、土司制度才宣告结束。由于长期的山头统治,彝族这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一天天弱小下来,出现了族称、彝语和彝族文字的不统一,彝族历史也若明若暗,但其中也把一些古老的东西保留下来了。几千年来,各山头的首领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仇杀不断,械斗成了彝区常态。他们在经济文化上又长期奉行重农抑商和愚民政策,不许老百姓做生意,也不许老百姓学文化,彝文只在统治者内部通行。婚姻方面又推行以姑表亲为主的婚姻制度,导致血缘过近而影响了后代的身体素质。

直到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彝族人民才重新做了主人,重新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向了幸福文明、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有兴趣者,可搜一下禄文斌的原文《为彝族历史文化寻根》。


一老沈一


彝族的族称族源

  (一)族称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族源?

  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问题,由于汉文史志记载甚少,故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西藏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语言方面: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量词丰富,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声母辅音清浊交替表示。

  彝语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凉山一带;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上。说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话。

  (二)彝文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通行于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方言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石彝文如:贵州的《拦龙桥碑记》(1259年)、《成化钟铭文》(1485年)、云南的《镌字崖》(1533年)等,后又发现贵州的《妥阿哲纪功碑》,推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作品。从字体看,那时的彝文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据清《一统志》卷四八四载:“唐,阿畸,纳垢夷之后,隐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爨人至念习之,以为书法。”彝文经典《帝王世纪·人类历史》载:宓阿叠创造文字。《西南彝志》载:伊阿伍创造文字。还有阿使拉责、吉禄老人、伯博耿等人创造文字的种种传说。有人推断,《后汉书·笮都夷传》所载的《白狼歌》,可能是用白狼文写下来的,白狼文是彝文的前身。有人认为,战国时的巴蜀铜戈文字可能与彝文有历史上的联系。也有人认为,西安半坡的刻划符号与彝文相近似,彩陶刻划符号与凉山彝族衣饰上的图案也相似。但从已发现的金石碑文和文献记载等推断,彝文产生不应晚于东汉。彝文多数是独体字,有少数合体字,没有表示义类的偏旁部首,笔划少则一笔,多则十几笔,一般三、五笔。基本笔划有竖、横、左斜、右斜、点、圆、半圆、竖折、横折等。书写行款四川彝文为横列左行,现也有横列右行的;云贵彝文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采用象形、会意、转位、增点、同音假借、借用汉字等方法。

  彝族的历史:

  3000多年的彝族文明史,展示了彝族曾历经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和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阶段。?

  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和洱海地区,从陆续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遗物和遗迹看,彝族曾经历一段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晋宁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说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末,滇池地区曾出现灿烂的青铜文化。公元前280年楚将庄礄到滇池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史记·西南夷列传》),可见古代滇池地区的生产力已有较高水平。楚人留滇,使滇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

  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游牧部落是雟、昆明;定居部落是夜郎、滇、邛都,各自分布于今贵州安顺、云南晋宁、四川西昌一带。与此同时,彝族传说自“六祖”后十余代约当西汉中、后期,已有兹、莫、毕、革、卓五种等级的分化。其中兹、莫、毕为统治者,革、卓为被统治者。彝文著作则有“六祖”畜牧部落征服濮人农业部落的记载。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居住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王、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或“六祖”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公元八世纪前后,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公元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对彝族先民居住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奴隶主集团和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凉山彝区原来的部落军事首领“兹莫”,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主统治的秩序,由几十个“兹莫”统治。?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蒙古贵族为加强各地彝族兹莫即奴隶主争取工作,在彝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而建立了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续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在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如在东川、乌蒙等地,乾隆十一年(1746),已经是“汉土民夷,比屋而居……与内地气象无二”。?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逐步侵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个彝族地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广大彝区,由于居住分散,历史、地理条件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滇、黔、桂绝大部分彝区早已进入封建地主制;滇东北、黔西北部分地区尚存有领主经济的残余;川、滇大小凉山地区还长期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

  另外,在云南铁路沿线彝族地区,已有资本主义因素。在滇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龙、陇、卢、禄、陆、安六大家族为主体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集团。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粉碎了封建制和奴隶制的枷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彝区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彝族的内部统治

  1949年以前,大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全体成员,严格地划分为诺伙、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诺伙是统治等级,其余是被统治等级,程度不同地受着诺伙的剥削和奴役。但在被统治等级中,也有高等级占有低等级的现象。1949年以后这种奴隶社会的等级制被废除。

  (一)诺伙 汉语称“黑彝”,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无上的特权,是凉山的统治者,诺伙都有严密的家支组织和广泛的家支联系,并利用家支进行统治,自视血统纯洁、高贵,享有世袭的贵族身份和统治特权,与被统治等级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少数诺伙虽然经济下降,但并不因此改变他们的贵族身份和等级特权。?

  (二)曲诺 汉语称“白彝”或“百姓”,是被统治等级中最高的等级。这个等级也是世袭而来,少数是阿加赎身来的。他们的人身世代隶属于各自的诺伙主子,必须居于主子的管辖区内。诺伙主子有权将他们的人身转让、赠送、赔偿乃至作为赌注。不过事先一般要取得曲诺本人的同意。曲诺有自己的婚权和对子女的亲权,有独立的经济生活,但他们的财权是不完整的,要受到主子的一定限制以至侵夺,由于曲诺内部的贫富分化,少数人无地无畜,欠租举债,被迫等级下降沦入阿加和呷西的队伍;也有少数占有较多的土地和牲畜,并占有几户阿加和几个呷西。然而,曲诺永远不能上升为诺伙,也不能摆脱对诺伙的人身隶属关系。只在局部边沿地区,由于曲诺对所属的诺伙进行了反复的斗争,才使隶属关系稍有松驰,以至完全摆脱这种关系。?

  (三)阿加 汉语称“安家娃子”。他们的社会地位比曲诺更低,除少数是下降的曲诺即所谓彝根阿加外,大多是汉人呷西经主子强迫配婚后与主子分居分食,等级上升的所谓汉根阿加。由于阿加的血统不同,彝根阿加只被诺伙占有,汉根阿加既可被诺伙占有,也可被曲诺以至彝根阿加占有。任何主子都有权将汉根阿加整户拆散、变卖以至虐杀,但对有家支的彝根阿加,主子一般不能任意杀害。汉根阿加必须住在主子的宅旁,以便随时供主子驱使,毫无行动自由,而彝根阿加只需住在主子的管辖区内,阿加无婚权和子女的亲权,主子有权随意将阿加的子女抽作呷西和陪嫁丫头,阿加子女的婚配概由主子作主。少数阿加的子女经主子允许可以自婚,但女儿外嫁,聘金全归主子,儿子自婚后所生的子女,一般是第一个女儿归自己,其余全归主子,或女儿与主子对分,儿子全归主子,也有主子只抽第二个子女的。主子允许阿加持有少量私产来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但这种极为菲薄的财产与阿加人身一样也完全归主子所有和支配。少数阿加可以上升为曲诺。?

  (四)呷西 彝语称“呷西呷洛”,汉语称“锅庄娃子”。他们居于等级阶梯的最底层,主要是掠来和买来的汉人,或抽来的阿加子女,少数是破产下降的曲诺。呷西一般都单身,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权利。他们可被诺伙、曲诺以至阿加占有,终年住在主子家里,在主子的监视下从事家内和田间的劳役。主子为使呷西繁殖奴产子,防止他们逃走,往往强迫呷西配婚成家,允许上升为阿加。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彝族的起源和历史,欢迎大家䃼充。喜欢的朋友请伸出您发财的指头点击关注!



宜宾人在旅途


我是凉山的,阿普居慕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但居慕前夷人有谁呢?这个问题我粗略地整理过。比如说所有夷人都知道的吉支格阿龙王就生活在居慕时代前。传说六祖分支前有一部称叟的夷人北上到成都宜宾一带。后被分支北上的古候、邛灵两部征服,被降为奴,卑称为“说”。六祖前有一部称普(濮)的南下至滇,后又被分支而来的六祖子孙所征服,被降为奴,卑称为“普惹”“呷帕普惹”。 传说 支格阿龙之父是氐人,因氐的读音和夷语中对鹰的说法相似,所以夷人把支格阿龙说为鹰之子。等等


大漠韧龙


彝族是西北羌族部落在夏朝时期走散的一支。

可能有很多人不会认可这事,但从半坡遗址中的陶器的图文、青海甘肃出土陶器的图文、彝族自己的古老图文,有极多的相似和重复,目前,虽然不能立即解释这些图文的意思,但这种“巧合”绝不是偶然。

彝族是羌族的一支,这是大家都接受的。而彝族是夏朝西北羌族走散的一支,等到有学者能认识陶器上的图文之后,应该会有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